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炮岩

坐标25°08′33″N 121°31′13″E / 25.14238°N 121.52020°E / 25.14238; 121.52020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炮岩
  • 铁炮岩
  • 天狗岩
地图显示大炮岩的位置
地图显示大炮岩的位置
大炮岩
大炮岩在北投的位置
地图显示大炮岩的位置
地图显示大炮岩的位置
大炮岩
大炮岩 (台北市)
地图显示大炮岩的位置
地图显示大炮岩的位置
大炮岩
大炮岩 (台湾)
管理阳明山国家公园
地理
位置台北市北投区
国家 台湾
山脉大屯火山群·乌尖连峰
坐标25°08′33″N 121°31′13″E / 25.14238°N 121.52020°E / 25.14238; 121.52020[1]
海拔200米(656英尺)
攀登
岩质安山岩,岩质极坚硬光滑,手脚点很小
攀登壁面向英语Aspect (geography)北方
攀登型态
高度8米(26英尺)
宽度100米(330英尺)
绳距英语Pitch (ascent/descent)1
难度YDS5.0–5.12d
路线数量99条上攀,7条横渡路线
经典路线阳光悬岩 5.8
星等3/5颗星

大炮岩台湾北端台北盆地北侧大屯火山群原为形似一门大炮的一块巨石,日治时也称为铁炮岩天狗岩[2],自1930年代早期迄今为台湾攀岩运动历史上启蒙的重要据点,位在台北市北投区阳明山国家公园内,大屯山系南侧的乌尖连峰(即大炮岩、丹凤岩热海岩场军舰岩唭哩岸山等一连串露出巨岩)。其北侧有北投社[注 1]原住民自16世纪末[4]西班牙、荷兰[3]:74-77清治时即有开采硫矿的硫磺谷硫气孔烟雾奇景,东侧有七星山纱帽山等火山遗迹,西侧可远观观音山夕照,位在石坛山登山步道途中,自日治以来即为顶北投的著名地标。[5][6][7]:32此岩原深埋在海底沉积地层中受火山作用形成,其周围为软质海山统砂岩,经千万年的抬升风化而露出深藏其中全块火成安山岩本体,石质坚硬无比。[8]:25[9]:237大炮岩在台湾登山史及攀岩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在20世纪时是很多爬岩好手的启蒙岩,[10]:130在攀岩界的努力下已开发出上百条的攀登路线。[11]

大炮岩遭炸毁

大炮岩历经千万年来地质力量的雕琢形塑,外型原为一门近十米高巨炮的形状。其北方正对面隔着硫磺谷有座圆大而胸部挺起、山腹凸出、有如哈哈笑面弥勒菩萨的山头,山下法雨寺住持说此山叫做“弥勒山”(或弥陀山,别名十八份山、大竿林山),战后1950年代为向时任总统蒋中正祝寿,此山被更名“中正岭”[12]:3并植树排出每字各广达一百米见方的“中正”二字(后又更名为中正山)。大炮岩凸出五米长的炮管直接对准此山而被认为大不敬,[10]:130在1957年以前其炮管遭炸毁,自然奇景就此永久消失。[13][8]:25,44[注 2]

电塔

大炮岩正上方,离攀岩岩壁约30米处,有台电设立的高压电塔,连接东南方约一公里处的阳明一次变电所,为连接淡水、北投、阳明山区等地的161千伏(kV)高压输电系统的一部分。

