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凉伞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凉伞树
“凉伞树”起源与凉伞树树王公相关
表记
汉字 涼傘樹
白话字 Niû-sòaⁿ-chhiū
台语罗马字Niû-suànn-tshiū
闽南拼音Niúsnuǎciû

凉伞树,是台湾台中市大里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西北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树王里、永隆里不含东南端及西北端、东兴里、大明里不含东南端、祥兴里西南部,以及南区的积善里西南部凸出部分最南端。[1][2]

该地地名由来,据说是因为大里杙树王公枝叶茂盛,远看像是一把大凉伞,而被称为“凉伞树”,之后这个地标名称再变成地区的名称[3]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凉伞树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凉伞树庄”,隶属于蓝兴堡。该庄轮廓略呈东北—西南方向狭长形,西北与下桥仔头庄顶桥仔头庄为邻,东北与内新庄为邻,东南边为大里杙街,西南边为五张犁庄[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台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树仔脚区”,隶属于台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该庄改编入“大里杙区”,仍隶属于台中厅。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街改制为“凉伞树”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大屯郡大里庄[4]

战后大里庄改制为大里乡,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大里乡仍隶属台中县。1993年11月因人口数达15万升格为大里市,村亦改制为里。2010年12月,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大里乡改制为大里区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凉伞树、旧庄、东势尾、溪底、鸟竹围等,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

交通

省道台63线又称“中投公路”,是台中市南区至南投县草屯的干道,大致以北向南绕大弯转北北西—南南东走向再绕大弯转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经过凉伞树地区中部偏西地带。由该道路向北经下桥子头与顶桥子头边界地带转东可前往顶桥子头南部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向南南西转南可前往雾峰西部、草屯并止于省道台14乙线路口。[1][5][6]

省道台3线(国光路二段)俗称“内山公路”,是台北至屏东的干道,大致以北向南转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过本地区东部。由该道路向北转东北东再转北经台中市区东南侧前往北屯、潭子、丰原等地,向南南东可前往大里市区、雾峰、草屯、南投等地。[1][5][6]

区道中101线(东兴路、爽文路、永隆七街、东兴路、益民路二段)是南门桥至五张犁的道路,其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东北端省道台3线旧线(中兴路二段)路口。由此向南南西至东兴路路口,转西北西绕大弯转西南,过省道台3线路口后转西接永隆七街,至爽文路路口转南至东兴路路口转转西再转西南,经省道台63线高架桥下、区道中129线路口后续行至于本地区西南端出境后,可前往五张犁中部偏东并止于区道中106线路口。[1][2][7][8]

区道中129线(树王路)是树王至大里的道路,其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北部凉伞树聚落北侧的大里区、南区交界处。由此向南南西转西南绕大弯转东南蜿蜒而行,经区道中101线、省道台63线高架桥下后出境,可前往大里市区中部偏南并止于区道中106线路口。[1][2][9]

学校

庙宇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2.0 2.1 2.2 《台中县大里市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6年1月
  3. ^ 谢文贤. 〈大里杙福興宮〉. 《臺中媽祖蔭臺灣》.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2015-11: 192–211. ISBN 978-986-178-369-7. 
  4.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5. ^ 5.0 5.1 《台中县行政区域图》
  6. ^ 6.0 6.1 《南投县行政区域图》
  7. ^ 《台中县乌日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5年12月
  8. ^ 《瓜分危機---中101》,台中鄉道選單@HSR on Highway. [201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9. ^ 《不管跑多遠,不忘出發點---三訪中129》,台中鄉道選單@HSR on Highway. [2017-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