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呗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3年11月14日) |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梵
词源
梵呗随着汉传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朝鲜字称범패/梵唄(Beompae)。在日本,“呗”字甚至有歌唱、歌曲的意思。
概论
梵呗主要有三种用途。首先是讲经仪式,通常行于讲经前后;其次是六时行道,即寺院每日作朝暮课诵之用;最后就是经忏法会,譬如“观音菩萨圣诞”、“梁皇宝忏”、“水陆法会”等等。[4]
据《长阿含经》记载,梵呗必须具有五种特性:“一、其音正直。二、其音和雅。三、其音清彻。四、其音深满。五、周遍远闻。”梵呗本身就是宗教性的,因此,虽然比丘按戒律要求不应观听或参与歌舞伎乐然而,佛陀却宣扬“呗”有五种利益,包括“身体不疲、不忘所忆、心不疲劳、声音不坏、语言易解”,可见“梵呗”与“音乐”是两种不同的活动,含藏不同的意义[5]。
一般而言,课诵本并不提供旋律的标示,因此念诵经文就没有绝对既定的旋律,而只是有个大概的模式,在汉地、藏地均有不同的模式。在近现代,印光大师教导了十念法,并为谱了多首梵呗曲如《绕佛调》[6],改良了汉地梵呗的模式。
发展历史
北传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来自印度的僧人到中国都以翻译经典为主,传授梵呗却并不多。根据《高僧传》卷十三的记载:“自大教东流,乃译者众,而传声盖寡,良由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偈迫,若用汉语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是故金言有译,梵音无授。”[7]
相传汉地出现梵呗的滥觞[8],源于三国时期魏国的陈思王曹植,一日在游鱼山(今山东省东阿境内)时,忽闻空中有梵乐咏赞,动听清雅,曹植受到感应,回府摹写出音律,写出汉地第一段梵呗。故有鱼山呗的公案。[9]
齐梁时,南方佛教兴盛,金陵文宣王萧子良于永明七年(489年)召集京师善声乐音律的沙门于一处,研讨并创作佛呗赞乐,从此确立了以哀婉为主要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到了梁武帝时,武帝更利用裁定梁朝雅乐的机会,大量引入梵乐与商周以来之中华传统音乐相融合,促成了梵呗的“中国化”转型。此后梵呗顺其自然称为宫廷雅乐。公元6世纪,中国南朝僧人慧皎在其著作《高僧传》中记载:“东国之歌也,则结韵以成咏;西方之赞也,则作偈以和声。虽复歌赞为殊,而并以协谐钟律,符靡宫商,方乃奥妙。故奏歌于金石,则谓之以为乐;设赞于管弦,则称之以为呗。”[10]这说明在6世纪之前,中国佛教寺院内已经流行“呗唱”。由于朝廷的重视和推广,不仅在佛寺流行,甚至在民间也流行起来。[11]
宋、元以后,梵呗及梵乐(佛教音乐)已有了明显的分化,全面走向通俗化,影响了当时的世俗音乐的发展如宋词、元曲的词、曲牌,当时的词牌中的《菩萨蛮》、曲牌中的《双调五供养》,乃至七弦琴乐中的《普庵咒》等,皆是明显的例子。俟明朝,梵呗梵乐已更加明显地分化为佛教乐曲金和传统梵呗两部分,佛教音乐流俗,和俗乐相互吸收已成为非常明显的事实。明成祖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颁布御制《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五十卷之多,通令全国僧人习唱,其中就有大量当时流行的南北民歌在内[11]。
由此可见,梵呗梵乐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国时期的草创与独创,南北朝时期有选择性地融合,唐、宋时期的定型、繁盛与对外发挥影响力,元、明、清以来的极度通俗化[11]。
南传
流派和作品
北传
在唐代之前产生的呗唱作品有《如来呗》(《如来梵》)、《云何呗》(《云何梵》)、《处世呗》,及《赞佛偈》等。唱词都出自佛经。
在现代中国,梵音发展出多种流派风格,如西南一带的上江腔梵呗,在成都文殊院、重庆华严寺仍有传承。而在台湾,梵呗的风格主要可以分“鼓山调”及“海潮音”两种。
早期到台湾的僧人多半来自中国福建鼓山涌泉寺,因此他们唱诵的调称为“鼓山调”。除“鼓山调”外,目前台湾梵呗的另一种唱腔为“海潮音”。它是1949年跟随从大陆浙江省及江苏省的僧人带入台湾,因此,于1949年之前已经在台湾流传的梵呗曲调可以泛称为“鼓山调”,亦称为“本省调”。海潮音则称为“外省调”。
“鼓山调”大致上的速度较快,骨干音加花比较多,而“海潮音”速度较为舒缓平稳,旋律比较简单。所以,若令法会气氛热闹,就使用“鼓山调”,但若需要庄严摄心的气氛,则可使用“海潮音”[12]。
