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攻势
此条目翻译品质不佳。 |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攻势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苏战争的一部分 | |||||||
1943年-1944年苏军之攻势 | |||||||
| |||||||
参战方 | |||||||
纳粹德国 罗马尼亚王国 |
苏联 捷克斯洛伐克 | ||||||
指挥官与领导者 | |||||||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汉斯-瓦伦丁·胡贝 瓦尔特·莫德尔 奥托·沃勒 彼得·杜米特雷斯库 伊因·米哈·拉科维察 |
尼古拉·瓦图京 † 格奥尔吉·朱可夫 伊万·科涅夫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 康斯坦丁·罗科索夫斯基[1] 列夫·弗拉基米斯基 | ||||||
兵力 | |||||||
未知 | 2,406,100人 | ||||||
伤亡与损失 | |||||||
德军: 250,956人(93,067人死亡或失踪) |
1,109,528人(270,198人死亡或失踪)[2] 7,532门炮 4,666辆坦克或自行火炮 676架飞机[3] |
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攻势(俄语:Днепровско-Карпатская операция,罗马化:Dneprovsko-Karpatskaya operatsiya),在苏联历史上亦被称为乌克兰右岸解放行动(俄语: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Правобережной Украины,罗马化:Osvobozhdeniye Pravoberezhnoy Ukrainy),战斗由1943年12月24日-1944年4月14日,由乌克兰第1方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及乌克兰第4方面军所执行的战略攻势,对手是德国南方集团军群,苏军尝试收复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摩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被轴心国所占领的部分。苏军在这次行动中推进到波兰及罗马尼亚,摧毁了18个德国国防军及罗马尼亚师,并将其余68个师的战力削弱到只剩下刚建立时的一半不到[4]。
背景
作为1943年秋天为攻占左岸、乌克兰东部和德国切断在克里米亚的德国第17集团军之下第聂伯河攻势的一部分,一些苏军的桥头堡被建立以渡过第聂伯河,它们在随后的整个11月和12月又被扩大了成为发动第聂伯河—喀尔巴阡山脉攻势的平台发起进攻[5]。这攻势及其后续行动一直持续到12月,消除了几个沿第聂伯河的德军大型突出部,其中包括一个在乌克兰第1与第2方面军之间、位于基辅以南以科尔逊为中心的和另一个在南面克里沃罗格和尼科波尔之间的。阿道夫·希特勒的“不能撤退”政策迫使德军坚守脆弱的防线,虽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反对[1]。
德军也处于不利地位,原因是希特勒的元首第51号指令,其中同时暗示他将允许他的将军们在东线进行动态防御,实际上则相反地把今后所有增援部队派到西线,以迎击预期中的英美联军入侵西北欧[6]。希特勒对其部队“寸土必争”的坚持在乌克兰地区特别强烈,他希望保持德军接近克里沃罗格和尼科波尔的防线以进行在那里的采矿工作及坚守克里米亚因为他担心这里可能会成为袭击在普洛耶什蒂炼油厂的基地,而其损失将说服土耳其加入同盟国[6]。
相关部队
轴心国
苏军的目标是摧毁由埃里希·冯·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坚守的“东墙”,其部队(从北到南)为在日托米尔地区由埃哈尔·劳斯指挥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在切尔卡瑟以南由汉斯-瓦伦丁·胡贝指挥的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及在在基洛沃格勒地区由奥托·沃勒指挥新成立的德国第8集团军,在克里沃伊罗格-尼科波尔突出部的由马克西米利安·德·安格利斯的德国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崩溃后重新编成),以及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重建、在克里米亚以北塔夫里切斯基省由彼得·杜米特雷斯库指挥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作为预备队,在北面,曼施坦因拥有在乌克兰西北的匈牙利第1集团军和在苏联摩尔多瓦共和国由伊因·米哈·拉科维察指挥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空中支援由德国空军的第4航空队提供。
苏军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该攻势中协调4个方面军的行动,其中白俄罗斯方面军在戈梅利-莫吉廖夫地区向北提供一个侧翼的战略掩护,但只有小部分部队实际上参与行动。它包括第13集团军和第65集团军。瓦图京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只有第60集团军、第1亲卫集团军、第6卫队坦克集团军[1]及第40集团军,但拥有强大的装甲预备队包括第3亲卫集团军和第1卫队坦克集团军和第4卫队坦克集团军,更有第18集团军和第38集团军和第2航空集团军。在南面的科涅夫之乌克兰第2方面军包括第27集团军、第7亲卫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而预备队包括第5卫队坦克集团军和第2卫队坦克集团军和第4亲卫集团军,由第5航空集团军提供支援。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拥有第57集团军、第46集团军、第8亲卫集团军和第37集团军,预备队为第6集团军,以及由第17航空集团军提供空中支援。 费奥多尔·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将有最困难的工作,连同独立沿海集团军及黑海舰队实行联合作战,而第5集团军和第2亲卫集团军将切断德国第17集团军的退路,而第8航空集团军和黑海舰队海军航空兵将提供空中支援。
