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纳托利亚诸贝伊国
系列条目 |
土耳其历史 |
---|
|
土耳其主题 |
安纳托利亚诸贝伊国(土耳其语:Anadolu beylikleri,英语:Anatolian beyliks),有时也被称作土库曼侯国,亦翻译为安纳托利亚酋长国、安纳托利亚侯国或安纳托利亚贝立克,是建立在安那托利亚一带,由贝伊们建立与统治的一些小国家的总称。其中第一次安纳托利亚侯国的兴起始于十一世纪末期,由于拜占庭帝国在曼齐刻尔特战役战败后势力大衰,许多突厥首领纷纷趁此机会迁入安纳托利亚地区定居,第二次侯国的大规模的成立则在十三世纪下半叶,源自鲁姆苏丹国的衰落,更多的安纳托利亚侯国脱离其控制独立建国。
其中一个侯国,名为奧斯曼侯国(土耳其语:Osmanoğulları ,意为“奧斯曼之子”),奧斯曼人从其首都布尔萨一带开始发展,并在十五世纪末完成征服其他侯国的脚步,最终演变为奧斯曼帝国。
贝伊国(beylik)一词表示由贝伊(Bey)所管辖的领土,贝伊的头衔相当于欧洲社会中所称的爵爷(Lord)。beylik这个词汇在十六世纪的奧斯曼帝国政府机构中,也意指管理突尼斯和阿尔及利亚沿海省份的政府单位(这些偏远省分拥有极大的自治权力)[1]。
历史背景
1071年塞尔柱王朝在曼齐刻尔特战役中战胜拜占庭帝国后,便开启了对安纳托利亚地区征服的脚步,许多乌古斯突厥部族开始在现今的土耳其定居下来。塞尔柱的苏丹们建立起以科尼亚为中心的鲁姆苏丹国政权,同时这些居住在安纳托利亚一带的乌古斯突厥部落首领们被称为乌茨贝伊(uç beyi)或者是乌杰贝格(uj begi),“乌茨”在土耳其语中意指边疆区,这些部落居住于塞尔柱与拜占庭交界的地带,同时兼有防御拜占庭人威胁的功能,乌茨贝伊的地位就相当于欧洲所称的藩侯(负责保护国土边境地区的世袭封建领主),这些突厥部落的贝伊们借由宣誓效忠以及服从塞尔柱人的指挥,用以换取塞尔柱王朝提供的军事与经济上的帮助。
随着蒙古人自东方入侵,塞尔柱的统治力量开始衰弱。当时伊儿汗国的大将拜住率领剽悍的蒙古军队入侵,并在克塞山战役击溃由塞尔柱人建立的鲁姆苏丹国后,许多统领边境部落的贝伊们受此鼓舞,纷纷宣布脱离塞尔柱人的控制。除此之外,伴随着塞尔柱人在科尼亚建立的政权崩解,许多贝伊与阿德贝格(前塞尔柱王朝的领袖们),以及来自波斯和突厥斯坦地区的穆斯林首领与战士,为了逃离蒙古大军的铁蹄,开始往西入侵原属拜占庭帝国的疆域,他们在新占领的土地定居下来,并成立了许多新的小侯国。为了保障对新领土的安全,这些新建小侯国的埃米尔们开始雇用许多从波斯和突厥斯坦的加齐战士,这些加齐战士也同样是为了逃离蒙古人而西迁至安纳托利亚地区。加齐战士们在军队将领与穆拉的带领下频频对拜占庭帝国发动攻击,由于他们杰出的军事表现,甚至进一步扩大了这些新建立侯国们的势力范围,使伊斯兰势力在安纳托利亚的力量更加壮大。
由于拜占庭帝国的国势不断地衰弱,拜占庭人在安纳托利亚建立的城市越来越难抵御这些穆斯林侯国们发动的攻击行动,导致数量庞大的突厥人不断涌入安纳托利亚西部定居[2],因而使更多的侯国得以在这些新占领的土地上成立,突厥人开始与拜占庭人、热那亚人以及圣殿骑士团在安纳托利亚一带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
直到1300年,突厥人抵达了爱琴海的沿岸。起初,最强大的侯国是建立在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卡拉曼侯国与格尔米扬侯国。日后的奧斯曼帝国当时仅是一个建立于安纳托利亚西北部瑟于特周围的小国家,此时的奧斯曼侯国国土狭小且地位无足轻重。沿着爱琴海的海岸线由北到南,分别是卡拉斯侯国、萨鲁汗侯国、艾登侯国、孟忒瑟侯国以及泰凯侯国,而詹达尔侯国则控制着卡斯塔莫努与锡诺普周围的黑海地区[3]。
在奧斯曼侯国奠基者奧斯曼一世的带领下,奧斯曼人在十四世纪初期的短短几十年中,将奧斯曼的领地迅速扩张到马摩拉海的西南岸,同时也并吞了原属卡拉斯侯国的领土,并于1354年越过海峡进入鲁米利亚,在极短的时间内奧斯曼人很快地由一介弱小的侯国,摇身一变成为当时的新兴强权,奧斯曼也成为当时被公认为侯国中最强大的卡拉曼侯国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十四世纪末期,奧斯曼帝国借由以金钱购买城镇与通过政治联姻的方式进一步向安纳托利亚拓展其势力。与此同时,卡拉曼人在其他侯国以及马穆鲁克王朝、白羊王朝与拜占庭人的帮助下,多次反击奧斯曼人对安纳托利亚地区其他政权的兼并。此外本都人和马扎尔人在奧斯曼的持续的攻击下,遭到击溃并失去其独立地位。到了十四世纪末,早期的奧斯曼帝国领袖已征服了大部分的卡拉曼侯国以及其他小侯国的土地。但在1402年的安卡拉之战中,当时的奧斯曼苏丹巴耶济德一世被帖木儿帝国的可汗跛子帖木儿击败,趁着奧斯曼帝国战败后陷入内乱的虚弱时机,先前遭奧斯曼占领的侯国们纷纷恢复其原有的领土,并获得一段短暂脱离奧斯曼人的喘息机会。
