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兰
威兰 Welland | |
---|---|
市 | |
威兰市政厅广场 | |
绰号:英语:The Rose City(玫瑰之城) | |
格言:英语:Where Rails and Water Meet(铁路与水道的交汇处) | |
威兰在尼亚加拉区内的位置 | |
坐标:42°59′N 79°14′W / 42.98°N 79.23°W | |
国家 | 加拿大 |
省 | 安大略省 |
地区自治体 | 尼亚加拉区 |
聚落形成 | 1788年 |
建制[1] | 1858年(设村) 1878年(改设镇) 1917年(改设市) |
政府 | |
• 市长 | Barry Sharpe |
• 行政机关 | 威兰市议会 |
• 国会下议员 | Vance Badawey(联邦自由党) |
• 省议员 | Jeff Burch (安大略新民主党) |
面积[2] | |
• 陆地 | 81.09 平方公里(31.31 平方英里) |
海拔[3] | 175.30 米(575.13 英尺) |
人口(2011年)[2] | |
• 总计 | 50,631人 |
• 密度 | 624.4人/平方公里(1,617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EST(UTC−5) |
• 夏时制 | EDT(UTC−4) |
邮区编号前缀 | L3B、L3C、L0S |
电话区号 | 905/289 |
网站 | www.welland.ca |
威兰(英语:Wellan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南部尼亚加拉半岛上的一座城市,坐落尼亚加拉区的中部。贯穿市内的威兰河和威兰运河皆在该市发展史中担当重要角色,而该市亦有铁路通往多伦多和布法罗等地,因此素有“铁路与水道的交汇处”(where rails and water meet)的称号。据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所示,威兰市有50,631名居民[2]。
历史
美国独立战争后,大批效忠英王的十三州殖民迁居至上加拿大,当中部分人于1788年在现威兰市所在落户[1]。1812年战争中的库克斯磨坊战役(Battle of Cook's Mills)于1814年10月19日在现威兰市东部发生[4],英军成功击退美军,为该场战争中最后一场在现加拿大境内发生的战役[1][5]。
1820年代,尼亚加拉地区商人威廉·哈密尔顿·梅里特(William Hamilton Merritt)倡议兴建运河贯穿尼亚加拉半岛。建议中的运河北起安大略湖畔的达尔豪西港(Port Dalhousie),向南通往现威兰市所在后,改沿威兰河向东通往尼亚加拉河(两河汇合之处为尼亚加拉瀑布的上游),再沿尼亚加拉河南至伊利湖[6];项目因此以威兰河之名称为威兰运河。第一代威兰运河于1824年11月24日动工[7],1829年11月29日落成,再于1833年进行改建,当中包括兴建从现威兰市往南直达科尔伯恩港(Port Colbourne)的水道[6]。改建项目包括在现威兰市中心所在兴建一条木制高架输水道让威兰运河跨越威兰河,该带亦因此名为“输水道”(Aqueduct)[1]。
木制输水道后来改由一座石制输水道取代,而聚落亦于1844年11月14日以梅里特之名改称梅里兹维尔(Merrittsville)[1],并于1851年脱离林肯县改归威兰县。梅里兹维尔于1858年7月24日正式建制为村,并同时以流经村内的两条水道改称威兰;威兰村于1878年1月1日更改建制为镇,再于1917年7月1日改制为市[1]。
威兰市于1950年1月1日首度扩充市界,从霍鲁乡(Thorold Township)并入约300英亩土地,再于1961年从霍鲁乡、克罗兰乡(Crowland)、皮拉姆乡(Pelham)和含珀斯顿乡(Humberstone)并入土地,市面积扩大至8,628英亩,市内人口达36,094人。安省政府于1970年将威兰县与林肯县重新合并成尼亚加拉区,同时将克罗兰乡一半范围、含珀斯顿乡一大片地域和霍鲁乡一小部分并入威兰市[1]。
政府于1966年5月批准在威兰市外围为威兰运河兴建一条新水道,以取代长14.6千米(9.1英里),途经威兰市中心的原有运河路段[8]。新水道于1967年动工,1973年3月通航[6]。威兰市介乎新旧水道之间的地域差不多成为一座人工岛,仅于镇线隧道一带以一小片土地相连;当局填造该小片土地来截断旧水道,以兴建通往镇线隧道的行车道路和铁路轨。
威兰市再先后于1975年和1986年从霍鲁市和皮拉姆镇并入土地,市面积扩大至21,260.5英亩[1]。
交通
威兰运河是市内最显著的交通设施。该运河全长43.4千米(27.0英里),向南通往伊利湖,北端则在圣凯瑟琳斯汇入安大略湖。横渡威兰运河的三条隧道中有两条位于威兰市内,分别为缅街隧道(尼亚加拉区27号区道)和镇线隧道(安大略58A省道)。
