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喜
吴喜(427年—471年),吴兴临安人。本名吴喜公,“公”字为宋明帝所减。南朝宋时期官员。吴喜会文才,亦有口才,曾经用游说方式劝降了一群镇压失败的贼匪;又能统兵,在宋明帝即位不久的战事中屡建战功,助明帝稳住帝位,后亦助宋防御北魏。不过宋明帝最终记恨他当日圆滑没有杀掉支持义嘉政权的东军败将,认为他在自己死后不会支持太子,还是将其赐死。
生平
知书得遇
吴喜初任领军将军府的白衣吏,因为会写文章,故领军将军沈演之就让他写起居注,吴喜展现了其记忆力,写完篇章后都能背诵上口,且又曾在只看过一次之下立即一字不漏地补写沈演之丢失了的奏本,故很得对方欣赏。吴喜亦在期间涉猎了《史记》、《汉书》,通知古今事。后来,沈演之的门生朱重民入朝任主书,推荐了吴喜任主书书吏,后进为主图令史。有一次,宋文帝索取图卷,吴喜将图卷摊开并倒著送呈,激怒了文帝,于是被遣出[1]。
孝武亲遇
元嘉三十年(453年),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出兵讨伐蛮族,上请以吴喜随军,吴喜于是得以认识总统各军的武陵王刘骏。同年,刘骏起兵讨伐弑父夺位的太子刘劭,吴喜因病而未有随沈庆之进攻建康。刘骏击败刘劭后登位,是为宋孝武帝,以吴喜为主书,渐见亲待,历任诸王学官令,左右尚方令,河东太守及殿中御史。大明年间,黟县及歙县有数千流民进攻县邑,杀害官员,时任扬州刺史刘子尚曾派三千兵讨伐,但失败。孝武帝遂命吴喜领数十人到二县,经过一轮游说后竟让对方立即归降[1]。
义嘉之难
泰始二年(466年),宋明帝虽已登位,但当时全国大部分地方都支持刘子勋于寻阳的义嘉政权,并遭各方兵镇讨伐。当时建康以东三吴地区形势尤其严峻,吴喜却招得三百精兵,在三吴为明帝死战,明帝知后十分高兴,以其为建武将军,并挑选了些羽林军的勇士分配给他。当时有议论说吴喜一直都是处理文书工作,未曾为将领兵,反对任用他,但中书舍人巢尚之就因吴喜的个性和经验而支持他。吴喜就与员外散骑侍郎竺超之及殿中将军杜敬真,领着骑兵和步兵作战。吴喜兵至永世,收到平西司马庾业及义兴太守刘延熙的书信,并附有东扬州刺史刘子房所写讨伐宋明帝的檄文,劝导吴喜倒伐,但吴喜回书坚定支持宋明帝,并未被打动。吴喜昔日常作为孝武帝使者外出,因着其宽厚的性格而得到当地人怀念。这次东进,百姓知道是吴喜到来,都望风降服或溃散,故吴喜等军都一直报捷。吴喜进军至国山县界,于虎槛村遭遇敌军,大败对方后进占离义兴共有十五里的吴城,刘延熙遂派杨玄、孙矫之、黄泰及沈灵秀四支军队抵抗。吴喜兵力远不及对方,但经过一整日的交战后竟得胜利,杨玄、孙矫之及黄泰皆战死,其余众亦溃退,吴喜遂进逼义兴。刘延熙逼于吴喜的攻势,决定撤军水北,断阻长桥作防守,吴喜亦只好筑垒与其对峙。其时庾业也在长塘湖口夹岸筑城,以七千多兵和大量军需品与刘延熙遥作掎角之势[2]。面对东线战事胶着,司徒参军督护任农夫的增援打破了僵局,泰始二年二月一日(466年3月3日),得到增援的吴喜渡水向义兴发动进攻,并分兵进攻各垒栅。可是,任农夫的增援并未改善吴喜兵力弱势的情况,吴喜于是率领数个骑兵登上高处作指麾状,敌军看到他东西指划,就好像四面都有军队攻来似的,遂令军心瓦解,各军于是乘势攻破诸垒栅,只余孔叡一栅。吴喜见兵力损耗大,于是在包围圈上开缺口,不作紧逼。至夜晚,孔叡及庾业乘夜撤走,吴喜遂成功攻下义兴,刘延熙投水自杀,首级被割下并传回建康[1][3]。
