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机
投石机或称抛石机、砲或炮,是远古时代与中古时代出现的攻城武器,可把石弹、巨石或爆裂物投到敌方的城墙、城内或者兵阵内而造成破坏。
“砲”原指投石机与其弹,唐后也指由投石机发射的燃烧物,宋后也指由投石机发射的纵火物与爆裂物,明后也指大型管身火器。宋代之前“砲”与“炮”不同义,“炮”只有“烧烤”的意思,宋代之后“炮”逐渐有“砲”的意思。就连“火炮”一词最初也是指发射燃烧物或爆裂物投石机与其炮弹,明后才也指大型管身火器。[1]
投石机的类型
- 扭力投石机,又称石弩(发射石弹的弩)、弹射器、弩炮(Catapult、Catapulta、Mangonel、Onager):从弓发展而来,[2]在古希腊、古罗马时即在使用,以绞绳的扭力来发射弹体。弹射杆平时是直立的,杆的顶端是装弹丸的“勺子”或皮弹袋,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绞得很紧的水平绳索里。弹射时,先用绞盘将弹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在“勺子”或皮弹袋里放进弹丸。松开绞盘绳索时,弹射杆恢复到垂直位置将弹丸射出。而“Onager(野驴)”这种投石机发射时很像驴子在踢腿,所以才称为“Onager(野驴)”。
- 床弩,又称牀弩、牀子弩、床子弩、弩炮(Arcuballista):是大型化的弩,通常一弩上有多个弓身,以弓身的弹力来发射箭弹。
- 人力抛石机,又称牵引抛石机(Mangonel)、炮(Traction Trebuchet):是直接利用人力的投石机,最早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战国时期,北周和隋唐时期西传,先为早期的阿拉伯人使用,其后传入欧洲。[2]是用人力在远离投石器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端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端系以许多条绳索让人力拉拽而将石弹抛出,炮梢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七个炮梢装在一个炮架过,需250人施放。炮在古代中国出现的,多人一同拉下杠杆的一边抛射另一边的石弹。炮也是中文中对所有种类投石机的泛称。附有轮子的通常称行炮车。
- 中国古代牵引抛石机在唐朝入侵高句丽时使用的抛车能抛出300多斤的石料,对高句丽的木制城栅造成重创。在宋代出现可以炮架可以旋转的炮,称为旋风炮。北宋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在攻灭南唐时使用了“火炮”。这是一种使用可燃烧弹丸的投石机。北宋政府在建康府(今江苏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建立了火药制坊,制造了火药箭,火炮等以燃烧性能为主的武器。
-
11世纪的拜占庭人力抛石机。
-
一个牵引抛石机的图示。
- 手炮:是一种投石绳棍,以使用者的臂力来投掷,中国宋朝有使用纪录。[3]
- 重力抛石机,又称平衡重锤投石机、配重式投石机、回回炮、西域炮、襄阳炮(Counterweight Trebuchet、Trabutium):从人力抛石机发展而来,最早出现在欧洲12世纪末中世纪的一种投石机,一种最大型的投石机,南宋时随蒙古传入中国。[2]
- 利用杠杆原理,一端装有重物,而另一端装有待发射的石弹,发射前须先将放置弹药的一端用绞盘、滑轮或直接用人力拉下,而附有重物的另一端也在此时上升,放好石弹后放开或砍断绳索,让重物的一端落下,石弹也顺势抛出。
- 此种抛石机经由伊斯兰地区传入中国而被称作“回回炮”。到了14世纪中期,有的抛石机能抛射将近1000磅(约454公斤)重的弹体,威力巨大。
- 近代试验表明,吊杆长50英尺(约15.2米),平衡重锤为10吨的抛石机能将200到300磅(约90-136公斤)的石弹抛射约300码(约274米)的距离。可以投掷一个或多个物体,物体可以是巨石或火药武器,甚至是毒药、污秽物、人或动物的尸体,达到心理战之目的,污秽物同时也是最早的生化武器。
- 蒙古军队则从波斯人该处学来回回炮,因在攻打襄阳与樊城时一战出名,所以又称襄阳炮。用绞盘升起重物,靠重物下坠的势能射出杠杆另一端的炮弹。其平衡重锤重量通常在4到10吨左右,以致整个投石机形体庞大。 《元史·阿里海牙传》载:“会有西域人亦思马因献新炮法,因以其人来军中。”“机发,声震天地,所击无不摧陷,入地七尺”。
-
一个在法国莱博德城堡的重力抛石机。
-
重力抛石机的结构图。
-
重力抛石机的侧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