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练
团练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民兵制度(在乡间的民兵亦称“乡兵”)。孙鼎臣据《周礼》:“今之团练乡兵,其遗意也”,“无比闾族党则伍两卒旅为乌合之兵;无保甲则乡兵为乌合之民”[1][2]。
民兵起源
源于周朝时的保甲制,使民“相保相受”、“相及相共”,“五家为比使相保,五比为闾使相受,四闾为族使相葬,五族为党使相救,五党为州使相赒,五州为乡使相宾。族施邦比之法,十家十人八闾俱为联,使之相保相受,刑罚庆赏相及相共。”[3],春秋时,齐相管仲严行“什伍法”:“辅之以什,司之以伍,伍无非其人,人无非其里,里无非其家”,使“奔逃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不求而约,不召而来”。至五代后晋,发展出民壮、弓手、团练等各类乡兵。
唐宋
唐代设有团练使一职,类似民间的自卫队队长,以管理团练事务。宋代置诸州团练使,北宋苏轼曾任黄州团练副使。直到明代才取消团练使。
明朝
顺治二年(1645年5月)夏,大顺皇帝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死于地主团练之手,当时跟随在他身边的只有义子张鼐和二十余名士卒。
清朝
起源于19世纪初嘉庆时期对分散式的川楚白莲教起义,当时八旗、绿营严重腐化,扰民有余,不足以御敌,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坚壁清野并招抚议》,建议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办团经费均来自民间,且由练总练长掌握。
乡勇
鸦片战争时,两广总督林则徐在广东三江入海口各乡镇组织乡勇及民团抵抗英国皇家海军,取得成功。团练开始被收编于清军正规军[5]。
湘军
咸丰元年,湖南人罗泽南的学生王錱开始编练民兵。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爆发后,曾国藩于1854年初以团练为基础,加上兵勇、伕役工匠等编成陆军十三营六千五百人、水师十营五千人,共一万七千人,人称“湘勇”或“湘军”,“兵随将转,兵为将有”,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6]。湘军骁勇善战,成为清军主力,鼎盛时兵力达五十多万人,因而有“无湘不成军”的民谚。民国时亦有言:“中国若是古希腊,湖南定是斯巴达;中国若是德意志,湖南即是普鲁士。”
台湾
参考文献
引用
- ^ 盛康辑:《皇朝经世文续编》卷八十一,孙鼎臣:《论兵》三
- ^ 夏征农,陈至立主编;熊月之等编著. 大辞海 中国近现代史卷.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3.12: 49. ISBN 7-5326-4071-X.
- ^ 《周礼注疏》卷十,《地官司徒·大司徒》。引自《十三经注疏》
- ^ 《山东军兴记略》卷二二,《中国近代史料丛刊·捻军》(四),42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 ^ (美)魏斐德著. 大门口的陌生人 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 北京:新星出版社. 2014.08: 21–25. ISBN 978-7-5133-1531-9.
- ^ 蒋星德著. 曾国藩传. 重庆:重庆出版社. 2016.06: 209. ISBN 978-7-229-11039-0.
来源
- 期刊文章
- 金钟博. 明清時代鄉村組織與保甲制之關係.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2002, (2) [2016-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