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清法战争沪尾古战场城岸遗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法战争沪尾古战场城岸遗迹
沪尾古战场
沪尾古战场,今为沙仑海水浴场
位置新北市淡水区 望高楼段510-13地号
官方名称清法战争沪尾古战场城岸遗迹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关塞
评定时间2013年1月30日
详细登录资料

清法战争沪尾古战场城岸遗迹是指位于台湾新北市淡水区的关塞建筑,昔日为是1884年清法战争期间,法国远东舰队及大清台湾守军所交战之地点。今为新北市历史建筑。[1][2]

沿革

1884年10月8日淡水之役战斗布置图(由法国外籍兵团第3非洲营连长加若(Garnot)所绘
1884年10月2日年法国远东舰队炮击淡水

淡水区轮廓呈现菱形,地势整体沿着淡水河大屯山逐渐降至海滨,因而被视为台北盆地的重要水路网络,使沙仑仔地区在军事防御上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1880年代,清廷派遣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其派遣四位提督驻守基隆市孙开华驻守沪尾。并在油车口高地建造防御要塞,如白炮台[3],以及在沙仑附近建立内外城岸,加强陆面防御能力。[4][5]

光绪十年(1884年)4月,法军为了获取煤矿计划攻占基隆,引发第一次基隆之役,然而台湾守军则成功击退法军进攻。同年8月,清军在淡水河采取将装满石块的木造大船逐一沉于油车口北端,意图建造人工堤坝阻挡船只通行。同时在堤坝外侧布设水雷、浮标和浮网,以防止法国舰队进入,使得法军在沙仑外海受阻。10月,第二次基隆战役爆发,法军除攻打基隆外,也派遣部分舰艇进攻沪尾,为了保护沪尾,防止法国军队顺着淡水河直进台北,清军遂调动守军实行“弃基保沪”的战略[6]。并对沪尾一带行设防准备,包括在港区两侧分别由两座炮台为主力,其中一座当时尚未竣工,但却连夜赶工安装好3门大炮;并在各营陆军及台勇分布炮台周围及各处隘口阻止法军登陆。

其中,位于沙仑仔地区的城岸外层主要是以人工夯实的方式,串联起海滨的高地,形成一条约4米高的连续土堤。内侧则以人工叠土夯实,直接建于原有山坡棱线,一路向北延伸至大庄埔地区。法军成功突破清军的海上封锁线并成功靠岸。该次行动由总指挥塞巴斯蒂安·利士比领导,他指挥着雷诺堡号(Châteaurenault)于沪尾古战场展开登陆战。清军指挥官钦差刘铭传派遣章高元的部队提供支援,同时当地的福建陆路提督孙开华、章高元、刘朝祐以及乡勇张李成等人带领着3000名士兵发动袭击。最终,清军成功守住了沪尾地区。此次战斗中,法军伤亡66人,而清军阵亡80人,受伤的则有超过200人。[7]

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英国调停下,清廷以李鸿章为全权代表与法国公使巴德诺英语Jules Patenôtre des Noyers天津会谈,于6月9日签订《中法新约》(即《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十款》)结束清法战争后,清廷因考量现代化防御而另建沪尾炮台,城岸遗迹则被废弃。

1918年,台湾总督府选定沪尾炮台旁的北台山作为建造新淡水高尔夫球场场址。然而此选址的兴建却导致了炮台周边营垒、城岸、土垣等历史遗迹的逐渐破坏。

2011年,因经发局目前于沙仑海滩周边规划“文化创意产业特定园区”,必须先查估地上物而请挖土机铲除树丛,使得周边土堤及绿树遭到挖除。后在地方文史工作者邀集文化局、淡水古迹博物馆及区公所到现场会勘,要求停止开挖后则进行现场调查。[8]

