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语民族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语支
台语支分布
分布地区
东南亚
缅甸 (Tai Yai)
寮国
泰国
越南
南亚
印度 (康迪人帕基人阿洪姆人, Tai Aiton, Tai Khamyang and Tai Turung, Tai Lai )
东亚
中国 (傣族壮族布依族)
语言
台语支

台语民族(英语:Tai peoples),又称为泰语民族傣语民族,也称为傣民族台民族,是说台语支语言民族的总称。这些民族不仅语言相近,而且多数有相似的传统习俗,如住干栏式建筑与生活在河谷低地(通常不超过一千公尺的闷热潮湿低地)、纹身、种水(不种温带粮食,每年只耕作一次)。

泼水节,喜吃生酸食物与烘烤水产、大米、穿纱笼、信仰上座部佛教(部分)与台语民族民间信仰。并且自称为Tai(台、泰、傣、岱依,意思为人),仅是西南部泰语支民族的习俗。

台语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云南)和中南半岛印度东北部阿萨姆,总人口达1亿,包含中国境内一千八百万壮族、泰国境内超过六千万泰族等。是现代泰国寮国的主体民族,在缅甸也有分布,聚居在缅甸的掸邦。

可以按照语言进行分类:

台民族一语有时也指说侗台语民族英语Kam–Sui peoples或者更一般的说壮侗语的民族。

名称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者辛世彪认为在中国大陆一般将白保罗的 Thai 译成“台语”而非“泰语”可能是要回避泛泰主义[1]

台语民族的起源与历史

台语民族进入东南亚的迁徙路径[2]

原始时代

今壮族聚居的右江河谷地带,已发现多处六七十万年前古人类活动留下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有不少文化遗物。五万至一万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大体是头部颧骨较大,鼻梁稍凹,上门齿呈铲形等,与现代壮族人差异很大,说明了他们不是现代壮族的主体祖先。壮族的先民是广西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早的土著。

西瓯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23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与东路进军一直很顺利的情况相反,从西路的进军途中,遇到了西瓯的强烈抵抗。在一次战斗中西瓯君译吁宋阵亡了。但西瓯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继续坚持战斗,击毙了秦军主将屠睢,秦军几乎全军覆没。[3]

为了扭转惨败局面,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保证了秦军后备力量和粮草的源源不断供应,经过几年的战争,到公元前214年,秦军最后打败了西瓯的抵抗力量,终于统一了岭南,设置桂林南海三郡,派官吏进行统治。接着从中原流放了一些汉人罪犯到岭南地区“与越杂处”,壮族先民进入了短暂的郡县时代。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驻守南海郡的秦将赵佗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赵佗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推行一系列“和绥百越”的政策,自称“蛮夷大长”,百越局面得以安定,社会经济得到新的发展。南越国的首都“番禺”(今广州),其实是古越语[ba:n3 ηjoi5]的译音,是“大村”的意思,这和现代壮语是有对应关系的。

汉武帝时期,南越国内部相互倾轧,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重新出兵岭南,次年(前111年)打败南越国,将岭南重新划归汉朝的直接统治之下,分为苍梧、郁林、合浦、南海、珠崖、詹耳等越地九郡,郡之下分若干县,实行严密的统治,壮族历史上漫长的郡县时代真正开始了。

俚僚时期(公元23年-1127年)

不过,毕竟岭南越族是一个骁勇不羁然而又十分分散的各个部落组成的,所以汉王朝吸取了赵佗“和绥百越”的经验,采用了“以其故俗治,毋赋税”的政策[4],因此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西瓯、骆越民族社会内部原来的政治经济制度依然保存了下来。即使这样,壮族先民们仍不断地起兵反抗汉王朝的统治,导致了东汉时期光武帝建武18年(公元42年)马援的南征。

僚,在古书中,常用来指岭南(广东广西)一带的百越土著,同时僚也是壮傣语民族的自称,至今东南亚的寮国,仍以寮(僚)作为族名与国名,泰语中仍以僚(rau)为复数第一人称。如南史卷七十八中提及:“广州诸山并狸獠,种类繁炽,前后屡为侵暴,历世患之。”

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原,进军岭南。岭南各郡,共奉高凉郡俚僚族冼氏夫人为大首领,“保境拒守”。隋将韦洸由江西率军南下,在南康(今江西赣南地)与陈太守徐镫发生遭遇战,不能前进,派人至书冼夫人,告知陈亡,相劝归隋。冼夫人与属下头目商量,派孙子冯魂率兵击败徐镫,迎接韦洸到广州,岭南诸郡相继平安。隋在壮族先民地区驻重兵,采取“以夷制夷”办法进行统治。汉文化继续得到传播。[5]

