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北电影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北电影节
Taipei Film Festival
举办地点 中华民国台湾台北市
创办时间1998年
颁发奖项国际新导演竞赛
台北电影奖
主持人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
影片语言国际
官方网站http://www.taipeiff.taipei

台北电影节[1](英语:Taipei Film Festival)是每年于台湾台北市举办的电影节,主要由两大竞赛单元“国际新导演竞赛”与“台北电影奖”以及观摩单元所组成,该影展特色单元是“主题城市”,现任影展主席为知名导演易智言

沿革

城市影展草创期(2001年前)

2013年台北电影节海报

前身为1988年由《中时晚报》创立的“中时晚报电影奖”,1994年起更名为“台北电影奖”,分为商业映演类及非商业映演类;自1996年起,台北市政府加入主办行列。[2]于1998年起合并了中时晚报电影奖的竞赛方式及国际影展成为“台北电影节”,以“年轻、独立、非主流”为核心价值,在整体构想上分为三个角度:树立“极其年轻”定位、关注本土电影及城市、让广大市民参与进来;并在节目规划尚有意识地去菁英化、营造热闹节庆气氛[3],打破一般电影节的想像,以城市嘉年华会的形象操作,首届台北电影节在9月底举行,隔年移至11月底举行。

2000年,台北电影节新增“市民影展”,鼓励“全民动手拍电影”,只要居住在台北、拍摄大台北相关题材短片即可参加,总奖金40万,为日后“业余类竞赛”及“台北主题奖”的前身;然而该年度面台北电影节面临台北市议会搁置预算的压力,筹备期缩短至仅有三个月与不合预期的低迷收场,该年度影展移至年底至隔年年初举行,借此让2001年影展刻意延后举办(实质上为该年度停办影展)。影展于重整方向及定位后,于2002年三月重新举办。

确立“城市、华人、新锐”三大主轴(2002~2006)

2002年,在影展仍为市府文化标案的背景下,台北电影节由“中华民国纪录片发展协会”执行,邀请闻天祥担任策展人,包含接下来以“台湾电影文化协会”名义执行在内,闻天祥共担任了五届影展策展人;该年台北电影节由台北市政府新闻处交棒给台北市政府文化局独立承办,并转型为“城市影展”,加入“城市主题”单元,规划该城市/国家的电影、座谈会等活动,台北电影奖于该年取消“商业类”及“独立创作类”竞赛分类改为“专业类”竞赛,但招来电影人批评;往后,影展于2003年取消“专业类”和“业余类”,直接在台北电影奖之外另设“台北主题奖”。2004年,影展增设“全球华人影像精选”单元,除挪用更多空间让台湾电影曝光,也让入选台北电影奖的影人有更多切磋交流对象,该年度的放映电影《十七岁的天空》男主角杨祐宁也成为台北电影节的首任影展代言人。[4]

2005年,台北电影节的举办日期自三月再移至六月底,至今仍是台北电影节的固定举办时间。闻天祥以国立台湾艺术大学不再办理“国际学生电影金狮奖”为契机,新创设“国际青年导演竞赛”成为影展的第二个竞赛单元,也是台湾第一个国际剧情长片竞赛奖项,确立影展此阶段的三大调性“城市、华人、新锐”。创立国际竞赛后,闻天祥在观摩单元策展益加多样化,如“惊人的第一部”、“新潮流”等多国电影的综合性单元规划,推介未符合竞赛资格的遗珠,及介绍其他早在其他影展获得大奖的新锐导演;在2006年闻天祥的最后一年策展任期,台北电影节创下开办至今仍无人能破的史上最高近千万票房,[5],更被国际知名电影杂志《银幕英语Screen International》列名“全球顶尖影展”之一。尽管带着影迷期盼,但台北电影节受限于一年一标的标案形式执行,以闻天祥为首的“台湾电影文化协会”团队无力续办台北电影节,至此不再继续筹办影展。[6]

纳入台北市文化基金会运作(2007~2010)

