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
出生1849年8月23日
 大英帝国 英格兰格洛斯特
逝世1903年7月11日(1903岁—07—11)(53岁)
 大英帝国 英格兰沃金
职业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编辑
国籍 大英帝国
创作时期c. 1870–1903
代表作Invictus》(1875)
配偶Hannah (Anna) Johnson Boyle(1855-1925,1878年1月22日结婚)[1]
亨利的墓碑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William Ernest Henley,1849年8月23日—1903年7月11日)是一位英格兰诗人、文学评论家和编辑,以其1875年写就的诗作《Invictus》出名,这部作品在2009年上映的英语同名电影《打不倒的勇者》中多次出现。

生平

威廉·欧内斯特·亨利出生于英格兰的格洛斯特,是家中长子,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父威廉是书商和文具商,死于1868年。其母为玛丽·摩根(Mary Morgan),是诗人约瑟夫·沃顿(Joseph Wharton)的亲戚。1861年至1867年间,亨利在格洛斯特的“Crypt School”读书,当时曼岛的一名诗人托马斯·爱德华·布朗(Thomas Edward Brown,1830 – 1897)任该校校长,对亨利的文学天赋颇为赞赏,他们二人终生保持着友谊。布朗逝世时,亨利为他在当时一份叫做《New Review》的报刊上撰写了讣闻。[2]

亨利自12岁起就患有骨结核,1868年至1869年的某一天不得不截去左腿以防止病情扩散。[3] 他的疾病使得他没有办法继续学业,因为在1867年前往伦敦担任新闻工作者。[4]

1878年1月22日娶汉娜·约翰逊·博伊尔(Hannah Johnson Boyle)为妻。[1] 1888年9月4日其妻产下女儿玛格丽特·亨利(Margaret Henley),玛格丽特也自小病弱,后在1894年病逝,J·M·巴里是她的少年玩伴,后来玛格丽特成为了《彼得·潘》中“温蒂”的灵感来源。[5][6][5][6]

后来亨利转行做了出版商,1889年成为爱丁堡的一家小报《苏格兰观察家》(Scots Observer)的编辑,他在这里工作了四年。[7] 1903年因结核病在位于沃金的家中逝世,他与女儿一起葬在贝德福德郡的一个墓园里。[1]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Ernest Mehew, "Henley, William Ernest (1849–190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n, May 2006 accessed 7 Oct 2011 需要订阅或英国公共图书馆会员资格
  2. ^ John Connell, W. E. Henley, London, 1949, p.31
  3. ^ Connell dates this as 1865, but Ernest Mehew William Ernest Henley, (1849–1903),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2004–08, suggests 1868–69 while Henley was being treated in St Bartholomew's Hospital, London
  4. ^ John Connell, W. E. Henley, London, 1949, p.35
  5. ^ 5.0 5.1 The History of Wendy. [2009-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3-18). 
  6. ^ 6.0 6.1 Winn, Christopher. I Never Knew That About England. 2005. 
  7. ^ Atkinson, Damian (编). The Letters of William Ernest Henley to Charles Whibley, 1888-1903 1 & 2. Edwin Mellen Press. 2013. ISBN 0-7734-4365-7.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