南传
南传佛教巴利语梵呗以赞颂三宝为主,有时念诵还会夹杂方言[13]。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呗曲有[13] :
相关概念
- 呗器:梵呗乐器,如钟、鼓、大磬、引磬、木鱼、铃、唢呐、铛、铪、铙钹等。
- 呗师:教团里负责演唱梵呗的法师,也是日本七僧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讲师,读师,咒愿师,三礼师,呗师,散花师,堂达)之一[21]。
- 声明、声明学:佛教五明学(声明学、工巧明学、医方明学、因明学和内明学)之一,即对语言和音律的学习。
- 如来呗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语):为唐代之前的梵呗曲目。
- 朝鲜半岛梵呗(범패,BeomPae)(朝鲜文)
参见
资料来源
- ^ 一说呗匿也译作婆陟、婆师,为भाषा bhāṣā的音译,但bhāṣā的本意是语音、语言,当不符
- ^ 参见唐代古籍《慧琳音义》
- ^ 《佛光大辞典》:“梵,表清净之义。”“呗,又作呗匿、婆陟、婆师。意译为止息、 赞叹。以音韵屈曲升降,能契于曲,为讽咏之声,乃梵土之法曲,故称梵呗。”
- ^ 慧云. 佛教音乐. 佛音网站.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26) (中文(中国大陆)).
- ^ 陈欣宜. 台灣佛教梵唄教學之轉變與影響. 国立成功大学艺术研究所硕士论文. 2005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 ^ 印光大師繞佛調.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9).
- ^ 释慧云. 試論佛教音樂的發展. 香港佛教532期 (香港佛教联合会). [200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8) (中文(台湾)).
- ^ 滥觞,喻开端
- ^ 《法苑珠林》卷四九:(陈思王曹植)赏游鱼山,忽闻空中梵天之响,清雅哀婉,其声动心,独听良久……乃摹其声节,写为梵呗,撰文制音,传为后式。梵声显世,始于此焉。
- ^ 《高僧传》卷十五
- ^ 11.0 11.1 11.2 释法藏《梵呗略考》
- ^ 陈碧燕. 梵唄與佛教音樂(上). 香光庄严. 2002, 72: 136–150 [2011-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5).
陈碧燕. 梵唄與佛教音樂(下). 香光庄严. 2003, 73 [2018-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7). - ^ 13.0 13.1 Khantipalo (1982, 1995).
- ^ 巴利文及英文翻譯版本的梵唄.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初次禮敬佛陀聲音檔案.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7).
- ^ 三寶聲音檔案.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五戒聲音檔案.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 ^ 禮敬佛陀聲音檔案.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禮敬佛法聲音檔案.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 ^ 禮敬僧伽聲音檔案.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 ^ Thanisaro (1997)
- ^ Kotoban詞典【七僧】. [2018-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19).
外部链接
- 梵呗的意义及起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佛学数位图书馆暨博物馆 Digital Library & Museum of Buddhist Studies)
- 中华佛典宝库网站 佛乐、梵唱、经咒念诵
- 如是我闻 法音清流系列
- 佛教音乐网 经忏诵唱佛教音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简谱字幕伴奏土豆网
- 梵呗简谱的使用说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