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仙区
甲仙区 Jiasian District 旧称:阿里关、甲仙埔 | |
---|---|
市辖区 | |
坐标:23°05′N 120°35′E / 23.08°N 120.58°E | |
国家 | 中华民国 |
上级区划 | 高雄市 |
下级区划 | 7里91邻 |
政府 | |
• 区长 | 刘德旺(甲仙区区长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124.0340 平方公里(47.8898 平方英里) |
海拔 | 594 米(1,949 英尺) |
人口(2024年9月)(2,277户) | |
• 总计 | 5,440人 |
• 排名 | 高雄市的第35位 |
• 密度 | 43.9人/平方公里(114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
邮递区号 | 847 |
户政资料代码 | 64000330 |
毗邻 | 杉林区、六龟区、桃源区、那玛夏区;台南市南化区 |
网站 | https://jiasian.kcg.gov.tw/Default.aspx |
甲仙区(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gabˋ xienˊ kiˊ;台湾话:Kah-sian-khu;卡那卡那富语:Kasanpo;布农语:Kasenpo),旧称“甲仙埔”,前身“甲仙乡”,位于台湾高雄市东北部,东邻桃源区、六龟区,西邻台南市南化区,北接那玛夏区,南连杉林区。位居南部横贯公路西端之要冲,以芋头、竹笋等农特产品而闻名。族群属六堆中的右堆,客家人占区内三成一之众[1],地方通行语为台湾客家语南四县腔[2]与台湾闽南语。
地名
在清乾隆年间,原本居住于玉井盆地的平埔原住民族大武垅族人往东跨越阿里山山脉而迁入今甲仙地区的楠梓仙溪河谷地带,当地原有的卡那卡那富族与拉阿鲁哇族也因受迫而逐渐向北退入深山地区[3]。
初到此地的平埔族群依当时习俗称呼汉化程度更低的原住民族为“傀儡蕃”,又因新的居住地为楠梓仙溪河埔地,故称当地为“傀儡楠梓仙埔”。因河洛语“傀儡”的“傀”(Ka),转变为“甲”,结合楠梓仙溪之“仙”字,埔地之“埔”,而合并简化成“甲仙埔”。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改称为“甲仙”[4][5]。
历史
甲仙地区古时原为原住民南邹族的狩猎场所。清乾隆年间,原本居住于玉井盆地的原住民大武垅族人,因生存空间受到人口日益增加的汉族及西拉雅族所挤压,纷纷往东跨越阿里山山脉而迁入楠梓仙溪河谷地带-即今日的甲仙地区-定居,最晚在乾隆九年(1744年)已有大武垅族人在此建立甲仙埔部落[6]。原本在此地活动的卡那卡那富族及拉阿鲁哇族,也因受迫而逐渐向北退入深山地区[3][4][5]。
依据同治元年(1862年)左右出版的《台湾府舆图纂要》记载,当时今甲仙地区已形成瓠仔寮、大坵园、芎蕉脚、顶公馆、甲仙埔、阿里关等聚落,隶属于台湾县善化里西保内中股大武垅[7]。
光绪十二年(1886年)三月,刘铭传颁布“开山抚番”政策,调集官兵开辟上八潼关的越山道路。该道路以嘉义为起点,经大埔、甲仙、荖浓、宝来、关山、垭口至八潼关;同年四月,与后山官兵开辟的大坡溯新武吕溪道路接通。自甲仙以东之路线,大致与今南部横贯公路一致。
1871年约翰·汤姆森来台曾于甲仙拍摄数张照片。[9][10]
光绪十三年(1887年),台湾建省,设三府一直隶州。甲仙地区所属的台湾县改名安平县,隶属于新析出的台南府。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而割让给日本,因而进入日治时期,时值日本的明治二十八年。
明治三十年(1897年)六月,台湾总督府设置“楠梓仙溪东里”,隶属台南县蕃薯寮办务署,为甲仙地区独立设治之始。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十一月,在新推动的“废县置厅”政策下,楠梓仙溪东里改隶属于蕃薯寮厅杉林支厅。明治三十九年(1906年),杉林支厅厅治移至甲仙地区,并更名为阿里关支厅。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十月,全台20个厅整并为12个厅,蕃薯寮厅因而与恒春厅一起被并入阿缑厅,支厅名亦更改为甲仙埔支厅[11]。日治时按规划设置了甲仙聚落,因此市街的整齐性异于传统汉人村镇[12]。