隋末唐初,萧铣称帝,先后统一了岭南及长江以南很多地方。(《通鉴》卷一八五)唐武德4年(621年),唐将李靖于两湖击败萧铣,直抵桂州(今桂林),派人招抚岭南壮族先民各部首领冯盎、李光度、宁长真等,并授予官职。“凡所怀辑九十六州,户六十余万”,岭南复由中原统治。

“壮泰走廊”的开始形成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唐初的约千年中,随着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的日益加强,汉人到岭南参与开发的日渐增多,汉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这样使得壮族东部各个部族逐渐汉化,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壮族东部地区汉化进程基本定局,有着大量越族语底层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个方言开始形成,岭南东部地区只留下了大量的壮语地名,不服汉化与不羁汉法的壮族先民退居岭南西部,与壮族西部地区的壮族直系先民融合。结合历史语言学的研究,可以推断出泰族与壮族的分化也是在这个漫长的郡县时代开始的。

中原王朝势力的南下,迫使一部分壮族先民纷纷南迁,通过广西的西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然后又受到了早已经定居于此的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又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沿左江流域-红河流域-寮国高原-泰国中部平原等一条长线,形成了所谓的“壮泰走廊”。在经过漫长岁月的发展之后,这些率先南迁的壮人先民逐渐征服了当地的孟族和其他大大小小原始森林部落,在相当于中国宋朝的时候,首次建立起属于这个民族的统一政权——素可泰,其后在周边地区建立起了其他大大小小的泰族政权,形成现在的泰族和老族先民的政权。这些政权大都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土著——孟人的影响,在宗教文化上也受到了孟人长久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的洗礼,泰-老民族开始形成了全民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局面。

在“壮泰走廊”形成并发展的漫长岁月当中,由于云贵高原北部的藏缅语族民族(彝语支民族为主)的南下,以及越南京族政权的兴起并脱离中国的中央王朝政权取得独立后不断地向其北面的壮族地区和其西面的泰族地区扩张,两者开始形成了对壮-泰族先民的钳状制约力量,壮泰民族从漫长的壮泰走廊分布变化为逐渐分离局面,也导致了现在壮族先民与现代泰族先民失去了紧密联系,终于产生了壮泰民族的最终分化。从现在民族的分布图来看,壮族分布与泰族(包括老族、傣族、掸族等)分布呈一个葫芦状,壮族的分布区和泰族的分布区为葫芦的两大瓢,而两者之间唯一的连续点就是越南西北泰族地区和云南文山州的壮族地区,可以窥视出壮泰迁徙历史的一些脉络。

在泰-老族政权的形成之后,随着人口的繁衍和农业的发展,一些泰-老族开始沿着河流往上游追寻适合耕作的土地,进入了现在缅甸的掸邦和中国云南的南部地区,开始繁衍生息起来,并一直保持着与原来的泰-老民族的紧密联系,这些泰-老人就是现代缅甸掸族和中国傣族的先民。到了近代,壮泰分化模式基本固定下来,两者的区别就是,西部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泰-老族,东部则是仍然保留着传统信仰和祖先崇拜的的壮族-布依族。许多外国的学者都喜欢把壮族、布依族等称呼为“不信奉上座部佛教的泰族”,就是这个原因。

[6]

注释

  1. ^ 辛世彪. 关于白保罗Kadai语的译名问题 (PDF). 东方语言学. 2009, (2): 5 [2019-04-3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4-14). 
  2. ^ Baker & Phongpaichit (2017), p. 27
  3. ^ 链接至维基文库 《淮南子·卷十八·人間訓》. 维基文库 (中文). 
  4. ^ 链接至维基文库 《資治通鑑·卷二十一·漢紀十三·元封二年》. 维基文库 (中文). 
  5. ^ 链接至维基文库 《隋書·卷八十·譙國夫人傳》. 维基文库 (中文). 
  6. ^ Luo, Wei; Hartmann, John; Li, Jinfang; Sysamouth, Vinya. GIS Mapping and Analysis of Tai Linguistic and Settlement Patterns in Southern China (PD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DeKalb: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December 2000, 6 (2): 129–136 [May 2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