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朝天髻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朝天髻,中国古代女子发式,属于高髻式的一种。兴起于五代,盛行于两宋,其主要特征是将头发拢上,在头顶束结,再反绾成高髻,支耸朝天。

山西晋祠彩塑女俑的朝天髻

《宋史》记载五代十国后蜀孟昶末年,妇女们争着把头发梳成高髻,称为“朝天髻”。[1]宋徽宗时期,童贯败于辽国。教坊歌伎,发型都不一样。一人头正中有髻,说是太师蔡京家人,满头都是髻的说是童贯家人。蔡京家人说:“蔡太师正觐见皇帝,因此名朝天髻”。童贯家人说:“童大人刚打仗,这叫三十六髻(三十六计,走为上计)。”[2]

注释及参考资料

  1. ^ 宋史·卷六十五·志第十八·五行三》
  2. ^ 齐东野语·卷十三·优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