战况
第一阶段
攻势的最初阶段,由1943年12月24日至1944年2月29日。它包括以下的行动:
-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攻势(1943年12月24日 - 1944年1月14日)[7]
- 基洛沃格勒攻势(1944年1月5日 - 1944年1月16日)
- 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1944年1月24日 - 1944年2月17日)[7]
- 罗夫诺–卢茨克攻势(1944年1月27日 - 1944年2月11日)
-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攻势(1944年1月30日 - 1944年2月29日)
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攻势
这次攻势于1943年12月24日展开,由尼古拉·瓦图京将军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负责,在日托米尔-别尔季切夫攻势中向基辅以西及西南的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发动进攻。[1][8]12月27日,曼施坦因向希特勒要求把他的部队撤退,但他被下令坚守。不过,科罗斯坚在12月29日沦陷和日托米尔于12月31日亦沦陷[1]。
基洛沃格勒攻势
伊万·科涅夫将军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于1944年1月5日加入进攻,实施基洛沃格勒攻势以进攻击基洛沃格勒,并很快攻占该城[1]在这一点上,曼施坦因飞往希特勒设在东普鲁士的总部,要求批准撤退,但再次被拒绝。[1]。
罗夫诺-卢茨克攻势
瓦图京的部队继续在右翼进攻,在罗夫诺-卢茨克攻势中迫近重要的供应中心利沃夫和捷尔诺波尔,[8]该攻势在南方集团军群与在北面的中央集团军群之间打开了一个110公里的缺口[8]。
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
然而,主力部队在南面,在那里于1月24日实施科尔逊-契尔卡塞攻势。经过大规模的炮轰[1],乌克兰第2方面军的第4亲卫集团军和第53集团军攻击了科尔逊突出部南面,并在第二天与第5亲卫坦克集团军会师,他们突破及轻松击退德军的反击[1]。1月26日在北面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之第6亲卫坦克集团军发起攻击,在1月28日与由南方进攻的部队会师,拥有约60,000名德军的第11装甲军和第42装甲军在科尔逊附近被包围,该在口袋被称为“小型斯大林格勒”因为在这里猛烈的战斗[1][9],总共有27师的苏军被派往摧毁该口袋[10],但是苏军受到早期溶雪易的阻碍,使地面满布泥泞[10]。2月4日曼施坦因委派汉斯-瓦伦丁·胡贝,指挥第1装甲集团军[10],包括第47装甲军和第3装甲军,以帮助突围。第47装甲军袭击了包围圈的东南部,而第3装甲军向西进攻,但他们都陷于泥泞之中[1]。朱可夫在2月8日向被困在口袋里的德军发出投降要求,但遭到拒绝[10]。第3装甲军最终经过艰苦的战斗减员后,能够到达雷相卡,接近被围部队[1],然而在一场暴风雪中,在口袋里的德军试图突围,但大多数均失败[10]。由于补给品短缺、空袭的折磨和地面部队的进攻,被围部队司令威廉·施特默尔曼决定在2月16日晚上至2月17日尝试最后的突围[1]。这次突围败得很惨,大多数的士兵包括施特默尔曼被杀,只有很少的士兵安全地撤走。苏军俘虏了估计在口袋中73,000人中的18,000人,其余的部队大部分均阵亡[10]。
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攻势
而同时乌克兰第3方面军在南面实施尼科波尔-克里沃罗格攻势攻击由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的德国A集团军群,但初期进展缓慢[6]。不过最终摧毁了在尼科波尔和克里沃罗格的包围圈,阻止了德国重要的采矿作业,以及包围该区的守军[6]。
当进攻在2月下旬似乎放慢下来时,苏军正在准备第二阶段的攻势,很快将以更大的规模展开[9]。
第二阶段
苏联计划的第二阶段攻势包括以下的这些行动:
-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攻势(1944年3月4日 - 1944年4月17日)[7]
- 乌曼-博托沙尼攻势(1944年3月5日 - 1944年4月17日)
-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攻势(1944年3月6日 - 1944年3月18日)
- 普鲁特河攻势(1944年3月15日 - 1944年4月5日)
- 敖德萨攻势(1944年3月26日 - 1944年4月14日)
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夫攻势
当苏军的攻势在2月底放缓后,东部战线总部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认为,不大可能在该地区出现任何进一步的进攻[9]。然而苏军秘密准备更大规模的进攻,苏军最高统帅部将使所有6个坦克集团军全部投入到乌克兰战场[4]。苏军的欺骗措施是成功的,大多数德国人感到惊讶,在3月4日在瓦图京逝世后指挥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以激烈的炮轰与3个坦克集团军的突击兵力实施普罗斯库罗夫-切尔诺维策攻势[1]。乌克兰由于季节导致行军道路非常泥泞,防守的德军很难实施机动,但苏军有足够的履带供应给坦克和卡车,给他们另一个优势[1]。
乌曼-博托沙尼攻势
