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文心雕龙版本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版本列表给出了自唐代至清代《文心雕龙》刻本、写本、校本、注本、丛书本的列表,其中不包括只存在于人的记忆中而无实物的版本(比如《宋书·艺文志》中所载的“辛处信注文心雕龙十卷”[a]:1042)。

《文心雕龙》由刘勰所作,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论著之一。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和刊行情况最早可见于唐代,在敦煌遗书发现唐朝已经有抄写和简单注解的记录。宋代的时候,《文心雕龙》的传播已经很广泛,当中较为重要的有李昉等《太平御览》、潘自牧记纂渊海》、王应麟玉海》的征引,以及是辛处信《文心雕龙注》的记录。[b]:864而在明代,随着批点风气的流行,研究《文心》的书籍和刊行都比以前为多。从现在资料统计,传刻方面写本有4种、单刻本有25种、丛书本有7种、选本有14种、校本有7种、注本有3种。[b]:864-865林其锬陈凤金二人不完全统计,据史料记载和现存的版本,在清代之前的版本一共有104种之多,其中写本一共有14种、单刻本一共有34种、丛书本一共有10种、选本一共有10种、校本有27种、注本有5种。[b]:863清代时期,《文心》的考订、校勘本大增,更多学者参与于《文心》的刊行和研究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刊行版本至少有42种之多,当中钞本9种,刻本8种,丛书3种、校本20种。可见当时对于《文心雕龙》的关注。[b]:868

明朝以前

唐写本

唐写本征圣篇下有“大”字十二

敦煌遗书《文心雕龙》残卷(简称唐写本[c]:25斯坦因编目5478号、翟理斯编目7283号)是目前所存最早的《文心雕龙》版本,属于抄本,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敦煌鸣沙山千佛洞第288窟(今编为第17窟)发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此卷蝴蝶装册页,长17厘米,宽12厘米,计22叶。四界乌丝栏,每页10行或11行,每行20至23字不等。残卷包括由《原道》赞第五句的“体”字至《谐隐》第十四篇篇题,当中有学僮涂鸦,如征圣篇下有“大”字十二、“卷第三”下有“大宝积经”、“大宝积佛”等。字体方面,潘重规认为是章草,王蘧常认为是行书。全卷“渊”、“世”、“民”有缺笔,有避讳唐高袓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的情况。整书有很多简字和同音假借字,如篇题所有的“第”字都作“弟”字。[b]:863-4在第一叶背面《微圣弟(第)二》第十七栏下注有“好”字,第十三叶正面第三栏第至第七栏中下注中“皭,靖也”,是当时读者为写本难解的字词、文字作解释,虽然非常简单,可以视之为《文心雕龙》注解的先河。[b]:871

年代方面,学界都认为是唐朝人的手笔,但是具体出自于什么时期有所争议。赵万里认为,按“渊”、“世”、“民”的缺笔现象来说,加上笔势遒劲,应该是中唐学士大夫的作品。杨明照主张,按《铭箴》篇中以“张昶”误作“张旭”可见,应该是唐玄宗以后的作品。钤木虎雄则认为“盖系唐末抄本”。林其锬、陈凤金认为从不会避“忠”、(高宗太子李忠讳)“照”(武后武照讳)等可见,认为书写时间不会晚于开元、天宝年间。[b]:864

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称,曾于1946年10月22日看过由张元济所带来的一种黑底、白字、楷书的敦煌残卷,并予之和《四部丛刊》本合校,但是下落不明。[b]:864

太平御览

《太平御览》中有《文心雕龙》的引文

太平御览》一共分55部,5426类,约470万字,征引书目达到2079种。《文心雕龙》是其中之一,一共征引了当中的二十三篇的大部分或者部分,一共有43则,9868字,篇数占全书46%,字数占全书的26.7%,较唐写本还多近一千字左右。太平御览所依的底本已经没法考证,但和唐写本、元至正本和《辑注》互相比较,御览中相合于唐写本的比例较元至正本为之更多,更为接近于唐写本。[b]:864-5

