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杨伯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杨伯恺(1894年—1949年12月7日)[1],原名杨询,字道融四川省营山县小蓬乡杨家坝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四川支部宣传部长。后被军统杀害,是成都十二桥惨案遇难者之一。

生平

1917年,杨伯恺到上海学习,后入北京法文专修馆学习。1919年3月,他随首批勤工俭学学生自上海法国。1921年,他参加周恩来赵世炎蔡和森等人领导的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运动。1922年6月,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任团支部书记,不久便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25年3月,他回到上海,正逢五卅运动爆发,他接连在中共中央所办的《热血日报》上发表文章,痛斥帝国主义。1925年秋,中共党组织派他回四川帮助吴玉章重庆中法大学,并任中共重庆地委教育委员会委员。1926年3月2日,他的家乡创建了四川省第一个中共领导的县级农会营山县农民协会。其间,他还筹建了中共营山支部。1927年3月31日,杨伯恺到重庆参加了中共重庆地委举行的“反”群众大会。大会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酿成三三一惨案,杨伯恺的头部也受了伤。此后,中共重庆地委和中共四川省委党部均遭破坏,他遂到武汉寻找中共党组织。1927年4月,他到汉口,被中共党组织派到汉口的一所中学当教师。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事变。不久,他被中共党组织通知离开任教的中学到广州。他和妻子危淑元到上海后,得知广州苏维埃政府已撤离广州,遂留在上海,在中共沪东区委领导下继续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离开上海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叶剑英,听取了叶剑英对他回四川工作的看法。此后他到武汉,在安排好妻子和孩子先回四川后,自己和学生陈同生山西川军进行统战工作。1937年冬,他们到达第22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营山人)所驻的山西省洪洞县,使邓锡侯愿意和八路军一起抗战。1937年末,他到成都,此后他在文化教育界以及川军上层人士中进行统战工作。他还应成都协进中学校长、川军将领陈离之请,出任该中学教务主任,使该校办成了“第二陕北公学”。

1944年,他帮助张澜成都创立中国民主同盟四川省支部,并且以个人名义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四川支部宣传部长。1942年起,他任《华西日报》主笔,不断撰写文章宣传民主。1945年5月《华西日报》被查封。1946年5月,他创办了《民众时报》,任总经理兼主笔。不到3个月,该报被勒令停刊。他遂办《青年园地》和《时代文摘》,继续发表文章。

1947年6月2日凌晨,在六二大逮捕中,国民党特务逮捕了杨伯恺,并将他关入位于成都将军衙门四川省特种委员会(简称“省特委”)监狱。1949年12月7日,他和其他三十多人一起被军统密令屠杀于成都十二桥,史称成都十二桥惨案。杨伯恺时年55岁。

家庭

注释

  1. ^ 川大记忆——杨伯恺烈士作生于1892年12月16日。惟其他各书均作生于1894年。且该文内也称其去世时55岁。

参考文献

  • 川大记忆——杨伯恺烈士,四川大学,2011-06-20
  • 张小曼,周昭坎,中国民主同盟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40页
  • 成都年鉴,成都:成都出版社,1989年,第43页
  • 安息吧,勇士:成都十二桥烈士简介,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