攀岩

大事记

  • 日治时1920年代晚期至1930年早期,攀登固定器材及大岩壁攀登器材与技术,在欧洲与英国发明,并传入美国及日本。
  • 1926年成立的台湾山岳会,至晚从1932年开始,即在大炮岩进行攀岩活动,[17][10]:52-55[注 3]包括为从事大岩壁攀登远征的绳索技术演练(指YDS难度六的人工攀登)以及自由攀登(又称平衡攀登,指YDS难度五)。
  • 1936年7月21日台湾山岳会在大炮岩举行第一次爬岩讲习会
  • 战后台湾山岳会的日籍成员陆续离开台湾返回日本,1946年5月,代主席平泽龟一郎将会务及攀登绳索、冰斧移交给台籍会员,仍续称为台湾山岳会,台籍会员间推选台北市参议会议长周延寿为负责人,8月28日于中山堂举行改组后的成立大会。战后初期风雨飘摇、百废待举,戒严时期人民社团活动处处遭到限制,人民进入山区受到严格管制,改组初期只能举办台北近郊健行活动,山岳会仍排除万难持续发展攀岩运动。
  • 1942年,留日的台籍人士林渊霖在东京加入武藏山岳会,学习攀岩技术,战后1946年3月返回台北,与台湾山岳会会员台北巿政府都巿计划留用日人工程师坂口利夫结伴每月至少两次在大炮岩进行攀岩训练。坂口氏回国时将英国山岳会检定的攀登绳托付给林渊霖,之后林渊霖、李传旺、余初雄、邱家照等岳友常去大炮岩进行攀岩训练。林渊霖担任山岳会的登山指导员,常进行攀岩表演
  • 国民政府来台后,台湾各协会皆陆续被改冠名为台湾省,1946年台湾省体育会成立(日治时为台湾体育协会),1950年5月10日台湾山岳会被冠名改组为台湾省体育会山岳协会(但协会内部文件仍持续自称为台湾山岳协会)
  • 1951年10月7日,台湾山岳协会登山指导员林渊霖在大炮岩为台北市新闻记者公会登高会进行攀岩表演,此为台湾战后最早出现“攀岩”一词的记载
  • 1952年10月31日附属于国防部总政治部救国团成立,为使其举办的活动能顺利进行,动员台湾山岳协会与台电、林务局支援、各级官方与教育等各单位协助,军方担任勤务支援并大规模整修道路;1953年由救国团活动的主要成员成立中国青年登山协会以“领导”青年活动,由时任国防部总政治部主任蒋经国担任名誉会长。当时戒严时期,民间团体登山受到严格管制,随后党、政、军、警、国营企业及部分学生团体依附于此协会才能办理登山活动
  • 1954年,第九届台湾省运动会,10月28日台湾山岳协会登山指导员李传旺、林渊霖、简进添、赖长寿、曾添财、余初雄、徐金松、蔡礼乐、黄辉世、杨冬(女)等十名登山健将代表台北市在大炮岩表演攀崖技术
  • 1956年10月31日,中国青年登山协会动员群众参加在北投中正岭(后又改名中正山)举办的时任总统“祝寿登山”,并在大炮岩举行爬岩技术表演助兴[12]:3,6
  • 1957年6月以前,大炮岩炮管因对准被改名的中正山,被认为大不敬而遭炸毁[10]:130[注 2]
  • 1957年,第12届省运,10月28日台湾山岳协会18位选手在大炮岩进行爬山表演
  • 1968年4月,中国青年登山协会在大炮岩进行攀石技能表演。
  • 1968年,救国团改组,中国青年登山协会解散。
  • 1969年,被解散的中国青年登山协会总干事韩漪创办《野外》杂志,在其鼓励下,成员张文溪、黄一元、简正德等10人成立雪岩俱乐部
  • 1952年以来,台湾在奥运及其他运动竞赛,参赛会籍备受阻挠,[21]1960年代末期处境更加艰难,时任总统指示“发展全民体育”,将原本以台湾为名的各运动协会改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名义管辖,1969年纳入台湾登山团体,原应为一元化领导,10月4日成立中华全国山岳委员会,其成员与台湾山岳协会雷同;在党政军高层运作下,又成立第二个全国登山组织,由解散的中国青年登山协会改组,赶在台湾山岳协会改组之前,6月1日成立中华全国登山会。1971年10月25日国民政府被逐出联合国后,1973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改名为中华民国体育协进会,所有协会再被改冠名为中华民国,[22]3月20日中华全国山岳委员会随之改为中华民国山岳协会,6月2日中华全国登山会改为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
  • 1973年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在大炮岩等地举办首次的攀岩研习会
  • 1976年底中华民国山岳协会及岩雪俱乐部在大炮岩等地举办首期的初级攀岩技术训练班,教练为赴日受训的赖长寿和郭玉祥,还有攀岩专家郑明宏、卢俊杰、黄根炎和张袖杰等诸氏
  • 1978年,中华民国山岳协会开办夏季攀岩技术训练班以攀登大霸尖山峭壁计划为进行喜马拉雅远征计划的第一步,9月10日在雷霆岩训练时技术组组长黄根炎坠落意外丧生
  • 1978年张文溪发现龙洞岩场并开始开发
  • 1980年中华民国山岳协会聘请日、韩攀岩家来台指导攀岩技术
  • 1981年5月攀岩者俱乐部成立,由高铭和担任会长,至1989年每年举办攀岩训练班,教练有高铭和、施志平、邝锦华、谢徽雄等人
  • 1981年底雪岩俱乐部改组为喜马拉雅俱乐部(中华民国健行登山会设置)
  • 1982年5月攀岩者俱乐部于大炮岩举办首次全国攀岩观摩大会
  • 当时被台湾攀岩界认为不可能爬上,在遭炸毁炮管遗迹上的路线“阳光悬岩”,由美国人马耀光爬上并认为其难度为YDS5.8;1982年,施志平、高克维等人首度先后突破大炮岩YDS5.8级路线,此为台湾攀岩界重要的里程碑
  • 1982年11月5日建国中学登山社邀请攀岩者俱乐部指导,在大炮岩举行攀岩训练班,由施志平、陈启昱(为建中登山社加入攀岩者俱乐部的成员,曾与同学陈彦融组队冰雪攀中央尖山北壁技术路线,陈彦融攀登时坠落丧生)、林鸿钧担任教练。
  • 1983年12月11日攀岩者俱乐部与岩雪俱乐部在大炮岩合办全国第二届全国攀岩观摩大会
  • 1986年攀岩者俱乐部加入中华民国山岳协会
  • 1986年10月30日全国攀岩观摩会配合“中正百年纪念”(从此攀岩观摩会更名为中正杯攀岩赛,之后移到龙洞举办),中华民国第一届国际登山大会合并办理,有11个国家及地区的32位外籍登山好手,与台湾50余位山友共同攀登大炮岩。
  • 1989年中华山岳协会引入台湾首座商品化的人工岩场,此后攀岩者俱乐部停办攀岩训练班
  • 1991年,韩国名攀登家朴来庆박래경 (Park Rae-kyung),别号Yum Yum)应邀来台教导攀岩技术,并在大炮岩开发多条全新YDS5.12高难度路线[23]:1