元至正本

元刻本序题下方有“安乐堂藏书记”和“明善堂览书画印”

刘候贞嘉禾刻本(简称元至正本),由嘉兴知府刘贞刻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是最早的刻本,目前由上海图书馆藏。书前有钱惟善《文心雕龙序》,序题下方有“安乐堂藏书记”和“明善堂览书画印记”,可见清代时曾被怡亲王收藏。接着是文心雕龙目录。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书下有徐乃昌读印。版心有些注“谢茂刊”,有些注“杨清刊”。《隐秀》、《序志》篇有缺文。[d]:17-20

明朝

元至正本
冯允中本
汪一元本余诲本
张之象本
何允中本
梅庆生本王惟俭本钱功甫本
梅重修本曹批六次本《奇赏汇编》本凌云五色套印本谢恒抄、冯舒校本
合刻五家言本
梁杰订正本
抱青阁本沈岩临何焯批校本
黄叔琳本
王谟本
崇文书局本顾谭合校本陈鳣本张松孙本纪本

说明:

  • 实线表示翻刻前一种版本或者是以前一种版本加以校勘;
  • 虚线表示校勘时参考过的版本;
  • 没有连接的表示没有关系,又或者是关系不明。[e]

版本 简写 性质 年份 藏址 说明
冯允中吴门刊本《文心雕龙》 吴本、冯允中本[c]:25 刻本 弘治十七年(1504年) 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图)[d]:21 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分订四册。卷首有《重刊文心雕龙序》,《隐秀》篇和《序志》篇都不全,和元刻本相同。卷十未有“吴人杨凤缮写”字样,书后有都穆的序。最后抄录了大量的藏书印。[d]:20-21
汪一元校新安刻本《文心雕龙》、或称汪一元私淑轩刻本 歙本、汪本[c]:25 刻本 嘉靖十九年 (1540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图[d]:22 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有方元祯序,板心上有“私淑轩”三字。大致增改自冯允中本,缺文和元至正本相同。[d]:21
- 覆刻汪本[a]:1010 刻本 - 四川省图书馆 相比起原刻,文字有很多俗体,某些文字有臆补、误刻,和原刻有较大差异。[a]:1010
歙佘诲校新安刻本《文心雕龙》 余本[c]:25、佘诲本[a]:1010 刻本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图[d]:22-24 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有佘诲序,《隐秀》篇有缺文,而《序志》篇缺文已经补上。[d]:24-25
- 鲁藩覆冯本 刻本 隆庆三年(1569年) 复旦大学图书馆 卷首有朱谋后记,较原版稍逊,由鲁藩覆刻。[a]:1009-10
张子象云间刻本《文心雕龙》 张子象本[c]:25 刻本 万历七年(1579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十九字。卷首有张子象自序,每卷末列有校者姓名,和卷首一致。《隐秀》篇和《序志》篇都不全。[d]:25-26 就杨明照所见五种之中,都互相有不同,可能是张子象有改刻或者他人覆刻。[a]:1011
胡维新《两京遗编本》 两京本[c]:25 刻本 万历十年(1582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有佚名朱、黄、墨三色校语和批词。[d]:26