2007年,因闻天祥团队不再执行台北电影节办理,在文化局的请托之下,台北电影节改由游惠贞接手,并于2008年时任台北市长郝龙斌规划下,将影展纳入台北市文化基金会的常设单位运作,由资深媒体人胡幼凤担任总监,表面上虽然解决了《政府采购法》造成行政不连续、经验无法传承的弊病,但在不同策展方针下,近年电影节依然引发许多公开讨论[7]。自该年起,台北电影奖不再年年更换奖座,并比照柏林影展“Shooting Star”概念,设立“明日之星”活动,期望借此给台湾演员更多曝光机会(此活动自2012年后停办),台北电影奖也在同年正式取消不分类的竞赛项目,除了新增分类别的竞赛之外,逐步取消最佳实验片等奖项,甚至百万首奖只颁给剧情长片;引起影评台北市纪录片从业人员职业工会强烈反弹,认为台北电影节失去原创精神与独厚剧情长片的发展[8]。2010年,台北电影奖正式废除百万首奖的竞逐只能为剧情片的限制,从该届开始连续五年的百万首奖得奖者都是纪录片,该纪录直至2015年电影《醉·生梦死》获得百万首奖才告终结。

影展节目规划方面,自游惠贞接任策展人后,因其选片有别于过往闻天祥的策展方式惹人非议,加上影展期间软硬件状况频传,影评人郑秉泓发起“呵护台北电影节”运动,先后于个人网站上发表多篇批评文章,表示自2007年开始,电影节开始出现非主题城市的特映单元,至2008年更出现了非当年主题城市的法国导演以及国内外已故影人的稀零回顾,他认为此种策展路线接近金马影展“大拜拜”的杂烩风格,而城市单元本身亦缺乏系统化的国家影史脉络,斲伤了台北电影节多年累积所经营出的品牌特色。[8]而2004年起规划的“全球华人影像精选”单元,亦自2010年起不再出现于节目常设单元规划中。

三年一任策展人制度(2011~2013)

2010年底,台北电影节首度迎接三年一任体制的首位策展人涂翔文(也是目前纪录中唯一一位任期为三年的策展人),涂翔文于台北电影节草创时便参与手册撰写工作,并在2005年台北电影节于闻天祥团队担任媒体统筹,他除了在策展上希望能将“国际青年导演竞赛”打造成台北电影节观众每年优先购票的招牌单元外,为将台北电影节的“新锐”特质更加彰显,他于2011年新设立“名导初体验”单元(于2015年停止),2012年设立“国际青年导演观摩”单元(后改名为“未来之光”),并于2013年配合国际青年导演竞赛宣传,推出“国际青年导演竞赛套票”,涂翔文表示,曾有观众反映为何不将没有票房的“国际青年导演竞赛”移至较小场地放映,但他认为将国际竞赛放在中山堂放映的选择,是不能只用票房去思考的。“如果这是电影节最中心最重要的单元,当然要把他放在最主要的、最大的场地映演,所以我不可能因为其他单元的更好卖,所以就把这些片都排在中山堂,而把国青的片子放去华山(当届影展座位数最少的放映场地),影展不该是这样思考的。”[9]

除将国际青年导演竞赛打造为台北电影节的招牌之外,他在2013年起将行之有年的“主题城市”策展,以“横向”取代“纵向”思考,让每届片单的关注焦点能更确立明显,也让未来几年主题城市能有再次聚焦的机会。[10]该年度的主题城市单元规模明显缩小,并被排在手册的最后面。在传统色彩的单元之外,涂翔文也规划多项主题式单元如“午夜强心脏”、“音乐HIGH翻天”等,与不同的性别、年龄层观众产生连结,展现台北电影节试图兼容并蓄的性格。[11],另外,并于2011年,设立台北电影奖“卓越贡献奖”以表彰对台湾电影有所贡献的工作者,2012年停办自2000年开始举办的市民影展单元“台北主题奖”,并取消行之有年的“电影护照”措施[12]

取消主题城市及主席请辞风波(2014~2018)

2013台北电影节结束后,涂翔文并未续任策展人,而由郭敏容接任,她于2011年进入台北电影节担任接待统筹,2012、2013年并参与主题城市单元规划,并担任协同策展职务[13]。郭敏容特别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及反馈,除期望突破“以人为本”的影展框架外,也希望透过较特殊的选片题材挑战观众的观影习惯,除此之外,郭敏容也关注东南亚及非洲电影等,故这几年观众对影展选片的评价多为“较硬、较重”,她于2015年将“国际青年导演竞赛”改名为贴近英文名称的“国际新导演竞赛”,并开放纪录片亦可报名参加本竞赛,同年与法国南特影展合作设立“国际提案一对一工作坊”,2016年起则终止影展招牌单元“主题城市”的策展,许多举措虽获得部分好评,但多数观众并不买单,有的人表示困惑,甚至招来批评[14][15][16]。2017年影展新规划“电影正发生”单元,结合现场创作、工作坊、展览或主题选片等方式,将无法被再现的创作过程提供给观众,借此经验,观众将对创作有新的理解。经验开启经验、经验解释经验,让一部电影创作的细节有阅读的脉络可循,[17]2018年起规划关注VR及台湾电影的观摩单元“VR全浸界”(于2021年改名为“XR全浸界”,2022年起不再规划)及“明日.台湾”(于2022年起并入星光首映单元中),前者至今仍是北台湾规模最大的沉浸式体验单元。[18]