大正四年(1915年)噍吧哖(今玉井)发生抗日事件,殖民政府进行大规模搜捕行动,抗日志士因而退至南庄(今南化区)、甲仙埔一带山区。7月8日起,他们分别袭击日警阿里关、小林、蚊仔只、河表湖、大邱园及十张犁等日警驻在所,其间并攻击甲仙埔支厅,先后杀死日警三十余人,史称“甲仙埔事件”。其后又在礁吧哖地区爆发多起冲突,但在日警不断增援的情况下,最终功败垂成。此役后续被捕志士遭判刑者243人,其中甲仙埔地区即有192人[13]。
大正九年(1920年)废厅置州,甲仙地区各聚落整并成甲仙庄,隶属于高雄州旗山郡[11]。自此,甲仙行政区范围大致确定。1930年时,甲仙庄有人口2385左右,其中大多数、约1763人属“熟番”(平埔),剩下则主要是汉人[14]。
昭和八年(1933年),由阮宝治所领导的旗山中华会馆,吸收曾参与噍吧哖事件的甲仙人江保成为同志,展开了另一波抗日活动。江保成以杉林庄(今杉林区)内寮为基地,在甲仙、杉林一带秘密吸收同志。不料尚未起事,即于昭和十二年(1937年)被日警侦悉,先后有数十人被捕下狱。江保成等领导人物被判死刑,其余被判徒刑,直到日本投降后始被释放,史称“小林抗日事件”[15]。
昭和二十年(1945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中华民国接管台湾,时值民国三十四年。次年一月,行政区改制为高雄县旗山区甲仙乡[11]。其后废区而直接由县政府管辖。
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为限制锡安山信徒入山,锡安山所在的双连堀,从甲仙乡被划入三民乡(现那玛夏区)[16]。
民国九十八年(2009年)八月,莫拉克台风侵袭台湾,风强雨大。甲仙乡小林村小林聚落旁的小竹溪暴涨,水势窜出公路护栏。村民驾怪手试图清出水路,但黄浊泥流势不可挡。八月九日清晨,小林村东北侧一千多米高而且尚未人为开发的献肚山因不堪豪大雨而走山,带着大量土石流冲进小林聚落。发生时间于早上6点多,大部分村民于睡梦中,大部分居民走避不及,有100多户住家全数遭土石流覆灭,共计491人失踪[17][18]。
民国九十九年(2010年)十二月,高雄县、市因五都改制而合并为新的高雄市,甲仙乡亦同时改称“甲仙区”,所辖各村改称为“里”。
地理
地形
甲仙区位于高雄市东北端,东西宽5.3公里,南北长22.61公里,全区面积共计119.84平方公里,为高雄市38个区当中的第5大区,仅次于桃源区、那玛夏区、六龟区、茂林区;2019年底人口5,943人,居全市第35名,仅多于桃源区、那玛夏区、茂林区。全区地势较高,甲仙街区海拔约252米[19]。
甲仙区属于纵谷地形,东侧为玉山山脉主脉南段,山脊线平均高度约700米至1,600米,主要山峰由北而南有鞍轮名山(1,659米)、大竹溪山(1,664米)、番子寮山(1,208米)、内英山(1,151米)、荖浓越山(又名外英山,1,065米)、廍亭山(1,044米)及南廍亭山(987米)等;西侧为阿里山山脉主脉南段,山脊线平均高度约300米至1,000米,主要山峰由北而南有西阿里关山(973米)、圆山(853米)、六义山(又名鹿鸣山,784米)等[20][21]。
水文
楠梓仙溪又名旗山溪,为高屏溪的一大支流,发源于玉山主峰西南坡标高约2,700米处[22]。由本区北邻那玛夏区流入境内,由北而南贯穿全区后,于本区南界流出至杉林区,其流向大致与本区东侧的玉山山脉及西侧的阿里山山脉平行。该溪在本区境内有油矿溪(班芝埔溪)、北势坑溪、角埔溪等较大支流,并形成大田、四德、姜埔、阿里关、内芹蕉、五里埔等河阶台地及一些小型冲积平原,构成区内的主要耕地[23]。
油矿溪位于本区南部,为楠梓仙溪在本区境内的最大支流,发源于关山村与六龟区交界的番子寮山南坡的南寮地区,流经班芝埔、番子寮后,绕经甲仙街区北缘,于檨仔坑西侧注入楠梓仙溪。北势坑溪位于本区中部,主要源流有二,北侧为小北势溪,南侧为大北势溪,二溪于犁头埔、北势坑之间合流,于沟子尾西侧注入楠梓仙溪。角埔溪位于本区北部,于小林聚落南侧注入楠梓仙溪[21]。
气候