何允中汉魏丛书》本 何允中本[c]:25 丛书 万历二十年(1592年) -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卷首有佘诲序。[d]:26
梅庆生音注本(甲) 梅本[c]:26 注本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复旦大学图书馆 左右双边,书目先是自序、梁书刘勰传、“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凡例、校者姓氏和目录。铃印有“理咏楼藏板”、“王氏二十八宿研斋秘笈之印”,第六次定本即是以此本重订而成。[1][2]
梅庆生音注本(乙) 上海图书馆 四周单边,将凡列、校者姓氏置于梁书传之后,“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放在目录之前。版心下刻有乙、二、三等流水编号,但没有页数。[1][2]
梅庆生音注本(丙) 上海图书馆、昌平学问所、内阁文库、北京大学图书馆 左右双边,书目次序和甲本相同,但序文有乙、二、三等流水号,版心没有页数。[1][2]
河南王惟俭训故本《文心雕龙》 王惟俭本[c]:25、《训故》 注本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注 1] 国图 正文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字。首先是王惟俭的序,序后是南史·刘勰传、凡例共七条以及目录,卷未有“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全书一共校901字,标疑74处。[a]:1013
凌云五色套印本《刘子文心雕龙》 凌本[c]:26 刻本 约万历四十年至天启二年间(1612年-1622年)[a]:1016 国图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九字。二卷五册,明闵绳初刻。卷首有曹学佺序。先是曹学佺序,次为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吴兴闵绳初《刻杨升庵先生批点文心雕龙引》,草书。再次为吴兴凌云 (凌宣之)[注 2]凡例,行书。刘舍人本传和《文心雕龙》校雠姓氏。[d]:29-30
王世贞批、赵云龙、沈嗣选校本 校本 万历年间[a]:1013 九州大学 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字。五篇相接,分卷则别起。文字有很多俗体。[a]:1013
锺惺评合刻五家言本金陵锦堂梓行本《文心雕龙》 锺本、聚锦堂本[c]:26 丛书 早于天启二年(1622年) -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五家言指是道言、德言、术言、辨言、文言五家,分别对应《文子》、《刘昼新论》、《鬼谷子》、《公孙龙子》、《文心雕龙》。眉批有杨慎曹学佺、梅庆生、锺惺四家评语。杨明照指,按《丽辞》篇的校正推断,此书的出版年份比《文心雕龙音注》应为早。[a]:1024[d]:38
梅庆生重修音注本 梅六次本[c]:26 注本 天启二年(1622年) 初藏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又藏于天津市图书馆 基于甲本原版剜改,其余版片为重刻,所以字体模糊。相比甲本,书眉中增加了曹学佺的批语,并校改约一百二十余处的文字,而《宗经》篇另从善本校定。首页版心下镌有“天启二年梅子庾第六次校定藏板”,之后是隶书顾起元序、曹学佺序、凡例、“刘勰传”、校者姓氏和目录,书末后有“丹徒赵氏三愿堂两世所得书记”等印。[1]