但奧斯曼帝国在经历了混乱的大空位期后,在内战中胜出的穆罕默德一世与他的儿子穆拉德二世很快地恢复了奧斯曼帝国原有的国力,并花费将近二十五年的时间,重新将大多数的安纳托利亚侯国纳入奧斯曼帝国的领土,至于最难缠的卡拉曼侯国最终仍在1487年被穆罕默德二世所征服。至塞利姆一世当政时,他于1515年消灭了仅存的杜勒卡迪尔侯国,其子苏莱曼一世更于1534年的军事行动中,完全占领了当今土耳其在亚洲地区的领土(甚至更多)。许多前安纳托利亚侯国的疆域日后则成为奧斯曼帝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曼齐刻尔特战役后成立的侯国
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后,许多安纳托利亚的小侯国纷纷成立,这些侯国多数建立于东安纳托利亚一带,大部分皆属于立国在科尼亚地区鲁姆苏丹国的附庸。
国名 | 首都 | 年代 |
---|---|---|
札卡斯 | 伊兹密尔 | 1081年-1098年 |
亚美尼亚沙赫 | 阿赫拉特 | 1110年-1207年 |
阿尔图格王朝(分成三支政权) | 哈桑凯伊夫、马尔丁与哈尔普特 | 1102年-1409年 |
达尼什曼德王朝 | 锡瓦斯 | 1071年-1178年 |
迪马基 | 比特利斯 | 1085年-1398年 |
伊纳利德 | 迪亚巴克尔 | 1095年-1183年 |
门居切克 | 埃尔津詹,后迁至迪夫里伊 | 1072年-1277年 |
萨尔图吉 | 埃尔祖鲁姆 | 1072年-1202年 |
乔布柯 | 哈尔普特 | 1085年-1112年 |
克塞山战役后成立的侯国
1243年蒙古人在克塞山战役中击败鲁姆苏丹国,战败后鲁姆苏丹国的势力大幅衰弱,开始无法有效控制其原有的疆域,间接导致第二波安纳托利亚侯国大规模的成立。
国名 | 首都 | 年代 |
---|---|---|
阿夫沙尔侯国 | 埃尔祖鲁姆 | 1480年-1534年 |
阿赫兄弟会[4] | 安卡拉 | 约 1290年-1362年 |
阿莱耶侯国(卡拉曼侯国的附庸) | 阿拉尼亚 | 1293年-1471年 |
艾登侯国 | 比尔吉,后迁至塞尔丘克 | 1300年-1425年 |
卡尼克侯国 | 萨姆松至阿马西亚一带 | ?-1460年 |
詹达尔侯国 | 埃夫拉尼,后陆续迁至卡斯塔莫努与锡诺普 | 1291年-1461年 |
丘拜尼侯国 | 卡斯塔莫努 | 1211年-1309年 |
杜勒卡迪尔侯国 | 埃尔比斯坦,后迁至卡赫拉曼马拉什 | 1348年-1522年 |
艾里特纳侯国 | 锡瓦斯,后迁至开塞利 | 1335年-1390年 |
埃尔津詹侯国 | 埃尔津詹 | 1379年-1410年 |
埃斯雷夫侯国 | 贝伊谢希尔 | 1285年-1326年 |
格尔米扬侯国 | 屈塔希亚 | 1300年-1429年 |
哈米德侯国 | 埃尔迪尔 | 1300年-1391年 |
卡迪·布尔汗丁(取代艾里特纳侯国) | 锡瓦斯 | 1381年-1398年 |
卡拉曼侯国 | 卡拉曼 | 1250年-1487年 |
卡拉斯侯国 | 巴勒克埃西尔,后陆续迁至贝尔加马与恰纳卡莱 | 1296年-1357年 |
拉迪克侯国(格尔米扬侯国与沙希布·阿塔侯国的附庸) | 代尼兹利 | 1262年-1391年 |
孟忒瑟侯国 | 米拉斯 | 1261年-1424年 |
奧斯曼侯国(日后的奥斯曼帝国) | 瑟于特,后陆续迁至布尔萨、季季莫蒂霍、埃迪尔内与伊斯坦布尔 | 1299年-1922年 |
佩瓦内侯国 | 锡诺普 | 1277年-1322年 |
拉玛赞侯国 | 阿达纳 | 1352年-1608年 |
沙希布·阿塔侯国 | 阿菲永卡拉希萨尔 | 1275年-1341年 |
萨鲁汗侯国 | 马尼萨 | 1300年-1410年 |
泰凯侯国(由哈米特侯国分裂成立) | 安塔利亚,后迁至科尔库泰利 | 1321年-1423年 |
