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岛的屠杀
希阿岛的屠杀 | |
---|---|
艺术家 | 德拉克洛瓦 |
年份 | 1824 |
媒介 | 布面油画 |
尺寸 | 419 cm × 354 cm(164 in × 139 in) |
收藏地 | 巴黎卢浮宫 |
《希阿岛的屠杀》(英语:The Massacre at Chios;法语:Scènedes massacres de Scio)希腊独立战争之时,奥斯曼土耳其对希阿岛(希俄斯岛)进行大屠杀,德拉克洛瓦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幅《希阿岛的屠杀》。此画于1824年的沙龙展出,刻画了苦难的岛民人物形象、土耳其军事力量、荒凉的大地等,呈现受到屠杀的希阿岛民的绝望。此画使德拉克洛瓦被视为浪漫主义画家,并与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绘画形成对比。[1]展出时普遍不受到当时的艺术家欣赏,而画作在未经国王批准、未完成程序的情况下由官方艺术部门直接购入,亦引起争议。[2]
历史背景
希腊独立战争
18世纪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之下的希腊,受到欧洲情势如启蒙思想、法国大革命、浪漫主义等影响,希腊民族意识兴起。同时,欧洲列强包括俄国、法国、英国等介入希腊,加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衰弱,提供了革命运动的背景。1821年3月,俄国袭击今罗马尼亚内的雅西与布加勒斯;4月,伯罗奔尼撒半岛爆发起义,屠杀土耳其人,开启了希腊独立战争的序幕。[3]
希阿岛的屠杀
希阿岛位于爱琴海东部,主城距离土耳其城镇切什梅的港口仅7英里,在希腊独立战争爆发后,希阿岛的领导者起先考虑到岛上的人数、军备的不足,以及地理位置邻近土耳其,而并无参与,直到1822年3月11日萨摩斯岛的革命人士Lycurgus Logothetis前来希阿岛,才引发后续的革命。土耳其在得知希阿岛的暴动后,同月22日起,派遣船舰与士兵前往希阿岛,展开为期3个月的大屠杀。屠杀中,土耳其屠杀婴孩、12岁以上的男性与40岁以上之女性,其余的孩子与女性则成为俘虏,愿意皈依伊斯兰教者方可逃过。[4] [5]
画作缘起
英国诗人拜伦其诗作是富有情感、戏剧力以及时事性的,而他对于希腊的关注,自其作品以及亲身投入希腊独立战争皆可以看出。因为他的诗作风格和其中希腊、土耳其元素的展现,艺术界开始了将拜伦作品图像化的行动,以及对希腊独立战争产生关注,例如马里柯林(Alexandre-Marie Colin)、德拉克洛瓦等画家使用拜伦作品“the Giaour”中主角Giaour战胜Hassan的场景作为画作主题。在此背景之下,德拉克洛瓦受拜伦启发关注希腊独立战争,而创作《希阿岛的屠杀》。[6]
内容
画面与构图
全图分为三景,前景为土耳其军士与希阿岛民众,前景画面密集但仍可见德拉克洛瓦将前景人物分为左右二群体,使中间画面的空隙能够成为与中景的连结,使画面有向后延伸之感。中景为描述战争的平原,有火烧之烟雾、打斗;远景为布满黄褐色烟云的天空,这样的三度空间中,每个部分皆有其意义以及其展现的氛围,增加了画面的躁动与完整性,而并非只是单纯的、平面性的叙事纪念画作。
人物
前景的人物中,受难民众与骑着高大骏马的军士形成强烈对比。[7] 画面左边的居民们看起来已经濒临死亡,黝黑的皮肤带着红色鲜血,无神的眼中又带点绝望;右侧裸露上身的女子正被军士掳走,马匹左侧的人试图阻止,而军士则是抽出部分的弯刀准备攻击。特别的是,这些人物看似为同一受难主题,但却显现出多个不同的意象:右前垂死的母亲与其幼儿是依据目击者维堤大校的记述想像创作的;中间老妇为被德拉克洛瓦反复使用的主题——《墓地中的孤儿少女》(Orphan Girl at the Cemetery)便是使用同样的姿势与悲伤表情;右侧骑兵则可以看见新古典主义画家贾克-路易·大卫《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对德拉克洛瓦的影响。[8]此外,画中右方军士的头巾、服装、饰品,为德拉克洛瓦经常使用的东方元素,他在日后创作的《阿尔及利雅的女人》(Women of Algiers)以及《萨达那帕拉之死》等画作中,皆展现了更为鲜明的东方色彩。
色彩
德拉克洛瓦运用丰富的中间色调,并以色彩来表现光线、氛围、凸显人物。前景的人物便运用色彩的深浅,突出刻画前面几位人物,例如画面中间身穿红色长衫之妇人,以及右前垂死的妇人与其婴儿的明亮肤色。此外,厚涂颜料与深红的阴影使观者联想到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画风。[9]
评语
- 安托万-让·格罗:“绘画的大屠杀。”
- 司汤达:“我无法欣赏德拉克洛瓦先生和他的《希阿岛的屠杀》。这件作品我总是认为在呈现瘟疫的照片。”
- 皮埃尔·阿塔纳斯·肖万:“这位狂妄的画家无用地将这些残酷的场面,流血、流泪、绝望和痛苦,结合在一起。再无用地获得部分效果,并使对此一无所知的人大喊‘奇迹!’。后代永远不会接受这样的作品,而真诚的同时代人也到厌倦。”
参考资料
- ^ Gilles Neret. Eugène Delacroix 1798-1863: the prince of Romanticism. Köln: Benedikt Taschen Verlag GmbH. 1999: 90.
- ^ Elisabeth Fraser. Uncivil Alliances: Delacroix, the Private Collector, and the Public. Oxford Art Journal. 1998, 21 (1): 87–103.
- ^ 刘增泉. 希臘史:歐洲文明的起源. 台北: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3: 105–119.
- ^ William St Clair. that Greece might still be free; the Philhellenes in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Lond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78-81.
- ^ Revolution – The massacre of the island of Chios. chioshistory.gr. [November 2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2.
- ^ Joannides Paul. Colin, Delacroix, Byron and the Greek War of Independence. The Burlington Magazine. 1983, 125 (965): 495–500.
- ^ Walter F. Friedlaender. David to Delacroix.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111-112.
- ^ 胡永芬 (编). 浪漫舵手:德拉克洛瓦. 台北: 阁林国际图书有限公司. 2001: 22–23.
- ^ Walter F. Friedlaender. David to Delacroix. : 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