古吴陈长卿本 注本 - 北京大学图书馆 陈长卿本是按初版重印,并改换部分版片,但相比起第六次校定本,书眉上没有了批语,而《定势》、《隐秀》篇也有所缺页。钤有“徐乃昌校勘经籍记”、“积学斋徐乃昌藏书”等印。[1]
冯班抄本 抄本 天启四年(1624年) 常熟图书馆 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左右双边,黑口,单鱼尾。卷首先是目录、接着是正文,卷末有钱允治的题识和冯班的后记。[4]
姜午生覆刻梅庆生万历音注本 刻本 天启六年(1626年) 复旦大学图书馆 四周单边,书目次序是傅岩序、姜午生序、杨若题辞、“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校者姓氏和目录。《文心雕龙校注拾遗》、《文心雕龙义证》都有叙录此本[a]:1015[1][2]
谢恒抄本 抄本 天启七年(1627年) 国图 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卷首目录,接着是正文。黑格纸,白文。五篇相接,分卷另卷。卷末有冯舒朱笔手跋。[a]:1004
谢恒抄本、冯舒校本 校本 国图 以谢恒抄本作为底本,并以冯允中本、佘诲本、钱允治本、谢兆申校本,以朱笔作批校。[a]:1031
陈仁锡《奇赏汇编》本《文心雕龙》 陈本[c]:26 丛书 崇祯七年(1634年) 北京大学图书馆 《奇赏斋古文汇编》一共有二百三十六卷,由陈仁锡选。卷一百二十五至一百二十六为《刘子文心雕龙》。卷前有佘诲序。两卷合共选四十七篇,未选《隐秀》、《指瑕》、 《总术》。入选的都有所删节,有的有赞,有的不选赞语。有顶批。[d]:37-38
黄澍叶绍泰评选《汉魏六朝别解》本[a]:1026 丛书 崇祯十一年 四川省图书馆[a]:1026 《汉魏别解》一共分十六卷,四十六种,黄澍、叶绍泰合编,《文心雕龙》在当中的第十四卷。每叶九行,每行三十六字。选有三十二篇,篇黎有叶氏的评语,有眉端评语。[a]:1026
叶绍泰评选增订《汉魏六朝别解》本[a]:1026 丛书 崇祯十五年(1642年)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d]:39 叶绍泰编,居第四十三 。内收《宗经》、《辨骚》、《明诗》、《乐府》、 《诠赋》、《史传》、《神思》、《体性》、《风骨》、 《情采》、《夸饰》、《时序》十二篇,每篇都加了简单的解说。[d]:39
锺惺评秘书十八种本 秘书本 丛书 天启崇祯年间 - 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五字,以梅庆生万历三十七年本作底本。卷首有曹学佺的序。[a]:1025
沈岩临何焯批校本《文心雕龙》 刻本 南京图书馆 分作三册,先是钱允治(功甫)和沈岩临何焯的后记。此本以曹批梅庆生第六次校定本作底本。[d]:35-37
谢兆申校本《文心雕龙》 谢校[c]:26 校本 北京大学图书馆 王利器称以汪一元本作底本。
徐𤊹校本《文心雕龙》 徐校[c]:26 校本 卷前有加页一纸,从《福州府志》抄录了徐𤊹徐延寿徐锺震履历。接着是《梁书‧刘勰传》。正文有黄、蓝、朱、白笔圈点和朱、蓝、墨笔校语。《隐秀》有补文,《序志》篇从《广文选》订补。[d]:22-24
梁杰评《文心雕龙》 梁本[c]:26 刻本 清华大学 每半叶五行。先是行书曹学佺《文心雕龙序》,下为刘舍人本传。大致和合刻五家言本相同。[d]:38