安大略406号省道是市内的主要省级公路,南起威兰市东缅街(East Main Street),北端在圣凯瑟琳斯市西部与伊利沙伯皇后道交汇。406号省道大部分路段达致来回合共四线行车高速公路资格,但在威兰市内的路段则有两个交通灯平交路口,并只得来回合共两线行车。省政府于2009年宣布斥资1亿元将该段公路提升至高速公路资格[9][10],预料于2015年秋季全面完工[11]。此外,非高速公路资格的58号和140号省道亦北起威兰市,自此双双向南通往科尔伯恩港,两者亦于威兰市内以58A省道(即镇线隧道)相连。
1912年至1930年间,尼亚加拉、威兰及伊利湖铁路在市内营运路面电车线,沿东缅街和国王街行驶;该公司亦曾于1922年间短暂营运行驶西缅街和尼亚加拉街的电车线[12]。此外,尼亚加拉、圣凯瑟琳斯及多伦多铁路从1907年至1911年间兴建从霍鲁经威兰通往科尔伯恩港的市际铁路(interurban),并营运该铁路至1959年为止[13]。现时途经市内的铁路线只用作货运而非客运服务。
市内的公共交通系统从1977年起由市营的威兰交通局营运[1],旗下的巴士线除覆盖威兰市范围外亦有路线伸延至圣凯瑟琳斯、科尔伯恩港和皮拉姆[14]。
尼亚加拉中央机场(Niagara Central Airport)坐落威兰市界线以西,为最接近该市的机场。这是一座小型机场,没有定期航班,主要供包机和飞行学校使用。市民主要使用多伦多皮尔逊国际机场、约翰·卡尔·芒罗哈密尔顿国际机场或纽约州的布法罗-尼亚加拉国际机场前往外地。
气候
如南安大略其他地区般,威兰属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柯本气候分类法Dfb)。春季温和湿润,平均气温约为13°C。夏季炎热潮湿,平均高温为24.5 °C,降雨量达251毫米(9.9英寸)。秋季清凉,平均气温为4.3 °C,降雨量达273.7毫米(10.78英寸),为该市的雨季。冬季寒冷,一月平均气温为−4.7°C,间中受大湖效应影响,平均每年降雪约97.8厘米(38.5英寸)。
威兰 | |||||||||||||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20.0 (68.0) |
20.5 (68.9) |
27.0 (80.6) |
32.5 (90.5) |
33.9 (93.0) |
36.1 (97.0) |
37.8 (100.0) |
37.8 (100.0) |
35.0 (95.0) |
32.2 (90.0) |
25.6 (78.1) |
20.6 (69.1) |
37.8 (100.0) |
平均高温 °C(°F) | −0.8 (30.6) |
0.0 (32.0) |
5.3 (41.5) |
12.2 (54.0) |
19.2 (66.6) |
24.1 (75.4) |
26.7 (80.1) |
25.7 (78.3) |
21.2 (70.2) |
14.8 (58.6) |
8.2 (46.8) |
2.3 (36.1) |
13.2 (55.8) |
日均气温 °C(°F) | −4.7 (23.5) |
−4.3 (24.3) |
0.7 (33.3) |
6.9 (44.4) |
13.4 (56.1) |
18.6 (65.5) |
21.4 (70.5) |
20.6 (69.1) |
16.3 (61.3) |
10.0 (50.0) |
4.3 (39.7) |
−1.5 (29.3) |
8.5 (47.3) |
平均低温 °C(°F) | −8.6 (16.5) |
−8.5 (16.7) |
−3.9 (25.0) |
1.6 (34.9) |
7.6 (45.7) |
13.1 (55.6) |
16.1 (61.0) |
15.4 (59.7) |
11.3 (52.3) |
5.2 (41.4) |
0.4 (32.7) |
−5.3 (22.5) |
3.7 (38.7) |
历史最低温 °C(°F) | −32.8 (−27.0) |
−31.1 (−24.0) |
−27.8 (−18.0) |
−18.3 (−0.9) |
−6.1 (21.0) |
1.1 (34.0) |
3.9 (39.0) |
0.5 (32.9) |
−2.2 (28.0) |
−8.9 (16.0) |
−20 (−4) |
−27.8 (−18.0) |
−32.8 (−27.0) |
平均降水量 mm(吋) | 76.7 (3.02) |
66.3 (2.61) |
77.8 (3.06) |
76.5 (3.01) |
77.7 (3.06) |
91.5 (3.60) |
70.4 (2.77) |
82.7 (3.26) |
97.9 (3.85) |
84.5 (3.33) |
91.6 (3.61) |
97.6 (3.84) |
991.3 (39.03) |
平均降雨量 mm(吋) | 34.8 (1.37) |
30.4 (1.20) |
57.8 (2.28) |
71.5 (2.81) |
77.3 (3.04) |
91.5 (3.60) |
70.4 (2.77) |
82.7 (3.26) |
97.9 (3.85) |
84.3 (3.32) |
82.1 (3.23) |
57.6 (2.27) |
838.4 (33.01) |
平均降雪量 cm(吋) | 41.9 (16.5) |
