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歌连臣角炮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从歌连臣角炮台探照灯掩体往外望的景观
歌连臣角炮台探照灯掩体的顶部已出现局部倒塌,在掩体前部的地面留下瓦砾
歌连臣角炮台的探照灯发电站,建有圆弧形设计的防护墙,用以保护发电碉堡的通风口
砵甸乍山上的瞭望塔

歌连臣角炮台(英语:Cape Collinson Battery),又称哥连臣角炮台黑角头炮台,位于香港岛东区歌连臣角,是驻港英军为加强香港岛东部海岸的防守,而于1938年建成的海防炮台[1],炮台在二战后被废弃,只有部分建筑物保留至今[2]

历史

筹划及建造

踏入1930年代中期,随着国际局势日益紧张,驻港英军决定在香港岛加建多座炮台,以加强香港岛的防卫。歌连臣角炮台于1936年动工[2],1938年12月完工。1939年,两门6吋后装海防炮英语BL_6-inch_Mk_VII_naval_gun被安装在炮台,这两门6吋海防炮原是安装在昂船洲西炮台,因为英军在1930年代后期修改防卫计划,改为以保卫香港岛为核心,两门海防炮因而被转移至此[1]。两门6吋海防炮的炮位建于砵甸乍山上,在砵甸乍山的山顶设有炮台观测站,可观察驶经香港岛东部或经由鲤鱼门进出维多利亚港的船只。在歌连臣角海岸的石滩上,建有由混凝土掩体保护的探照灯[3],可用于夜间搜索可疑船只或在交战时进行射击标示,而在探照灯对上的山腰则建有为探照灯供电的发电站,发电站位于碉堡之内。碉堡的正面建有呈圆弧形曲面设计的防护墙,用以遮掩发电站的通风口,避免敌军的炮弹或炸弹爆炸产生的碎片,直接经由通风口射入发电碉堡内,降低交战时发电站被敌军火力瘫痪的机会。

二战时期

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并入侵香港,香港保卫战爆发。日军于12月18日晚上在香港岛东北岸登陆,之后向香港岛西部及南部步步进迫。12月19日,面对人力物力皆占优的日军,港岛东旅指挥官华里士准将决定收缩防线,将守军余下的大部分兵力集中到赤柱半岛一带,以便以赤柱炮台为核心组织更有效的抵抗[4]。驻守炮台的守军接到撤退指令后随即破坏炮台设施,避免炮台被日军利用[2]

战后废弃及成为景点

1945年8月香港重光,歌连臣角炮台因为没有实际需要而被废弃,炮台的设施亦被移除,炮台所在的部分地段之后被改作监狱用途,并于1958年9月建成歌连臣角惩教所,炮台有部分遗迹因而位于惩教所的范围内,而在山上的观测站则仍在砵甸乍山上[2]。至于在海边的两个探照灯掩体,因为位处海岸崖边,容易受到海水及强风的影响而出现风化和侵蚀,而且多年失修,其中一个探照灯掩体已经倒塌,而另一个探照灯掩体的顶部亦出现局部倒塌[5][6]。由于近年媒体对这类战时建筑的郊游介绍增加,部分临海的碉堡及掩体,因为可以饱览宽阔海景而吸引大批游人到场拍摄或自拍“打卡”,歌连臣角炮台的临海探照灯掩体亦成为旅游热点,惟有部分游人却无视这类历史建筑已多年失修的情况,为了满足自拍“打卡”的欲望,于是爬到碉堡或掩体的顶部,作出跳跃或悬挂等动作,加剧建筑结构的老化和损坏,亦有部分游人未有珍惜历史建筑,利用碉堡或掩体进行野餐活动。研究军事建筑多年的香港大学房地产及建设系教授黎伟聪呼吁游人要爱惜文物,并表示“市民对文物都有责任,已经烂紧就唔好再加剧破坏,影相时亦唔好做出危险动作,影响安全。”[7]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Collinson Battery. Gwulo: Old Hong Kong.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9). 
  2. ^ 2.0 2.1 2.2 2.3 建設及建築物 - 防衛設施 (二)香港東. www.hk-place.com. 香港地方.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5). 
  3. ^ 歌連臣角賞碉堡. 头条日报. 2020-07-22 [2020-1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7). 
  4. ^ 邝智文; 蔡耀伦. 孤獨前哨──太平洋戰爭中的香港戰役. 香港: 天地图书. 2013-09: 248-252. ISBN 9789888254347. 
  5. ^ Collinson Battery DEL South, Cape Collinson [1939- ]. Gwulo: Old Hong Kong. [2020-12-29]. 
  6. ^ 颜铭辉. 【颱風山竹】再有行山熱點被毀 歌連臣角「大電視」上蓋倒塌. 香港01. 2018-09-20 [2023-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31) (中文(香港)). 
  7. ^ 搜查線:柴灣軍事建築成景點 遊人冒險打卡. 东方日报. 2017-10-06 [2020-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