吴喜随后进军义乡县,驻吴兴的孔璪及王昙生知吴喜将至,烧掉仓库东奔钱唐县,吴喜到后建设郡城,碰巧天雨,仓库内物资都没有损失,并派军追击孔璪等人。不久晋陵及吴郡都先后遭宋明帝军队攻破,为了增援西线及北线战事,宋明帝将部分参与东进的兵力调走,留吴喜统领各军继续进攻会稽[4]。二月九日,吴喜到钱唐,孔璪、王昙生与钱唐太守顾昱渡江东走,遂进军柳浦,诸暨令傅琰又归降。吴喜派了沈思仁、任农夫等军进攻黄山浦,任农夫攻破在岸结堡的敌军,率水军乘风直取定山,阵斩敌军大帅孙会之,继而进攻渔浦;吴喜亦分派各军大举进攻诸县,自己就自柳浦渡江取西陵。面对如此情形,西陵的敌军都溃散,庾业等人都被斩杀并传首建康,分遣的各军亦获胜。会稽郡治山阴县面对吴喜大军将临,将士很多都逃亡,行会稽郡事的孔觊无力阻止,上虞令王晏终在二月二十日起兵进攻孔觊,并于翌日攻入郡城,杀掉孔𫖮等人,顾琛、王昙生等人都向吴喜归降,东线战事遂结束。吴喜迁步兵校尉,封竟陵县侯,食邑千户[5]。
吴喜接着转辅国将军,寻阳太守,带领手下五千人,连同物资增援赭圻,支持西线战场明帝军前锋都督沈攸之当时正正在围攻赭圻城,赭圻守将薛常宝因粮尽而于四月四日突围,敌将刘胡亲率数千人迎接,而吴喜就参与了截击的行动,并被刘胡别军所围攻,当时有敌兵试图抓住吴喜的座骑,因蔡保用刀斩断敌兵之手才令吴喜得以无恙。不过经历过一番苦战后都占领了赭圻,收降数千人,薛常宝等人都在战事中受了重伤,逃归刘胡部。然而接着两军又相持至七月,张兴世当时自请数千人走至敌军上方建垒,令对方首尾兼顾并阻断其粮道,沈攸之及吴喜都同意这计谋,兴世亦成功完成任务,在钱溪建立据点并阻断了对方粮道。总督诸军的刘休仁接着就命沈攸之、吴喜等军对浓湖敌军进行攻击,大破对手。寻阳政权不久亦告崩溃,吴喜与张兴世接着就受命收复荆州。面对军心涣散,将士逃走的困境,荆州州府最终决定投降,但为荆州治中宗景及当地人姚俭等人领兵袭杀,府舍和官库都被抢掠,吴喜等到江陵时他们以荆州刺史刘子顼投降[6]。及后吴喜转前军将军,增邑三百户。
泰始四年(468年),吴喜徙封东兴县侯,食邑不变。其年吴喜原获除授使持节、督交州广州之郁林宁浦二郡诸军事、辅国将军、交州刺史,但不久改除右军将军、淮陵太守,假辅师将军,兼太子左卫率。泰始五年(469年),转任骁骑将军,仍兼假号、太守及左卫率。但当年就遇上北魏南侵,吴喜于荆亭大破魏军,班师后以本官再兼左卫将军;泰始六年(470年),吴喜又率军到豫州防御北魏,遂加督豫州诸军事,假冠军将军,仍兼骁骑将军及淮陵太守[1]。
前嫌致祸
在吴喜开始东征三吴时,向明帝声称俘获寻阳王刘子房和其他将帅都会在当地斩首,可是实际上在吴喜获胜时寻阳朝廷亦很强盛,吴喜担忧万一寻阳朝廷最终获胜,自己这样大行杀戮会招来大祸,于是对来降的顾琛等人没加害,刘子房亦只是押回建康。宋明帝以吴喜新立大功,都不追责他,但其实心中有所不满。而吴喜到江陵时,又肆意抢掠,获取了大量赃物,曾经对宾客说“汉高、魏武本是何人”,这令明帝更不满意。泰始七年(471年),吴喜还建康,其时宋明帝认为寿寂之不能支持年幼的太子,就因有关部门弹劾其不法行为而将其流放越州,并在路上以其逃跑将他杀掉。