甲仙区地处山区,雨量充沛,气温冬暖夏凉而四季宜人。雨量初夏至初秋较多,平均以八月为最多,十二月份最少[19]。
人口
年份 | 人口 | ±% |
---|---|---|
1946 | 2,843 | — |
1951 | 3,545 | +24.7% |
1956 | 4,928 | +39.0% |
1961 | 6,769 | +37.4% |
1966 | 9,308 | +37.5% |
1971 | 10,903 | +17.1% |
1976 | 11,214 | +2.9% |
1981 | 10,381 | −7.4% |
1986 | 9,781 | −5.8% |
1991 | 9,377 | −4.1% |
1996 | 9,208 | −1.8% |
2001 | 9,005 | −2.2% |
2006 | 8,387 | −6.9% |
2011 | 6,981 | −16.8% |
2016 | 6,214 | −11.0% |
2021 | 5,788 | −6.9% |
来源:
|
根据高雄市政府民政局统计,2023年底甲仙区户数约2.3千户,人口约5.5千人,区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里分别是大田里与东安里,2023年底两里人口分别为1,636人与441人[24]。
甲仙区地处山区,境内居民多以从事农业为主,但由于农业所得偏低,且全区被划为水源水质保护区,使得该地工商业发展受限,农业劳动人口向都市集中,人口大量外流[25]。而在2009年8月更由于莫拉克台风的影响而发生的八八水灾,致使该地伤亡严重,也是造成甲仙区人口剧烈减少的另一因素。
由于已知的技术原因,图表暂时不可用。带来不便,我们深表歉意。 |
政治
历任首长
庄长时期(日治)
届次 | 姓名 | 到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备注 |
---|---|---|---|---|
官派 | 翁朝 | 1920年9月1日 | 1935年月日 |
资料来源:《甲仙乡志》[11]
庄长时期(民国)
届次 | 姓名 | 到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备注 |
---|---|---|---|---|
官派 | 陈添运 | 1945年11月19日 | 1946年10月30日 | 依日治时期制度而称为庄长 |
资料来源:《甲仙乡志》[27]
乡长时期
届次 | 姓名 | 到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备注 |
---|---|---|---|---|
第1任 | 陈添运 | 1946年11月1日 | 1948年11月30日 | 乡民代表会选出乡长 |
第2任 | 王建成 | 1948年12月1日 | 1951年5月26日 | 乡民代表会选出乡长 |
第1届 | 洪有德 | 1951年6月1日 | 1953年6月15日 | 民选乡长(以下同) |
第2届 | 范坮烜 | 1953年6月16日 | 1956年6月15日 | |
第3届 | 范坮烜 | 1956年6月16日 | 1960年1月5日 | |
第4届 | 陈添运 | 1960年1月6日 | 1964年2月28日 | |
第5届 | 陈添运 | 1964年3月1日 | 1968年2月29日 | |
第6届 | 范坮烜 | 1968年3月1日 | 1973年3月31日 | |
第7届 | 范坮烜 | 1973年4月1日 | 1977年12月30日 | |
第8届 | 林理杰 | 1978年12月31日 | 1982年2月28日 | |
第9届 | 林理杰 | 1982年3月1日 | 1986年2月28日 | |
第10届 | 刘建芳 | 1986年3月1日 | 1990年2月28日 | |
第11届 | 刘建芳 | 1990年3月1日 | 1994年2月28日 | |
第12届 | 陈双 | 1994年3月1日 | 1998年2月28日 | |
第13届 | 李宗保 | 1998年3月1日 | 2002年2月28日 | |
第14届 | 李宗保 | 2002年3月1日 | 2006年2月28日 | |
