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艾石像
摩艾石像(Moai,i/ˈmoʊ.aɪ/ ,或 moʻai 西班牙语:moái)是1250年至1500年间,由波利尼西亚东部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多数是一体成形的石像[1][2];多半摩艾石像只有头,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躯干以及下半身,这些石像的其他部分现在逐渐被挖掘出来[3]。摩艾石像的意义至今仍然不明,有不少关于这些石像成因的推论。目前复活节岛共发现约900多尊摩艾石像[4],相近一半未完成的石像仍位于主要的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采石场[5],其他数百尊则被放置在岛屿的其他地区。当欧洲人首次访问该岛时,多数雕像仍伫立,之后多数摩艾石像则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遭到推翻[6]。摩艾石像的制作和搬运被认为是一项物理壮举,目前岛上最高的摩艾石像被称为Paro,近10米高,重达82吨[7][8][9]。
简介
岛上早期的神话说有一位部落首领在寻找新的居住地时,最后找到复活节岛。他死后,岛就被他的儿子们分了。每个部落首领死后,总有一个摩艾石像竖立在他的坟墓。岛民们相信,这些雕像能捕获首领的灵力。他们相信把首领的灵力留在岛上会保佑这个岛风调雨顺。
1250年至1500年间,由波利尼西亚东部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人雕刻的石像,多数为一体成形,也就是说整体是从一块大石头刻出来的,但有时候石像头上会加一块普卡奥(Pukau)作帽子,一顶帽子可重达十数吨[1][2];多半摩艾石像只有头,也有不少石像有肩膀,手臂还有躯干和下半身,这些其他身体部分现在慢慢地被挖掘出来[3]。摩艾石像的意义至今仍然不明,但是有不少关于这些石像成因的推论。
目前复活节岛共发现约900多尊摩艾石像[4],相近一半未完成的石像仍位于主要的拉诺拉拉库(Rano Raraku)采石场[5],数百尊被放置在岛屿的其他地区,几乎所有的摩艾石像都有过大的头部,且遥望的视角几乎都朝向内陆,当欧洲人于1722年首次访问该岛时,大多数雕像仍然伫立,多数摩艾石像则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遭到推翻,可能是由于与欧洲人接触或部落内战的结果。[6]
摩艾石像的制作和搬运被认为是一项非凡的物理壮举,目前岛上最高的摩艾石像被称为“Paro”,高度接近10米、重量达82吨。在拉诺拉拉库竖立最重的摩艾石像,是一个较短、较矮的石像,重达86吨[7][8]。此外,拉诺拉拉库还有一件未完成的雕塑,完成后高度大约21米,重约145至160吨[9]。
推论
最常见的推论指向一千多年前移住在岛上的原住民,这些石像代表他们去世的祖先(像墓碑的作用一样),或是当时的重要人物,或是代表家族地位的象征。这些石像想必凿起来要耗费钜资,不仅是刻这些石像要花多年的功夫,而搬运到他们最后的目的地也很费劳力。目前为止到底还不知道这些石像当时是如何搬运的,但借由证据并比较太平洋波利尼西亚部落运输沉重原木的造船技术,猜测出当时可能用到木橇和滚轮,或是使用绳索让石像“走”起来[10]。但也因为大量木材的需求,使得岛上的森林被砍伐耗尽。森林的耗尽使得生态受到破坏,也用来解释为什么火山采石场会突然被遗弃,以及文明的突然衰落。[11]
目前研究
一般认为石像是散乱随机分布于岛上,但纽约宾汉顿大学人类学家卡尔·利波(Carl Lipo)指出,其实石像位置和水源分布息息相关。利波和团队集中研究东部93座18世纪前建成和分别置于高台的石像群,分析石像周边地质数据,如土质、渔获和水源等,尝试找出共同点,结果发现“靠近高台的区域都是有地下淡水涌出的位置”,无论位于海岸、内陆还是低地都是如此,而没有石像或高台的地方就没有水源,分布原则十分一致。
复活节岛上没有固定溪流,而当时的人们没有制造容器和引水的知识,所以利波相信他们会聚居在有水的地方,建石像为指引维护水源,围绕石像而居,而非如过往理论所说是宗教祭祀的场地。
共有12个石像已从复活节岛移走并运往世界各地,包括目前在巴黎卢浮宫和伦敦大英博物馆展出的石像“失落的朋友”。
Unicode 字符
摩艾石像于2010年以绘文字的形式被编入Unicode,码位为U+1F5FF
(🗿)。
该表情符号的统一码名为moyai,这是东京一座雕塑的名字,这尊雕塑的灵感来自摩艾石像,但外形与其并不相同(有头发,但摩艾石像没有),因此导致了在不同公司所制造的字体中对这一码位的不同表现[12]。
参考资料
- Rediscovering Easter Island by Kathy Pelta, Copyright 2001 Lerner Publications Company, North Minneapolis, USA
- Ancient Mysteries by Rupert Matthews, Copyright 1988 Wayland Limited East Sussex, England
- ^ 1.0 1.1 復活節島石像 拉套索戴帽. [2020-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9).
- ^ 2.0 2.1 Easter Island’s greatest festival. BBC. 2012-10-10 [2020-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3).
- ^ 3.0 3.1 [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原来复活节岛石像有身体!摩埃像下半身终于曝光了,底下藏了什么?
- ^ 4.0 4.1 Easter Island Statue Project. [9 Januar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19).
- ^ 5.0 5.1 研究:復活節島摩艾石像 標示島上水源位置. 苹果日报. 2019-01-12.
- ^ 6.0 6.1 Collapse: 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 by Jared Diamond
- ^ 7.0 7.1 Young, Emma. Easter Island: A monumental collapse?. Newscientist.com: 30–34. 26 July 2006 [10 March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October 2013).
- ^ 8.0 8.1 Van Tilburg, Jo Anne. Moai Paro digital reconstruction. Easter Island Statue Project (eisp.org). 5 May 2009 [12 June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August 2017).
- ^ 9.0 9.1 NOVA Online | Secrets of Easter Island | Stone Giants. Pbs.org. [9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May 2013).
- ^ Easter Island moai 'walked' - YouTube
- ^ 存档副本. [2023-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08).
- ^ 存档副本. [2018-0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6).
- 书目
- Heyerdahl, Thor. Skjølsvold, Arne. Pavel Pavel. The "Walking" Moai of Easter Isla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8 August 2005.
- McCall, Grant (1995). "Rapanui (Easter Island)". Pacific Islands Year Book 17th Edition. Fiji Times. Retrieved 8 August 2005.
- Matthews, Rupert (1988). Ancient Mysteries. Wayland Publishing. ISBN 0-531-18246-0.
- Pelta, Kathy (2001). Rediscovering Easter Island. Lerner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8225-4890-4.
- Pitts, Mike. Hoa Hakananai'a, an Easter Island statue now in the British Museum, photographed in 1868 (PDF). Rapa Nui Journal (Easter Island Foundation). May 2014, 28 (1): 39–48 [20 August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6 September 2016).
- Routledge, Katherine. The Mystery of Easter Island. 1919. ISBN 0-932813-48-8.
- Van Tilburg, Jo Anne (2001). "Easter Island". In P.N. Peregine and M. Ember (eds.), Encyclopedia of Prehistory, Volume 3: East Asia and Oceania.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ISBN 0-306-46257-5
- Van Tilburg, Jo Anne (2006). Remote Possibilities: Hoa Hakananai'a and HMS Topaze on Rapa Nui. British Museum Research Pap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