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土卫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特堤斯
卡西尼号摄得的土卫三照片,从上面可以看见巨大的伊萨卡峡谷
发现
发现者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
发现日期1684年3月21日
编号
命名依据Τηθύς Tēthys
形容词Tethyan[2] /ˈtɛθiən, ˈt-/[1]
轨道参数
半长轴294619 km
离心率0.0001[3]
轨道周期1.887802 d[4]
平均轨道速度11.35 km/s
轨道倾角1.12° (相对土星的赤道)
隶属天体土星
物理特征
大小1076.8 × 1057.4 × 1052.6 km[5]
平均半径531.1±0.6 km
质量(6.17449±0.00132)×1020 kg[6] (1.03×10-4颗地球)
平均密度0.984±0.003 g/cm3[5]
表面重力0.147 m/s2[a]
0.394 km/s[b]
自转周期同步[7]
转轴倾角zero
反照率
  • 1.229±0.005 (几何反照率)[8]
  • 0.80±0.15 (bond)[9]
  • 0.67±0.11 (bolometric bond)[10]
温度86±1 K[11]
视星等10.2[12]

土卫三又称为“特堤斯”(Tethys),是一颗土星卫星,由意大利科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在1684年3月21日发现[13]

名称

土卫三是根据希腊神话泰坦特堤斯来命名的。

卡西尼称呼了他所发现的4颗土星卫星(土卫三、“土卫四狄俄涅、“土卫五利亚、“土卫八伊阿珀托斯)为路易之星(Sidera Lodoicea)来纪念路易十四世。而天文学家在第17世纪结束时,根据习惯将它们称乎为土卫一、土卫二、土卫三、土卫四与土卫五(包括“土卫六泰坦)。在(土卫一弥玛斯与(土卫二恩克拉多斯于1789年被发现后,编号延伸到土卫七。1848年发现的许珀里翁最后一次改变编号顺序,将伊阿珀托斯挤到土卫八。

天文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威廉·赫歇尔的儿子,也是土卫一与土卫二的发现人)后来在《好望角观测结果》(Results of Astronomical Observations made at the Cape of Good Hope)中建议这7颗卫星应该以泰坦神族来命名,后来这项建议被正式采用[14]

物理特征

土卫三的地表合成照片

土卫三由所构成,类似土卫五与土卫四。它的密度为0.97 g/cm³,表示土卫三几乎都是由水冰所组成的。土卫三的表片受到天体严重的撞击,并拥有许多冰裂缝。它是太阳系反射率最高的天体之一,反射率达到1.229[15]。这样高的反射率是因为土星昏暗的E环物质所导致的,它的物质也包括土卫二所喷发出的水冰。

在土卫三拥有2种不同的地形,其中一种是由许多坑洞所构成的,而另一种地形则是黑暗的火山带所组成的。这样的火山口意味着土卫三曾经拥有内部的地质活动,导致古老的地形重新出现在地表。这种黑暗火山带的精确形成原因仍是未知的,不过可能可以从伽利略号拍摄的木卫三木卫四的照片来解释,照片中显示它们的极区拥有明亮的冰帽,这是因为冰沉积在朝着极点倾斜的火山口中。土卫三也可能是类似的情况,它的极区也相当明亮,并有黑暗的区域散布其中。

奥德修斯撞击坑是一个巨大的坑洞,它位于照片的上方

土卫三的西半球主要是巨大坑洞奥德修斯撞击坑(Odysseus),它的直径为400公里,接近2/5个土卫三的大小。这个坑洞非常平坦,就像木卫四的坑洞,没有月球水星常见高耸的环状山与中央隆起。这非常可能是因为天体撞击在土卫三柔软的表面所造成的地质现象。

土卫三的第2个主要特征是巨大的伊萨卡峡谷(Ithaca Chasma),它宽100公里,深3至5公里。它延伸了2,000公里长,大约是土卫三圆周长的3/4。伊萨卡峡谷的形成被认为是因为在土卫三内部液体凝固时,导致体积膨胀,土卫三的表面因此裂开。地表下的海洋可能使得土卫三与土卫四在在早期形成2:3的轨道共振,也导致内部的潮汐加热与轨道偏心率。这个海洋后来在土卫三脱离这种共振关系之后完全结冻[16]。在土卫三完全固化前所形成的坑洞很可能全部被后来的地质活动所消除。天文学家也提出另一种理论来解释伊萨卡峡谷的形成:在奥德修斯撞击坑形成时受到的巨大撞击,形成冲击波传遍土卫三,导致土卫三另外一面的表面破裂,形成伊萨卡峡谷。土卫三的表面温度为摄氏-187度。

共轨

土卫三与土卫十三土卫十四使用同一个轨道,并分别位在土卫三前后60度的拉格朗日点上(L4与L5)。

探测

卡西尼号在2005年9月23日以1,500公里的距离飞越土卫三。虽然卡西尼号在延伸任务中仍然会继续研究土卫三,不过并没有计划更接近的飞越探测。

参见

参考资料

注释
  1. ^ Surface gravity derived from the mass m,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and the radius r : .
  2. ^ Escape velocity derived from the mass m, the gravitational constant G and the radius r : 2Gm/r.
来源
  1. ^ 1.0 1.1 Tethys. 牛津英语词典 (第三版).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5-09 (英语). 
  2. ^ JPL (2009) Cassini Equinox Mission: Tethys
  3. ^ Jacobson 2010 SAT339.
  4. ^ Williams D. R. Saturnian Satellite Fact Sheet. NASA. 22 February 2011 [16 September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12 July 2014). 
  5. ^ 5.0 5.1 Roatsch Jaumann et al. 2009,第765页,Tables 24.1–2.
  6. ^ Jacobson Antreasian et al. 2006.
  7. ^ Jaumann Clark et al. 2009,第659页.
  8. ^ Verbiscer French et al. 2007.
  9. ^ Jaumann Clark et al. 2009,第662页,Table 20.4.
  10. ^ Howett Spencer et al. 2010,第581页,Table 7.
  11. ^ Stone & Miner 1982.
  12. ^ Observatorio ARVAL.
  13. ^ An Extract of the Journal Des Scavans. of April 22 st. N. 1686. Giving an account of two new Satellites of Saturn, discovered lately by Mr. Cassini at the Royal Observatory at Pari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16 (1686-1692) pp. 79-85
  14. ^ As reported by William Lassell,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Vol. 8, No. 3, pp. 42–43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anuary 14, 1848)
  1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Verbiscer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16. ^ Chen, E. M. A.; Nimmo, F. Thermal and Orbital Evolution of Tethys as Constrained by Surface Observations (PDF). 39th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XXXIX). League City, Texas: 1968. 10–14 March 2008 [12 December 2011]. LPI Contribution No. 139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9-26).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