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国镐
林国镐(1897年~1972年),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生物化学开创者之一[1]。中国生物化学会发起人。
生平
浙江镇海(今属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族化工业巨擘林涤庵的长子。1918年,毕业于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同年,赴美国留学,入读布朗大学(旧译白朗大学)理学院。1920年,入读哈佛大学医学院。1924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24年回国。受聘于北平协和医学院(今北京协和医学院),担任讲师。后担任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医学院)教授,生物化学科主任。发起成立中国生物化学会,并担任中国生物化学会理事长[1]。1930年,出任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今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教授[2]。1946年,发起创立上海生物化学会。1948年初,创建国立上海医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今属复旦大学)[2]。
1950年,当选中国生理学会第11届理事。1950年5月9日,中法大学药科并入上海医学院药科,林国镐出任药科主任[3]。1951年,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后担任副所长。
学术成就
- 早年曾证实食物中单位质量海参蛋白质含量仅次于燕窝和鱼翅[1]。
- 1938年,合作提出了A-氨基二烷基乙酸新的通用新法,并先后合成了亮氨酸、正亮氨酸、缬氨酸等多种氨基酸和衍生物[1]。
- 1951年,完成冷冻干燥血浆的研制[1]。
- 曾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血清蛋白,医用特种血清的研制工作[1]。
- 曾领衔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生物化学的研究工作[1]。
参考出处
- 《深切怀念林国镐教授》,发表于《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1982年06期
- 《追念生化前辈—林国镐教授》,发表于《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 1992年03期
- 专著:《上海科学技术志》,第十一编科技人物,第一章科技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