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坦噶蜥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坦噶蜥属
化石时期:252.5–251 Ma
二叠纪晚期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纲 Reptilia
目: 始鳄目 Eosuchia
科: 坦噶蜥科 Tangasauridae
属: 坦噶蜥属 Tangasaurus
Haughton, 1924
模式种
曼氏坦噶蜥
Tangasaurus mennelli

Haughton, 1924

坦噶蜥属学名Tangasaurus)是新双孔类杨氏蜥形目(又名始鳄目)的一,属于坦噶蜥科,是种水生爬行动物,生存于二叠纪晚期的坦桑尼亚坦噶区。目前只有唯一种,模式种曼氏坦噶蜥T. mennelli[1][2]

发现与命名

在1922年,地质学家F. P. Mennell在坦干伊喀东北部的坦噶附近的鲁胡胡河谷,发现数个小型爬行动物的化石[3]。该地属于坦噶地层(Tanga beds),地质年代约2亿5200万到2亿5100万年前,相当于二叠纪晚期的长兴阶[2]。虽然F. P. Mennell最初宣称发现八个接近完整个体,之后研究并只有发现两个个体,有六个个体不见踪影。

坦噶蜥目前已发现三个标本,来自于两个个体。体型较小个体分别位于两个互相对应的石板,但保存状态良好,这两个标本包含:一个部分头颅骨、接近完整的身体骨骼,被列为坦噶蜥的选模标本。这两个标本分别由津巴布韦布拉瓦约博物馆(Bulawayo Museum)、南非开普敦南非博物馆所保存、管理。第三个标本是体型较大个体,是一个几乎完整的身体骨骼,但保存状态差[3]。此外,德国古生物学家沃纳·詹尼斯(Werner Janensch)在1913年曾在当地发现一些爬行动物的化石碎片。坦噶地层目前已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只有坦噶蜥的三个标本、以及沃纳·詹尼斯发现的爬行动物化石碎片[3]

在1924年,古生物学家西德尼·霍顿(Sidney H. Haughton)将这三个标本进行叙述、命名,模式种曼氏坦噶蜥Tanga mennelli)。属名意为“坦噶蜥蜴”;种名则是以发现化石的F. P. Mennell为名[1]

之后在马达加斯加的二叠纪晚期地层,发现许多保存状态良好的爬行动物化石,在1926年被法国古生物学家尚·皮尔逖(Jean Piveteau)鉴定为坦噶蜥属[4]。在二叠纪晚期,莫桑比克海峡已开始形成。在1980年代的数个研究,发现这些马达加斯加化石是不同动物,因此被命名为沙地欧龙。另一个发现于马达加斯加的标本(编号MNHN 1908-32-57),曾被暂时编入于坦噶蜥属。同样在1980年代,这个标本也被建立为新属,盔齿龙[3]

体征

在1982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菲力·柯尔(Philip J. Currie)重新研究坦噶蜥、以及其与其他始鳄目的分类与演化关系。菲力·柯尔提出坦噶蜥的两个自衍征背椎有高、矩形神经棘。中段尾椎的神经棘最高处,高度比所附属椎体还多出35%[3]。菲力·柯尔研究提到的最大型坦噶蜥科标本,属于霍瓦蜥,身长估计约为30公分。坦噶蜥的最大型标本,比这个标本还小了约20%,但根据其不完全的骨化程度,显示这个坦噶蜥标本还没成长至最大体型[3]

分类历史

西德尼·霍顿命名坦噶蜥时,提出牠们可能是双孔亚纲爬行动物;并根据长而强壮、平坦的尾巴,提出坦噶蜥可能是水生爬行动物。尚·皮尔逖则提出不同看法,他认为坦噶蜥是主要活动于陆地的陆栖动物[4]法兰兹·诺普乔(Franz Nopcsa)提出坦噶蜥的近亲包含:纤肢龙KadaliosaurusBroomia、以及始鳄目SaurosternonPleurosaurus;在当时,始鳄目的范围包含比纤肢龙还原始的双孔亚纲物种,目前已少被科学研究使用[5]。尚·皮尔逖命名的霍瓦蜥,化石发现于马达加斯加,当时被认为是中龙的近亲,霍瓦蜥具有短颈部、短手掌、发展良好的神经棘、较厚的肋骨,但没有中龙的明显特化为适应水生生活的特征[4]。西德尼·霍顿重新研究这些马达加斯加标本时,发现坦噶蜥、霍瓦蜥有高度类似处,两者都是双孔亚纲爬行动物。西德尼·霍顿提出坦噶蜥的形态介于杨氏蜥、霍瓦蜥;并根据霍瓦蜥的短前肢与肩胛鸟喙骨、软骨小幅骨化、延长的身体,而提出霍瓦蜥也是水生爬行动物[6]

在1926年,尚·皮尔逖将坦噶蜥、BroomiaSaurosternon归类于坦噶蜥科[4]。在1930年,西德尼·霍顿将坦噶蜥、霍瓦蜥归类于坦噶蜥科后,这个分类法长期被其他研究引用[7][8][9][10][11][12]