第15届 | 刘建芳 | 2006年3月1日 | 2010年12月24日 | 延任至2010年12月25日五都改制,转任区长 |
区长时期
届次 | 姓名 | 到任日期 | 卸任日期 | 备注 |
---|---|---|---|---|
第1任 | 刘建芳 | 2010年12月25日 | 2011年6月26日 | 因小林村灭村而遭撤职[29] |
代理 | 颜玉凤 | 2011年6月27日 | 2011年7月18日 | |
第2任 | 李元新 | 2011年7月19日 | 2015年1月1日 | |
第3任 | 李秀蓉 | 2015年1月1日 | 2016年2月22日 | |
第4任 | 李惠宁 | 2016年2月22日 | 2019年3月11日 | |
第5任 | 许烱华 | 2019年3月11日 | 2021年2月8日 | |
第6任 | 萧见益 | 2021年2月8日 | 2023年4月17日 | |
第7任 | 刘德旺 | 2023年4月17日 | 现任 |
资料来源:甲仙区公所官方网站[28]
区政组织
甲仙区公所是高雄市政府在甲仙区的派出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市政府综理区政的执行机关,上级业务监督机关为高雄市政府。区长由市长任命,其任期为无任期保障。在区长及主任秘书之下,设有4课3室等7个内部单位[30]。
行政区划
甲仙区行政区划 |
里名 | 面积 km² |
邻数 | 主要聚落 |
---|---|---|---|
东安里 | 15.92 | 14 | 甲仙(和安街以东)、过溪仔(今竹山巷)、油矿巷、 三乃埔、崩坪坑、咖啡堀、白云寺 |
西安里 | 8.20 | 17 | 甲仙(和安街以西)、滴水、鸡母窝、四社寮、桶盘浅 |
和安里 | 5.70 | 11 | 甲仙(中山路以北)、圳头、四德巷、后寮子、顶厝 |
大田里 | 11.92 | 20 | 公馆、田寮、大坵园、牛百叶、班芝花脚(今仙林巷) |
宝隆里 | 7.87 | 11 | 匏仔寮、岭顶、不动岩 |
关山里 | 22.32 | 11 | 羌埔、沟仔尾、阿里关、内芹蕉、番仔寮、十八弯 |
小林里 | 47.91 | 19 | 北势坑、锦(禁)地、牛寮、五里埔、小林 |
经济
农业
甲仙区四面环山,国有林班地约占全区土地面积86%,其余除公私有林地及建地外,可耕农地非常有限。全区耕地约1,442公顷,其中水田约383公顷,旱田约1,059公顷[31]。
依人口从业结构分析,全区从事一级产业者占58.1%,高于旧高雄县全县的15.9%,其中绝大多数为农业人口。农产品相当多样化,如大田村的水稻、芋头、蔬菜、香蕉;西安村的水果、四德地区的水稻、香蕉、甘蔗;关山村的水果;小林村的香蕉、花卉、原料甘蔗、杂粮等。主要的水果有龙眼、木瓜、芒果等[32]。
工商业
甲仙区为南横公路西端的大站,也是主要消费据点与交通服务中心,加以区内芋头加工产品驰名全台,因而得以提供较多的工商就业机会。全区的二、三级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达41.9%,虽然略低于整个旗山地区的平均值45.6%,但已明显较邻近的内门、六龟来得高。该等就业人口以公共行政等公教行业居多,占16.4%,其次为制造业与商业,分别占9.8%与8.2%。
相对于台湾西部平原地区的乡级行政区,本区工商业较不发达,青壮劳动力外流情形相当严重。本区工商及服务业家数仅255家,平均每家员工数仅2至3人,属于乡镇型、家族式的小型营业单位;而且近5年来已陆续减少达50家之多。1995年全区工商产业年生产总额约为3.7亿左右,仅占旧高雄县全县年生产总值的0.083%。[32]
文化资产
古迹
甲仙镇海军墓位于小林里五里埔58号前草坪,省道台29线旁,为三级古迹。墓地埋有清光绪年间驻防此地开辟道路之“镇海中军前营”客死异乡的官兵。民国七十四年(1985年)出版的《甲仙乡志》载有“楚南坟”96座[33],民国九十七年(2008年)则仅存墓碑85座。
民俗文化
高雄市的甲仙、阿里关、小林、内门等地区,有不少居民的祖先是来自玉井盆地的平埔原住民族大武垅族人,其守护神称为太祖,供奉于公廨里,但不是拜神像而是祀壶;分灵则供奉于家中神龛左侧的角落。公廨是大武垅族人的精神寄托,也是族人祈求平安或尪姨占神问卜的地方,同时也是族人聚会的活动中心。