35.9 (14.1) |
20.0 (7.9) |
5.0 (2.0) |
0.4 (0.2) |
0 (0) |
0 (0) |
0 (0) |
0 (0) |
0.2 (0.1) |
9.5 (3.7) |
40.0 (15.7) |
152.9 (60.2) |
平均降水天数(≥ 0.2 mm) | 14.8 | 12.7 | 12.6 | 13.3 | 12.9 | 11.9 | 10.3 | 10.8 | 11.6 | 12.4 | 14.0 | 15.5 | 152.9 |
平均降雨天数(≥ 0.2 mm) | 5.8 | 5.2 | 9.1 | 12.5 | 12.9 | 11.9 | 10.3 | 10.8 | 11.6 | 12.4 | 12.2 | 8.7 | 123.4 |
平均降雪天数(≥ 0.2 cm) | 9.9 | 8.3 | 4.9 | 1.4 | 0.07 | 0 | 0 | 0 | 0 | 0.07 | 2.4 | 8.1 | 35.1 |
数据来源:加拿大环境部 [3] |
参考资料
- 脚注
-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ity of Welland: History.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5).
- ^ 2.0 2.1 2.2 Welland, Ontario (Code 3526032) census profile. 2011年加拿大人口普查. Statistics Canada. [2012-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0).
- ^ 3.0 3.1 Environment Canada, Canadian Climate Normals 1971-2000[失效链接]
- ^ 存档副本.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
- ^ Collins,Gilbert: Guidebook to the Historic Sites of the War of 1812 (Dundern Group, Toronto Ontario,2006, ISBN 1-55002-626-7), pgs. 158.
- ^ 6.0 6.1 6.2 Welland Canal: History. Anthony Raso.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 ^ SLSMC, p.2
- ^ SLSMC, p.8
- ^ Bradley Announces 406 Widening. St. Catharines Standard (Sun Media). May 16, 2009 [April 26,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3月23日).
- ^ Firth, Maryanne. What's down the road for Hwy. 406. Welland Tribune (Sun Media). 2012-01-20 [201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5).
- ^ Highway 406 Expansion - Construction Updates. IBI Group. [2013-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4).
- ^ Mills, John. Niagara, St. Catharines and Toronto Railway. Canada: Railfare DC Books. 2007: 198–199. ISBN 1-897190-27-1.
- ^ Niagara Rails - Electric Lines. [2013-08-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1-25).
- ^ Routes and Schedules (PDF). [2009-01-15].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22).
- 引用文献
- The Welland Canal section of the St. Lawrence Seaway (PDF). Information Services. St. Lawrence Seaway Management Corporation. 2003-03 [2013-08-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2-11-19).
外部链接
- (英文)City of Welland: Home Page-威兰市政府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