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性有善有恶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性有善有恶论战国时期世硕提出的一种人性论观点。他认为人性原本有善也有恶,[1]而哪一方面得到发展,则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如果培养善的方面,就会成为善人,反之则成为恶人。宓子贱漆雕开、公孙尼子、董仲舒等人都支持这一观点[2]东汉王充继承发展了世硕的理论,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就像人才有高有下。[3]

西汉扬雄提出的性善恶混论性有善有恶论相近,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恶混杂的。而扬雄的提法则对程颐朱熹有所影响,程颐的“道心”“人心”之论和朱熹的“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之说都可视作一种善恶相混论。[3]

有观点认为,性有善有恶论和性善论性恶论没有不同,同样是把道德看作是天赋,是人性中固有的东西,这一主张是唯心主义的观点。[4]

参考资料

  1. ^ 杨金鼎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中国文化史词典,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08,第537页
  2. ^ 枣强县地方志办公室编,故乡记 枣强县史志资料选编,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0,第41页
  3. ^ 3.0 3.1 汪受宽,屈直敏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要,甘肃人民出版社,2018.10,第57页
  4. ^ 赵书廉著,中国哲学史小辞典,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06,第2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