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一苇
姚一苇(1922年4月5日—1997年4月11日),本名姚公伟。台湾剧作家、翻译者与艺术评论者。曾任教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中国文化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并出版和演出多部戏剧创作。为台湾战后现代剧场的开创者。
姚一苇生于江西鄱阳县,祖籍江西南昌,1946年随国民政府迁台后于台湾银行任职30年,期间兼任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参与多本期刊杂志的编务工作,包含《笔汇》、《现代文学》等。1982年自银行退休后创办国立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与主办实验剧展。姚一苇的创作文类有剧本、理论、散文等。一生创作14部戏剧,包含《佐伯桃》、《一口箱子》、《碾玉观音》等。出版《戏剧与文学》、《艺术批评》等戏剧理论与艺术评论书籍。在剧作题材与形式上十分多元,有结合中国戏剧的戏曲新编手法,亦有采用西方剧场模式探讨现实社会的当代戏剧[1]。
姚一苇长期致力于建立台湾战后的当代剧场、文学与艺术评论环境,是台湾剧场与文学发展的重要推手并获得多项奖项肯定,因此被小说家陈映真誉为“暗夜中的掌灯者”。[2]
生平
姚一苇1938年进入吉安中学,因中日战争,随学校迁到遂川。1941年,入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1943年转银行系,姚一苇在校时就对戏剧有兴趣,1945年发表了第一篇戏剧评论《论总建筑师》,评论易卜生的剧作并以笔名“袁三愆”发表评论与翻译,以“姚宇”发表小说及散文。1946年毕业后随中国国民党主政的国民政府来台,在台湾银行任职达30年,兼任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教授。[3]
1951年,在白色恐怖下,入狱七个月后获释。1953年,因翻译《汤姆历险记》,王梦鸥为其取笔名为姚一苇。[4]根据王梦欧教授于政治大学授课时的学生尉天骢先生在其著作《回首我们的时代》述及:姚一苇先生夫妇为王梦鸥教授任教于厦门大学的学生,1951年左右,姚一苇因被牵连到白色恐怖案件中,出狱后非常消沉。因地缘关系,王、姚二人都住在当时的台北县中和市,因此经常邀请姚先生喝酒谈天,并鼓励其专注于写作。后来台湾文坛谈起批评理论,经常并称王、姚。[5]
1957 年,应聘为国立台湾艺术学院(今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教授,讲授“戏剧原理”、“现代戏剧”、“剧场艺术”等课程。1960 年参与《笔汇》编务。1962年和余光中、何欣负责《现代文学》编务工作,主持该杂志最后五年的总编辑。1968年,因陈映真被捕入狱,写下《红鼻子》。1964 年于中国文化学院艺术学门任教。1975 年与侯健、杨牧、叶维廉、叶庆炳创办《文学评论》。1978到1984 年任《现代文学》复刊主编。1982年自银行退休后,创办国立艺术学院(今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并于1980年至1984年间主办五届实验剧展。姚一苇为著名美学及艺术理论家、戏剧家。创作文类有剧本、理论、散文等。一生写了14部戏剧,包含《碾玉观音》、《红鼻子》、《一口箱子》、《重新开始》、《佐伯桃》等。出版《戏剧与文学》、《艺术批评》等戏剧理论与艺术评论书籍。[1]
1997年4月11日因心脏病辞世。因姚一苇长期致力于建立台湾战后的当代剧场、文学与艺术评论环境,而被小说家陈映真誉为“暗夜中的掌灯者”,是台湾剧场与文学发展的重要推手。[2]
著作目录
学术论著
- 《诗学笺注》,台北:台湾中华书局,1966年。
- 《艺术的奥秘》,台北:台湾开明书局,1968年。
- 《戏剧论集》,台北:台湾开明书局,1969年。
- 《美的范畴论》,台北:台湾开明书局,1978年。
- 《戏剧原理》,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2年。
- 《审美三论》,台北:台湾开明书局,1993年。
- 《艺术批评》,台北:三民书局,1996年。
剧本创作
- 《来自凤凰镇的人》(三幕剧),1963年。
英译From Phoenix Town tr. by Chu Chi-Yu & Oliver Stunt , 1996, Oxford Univ. Press
- 《孙飞虎抢亲》(三幕剧),1965年。
- 《碾玉观音》(三幕剧),1967年。
英译The Emerld Bodhisativa tr. by Mei-Ling Cheng. Yale Univ.,1988(硕士论文)
- 《红鼻子》(四幕剧),1969年。
英译Red Nose tr. by Ying-Chu Yeh. Iowa State Univ., 1981(硕士论文) 德译Rotnase tr.by Birgit Buchholz. Univ. Hamburg, 1995(硕士论文) 日译《红鼻子》 小林泉译,《悲剧喜剧》, 1989年9月号(昭和六十二年九月)
- 《申生》(四幕剧),1971年。
英译The Crown Prince Shen-Sheng tr. by Marion Taylor, Wan Kin-lau, Lin Huai-ming and Tsui Te-lin. 1971.
- 《一口箱子》(独幕剧),1973
英译Suitcase tr. by Chou Shan. 1973 韩译《一口箱子》 姜那炫译,《戏曲文学》,1989年9月号。 (以上六种收录于《姚一苇戏剧六种》,台北:华欣文化公司,1975年。台北:书林,2000年)
- 《傅青主》(二部剧),台北:远景出版社,1978年;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
- 《我们一同走走看》(独幕剧),1979年。
- 《左伯桃》(京剧),1980年。
- 《访客》(独幕剧),1984年。
- 《大树神传奇》(独幕剧),1985年。
英译The Legend of the Tree God tr. by David Jiang. Great Britain, Alumnus, 1995
- 《马嵬驿》(三幕剧),1987年。
(以上五种收录于《我们一同走走看》,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87年。)
- 《X小姐》(独幕六场),1991年。
- 《重新开始》(二幕剧),1993年。
(以上两种收录于《X小姐‧重新开始》,台北:麦田出版社,1994年。)
散文评论
- 《文学论集》,台北:书评书目社,1974年(后增修重排为远景版之《欣赏与批评》)。
- 《姚一苇文录》,台北:洪范书店,1977年。
- 《欣赏与批评》,台北:远景出版社,1979年;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重印版。
- 《戏剧与文学》,台北:远景出版社,1984年;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增订版。
- 《说人生》,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
- 《戏剧与人生──姚一苇评论集》,台北:书林出版公司,1995年。
翻译作品
- 《汤姆历险记》(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by Mark Twain),台北:正中书局,1953年。
- 《杜里世家》(The Master of Ballantrae by R. L. Stevenson),台北:正中书局 ,1954年。
获奖纪录
姚一苇获奖纪录为1968 年《碾玉观音》获第四届话剧金鼎奖最佳编剧。1968年《艺术的奥秘》获该年度“中山文艺奖”。1969年《碾玉观音》被中央电影公司改编为电影《玉观音》,并获同年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1983 年获《联合报》第八届小说奖暨附设散文奖之特别贡献奖。1988 年获第11届吴三连文艺奖戏剧剧本奖。[1]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国立台湾文学馆. 姚一葦主題館.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2.0 2.1 陈映真. 暗夜中的掌燈者. 姚一苇学术网. 1997-06 [2022-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7).
- ^ 国立台湾文学馆. 姚一葦大事記.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尉天骢. 和姚一葦先生在一起的那段日子. [2022-1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02).
- ^ 尉天骢. 《回首我們的時代》. 印刻. 201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