清朝

版本 简写 性质 年份 藏址 说明
清谨评蓝格旧钞本 清谨轩钞本[f]:22 抄本 清初 北京大学图书馆 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板心下栏有“清谨轩”三字,楷书。不分卷,每篇相接。没有赞。“胤”、“玄”有缺笔。[a]:1004
抱青阁重镌姜午生本 抱青阁本[f]:23 刻本 康熙三十四年 - 扉叶左侧上方有“康熙三十四年重镌”的字样,下方有“武林抱青阁梓行”的字样。大致和本来的姜午生本没有太大分别。[a]:1019
黄叔琳辑注本 《辑注》、黄本、黄注本 注本 乾隆六年 - 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九字。原刻出于养素堂,是清中叶以来最通行的版本。卷首先是黄叔琳序,接着是《南史·刘勰传》、例言、元校姓氏和目录。正文之后有姚培跋。[a]:1021
四库全书荟贾本 抄本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 国立故宫博物院 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至二十一字。卷首称按“汪一元本缮录”,但是实际来说内容不尽相同,可能是馆臣按别本有所修改。先是目录,提要,最后是原书。[a]:1004
四库全书文渊阁 四库本 抄本 国立故宫博物院 每半业八行,每行二十一字。卷首目录 ,接着提要,方元祯文心雕龙序,底本是汪一元本。各册均附有“总校官、校对人、誊录人”字样。首缘眉有“文渊阁宝”,末页书眉有“乾隆御览之宝”。[a]:1004
四库全书文渊阁黄叔琳辑注本 四库辑注本 抄本 国立故宫博物院 双页并列十八字。一书四册,先是提要,接着是黄叔琳原序。特征同四库全书文渊阁本。[a]:1005
四库全书文津阁 抄本 国图 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标题辞句大字,其他则双行小楷。先是提要,接着是原书。[a]:1006
四库全书文津阁黄叔琳辑注本 抄本 国图 每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标题辞句大字,其他则夹行小楷。卷首是先提要,没有黄氏的序和例言,接着是《辑注》原书。所引书目和原注用朱笔,以互相区别。[a]:1007
四库全书文溯阁 抄本 辽宁省图书馆 格式大致和四库全书文津阁本,但是对于文津阁本有所剜改。[a]:1006-7
四库全书文溯阁黄叔琳辑注本 抄本 辽宁省图书馆 格式大致和四库全书文津阁辑注本,但是对于文津阁辑注本有所剜改。[a]:1008
日本冈白驹句读本 冈本、日本刊本[f]:23 刻本 享保十六年(雍正九年,1731年) -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以何允中本作底本,但当中文字也有异同,一些是刻意校正,一些是写刻之误。[a]:1020
张松孙辑注本 张松孙本[f]:23 注本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十八字。卷首有张松孙自序、序后有八条凡例、《梁书·刘勰传》、“杨升庵先生与张禺山书”、元校姓氏和目录。虽然按《音注》和《辑注》作为底本,但是正文有所不同,可能按别本有所修改。[a]:1021-2
王谟《汉魏丛书》本 丛书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 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书前有陈兰森序,卷首有佘诲序,卷末有王氏跋。以何允中本作底本,但是字句间有所不同。[a]:1027
卢坤纪评套印本 刻本 道光十三年(1833年) - 正本每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由卢坤所刻,吴梅修改。原刻是芸香堂朱墨套印本,但和黄叔琳的《训故》部分文字有所出入,有缮写之误。黄叔琳的评语以黑字标示,纪昀的评语朱字标示。[a]:1022
崇文书局三十三种丛书本 崇文本[f]:23 丛书 光绪三年(1877年) - 正文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四字。五篇相接,分卷另起。没有序跋。[a]:1027
思贤讲舍重刻纪评本 刻本 光绪十九年(1893年) - 以翰墨园本作为底本,因为不是朱墨套板,黄、纪的评语都以附以姓氏分辨。四部备要以此本排印。[a]:1023
日本尚古堂本 日本活字本[f]:22 刻本 国图 活字印刷。正文每半叶九行,每行二十字。版心下有“尚古堂”三字。卷首有余(佘)诲序。活字印刷。[a]:1020
翰墨园覆刻芸香堂本 翰墨园本 刻本 - 覆刻自芸香堂本,但是不知实际何年覆刻。刻印方面不如原刻,有误校情况。此本广为流传。[a]:1023
陈鳣校本 刻本 国图 底本是黄素堂原刻。所校勘只有六处,其他相同。[a]:1032

注解

  1. ^ 1609年已经完成,但是未刻,至1613年才刻。
  2. ^ 乌程凌氏的其中一员。[3]

参考

  1. ^ 1.0 1.1 1.2 1.3 1.4 1.5 郭立暄. 再论梅庆生音注《文心雕龙》的不同版本. 图书馆杂志. 2009, 35 (4): 71-75. 
  2. ^ 2.0 2.1 2.2 2.3 姜洪真. 《文心雕龍》版本概述.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2014, 10: 12-13. 
  3. ^ 烏程凌氏. terms.naer.edu.tw. [2022-05-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3). 
  4. ^ 周小艳; 张晓宇. 《文心雕龍》版本補考.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 38 (02): 14-16. 

书目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杨明照. 增訂文心雕龍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2000.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林其锬; 陈凤金. 增訂文心雕龍集校合編.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李曰刚. 文心雕龍斠詮. 台北: 国立编译馆. 2018.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詹锳. 文心雕龍義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5. ^ 李平. 《文心雕龍》研究史論. 合肥: 黄山书社. 2009: 254–5. ISBN 978-7-5461-0840-7. OCLC 640028826. 
  6. ^ 6.0 6.1 6.2 6.3 6.4 6.5 王利器. 文心雕龍校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