在1982年,菲力·柯尔同时建立坦噶蜥科的两个亚科,肯亚蜥亚科(Kenyasaurinae)包含:肯亚蜥沙地欧龙,两者都是陆栖爬行动物;坦噶蜥亚科(Tangasaurinae)包含︰坦噶蜥、霍瓦蜥,两者都是水生爬行动物。。除此之外,菲力·柯尔建立杨氏蜥超科(Younginoidea),以包含杨氏蜥、坦噶蜥科。菲力·柯尔将他稍早命名的盔齿龙、杨氏蜥超科都归类于杨氏蜥形目(Younginiformes)演化支[3]。之后的大部分相关研究,多接受菲力·柯尔的分类架构[13]

近年的数个种系发生学研究,发现杨氏蜥形目、杨氏蜥超科都不是单系群演化支[14][2]。在2009年,Robert R. Reisz等人重新研究盔齿龙,提出盔齿龙是半水生爬行动物。他们并将杨氏蜥形目分为明显的两科,陆栖的杨氏蜥科、较衍化的水生坦噶蜥科。但是,他们无法将肯亚蜥归类于杨氏蜥科、坦噶蜥科[14]

双孔亚纲

纤肢龙目

新双孔类

Lanthanolania

肯亚蜥

坦噶蜥科

坦噶蜥

盔齿龙

霍瓦蜥

杨氏蜥形目

Galesphyrus

沙地欧龙

克劳迪欧蜥

Palaeagama

Saurosternon

空尾蜥

Sauria(包含︰鳞龙形下纲主龙形下纲

在2011年,Robert R. Reisz等人命名山猎蜥时,提出不同结论的种系发生学分析,并包含GalesphyrusPalaeagamaSaurosternon等物种,这些物种的化石零碎[2]

双孔亚纲

纤肢龙目

新双孔类

山猎蜥

Lanthanolania

坦噶蜥科

坦噶蜥

盔齿龙

霍瓦蜥

杨氏蜥科

沙地欧龙

杨氏蜥

克劳迪欧蜥

Sauria (包含︰鳞龙形下纲主龙形下纲

参考资料

  1. ^ 1.0 1.1 (英文)Sidney H. Haughton. On Reptilian Remains from the Karroo Beds of East Africa.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24, 80 (317): 1–11. 
  2. ^ 2.0 2.1 2.2 2.3 (英文)Robert R. Reisz, Sean P. Modesto and Diane M. Scott. A new Early Permian reptile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early diapsid evolutio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011, 278 (1725): 3731–3737 [2012-07-11]. doi:10.1098/rspb.2011.043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19).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英文)Philip J. Currie. The osteology and relationships of Tangasaurus mennelli Haughton (Reptilia, Eosuchia). Annals of the South African Museum. 1982, 86 (8): 247–265. 
  4. ^ 4.0 4.1 4.2 4.3 (法文)Jean Piveteau. Paleontologie de Madagascar XIII. Amphibiens et reptiles permiens. Annis Paleont. 1926, 15 (53-180). 
  5. ^ (英文)Franz Nopcsa von Felső-Szilvás. On the systematic position of Tangasaurus and Saurosternon. S. Afr. J. Sci. 1924, 21 (206-207). 
  6. ^ (英文)Sidney H. Haughton. Notes on the Karroo Reptilia from Madagascar. Trans. R. Soc. S. Afr. 1930, 18 (125-136). 
  7. ^ (英文)C. L. Camp. Prolacerta and the protorosaurian reptiles. Am. 1. Sci. 1945, 243: 17–32, 84–101. 
  8. ^ (英文)J. A. Orlov. Osnovy Paleontologii. Moscow: Nauka. 1964, 12: 446–461. 
  9. ^ (法文)Jean Piveteau. Eosuchia. Piveteau, J.:Traite de Paleontologie, ed. 1955, 15 (545-555). 
  10. ^ (英文)Alfred Sherwood Romer. Osteology of the reptil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56. 
  11. ^ (英文)Alfred Sherwood Romer.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r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6. 
  12. ^ (德文)Oskar Kuhn. Handbuch der palaoherpetologie, Teil9. Proganosauria, Bolosauria, Placodontia, Araeoscelidia, Trilophosauridae, Weigeltisauria, Millerosauria, Rhynchocephalia, Protosauria. Stuttgart: Gustav Fischer Verlag. 1969. 
  13. ^ (英文)Michael J. Benton. Classification and phylogeny of the diapsid reptiles. 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985, 84 (2): 97–164 [2012-07-11]. doi:10.1111/j.1096-3642.1985.tb01796.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5). 
  14. ^ 14.0 14.1 (英文)Constanze Bickelmann, Johannes Müller and Robert R. Reisz. The enigmatic diapsid Acerosodontosaurus piveteaui (Reptilia: Neodiapsida) from the Upper Permian of Madagascar and the paraphyly of “younginiform” reptiles.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2009, 49: 651–661. doi:10.1139/E09-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