2015年底,时任台北电影节主席的知名制片人李烈宣布辞去主席一职,声明中表示因她无法再为电影节捍卫不受干涉的独立空间,而选择重回观众位置,时任总监黄鸿端及策展人郭敏容亦递出辞呈,随后包括侯孝贤、小野、张艾嘉、王童在内共178名电影人连署,要求时任文化局长倪重华与文化局正式致歉,台北电影节咨询委员也集体请辞以示抗议,最终倪重华公开向大众道歉,并表示不再干涉台北电影节内部运作,最终台北电影节由知名摄影师李屏宾接任主席、时任台北市文化基金会副执行长叶昇宗暂代总监(后由导演沈可尚正式接任),郭敏容则获慰留继续担任策展人[19][20][21][22]。2018年,台北电影节迎接二十周年纪念,除推出回顾专书《一瞬二十》外,也于剥皮寮历史街区举办回顾特展。

台北电影奖改为单项入围制(2019~2022)

2018年底,因沈可尚回归电影创作之路请辞总监,影展邀请曾任金马影展副秘书长,并曾担任《海角七号》等国片宣传的李亚梅担任新任总监[23],郭敏容亦未继续留任参与2019年影展策划,策展人制度至此废除,改以选片小组制进行,主要选片人为资深副理苏逸华及资深专员谢璇,苏逸华毕业于纽约大学图像传播管理研究所,于2011年加入台北电影节团队;谢璇毕业于伦敦大学电影所,长期担任台北电影节手册影片介绍撰稿者,于2016年加入台北电影节影展团队[24],李亚梅担任总监后,于影展新增“非常新人”活动(性质类似于曾在2008至2011年间办理的“闪亮之星”,主要以新人推介为主)[25]及会外赛“台湾电影行销奖”,并将台北电影奖的影片“入选制”改为个人单项的“入围制”,引发许多讨论,许多影评人意见认为,台北电影奖的赛制不应修改为向金马看齐,因为两者的评选基准有所不同,尤其在金马奖遭中国大陆抵制后,近两年来多数入围者多为台湾人,台北电影节恐有沦为“第二个金马奖”的疑虑[26][27]

2020年,台北电影节成为新冠肺炎(COVID-19)在3月11日由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大流行”后,全球首场正常举办的大型实体影展,时任节目部副理苏逸华并接受知名国际媒体《综艺》专访。[28],该年影展参与人数及票房,均创下近五年来新高纪录[29],2021年,易智言接替李屏宾成为新任影展主席,同年受到严重特殊传染性肺炎疫情影响延期至9月举办[30],除了是2001年后影展再度延期,于秋季举办也是1998年首届后的第二次。

2022年,台北电影节邀请洪健伦与马曼容担任选片小组主要负责人,并邀请2011年至2013年担任策展人的影评人涂翔文担任选片顾问;洪健伦曾任职于中央社及放映周报,并曾担任多个台湾影展的影展报编辑:马曼容为台湾影评人协会成员,曾受邀担任国际影展的单元共同策展人,并于2019年加入台北电影节影展团队,自该年起之国际新导演竞赛入选作品,改由2名影展选片人及8名外部成员选出;2023年,台湾电影行销奖由选出十部电影后在投票选出各项得主的入选制,改为发行商自行报名,并由评审评选后选出入围名单的单项入围制。

缩减规模与城市主题回归(2023至今)

2023年,台北市议员陈宥丞披露,影展片量自2018年的203部,至2023年缩减自124部,观影人次也从2013年的46602人次,2023年的28902人次;台北电影节总监李亚梅接受联合报访问,提及影展受到疫情冲击及网络串流平台兴起影响,观影人次逐年下滑,自2024年起,影展将由过往的17天缩减至12天,同时参照柏林影展在疫情发生后缩减规模,减少影展三成片量,并增加台湾电影产业活动、影人对话,朝向小而美影展转型迈进,同时于2024年恢复城市主题单元,凸显影展特色和精神。[31]