甲仙区小林里因地点偏远,受外来文化影响步调较慢,因而保留相当完整的传统大武垅族祭典仪式。每年农历9月15日举行的小林大武垅族夜祭活动,以歌舞遥祭祖灵,充分展现大武垅族敬重祖先的传统与乐天知命的性格,是珍贵的平埔族群文化资产[34]。
此外,甲仙也是客家人在高雄地区聚居的地点之一,当地建有义民庙、三山国王庙等。[35]
甲仙镇海军墓
甲仙镇海军墓为市定古迹,位于高雄市甲仙区小林里五里埔58号前草坪,乃清治时期台湾驻防军队“镇海中军前营”官兵坟茔,1985年甲仙乡志记载“楚南坟”96座,2008年调查仅存墓碑85座[36]。
大武垅阿里关太祖祭典
阿里关太祖祭祀在农历9月15日举行,是为“开向”,隔年3月16日为“禁向”,祭祀太祖[37] 。
教育
国民中学
国民小学
交通
公路
省道台20线是甲仙区的横贯道路,其山区段亦称为南横公路。向西可通往台南市南化区、玉井区、新化区、永康区等地,向东经由本市六龟区、桃源区,越过中央山脉通往台东县海端乡、关山镇,并接上省道台9线以前往东部各地。
省道台29线(原台21线)是甲仙区的纵贯道路,也是对外的主要连络道路。向北可达那玛夏区,向南可通往杉林区、旗山区,在此可接省道台3线或经由国道10号接其他国道前往西部各地,亦可继续前往大树区、大寮区、林园区等地。
公车客运
在客运方面,高雄市公车有高雄客运的8029线行驶甲仙-桃源-梅山口(4/1起复驶)[40];8031线行驶甲仙-拿努姆(位于那玛夏区达卡努瓦里,旧名民生二村);高旗甲仙快线(E32)线行驶高雄-甲仙[41]。另有由兴南客运行驶的大台南公车绿26线 行驶玉井-北寮-甲仙 [42]。
公共自行车
宗教礼拜场所
道教和台湾民间信仰
- 甲仙龙凤寺
- 甲仙灵隐寺
- 甲仙清隐寺
- 甲仙修缘寺
- 甲仙供德宫
- 甲仙王母宫
- 甲仙三安宫
- 开天玉府天宫
- 凰天宫南德府
- 甲仙三山国王庙
- 甲仙公馆五帝庙
- 天坛元宋太祖宫
一贯道
- 一贯道圣道堂
基督宗教
宗派 | 教会(礼拜堂 / 圣堂) |
---|---|
归正宗长老会(台湾基督长老教会) | 甲仙教会 |
召会 | 高雄市召会中正路会所(甲仙) |
旅游景点
- 甲仙公园:位于甲仙街区东南侧小山丘上,视野良好,可俯看甲仙街景。日治时期,此地建有神社。甲仙埔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为纪念殉职日警,在神社前右侧设立“殉难警察官之碑”。中华民国接管台湾后,神社及纪念碑皆被民众毁坏,其后改建为公园。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在公园内设立“甲仙埔抗日志士纪念碑”,供民众凭吊抗日志士的情操[13]。
- 甲仙亲水公园:位于甲仙街区西南侧,即楠梓仙溪甲仙大桥附近河段东岸一带的高滩地,拥有生态池、儿童游乐区、极限运动场等休闲活动设施,适合郊游、露营、烤肉、戏水、放风筝、散步等,是附近居民及外地游客假日休闲游憩的好场所[43],但在2009年莫拉克台风毁于洪水之中。
- 甲仙化石馆:位于和安里四德巷,主要收藏来自甲仙四德化石自然保护区等附近出土或收藏者捐赠的化石。以贝类化石居多。全馆馆藏六千余件,已成为指标性地方专业博物馆,颇具学术研究及知识观光价值。特展室曾展示恒春更新世化石展、现生贝类展,经常性展出甲仙出土石器六佰余件,包含石刀、石斧、石锄陶瓮破片、石杵、纺锤、网坠等,年代距今约四佰至两千年之间[44]。
- 六义山登山步道:位于甲仙区西部的六义山(鹿鸣山)山区,已被林务局列入国家森林步道系统,共有四德、公馆、百叶及紫霞等四个步道入口。该山主峰海拔约783米,为高雄市及台南市的界山。步道沿线有观湖平台、赏梅平台、怡情平台、景观桥、垭口观景台、揽胜亭及观坝亭等景点,适合健脚之民众登山健行。[43][21]
- 石矶谷:又名大壁谷,位于小林里角埔溪中游,是一个天然的巨石河谷地形,也是五里埔水圳的水源地。水圳洞口常有蝙蝠聚居,因而称为“蝙蝠洞”。谷中因有奇石、岩壁、瀑布、溪水等景观,为本区最具发展潜力的观光游憩场所[33]。
特产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 ^ 各鄉鎮客家人口統計 (PDF). [2017-10-1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0-10).
