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监视器
生理监视器是一种电子医学装置,用来作为医疗用途监视,并且显示所监视的资料以及可能具备资料传送能力。生理资料被显示在阴极射线管、发光二极管或是液晶显示器上。萤幕上显示带有时间轴的资料波道。同时伴随有由原始资料所计算出的数值读数,像是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平均值,脉搏以及呼吸频率等等。
类比型监视器
早期类比型生理监视器是利用示波器技术做得,而且仅有单一波道。通常设计为心电图机用途。因此,当时监视器非常专一化,往往一台量血压,另一台量脉动式血氧,再一台量心电图。后期类比式监视器出现可同时显示两道或三道波道的机种,通常可同时量测呼吸变化与血压。上述这一些监视器被广泛的使用而且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但是这些监视器也有许多的限制,包括对于电力的干扰太过敏感,时基线的波动太大以及缺少数据读值与警报。虽然当时已有远距遥测的附加能力(1950年代晚期由美国太空总署开发的用于载人太空计划)整体来说还是太过昂贵与笨重。
数位型监视器
医用生理监视器随着数位信号处理技术的演进,发展出微型化、可携化与多生理参数监视于一身。这些参数通常包括脉动式血氧(利用红外光的手指套可量测血液中的氧气饱和量,简称为SpO2),以及心电图(由心脏产生的QRS复合波,有时伴随有外部的心脏节律器信号),血压(一种信号来自侵入式心导管压力换能器,另一种信号来自非侵入式充气型血压袖套),以及来自热电换能器贴片的体温量测。在某些需求下,也有其他参数会被量测与显示,像是心输出(经由侵入式Swan-Ganz心导管),卡普诺格瑞菲(二氧化碳的量测,简称EtCO2,或称潮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呼吸(可借由胸廓换能带、心电图产生或是当它称为气管呼吸率‘AWRR’时由EtCO2产生)。
除了显示生理参数的轨迹与时间的关系,数位型医用监视器也可在萤幕上自动显示峰值或且平均值的数字读值;还有可设定超限警报的高值与低值,当数值超越高低限时会发出音响警报通知医事人员。
另一些多参数监视器机型具备网络连通能力。例如可以传送讯息到加护病房护理站,让单一医事人员可同时观察多个病床并做出反应。救护遥测型监视器也同时具备可携性,具有电池运作的机型甚至可以让病患带着,同时利用无线方式传输资料。
监视器/心脏去颤器复合型
一些特别是用在紧急医疗服务用途的数位型生理监视器,通常会内嵌心脏去颤器。这种复合型监视器具备加护病房等级的监视能力以及手动方式执行心脏去颤。这是为了紧急医疗服务需求而特别设计的。这种场合需要结构紧凑、易于使用的监视器与心脏去颤器。同时也要具备支援院内\院外的病患运送。大多数这一类型监视器也要有体外心脏节律能力并使用类似于自动心脏去颤器的大面积贴片(用来监视、去颤与节律)来使病患处于 anterior-posterior configuration。
生理监视器分类
生理监视器可被分类如下:
- 手持式
- 便携式
- 生理监视/心脏去颤型(通常也为便携式)
- 桌上型
- 可网络连通/不可网络连通
- 有线/无线资料传输
- 使用市电或是市电/电池两用
便携式心脏监视器具有多种组态。单波道家用型具备储存能力可将波形传与医生作为鉴定,12导程机型具备便携式与长时间(24小时或更久)储存能力(此一类型称为霍特心电图机)。也有便携式血压监测(MAPA)与脑波监测。
与EHR的整合
数位型生理监视器根据IEEE与HL7订定的健康照护标准经由网络将生理讯号资料整合至医院的电子健康纪录系统。此一作为将可降低人为文件纪录的错误与减少纸张的使用,甚至自动化心电图诠释技术将可帮助产生纪录病患诊断码于系统之中,生理监视器的嵌入式软件可预先根据标准来处理生理讯号资料并且传送讯息到电子病例的应用程序,电子病例程式将资料填入相对应的栏位之中。
病患安全
一些监控生理监视器贩售的机构例如FDA、CE规范了一系列的程序[1],其中包括电器安全、电磁相容、相关生理参数效能标准,以期生理监视器的使用不会对病人造成伤害与数据的有效性。另外,生理监视器也必须保护自身不被医疗行为破坏,例如必须能抵抗心脏去颤器所产生的电压与电流的冲击,才能确保医疗行为中生理参数的正确输出让医事人员做出正确的判断。
相关参见
参考文献
- ^ ISO 13485:2003. [2012-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1).
- Carr, J. J., & Brown, J. M. (2001).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 Webster, J. G., & Clark, J. W. (2010).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pplication and design. Hoboken, New Jersey: John Wiley & Sons.
延伸阅读
- John G. Webster Medical Instrumentation Application and Design, 2009
- Joseph J. Carr Introduction to Biomedical Equipment Technology,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