各届影展概况

台北电影节设有主席,性质较贴近于无给职的精神领袖[32][33],侯孝贤(2000年及2007~2010)及李屏宾(2016~2020)为担任最多次的主席(各5届),现任主席为易智言

台北电影节于2001~2018年间,每年聘请策展人主责影展节目架构及经营路线,闻天祥(2002~2006)与郭敏容(2014~2018)为台北电影节在任时间最久的策展人(各5届),而郭敏容于2019年离任后,台北电影节目前无策展人,改采取选片小组制度,现由洪健伦、马曼容等人负责国际新导演竞赛选片及观摩单元之构成。[34]

2002年开始,台北电影节开创“主题城市”单元,借由一系列电影放映、展览、座谈及各式活动,带领观众认识每年主题城市的电影、历史及文化,本单元至2016年后不再放入影展规划中;2004年起,规划固定单元“全球华人影像精选”,介绍华语电影给观众,本单元自2010年起不再出现于节目单元规划中。2005年的“国际青年导演竞赛”开办(2015年更名为“国际新导演竞赛”),与前述两个单元共同奠定“城市、华人、新锐”三大主轴,成为台北电影节不可或缺的特色。

取消主题城市后,台北电影节于影展单元外,陆续设立多项与电影创作者及产业连结的活动,2017年由时任总监沈可尚与策展人郭敏容开创的“电影正发生”单元,借由创造空间,将无法被再现的创作过程提供给观众,让观众对创作有新的理解,每年选择电影制作环节中的其中一部分作为主题,2018年为VR、2019年为剪接、2020年为声音设计、2021-2022年为电影美术、2023年为表演指导。2018年起常态举办的“正在拍片的我”讲座,邀请台湾导演上台分享拍摄心路历程,2021年起转型为扩大邀请电影产业工作者进行对谈,让更多影迷了解电影幕后,2021年易智言导演接任影展主席后,开办“演员工作坊”,为演员们提供理解影视表演的课程。

年份 届次 主席 策展人 代言人 开幕片 闭幕片
1998 第1届 李远(小野) 陈国富[35] 意大利美丽人生 台湾地区魔法阿妈
1999 第2届 李远(小野) 焦雄屏[36] 伊朗生生长流英语And Life Goes On -
2000 第3届 侯孝贤 李疾[37] 伊朗生命的圆圈 香港榴梿飘飘
2001 停办
2002 第4届 龙应台 闻天祥 法国宝拉X 捷克烈日长空英语Dark Blue World
2003 第5届 王童 闻天祥 日本坂本龙马,他的太太和她的情人日语竜馬の妻とその夫と愛人 台湾地区一一
2004 第6届 王童 闻天祥 杨祐宁
[38]
西班牙莎乐美 西班牙A级控诉
2005 第7届 王童 闻天祥 关颖 台湾地区最好的时光 俄罗斯决战夜英语Night Watch (2004 film)
2006 第8届 王童 闻天祥 张孝全 加拿大爱疯狂英语C.R.A.Z.Y. 加拿大赤裸真相
2007 第9届 侯孝贤 游惠贞 陈柏霖 台湾地区最遥远的距离 丹麦婚礼之后英语After the Wedding (2006 film)
2008 第10届 侯孝贤 游惠贞 王柏杰
林涵
姚安琪
房思瑜
邱翊橙
马志翔
张永政
张洋洋
张榕容
赵逸岚
[39]
台湾地区海角七号
以色列柠檬树
台湾地区斗茶
法国夏日时光
2009 第11届 侯孝贤 游惠贞 温昇豪
蔡淑臻
柯佳嬿
莫子仪
柯奂如
路嘉欣
唐振刚
林柏宏
[39]
台湾地区阳阳
德国德国09英语Germany 09: 13 Short Films About the State of the Nation
秘鲁惧乳:伤心的奶水
台湾地区《爸,你好吗?》
2010 第12届 侯孝贤 游惠贞 阮经天
陈妍希
[39][40]
巴西精锐部队
台湾地区第四张画
台湾地区酷马
2011 第13届 张艾嘉 涂翔文 邱胜翊
李千娜
林辰唏
吴慷仁
[39]
台湾地区翻滚吧!阿信
英国吐司:敬美味人生英语Toast (film)
英国王者逆袭
2012 第14届 张艾嘉 涂翔文 柯震东
谢欣颖
台湾地区女朋友。男朋友
瑞典PLAY
台湾地区光阴的故事:数位修复版
日本啄木鸟与雨
2013 第15届 张艾嘉 涂翔文 张孝全
郭采洁
台湾地区失魂 台湾地区拔一条河
台湾地区《台北工厂》
2014 第16届 张艾嘉 郭敏容 莫子仪
张榕容
台湾地区共犯 香港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2015 第17届 李烈 郭敏容 凤小岳 台湾地区菜鸟 台湾地区百日告别
2016 第18届 李屏宾 郭敏容 石头
许玮甯
台湾地区楼下的房客 香港三人行
2017 第19届 李屏宾 郭敏容 吴慷仁
温贞菱
台湾地区大佛普拉斯 台湾地区《曼菲》
2018 第20届 李屏宾 郭敏容 台湾地区范保德 台湾地区引爆点》 
2019 第21届 李屏宾 选片小组[41] 林依晨 台湾地区灼人秘密 中国地久天长
2020 第22届 李屏宾 选片小组 陈庭妮 台湾地区无声 台湾地区日子》  
2021 第23届 易智言 选片小组 邱泽 台湾地区月老 台湾地区诡扯
2022 第24届 易智言 选片小组 刘冠廷 台湾地区初恋慢半拍 台湾地区童话.世界
2023 第25届 易智言 选片小组 王净 台湾地区请问,还有哪里需要加强 台湾地区成功补习班
2024 第26届 易智言 选片小组 林柏宏 台湾地区《乒乓男孩》 大韩民国《非普通家族》