3月5日科涅夫指挥乌克兰第2方面军实施乌曼-博托沙尼攻势(“泥泞”攻势)[1],在当天7点50分,坦克和步兵的进攻又带来了另一场庞大的炮击。科涅夫为了减小损失并保证部队的突击速度,命令第2坦克集团军和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与各步兵师率先发起进攻,两个坦克集团军在头一天投入了全部力量,甚至还增加了坦克第6集团军。在格尼洛伊季基奇河(一译:戈尔内季基奇河),罗特米斯特罗夫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粉碎了德军防御后,成功与苏军第52集团军部分兵力协助第2坦克集团军于3月10日夺取了乌曼全城,随着乌曼的失陷,德国人将科涅夫挡在南布格河的希望落了空。苏联各坦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在行进间强渡南布格河,科涅夫命令所有部队跟上。炮兵尾随在坦克部队身后,坦克机动群、炮兵、步兵和工兵全速赶往南布格河,坦克第16军的一个先头旅于3月12日晚夺取了朱林卡(dzhulinka)渡口,几个小时后,坦克第29军便将海沃龙(gaivoron)拿下。没过48小时,苏军各部队便利用船只、木筏等一切手段,在一条50英里的战线上强渡南布格河。
3月15日中午,苏联第16坦克军的先头部队在坦克第156团的支援下冲入瓦普尼亚尔卡(vapnyarka),这是日梅林卡-敖德萨铁路线上一个重要的枢纽站,距离德涅斯特河不到30英里。杜博沃伊少将的坦克第16军赶往杨波尔(yampol),逼近了德涅斯特河,而位于左翼的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从布格河全速冲向德涅斯特河。3月17日13点,基里琴科中将指挥的苏联第29坦克军在索罗卡(soroki)稍东面抵达德涅斯特河,立即安排一个步兵团渡河。科涅夫麾下的集团军,一个接一个逼近德涅斯特河——第2坦克集团军与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近卫第4集团军与第52集团军在杨波尔-索罗基和更北面的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争夺着登陆场。3月19日早上,第5机械化军的一个坦克团杀至铁路枢纽城市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镇郊;并于当天晚上就完全夺取了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第5机械化军的主力继续向前推进,3月20日夜间,强渡德涅斯特河的行动开始了,3月21日中午后不久,整个军已到达河西岸,从莫吉廖夫-波多利斯基到索罗卡的德军防线被撕开,德国第1装甲集团军的右翼被迫退向西北方。德国步兵上将奥托·沃勒德国第8集团军的左翼向南后撤。[1][11]。
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攻势
马利诺夫斯基在第2天展开别列兹涅戈瓦托耶-斯尼吉廖夫卡攻势[1],而托尔布欣被调走,开始筹备克里米亚攻势[12]。这些方面军的进展迅速,而科涅夫向前推进以切断第1装甲集团军的后路。第1装甲集团军现在由汉斯-瓦伦丁·胡贝指挥,在3月28日被包围[1]。在包围期间,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飞往希特勒的总部,并要求他取消他的要求所有被包围的单位形成“堡垒”之命令[13]。他是成功的并得到德国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增援,这是根据希特勒的元首第51号指令第一支由西线转移至东线的部队[4]。3月30日胡贝的部队突破包围,而且由于苏联的军事情报不知道党卫军第2装甲军的到来[4]及胡贝向西而不是苏军指挥官预期的向南突围[13],他是成功的。4月10日胡贝的部队与德国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13]。虽然这个小的成功,希特勒因为苏军的总体战略成功而指责他的将军们,埃里希.曼施坦因与埃瓦尔德.克莱斯特被希特勒分别解除了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和德国A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并被退休,取而代之的是瓦尔特·莫德尔和费迪南德·舍纳尔,并重新命名该2个集团军群群为北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指示他的计划以夺回该些领土[14]。
普鲁特河攻势
同时在南面,乌克兰第3方面军正向奥德萨进攻和进入罗马尼亚管辖的德涅斯特[13]。经过3天激烈的战斗,其矛头第8亲卫集团军只前进了5英里(8.0千米),但它突破了卡尔·阿道夫·霍利特的第6集团军之防线,并向新有格河迅速前进25英里(40千米),几乎包围了守军[13]。尽管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德军仍在3月11日撤至布格河。同一天霍利特设法的突破包围,主要是因为马利诺夫斯基已在尼古拉耶夫分开他的部队[13]并在3月21日能够建立新的防线。不过他已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同时被解职,由马西米兰·迪·安吉利斯取代[13]。3月28日由于整条战线遭遇困难,德军开始从布格河撤退[13]。
敖德萨攻势
3月25日普鲁特已陷落和乌克兰第3方面军被派往攻占敖德萨[11]。4月2日瓦西里·崔可夫的第8亲卫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在暴风雪中进攻[13]及在4月6日,已把戟军赶过德涅斯特河和孤立敖德萨[13]。敖德萨在4月10日陷落,及苏军开始正式的进入罗马尼亚[13]。
总结
该行动,联同克里米亚攻势对驻扎在乌克兰的罗马尼亚军队造成了惨重的伤亡[13]。重大人员伤亡和苏军迫近罗马尼亚边境成为了鼓动罗马尼亚领导人寻求和平的主要动机,他们在该攻势完成后开始在莫斯科举行秘密的和平谈判[13]。
收复领土
在这个行动的过程中,苏联红军收复了文尼察、沃伦、日托米尔、基辅、基洛沃格勒、罗夫诺、赫梅利尼茨基和波尔塔瓦州部分地区和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面积约204,000平方公里。
现代看法
目前西方历史上开始承认本次行动确实是很伟大的胜利。但是起码在冷战时期,西方历史却几乎完全忽略了本次行动的重要性与胜利之伟大。这里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一些参与本次行动的指挥官在战争结束后被解职甚至下场很惨,而且斯大林也在很大规模上消除了本次行动的各种资料。而在西方,直到冷战结束,许多历史学家只把注意力仅仅集中在德军曾成功地解救了第1装甲军团的小小胜利上,完全忽略了在本次战役中苏联方面的行动包括解放了乌克兰的胜利。
