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鼗
弦鼗,中国古乐器,文字记录可追溯至唐朝,相传起源于秦朝。由于没有外形图片与考古实物流传,现代学者无法确定其真实外形,有打击乐器与弹拨乐器等不同说法。现代乐器中的琵琶,三弦与二胡,都有起源于弦鼗的说法。
概论
学者由古文记录复原,出现多种说法,根据汉刻石画,有派学者认为,鼗鼓原为打击乐器,是一种有柄的小鼓,类似于今之拨浪鼓(货郎鼓)。在鼓柄上加上弦,可敲击达于鼓面,用来发声,形成弦鼗。
《旧唐书》引用杜摰说法[1],认为弦鼗为弹拨乐器,起源于秦朝修筑长城时的民工乐器,为琵琶的前身[2][3]。
清朝毛奇龄认为弦鼗为三弦的前身[5]。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杨荫浏、高耀华、朱岱弘、查甫尧、陈元昊等人认为,弦鼗原为弹弦乐器,先成为奚琴,后形成二胡。
参见
注释
- ^ 傅玄〈琵琶赋序〉:“杜挚以为嬴秦之末,盖苦长城之役百姓,弦而鼓之。”
- ^ 唐段安节〈琵琶录〉:“《乐录》云:‘琵琶本出于弦鼗。’而杜挚以为秦之末世,苦于长城之役。百姓弦鼗而鼓之,”
- ^ 《旧唐书》卷29〈音乐志〉:“琵琶,四弦,汉乐也。初,秦长城之役,有鼗而鼓之者。及汉武帝嫁宗女于乌孙,乃裁筝、筑为马上乐,以慰其乡国之思。推而远之曰琵,引而近之曰琶,言其便于事也。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疑此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
- ^ 陈旸《乐书》:“奚琴本胡乐也,出于弦鼗,形制亦类焉。奚部所好之乐也。”
- ^ 毛奇龄《西河词话》卷35:“三弦起于秦时,本三代鼗鼓之制,而改形易响,谓之弦鼗。唐时坐部多习之。世人以为胡乐,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