多布罗加的塞尔柱人 | 巴巴达格 | 1281年-1299年 |
非突厥穆斯林建立的政权
安那托利亚地区仍存有三个由基督徒建立的政权,直到它们陆续被穆斯林国家征服:
- 奇里乞亚亚美尼亚王国,该王国在1375年被马穆鲁克王朝消灭;
- 特拉比松帝国是从拜占庭帝国分裂而成的国家,首都设于黑海东南方沿岸的特拉布宗,1461年特拉比松帝国被奥斯曼帝国并吞;
- 非拉铁非(现称阿拉谢希尔)由拜占庭人建立,直到1335年被艾登侯国的乌穆尔加齐占领,非拉铁非在艾登侯国的治理下享有极大的自治权,但最终仍在1390年被奥斯曼帝国彻底征服;
语言与影响
随着塞尔柱王朝与突厥部落的势力进入安纳托利亚地区,伊斯兰教信仰与伊斯兰文化也开始在安纳托利亚扎根[5],和塞尔柱帝国以波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不同,土耳其语在安纳托利亚的侯国间被广泛使用于日常语言与文学作品[5],土耳其语更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代演进为更加精致复杂的语言[5]。
参考文献
- ^ (limited p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ohamed Hedi Cherif - Daniel Panzac. Histoire économique et sociale de l'Empire ottoman et de la Turquie (1326-1960) ISBN 90-6831-799-7. Peeters Publishers. 1995 (法语).
- ^ A process described in the pioneering work, Speros Vryonis, The decline of medieval Hellenism in Asia Minor: and the process of Islamization from the eleventh through the fifteen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1) ISBN 978-1597404761
- ^ (limited preview) Kate Fleet. European and Islamic Trade in the Early Ottoman State: The Merchants of Genoa and Turkey [[国际标准书号|ISBN]] [[Special:网络书源/0-521-64221-3 |0-521-64221-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网址-维基内链冲突 (帮助)
- ^ The Ahiler Beylik is sometimes considered one of the Anatolian Beyliks but was a mercantile republic rather than a monarchical dynasty. See Ahiler for more information.
- ^ 5.0 5.1 5.2 Encyclopedia of the Ottoman Empire, Gábor Ágoston, Bruce Alan Masters, page 40
参考来源
- Mehmet Fuat Köprülü (translated by Gary Leiser). The Origins of the Ottoman Empir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2. ISBN 0-7914-0819-1. (limited pre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estermann Großer Atlas zur Weltgeschichte (德文)
外部连接
- Osmanlı Medeniyeti (Ottoman Civilizatio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08-01) (土耳其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