大炮岩原为台湾攀岩界发展的重心与高手养成所,自1978年龙洞岩场被发现与开发,1990年代人工岩场在各地兴起,进入21世纪,台湾的攀岩重心渐渐转移到他处,现今仍有高手的移地交叉训练及攀岩教学在此零星活动。[10][8][12]

路线

大炮岩的岩壁面对北方,高度将近十米,岩面上开发出攀岩路线的范围由东到西(即攀登者面对岩壁的由左到右)将近百米宽,大部分为垂直岩壁,路线长度约七八米高,包括岩面、岩角、内角、烟囱、裂隙等,亦有些困难的悬岩地形、简单的斜板地形,难度从简单的YDS5.0分布到最难的5.12d。大炮岩的岩质为火成安山岩,极为坚硬表面光滑,路线上的手脚点多半极小。由于大炮岩攀岩已有长年的历史,其路线标示的难度较偏传统(即当时认为最难的路线仍被标示为YDS5.9或稍后的5.12),与后来发展的现代运动攀登与商业化的人工岩场难度相比较偏硬(即标示相同的难度,爬起来比他处感觉更难),但也有人认为比类似性质小岩点的美国老岩场难度更松或类似。本区域各路线难度的订定是由当时原被台湾攀岩界认为不可能爬上的标竿路线,位在炮管遭炸毁处的“阳光悬岩”,被美国人马耀光爬上,并认为其难度为YDS5.8,随后1982年台湾攀岩界施治平、高克维与其他高手们受到鼓舞或刺激也首次突破此难度陆续爬上,于是以此路线的难度YDS5.8为准,陆续订出其他路线的难度。一般的经验来说进阶者或有资质的初学者可能可以爬上此岩场YDS5.6的路线,相当进阶者可能可以爬上5.8的路线。大炮岩的攀登型态,开发早期曾在当时被认为无法爬上的路线演练人工攀登技术;“阳光悬岩”被爬上后,改以自由攀登为主,大多数是从步道(或简单路线,如大烟囱)登上崖顶,再行走到选定的路线顶端架设固定点进行顶绳攀登;也有一些横渡抱石路线;也有高手会以抱石Highball英语Bouldering#Highball_bouldering,或无绳徒手)型态攀登,但初来者须注意本区域难度标示等级可能与他处有差距。因路线较短与路线上的岩质固定点难架设,少有人进行先锋攀登。由于通常并非先锋攀登,故路线的难度标示会将“5.”省略,以表示并非先锋攀登的难度。