吴喜知明帝杀了寿寂之就更为恐惧,自求中散大夫之职以求避祸,反更引得明帝怀疑,明帝顾虑他得人心,也怕他不能支持太子,故决定吴喜赐死。赐死当天,明帝特意召他到内殿谈话说笑,表现得相当亲切,并赐名撰及金银制御用食具,不过其实明帝已经决定派人这晚赐死吴喜,为了不让这些食器存放在凶祸之地,特意命人不要让这些器皿在吴喜家度宿。吴喜死时四十五岁,虽然明帝在之前对刘勔、张兴世及萧道成的诏书中极力批评吴喜的人格和行为,直言“喜罪衅山积,志意难容,虽有功效,不足自补,交为国患,焉得不除”,但仍然下诏送赐丧葬用品,并让其子吴徽民继袭其爵位[1]。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资料
- 《宋书·吴喜传》
- ^ 1.0 1.1 1.2 1.3 1.4 《宋书·吴喜传》
- ^ 《宋书·孔觊传》:“喜、敬真及员外散骑侍郎竺超之等至国山县界,遇东军于虎槛村,击大破之,自国山进吴城,去义兴十五里。刘延孙遣杨玄、孙矫之、沈灵秀、黄泰四军拒喜。喜等兵力甚弱,众寡势悬,交战尽日,临陈斩杨玄、孙矫之、黄泰,余众一时奔走,因进义兴南郭外。延熙屯军南射堂,喜步骑击之,即退还水北,乃栅断长桥,保郡自守。喜筑垒与之相持。庾业于长塘口夹岸筑城,有众七千余人,器甲甚盛,与延熙遥相掎角。”
- ^ 《宋书·孔觊传》:“农夫收其(庾业)船杖,与高志之进义兴援吴喜。二月一日,喜乃渡水攻郡,分兵击诸垒栅。农夫虽至,众力尚少,兵势不敌。喜乃与数骑登高东西指麾,若招引四面俱进者。东军大骇,诸营一时奔散,唯龙骧将军孔叡一栅未拔。喜以杀伤者多,乃开围缓之。其夜,庾业、孔叡相率奔走,义兴平。刘延熙投水死,有人告之,乃斩尸,傅首京邑。”
- ^ 《宋书·孔觊传》:“吴喜军至义乡,伪辅国将军、车骑司马孔璪屯吴兴南亭,太守王昙生诣璪计事,会信还,云:‘台军已近。’璪大惧,堕床,曰:‘悬赏所购,唯我而已,今不远走,将为人禽。’左右闻之,并各散走。璪与昙生焚烧仓库,车奔钱塘。喜至吴兴,顿置郡城,仓廪遇雨不然,无所损失。……喜分遣军主沈思仁、吴系公追蹑璪等。……太宗以四郡平定,留吴喜钱唐,钱唐令顾昱及孔璪、王昙生等奔渡江东。”
- ^ 《宋书·孔觊传》:“其月九日,喜等至钱唐,钱唐令顾昱及孔璪、王昙生等奔渡江东。喜仍进军柳浦,诸暨令傅琰将家归顺。喜遣镇北参军沈思仁、强弩将军任农夫、龙骧将军高志之、南台御史阮佃夫、扬武将卢僧泽等率军向黄山浦。东军据岸结砦,农夫等攻破之,乘风举帆,直趣定山,破其大帅孙会之,于陈斩首。自定山向渔浦……其月十九日,吴喜使刘亮由盐官海渡,直指同浦,寿寂之济自渔浦,邪趣永兴,喜自柳浦渡,趣西陵。西陵诸军皆悉散溃,斩庾业、顾法直、吴恭,传首京师。……会稽闻西军稍近,将士多奔亡,觊不能复制。二十日,上虞令王晏起兵攻郡,觊以东西交逼,忧遽不知所为。其夕,率千余人声云东讨,实趣石阳,圥已具船海浦,值潮涸不得去,众叛都尽,门生载以小船,窜于嵴山村。……嵴山民缚觊送诣晏……晏斩之于东阁外。……顾琛、王昙生、袁标等并诣喜归罪,喜皆宥之。东军主1凡七十六人,于阵斩十七人,其余皆原宥。”
- ^ 《宋书·邓琬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