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方伯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方伯谦

方伯谦(1853年1月14日—1894年9月24日),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字益堂北洋水师将领。福建船政学堂首届驾驶专业毕业生。[1]甲午战争时担任济远号管带黄海海战后,清廷以“临阵脱逃罪”将其处决。

生平

方家兄弟四人,方伯谦居长,父亲是个私塾教师。1867年,十五岁的方伯谦考取福建船政学堂,从此开始学习海军。1871年毕业后,方伯谦与刘步蟾林泰曾林永昇叶祖珪等人,登建威练习船实习,进行了中国近代海军史上的第一次远航。航行北至北洋天津,南至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等口岸。

1877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欧学生出国深造海军专业。方伯谦奉派,偕同严宗光(后改名严复)、萨镇冰、叶祖珪、刘步蟾等,前往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深造驾驶专业;先学习理论,后上军舰实习,一年半后毕业。毕业以后,方伯谦先被派到英国犹太拉军舰赴印度洋实习,尔后又经历了全球各大洋的航行。

回国后,历任镇西、镇北炮船、威远练船管带。1885年,调管济远快船。1889年,升署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委带济远快船。1892年,署海军副将期满,改为实授。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方伯谦曾上条陈于李鸿章,建议速添快船,改善装备,使“彼自闻而震慑”。1894年,朝鲜爆发起义,清廷派兵帮助平乱,丁汝昌以济远管带方伯谦为队长,护卫爱仁、飞鲸等运兵船到牙山。7月25日凌晨4时,运兵船将所载人马、炮械等全部上岸后,济远号返航。上午7时,济远号在丰岛海域遇日舰“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舰袭击,在炮伤日舰吉野号,[2]后回到威海。9月17日上午11时,黄海海战爆发,战况激烈,14时30分,超勇号沉没,不久扬威号起火,同时平远、广丙及鱼雷艇前来参战。15时,致远号因中弹多,遂冲向吉野号,后中弹沉没,15:30左右,方伯谦以“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放,驶回修理”为由,脱离战场,奔回旅顺。[3]广甲号管带澄海营守备吴敬荣见状亦随逃。[4]由于济远舰自行退却,致使北洋舰队,队形被破坏,成为惨败的原因之一。[5]次日凌晨,方伯谦率济远回到旅顺。9月19日晨,方伯谦奉令前往三山岛拖回搁浅的广甲舰。由于广甲触礁严重,济远拖曳不动,只好在9月23日早晨将广甲官兵运至旅顺口。1894年9月24日凌晨,北洋官兵仍在睡梦之中,方伯谦被清政府以“临阵脱逃罪”处斩于旅顺黄金山脚下,时年42岁。时人以为冤。[6]1895年2月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接见北洋水师洽降专使程璧光时亦曾不解地问:“牙山之役方伯谦甚谙海战,何故杀之?”[7]

关于济远与广甲"同罪"不同罚的事,提督丁汝昌的奏章是写方伯谦“首先逃走,致将船伍牵乱,实属临阵退缩,著即行正法”,广甲吴敬荣是跟着逃跑,所以只有"革职留营,以观后效"。至于济远舰是否真的首先逃走,虽有争论,但支持丁汝昌说法的文献较多。济远舰火力与吨位皆约是广甲的两倍,防护力更远胜木壳铁胁舰的广甲,当时济远与广甲同队,考量战力,似亦不应同罪。

注释

  1.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福建省志 人物志(上). 北 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附表 一、历代一甲进士表 [2012-08-20]. ISBN 7-5004-4128-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 ^ 《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记述:丰岛海战时“军孤势危,其间不能容发,管带方伯谦传令悬白旗,又令司机者轮开快进。按万国公法,海军战败悬白旗者,即示敌人以服输之意,即行停轮,以待敌船查封炮械之后,随遇敌船听敌安置。倭见济远白旗已悬,知已服输,乃令停炮下锚,方欲遇船如法安置,济远后炮忽发,击中倭舰战坪,又连数弹分击三艘均中其要害,比倭舰起锚来追,而济远去已远矣”。
  3. ^ 方伯谦自称:“昨上午十一点,我军十一艘舰在大东沟外遇倭船十二只,彼此开炮,先将彼队冲散;战至下午三点钟,我队转被彼船冲散。但见击沉敌船四只,我军定远头桅折,致远被沉,来远、平远、超勇、扬威四舰时已不见。该轮阵亡七人,伤处甚多,船头裂漏水,炮均不能放,驶回修理。余船仍在交战”。王琰认为:“济远事实上退出战斗的时间是日本时间午后5时30分,即海战基本结束之后,这就是说,济远根本不存在战阵中脱逃的问题。”
  4. ^ 当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司令官坪井航三事后写回忆录说:“三时三十分致远右舷倾斜沉没。经远仍在大火中挣扎,而且遭受破损,进退不得。最后敌阵终于全面溃散,各自逃遁。其中有济远、广甲、来远、经远、靖远、广丙。济远先于它舰逃跑,广甲、来远、经远、靖远继之,皆以大连湾为目标。”
  5. ^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记叙:“济远见致远沉,大惧,转舵将逃,撞扬威舵叶,扬威行愈滞,敌弹入机舱立沉于海,……济远既逃,广甲随之,靖远、经远、来远不能支,亦驶出阵地逃避。”
  6. ^ 方伯谦在甲午黄海之役后被军前正法,究竟是否冤案,一百年来聚讼不断。《冤海述闻》与《卢氏甲午前后杂记》是为方伯谦翻案的最重要史料。然而,丁汝昌同乡吴敬荣同样在海战中“始而逃阵,继而毁船,仅予革职留营,仍复月给薪水”。吴敬荣后来被丁汝昌派守威海北帮炮台,日军进攻时,再次临阵脱逃。《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作者卢毓英当时认为:“余急问之曰,广甲管带如何矣?彼曰,未之闻也。余不禁骇然,曰,何同罪而异罚也!”由于方、吴二人同罪不同罚,最终导致了威海之战时,北洋海军部分官兵的集体哗变事件,北洋舰队最终走向崩溃一途。
  7. ^ 《中东战纪本末》卷七、48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