在攀岩界的努力下,据历来发表的路线图,由傅抱仁(Paul Foster)标出45条上攀路线,刘乃勋(牛奶)标出78条上攀路线及5条横渡路线、1993年2月修订为90条上攀路线及6条横渡路线,朴来庆(Yum Yum)1994年10月再修订增为7条横渡路线,Ron Heinsman标出99条上攀路线及7条横渡路线,已开发出上百条的攀登路线。 岩壁的左右方向每约三五米就形成垂直节理,攀登者面对岩壁可由左至右(东到西)大致区分出各攀登区域如下:

  • 登顶路:由此可由步道走上岩壁顶端前往各路线架设确保系统,此径可接石坛山步道
  • 第一裂隙
  • 南山
  • 骑马
  • 梁大隆
  • 小平台
  • 下降面
  • 蘑菇1号
  • 高台
  • 平衡面
  • 初学面
  • 大烟囱
  • 炮管:大炮岩炮管在1950年代被炸毁后,遗留下来光秃垂直岩壁
    • 左面为阳光面
    • 正面攀岩界称为“阳光悬岩”,[16]为台湾攀岩进阶的启蒙路线,原被认为不可能爬上,1982年首次有台湾攀岩者在此路线登上YDS5.8,为重要的里程碑,此岩场其他路线的难度都依此为标准订定
    • 右面为阳光背面
  • 十字裂隙
  • 飞鸟
  • 双十裂隙
  • 杂草区
  • 天龙八步
  • 金字塔
  • 斜板:斜板为初学者路线,其下方为蘑菇2号等困难路线
  • 楼梯:由此可由步道走上岩壁顶端前往各路线架设确保系统
  • 最后悬岩

路线图

  • Paul Foster [傅抱仁]. Draft Climbing Guide to Taiwan's Premier Rock Climbing Area: Longdong / Dragon Cave (PDF). : 51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7) (英语). (标出45条上攀路线)
  • 刘乃勋 [牛奶]. 大砲岩&龍洞岩場路線圖 (PDF) (报告). 大炮岩路线图原由攀岩者俱乐部绘制. 台北: 外展登山训练中心: 26–28. 1993-02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7). (标出78条上攀路线及5条横渡路线,1993年2月修订为90条上攀路线及6条横渡路线)
  • 박래경朴來慶 (Park Rae-kyung)(Yum Yum); 吕金霙. 附錄·北投大砲岩路線圖. 前進龍洞岩場:體驗攀岩之旅 [Lungtung Rock Climbing Guide]. Yama Books 19 初版. 桃园县龙潭乡: 钟郡. 1998-11: 252–257 [大炮岩路线图原由攀岩者俱乐部绘制 1994-10修订]. ISBN 957-8966-72-5 (中文及英语). (标出90条上攀路线及7条横渡路线)
  • Ron Heinsman. Big Cannon Cliff Climbing and Bouldering Guide. Ron's Climbing Page. 1996-2006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30) (英语).  (标出99条上攀路线及7条横渡路线)
  • 大砲岩路線圖 (PDF).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7). (标出99条上攀路线)

注释

  1. ^ 北投社在西班牙文献记为Quipatao; Quipatas;荷兰文献记为Kipatauw; Rapan[3]:74-77
  2. ^ 2.0 2.1 1954年第九届台湾省运动会在大炮岩进行攀岩表演时,依其表演项目“荡秋千”,人员只凭一条绳子全身完全悬空,可推定当时炮管仍存在;[8]:441957年台湾山岳协会会刊《台湾山岳》刊出〈悼大炮岩〉之祭文,[13]故炮管遭炸毁的时间可推定介于1954–1957年。可发现早期摄影大师邓南光所摄其炮管仍存在的照片[14],另可找到1967年台大登山社的照片其炮管已炸毁。[15][16]
  3. ^ 有明确记录可稽者,台湾山岳会机关报《台湾山岳汇报》在1932年2月刊登“顶北投附近岩登练习”,[18]:1111933年1月刊登“北投大炮岩岩攀练习”。[19]:1821997年出版《台湾登山小史》汉译版登载有一张1932年4月在大炮岩攀岩训练的照片。[17][20]:541[10]:55