竞赛单元

国际新导演竞赛

原名为“国际青年导演竞赛”,2015年起改为现名。参赛影片必须为该导演的第一或二部 DCP/35 厘米剧情长片,70分钟以上,且必须为台湾首映,但台湾电影不在此限,如2013年入选的《甜·秘密》和2016年的《只要我长大》就是已上映之院线片。另外自2007年起,入选国际新导演竞赛的作品中,固定至少有2部台湾导演的作品入选,甚至在2011年,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阜阳六百里》和澳洲电影《小麻雀的天空》三部片的导演皆为台湾人的纪录,此一惯例直至2015年被打破,当年仅有姜秀琼导演的《宁静咖啡馆之歌》入选。而在2016年之入选名单中,首次出现入选新导演竞赛的台湾导演作品并未同时入选台北电影奖的情形,该年入选新导演竞赛的作品为《只要我长大》及《滚弄》,而已入选该届台北电影奖的《楼下的房客》并未入选新导演竞赛。[42]。2020年,国际新导演竞赛的入选片《恶之画》与《破处》,均未入围台北电影奖,为国际新导演竞赛设立后的首次纪录。

历届最佳影片得主

年份 届次 电影 导演 导演国籍
2005 第7届 等待丰收的季节俄语Время жатвы 玛莉娜.拉贝丝基纳俄语Разбежкина, Марина Александровна  俄罗斯
2006 第8届 三人冷水澡法语Douches froides 安东尼.寇迪耶法语Antony Cordier  法国
2007 第9届 艾玛的礼物德语Emmas Glück 史凡.塔迪肯德语Sven Taddicken  德国
2008 第10届 《青春逆转胜》 昂娜丝.芭柏拉瓦雷英语Anaïs Barbeau-Lavalette  加拿大
2009 第11届 屈辱英语Disgrace (2008 film) 史提夫.雅各斯英语Steve Jacobs  澳大利亚
2010 第12届 《足球开战》 休卡.阿敏.科基英语Shawkat Amin Korki
 伊拉克
2010 第13届 三场意外与一个预言法语En terrains connus 史提凡.拉夫勒法语Stéphane Lafleur  加拿大
2012 第14届 双城悲歌德语Hanaan 鲁斯兰.朴  乌兹别克斯坦
2013 第15届 绑架练习曲英语Youth_(2013_film) 汤姆.修法勒  以色列
2014 第16届 实习男生存法则朝鲜语10분 李容承  韩国
2015 第17届 吾爱吾诗
那达夫·拉匹  以色列
2016 第18届 海蒂不分类英语Don't Look at Me That Way 邬珊.玛柏楚德语Uisenma Borchu  德国
2017 第19届 割爱 约翰·特伦戈夫英语John Trengove (director)  南非
2018 第20届 自己的工厂自己救英语The Nothing Factory 沛德罗.皮诺  葡萄牙
2019 第21届 萝莉破坏王英语System Crasher
诺拉.芬沙伊特英语Nora Fingscheidt
 德国
2020 第22届 这不是一场葬礼英语This Is Not a Burial, It's a Resurrection 利摩汉.杰瑞米耶.摩西瑟英语Lemohang Jeremiah Mosese 莱索托 莱索托
2021 第23届 《失落边境》 黎豹  越南
2022 第24届 玫瑰男孩心贴心英语Softie (2021 film) 山缪赛斯英语Samuel Theis  法国
2023 第25届 《无花果树下》 艾莉吉.舍希利  突尼斯
2024 第26届 《屋檐下没有烟硝》 玛瑞亚・裘博  突尼斯