参考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Pimlot, p.332
- ^ Krivosheev, Grigoriy.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lma. 2001 [200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5) (俄语).
- ^ Krivosheev, Grigoriy. Soviet Casualties and Combat Loss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Olma. 2001 [2008-12-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5) (俄语).
- ^ 4.0 4.1 4.2 4.3 Willmott, p. 374
- ^ Pimlott, p. 251
- ^ 6.0 6.1 6.2 6.3 Keegan, p. 476.
- ^ 7.0 7.1 7.2 Bellamy, p. 604–605
- ^ 8.0 8.1 8.2 Willmott, p. 371.
- ^ 9.0 9.1 9.2 Willmott, p. 372.
-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Bellamy, p. 606
- ^ 11.0 11.1 Willmott, p. 373
- ^ Pimlott, p. 334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13.11 13.12 Pimlott, p. 333
- ^ Liddell Hart, p. 148
来源
- Bellamy, Chris. Destroying the Wehrmacht. Absolute War: Soviet Russia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Alfred A. Knopf. 2007 [2010-03-17]. ISBN 97803754108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8).
- Clark, Alan. "The Floodgates are Creaking". Barbarossa: The Russian–German Conflict, 1941–1945. HarperCollins. 1965 [2010-03-17]. ISBN 97806880426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2).
- Erickson, John R. The Drive to the Western Frontiers: October 1943-March 1944. Road to Berlin: Continuing the History of Stalin's War with Germany. Boulder, Colorado: Westview Press. 1983. ISBN 0300078137.
- Glantz, David; House, Jonathan. Third Winter of the War. When Titans Clashed: How the Red Army Stopped Hitler. Lawrence, Kansas: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1998. ISBN 0700608990.
- Keegan, John. Kursk and the Recapture of Western Russia. The Second World War. 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Ltd. 1989. ISBN 014011341X.
- Liddell Hart, Basil. The Liberation of Russia.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G. P. Putnam's Sons. 1970 [2010-03-17]. ISBN 0306809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4).
- Pimlott, John; et al. Russian Ring of Steel at Korsun. The World at Arms: The Reader's Digest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orld War II. London: The Reader's Digest Association Limited. 1989. ISBN 0895773333.[失效链接]
- Werth, Alexander. Close-Up I: Ukrainian Microcosm. Russia at War, 1941 - 1945. New York: E. P. Dutton & Co., Inc. 1964.
- Willmott, H.P. Western Ukraine Offensive. The Great Crusade: A New Complete 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9. ISBN 0029347157.
- Ziemke, Earl F. Offensives on Both Flanks–The South Flank. Stalingrad to Berlin: The German Defeat in the East. Washington, DC: The 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 1968. ISBN 141020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