参考文献

  1. ^ OpenStreetMap上有关3646948929 大炮岩的地理信息
  2. ^ 北投硫黃山天狗岩(台北). 日治时期绘叶书 钱宗良教授捐赠图档 原藏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 台北: 新高堂 –通过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国图登录号 NTUv01084. 
  3. ^ 3.0 3.1 翁佳音. 第四章·淡水河口·34.Rapan. 大台北古地圖考釋. 台北县立文化中心. 1998-06: 74–77 [原荷文报告1654年]. ISBN 957-02-2084-8 –通过扫描版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台湾乡土文献影像;数位版抄本中研院台湾研究网络化. 
  4. ^ 翁佳音.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 原住民族文献. 文献评介 (原住民族委员会). 2015-04, (20) [2023-06-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17). 
  5. ^ 山本三生 (编). 北投大砲岩. 斋藤斋·解说. 东京市: 改造社. [原载于1930年《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湾篇》]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30)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旧照片数据库 (日语). 
  6. ^ 北投大砲岩. 台北市老照片. [台北市文献委员会提供 1930年照片] –通过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 
  7. ^ 山本三生 (编). 日本地理大系第十一卷台灣篇. 东京市: 改造社. 1930-05-05 –通过国家图书馆·台湾记忆 (日语). 
  8. ^ 8.0 8.1 8.2 8.3 李潜龙. 台灣攀岩運動發展之研究 (1945~2006) (PDF) (硕士论文). 指导教授范春源. 国立台东大学体育学系. 2008-08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7). 
  9. ^ 林朝棨 (编). 台灣省通志稿 卷一:土地志地理篇第一冊(地形). 台北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57 [2022-04-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0) –通过国家图书馆 台湾记忆. 
  10.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林玫君. 台灣登山一百年. 影像·台湾50 初版. 台北市: 玉山社. 2008-07. ISBN 978-986-6789-31-1. 
  11. ^ Ron Heinsman. Big Cannon Cliff Climbing and Bouldering Guide. Ron's Climbing Page. 1996-2006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30) (英语). 
  12. ^ 12.0 12.1 12.2 黄一元. 「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略史 v4.4 (报告). [1956-10-31]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45.10.31 北投中正岭举办‘恭祝蒋总统七秩华诞’祝寿登山 
  13. ^ 13.0 13.1 克修. 悼大砲岩. 台湾山岳 (台湾山岳协会). 1957 [祭文写于1957-06-09]. 
  14. ^ 邓南光. 大砲岩攀岩. 意象·台湾.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6). 
  15. ^ oldguy(老向). 1967大砲岩岩訓. 山谷聊天室. 台大登山社. 2014-03-03 [1967]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01). 
  16. ^ 16.0 16.1 赖明佑. 大砲岩以前有大砲. 山谷聊天室. 台大登山社. 2011-10-30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8). 
  17. ^ 17.0 17.1 沼井铁太郎. 台灣登山小史. 由吴永华翻译. 晨星. 1997-06-30 [日文原著发表于日本山岳会会刊 1939-11-10 《山岳》34卷2期 199-306页]. ISBN 9575835859. 
  18. ^ 台灣山岳彙報總覽. 台湾山岳. No. 6 (台北市: 台湾山岳会). 1932-12-05: 105–118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30)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19. ^ 台灣山岳彙報總覽. 台湾山岳. No. 7 (台北市: 台湾山岳会). 1933-11-20: 180–189 [2022-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29) –通过国立台湾大学图书馆·特藏台湾期刊文献 (日语). 
  20. ^ 竹村豐俊 (编). 登山部. 台灣體育史:日治時期(下冊). 台湾体育运动史料丛书1/台湾史译著3. 由林玫君翻译. 原书〈登山部〉由沼井铁太郎撰写·附图大炮岩攀岩照片由田荣藏拍摄 初版. 台北市: 教育部体育署·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2020-12: 539–574 [日文原著《创立十周年记念台湾体育史》1933年台湾体育协会出版]. ISBN 978-986-5461-62-1 –通过教育部体育署·体育运动文化数位典藏. [失效链接]
  21. ^ 東京奧運:台灣的奧運會名稱為何如此眾說紛紜. BBC News 中文. 2021-08-02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2). 
  22. ^ 關於總體·體總簡介. 中华民国体育运动总会. [2023-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9). 
  23. ^ 박래경朴來慶 (Park Rae-kyung)(Yum Yum); 吕金霙. 前進龍洞岩場:體驗攀岩之旅 [Lungtung Rock Climbing Guide]. Yama Books 19 初版. 桃园县龙潭乡: 钟郡. 1998-11. ISBN 957-8966-72-5 (中文及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