- ^ 客家基本法修定 客家人逾1/3列通行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原视 2017-10-19.
- ^ 3.0 3.1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1页
- ^ 4.0 4.1 《首頁 > 地方行政區域簡介 > 高雄縣》,內政部民政司官方網站. [2011-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5.0 5.1 〈大武垄社群〉,《线上台湾历史辞典》,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永久失效链接]
- ^ 王, 和安. 日治時期南臺灣的山區開發與人口結構:以甲仙六龜為例. 桃园: 国立中央大学历史研究所. 2008: 49.
- ^ 《台湾府舆图纂要》,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63年11月,第99-100页
- ^ 游永福. 講古說今-荖濃溪谷. 中时新闻网. 2013-08-11.
- ^ 循著湯姆生腳步 走訪近150年前早期台灣. 中央通讯社. 2020-12-19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13).
- ^ 白雲仙谷重生 約翰.湯姆生美景再現. 真晨报电子网. 2020-07-22 [2022-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9).
- ^ 11.0 11.1 11.2 11.3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4页
- ^ 〈甲仙埔繁榮〉. 《汉文台湾日日新报》. 1907-05-26.
- ^ 13.0 13.1 甲仙采风 > 文化导览 > 甲仙埔抗日志士纪念碑(甲仙公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市甲仙区公所官方网站
- ^ 昭和五年 國勢調查結果中間報 高雄州旗山郡. 台湾总督官房临时国势调查部. 1933.
- ^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190页
- ^ 【獨家報導第459期】錫安山伊甸家園傳講聖經寓教於樂回歸自然. [2022-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23).
- ^ 献肚山连爆两声土石压顶 小林村上方堰塞湖惹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今日新闻,2009-08-13,地方中心
- ^ 刘荣、黄佳琳、陈界良、蔡清华、朱有铃、王述宏、王荣祥,小林村 登记失踪491人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8-20.,自由时报,2009-8-18
- ^ 19.0 19.1 关于甲仙 > 自然环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市甲仙区公所官方网站
- ^ 《台湾走透透地图王》,户外生活,第81页、89页
- ^ 21.0 21.1 21.2 《高雄县甲仙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5年11月
- ^ 杨万全,〈高屏溪流域和屏东平原的水资源〉,《台湾水文论文集》,2000年5月,第559至561页
- ^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11页
- ^ 人口統計. 高雄市政府民政局. [2022-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中文(台湾)).
- ^ 刘建芳等编纂. 第三章·住民篇. 《甲仙鄉志》 增修初版. 高雄县: 高雄县甲仙乡公所. 2009: 134 (中文(台湾)).
-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XLS). 内政统计月报. 2020-02-10 [2020-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01) (中文(台湾)).
- ^ 27.0 27.1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135-137页
- ^ 28.0 28.1 区长简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市甲仙区公所官方网站
- ^ 小林村灭村 前甲仙乡长泪眼撤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苹果日报网站即时新闻,2011-06-27
- ^ 行政團隊-組織架構. 高雄市甲仙区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6) (中文(台湾)).
- ^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37-39页
- ^ 32.0 32.1 《高雄县综合发展计划》〈地区纲要计划:甲仙乡〉,1996年1月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9-21.
- ^ 33.0 33.1 《甲仙乡志》,甲仙乡公所,1985年,第20页
- ^ 大武垅小林平埔夜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市文化局
- ^ 北客與高雄地區義民廟的關係. 高雄市台湾文化促进会. [2011-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6日).
- ^ 《甲仙鎮海軍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大武壠阿里關太祖祭典》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201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 ^ 高雄市立甲仙國民中學. [2005-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9-12).
- ^ 高雄市甲仙區甲仙國民小學. [2019-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
- ^ 苏福男,停驶桃源梅山口10年 高雄客运复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时报,2019-04-08
- ^ 行车资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汽车客运官方网站
- ^ 大台南公車 路線查詢.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 ^ 43.0 43.1 甲仙采风 > 观光旅游 > 旅游景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市甲仙区公所官方网站
- ^ 甲仙化石馆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高雄旅游网
- ^ 錫安山. 高雄旅游网.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