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平仓
常平仓,中国古代官办的粮仓,用以平抑粮价与赈灾。
常平仓的构想源于春秋时代,到汉代付诸实行[1]:222。汉宣帝时,耿寿昌建议在边郡建造粮仓,谷贱时用较高价钱买入粮食,谷贵时减价卖出,称为常平仓。汉以后历代在“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的名义下,常设这种粮仓[2]:532。北宋年间,常平仓的主要目的,从军用粮饷转向了赈济饥荒,常平仓的设立也推广到县一级。明朝没有建立全国性的常平仓系统,清朝则在康熙帝时开始建立全国性粮仓系统,遍及1300多个县。常平仓大多在县城中设立,由知县直接管理,主要功能包括赈灾、平稳物价,以及在歉收的年份借出种子和口粮[1]:222。
参见
参考文献
- ^ 1.0 1.1 马立博(Robert Marks). 《虎、米、丝、泥:帝制晚期华南的环境与经济》. 王玉茹等译.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 ISBN 9787214081339 (中文(简体)).
- ^ 《辭源》. 香港: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1987. ISBN 9620700929 (中文(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