2013年,新北市将“清法战争沪尾古战场城岸遗迹”登录为历史建筑。并建议将本次会勘所确认的其他遗构纳入已登录的历史建筑范围。由于仍有大部分的遗迹未能获得文资身份授予。目前较难透过现有的登录范围来识别外城岸系统。[9][10]2017年,由于淡海轻轨蓝海线路线在兴建工程中考量城岸遗迹因素,因此将工程规划由平面改为高架,利用国有土地北移基地位置。[11][12] 2020年,内城岸一段土堤纳入已公告范围的新增范围中。

现存遗迹

沪尾古战场城岸遗迹的城岸采用沙土结构,高度约为4米,内外斜坡由窄变宽,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可谓是典型的防御工事。其中共分为内城岸和外城岸系统。其中,土堤的内侧并主要集中在太子宫和百姓公段等沙仑老聚落一带。外堤则多位于海水浴场、广播站处。现具有文资身份的遗迹包括四处:[13][14]

  • 内城岸系统:位于现今台湾高尔夫球场内。
  • 外城岸系统:位于现今沙仑海水浴场周边。
    • 太子宫段:该处城岸遗迹高约3米,目前的登录范围为760.62平方米,整体呈现略微倒“L”型的形状,表面覆盖着黄槿灌木丛。
    • 沙仑停车场段:遗迹登录范围形状为“矩形”,长度为88米,宽度为25米,高度约在3到4米之间,总面积达到2220.3平方米。此外,由于道路的开辟及土地的开发影响,沙滩南段处因填平而成为渔人头使用,北段则被配合码头使用,并新建了一段东西向的防风堤岸。
    • 百姓公段:位于沙仑百姓公庙后方[15],遗迹登录范围仅包含百姓公区域后方高地顶端,尚未包含周遭其他区域,其面积约为840.22平方米,呈现略微“桃型”的轮廓。
    • 后备学校段:位于后备动员干部训练中心内,遗迹登录范围长115米,宽36米,总面积为4147.68平方米,形状呈现“矩形”,并且高度约为4米。

此外,沙仑停车场段北侧尚存有一座战后兴建的混凝土造碉堡,目前已闲置多时。遗迹西面有一大型沙丘,过去此处有许多墓葬。

另见

参考文献

  1. ^ 中华民国文化部.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2. ^ 中华民国文化部.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3. ^ 白砲台遺址(附阻絕線). www.tshs.ntpc.gov.tw. 2020-09-28 [2023-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0). 
  4. ^ 清法戰爭滬尾之役文化路徑. www.tshs.ntpc.gov.tw. 2021-07-12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5. ^ 清法戰爭滬尾戰役130周年研討會成果集. www.tshs.ntpc.gov.tw. 2014-10-07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6. ^ 【專欄文章】清法戰爭 歷史再現 系列專題(八) 撤基援滬 劉銘傳保住台北城. www.tshs.ntpc.gov.tw. 2019-09-30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7. ^ 1884滬尾之役. www.tshs.ntpc.gov.tw. 2021-10-12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8. ^ 赖筱桐. 古戰場開挖 淡水人批 先斬後奏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1-11-15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9. ^ 陈心瑜. 探訪清法戰爭滬尾之役古戰場 清法軍穿越時空陪讀歷史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0-09-02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10. ^ 李雅雯. 清法戰爭古戰場遺蹟 標示闕如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6-06-28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11. ^ 李雅雯. 淡海輕軌遇古戰場城岸遺蹟 施工力求「防振」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7-05-01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12. ^ 何玉华. 繞過古戰場城岸遺跡 淡海輕軌北移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16-10-08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13. ^ 张崑振. 新北市歷史建築「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修復或再利用計畫.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建筑系: 新北市政府. 2014. 
  14. ^ 清法戰爭滬尾古戰場城岸遺蹟修復或再利用計畫. www.tshs.ntpc.gov.tw. 2021-10-08 [2023-08-17]. ISBN 978986044926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15. ^ 中华民国文化部. 沙崙百姓公廟-文化部國家文化記憶庫. memory.culture.tw. [202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7)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