台北电影奖

参赛影片必须为台湾电影,或是中华民国籍或持有中华民国居留证的导演执导之外国电影(报名之剧情长片须为国产电影片),共分成“剧情片”、“纪录片”、“短片”与“动画片”,最大奖为百万首奖。2018年前,台北电影奖的评选方式采入选制,即影片入选后,所有影片皆可角逐个人和技术类奖项,并分为初选和决选两阶段,初选自四类影片中各选出十部入选作品,再由决选选出所有奖项的得主。

于2019年起,为鼓励专业人员,让优秀的电影工作者透过入围名单的鼓励与肯定,被大众和产业认识,将赛制改为入围制,并增设4项技术奖项,正式奖项共20项,每项至多入围5名,评选方式也改为初选、复选及决选三阶段,由初选评审选出复选名单(不对外公布),复选评审选出各奖项入围者,决选评审与复选评审从入围名单中选出各奖项得奖者。

观摩单元

焦点城市

2002年至2015年之间设立,当时台北市文化局长龙应台要求,希望以“城市”作为影展主题,也让“台北”做为东道主的位置被凸显,于是在台北市文化局的规划之下,一年选定两座城市为主题城市,介绍该座城市的电影,成为台北电影节成立初期作为“城市主题影展”的重点特色[6],同时借由一系列电影放映、展览、座谈及各式活动,带领观众认识每年主题城市的电影、历史及文化。

“主题城市”时期(2002-2015)

于2002年至2006年担任台北电影节策展人的闻天祥表示,以观众的立场而言,并不会单纯为了想看某个城市的样貌而来看影展,除非对当地有特殊的情感。于是,闻天祥进而把城市放大为国家,把当地的电影文化做完整的搜集与包装,进而引荐给国内观众。[43]2004至2006年,主题城市单元的双城市皆出自相同国家,直至2007年新任策展人游惠贞接任,及台北电影节转为由台北市文化基金会固定举办后,便不再坚持以双城作为主题城市的传统。

2013年,时任策展人涂翔文认为,主题城市单元虽然是特色、却也是包袱。“年年以城市/国家为主轴,不仅把影展做成局限,观众也容易大笔一挥就把整个影展与当年的主题城市画上等号。”于是以“横向”取代“纵向”思考,让每届片单的关注焦点能更确立明显,也让未来几年主题城市能有再次聚焦的机会。[10]该年度的主题城市单元规模明显缩小,并被排在手册的最后面。[9]

2016年,时任策展人郭敏容认为,对观众来说,在三个礼拜的期间,要在许多影片间做选择,对应于其他单元、影片,相对庞大的“主题城市”很难在影展期间被吸收。“一个以城市为名的影展,要强调的是影展,而不是城市。强调影展的城市,是对城市谈电影,让城市看电影。”[44]于此年起,终止了“主题城市”单元的策展。

“焦点城市”时期(2024~)

2023年年底,现任台北电影节总监李亚梅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将于最新一届举办的台北电影节恢复“城市主题”单元[31],2024年4月底,影展公布以致敬过往“主题城市”的新晋节目“焦点城市”单元转型回归,回归后的首座城市为匈牙利的布达佩斯。

年份 届次 城市
2002 第4届 法国巴黎
捷克布拉格
2003 第5届 日本京都
澳大利亚墨尔本
2004 第6届 西班牙马德里
西班牙巴塞罗那
2005 第7届 俄罗斯莫斯科
俄罗斯圣彼得堡
2006 第8届 加拿大多伦多
加拿大蒙特利尔
2007 第9届 丹麦哥本哈根
2008 第10届 以色列耶路撒冷
爱尔兰都柏林
2009 第11届 德国柏林
2010 第12届 巴西里约热内卢
2011 第13届 英国伦敦
2012 第14届 瑞典斯德哥尔摩
2013 第15届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2014 第16届 波兰华沙
2015 第17届 葡萄牙里斯本
改名为焦点城市
2024 第26届 匈牙利布达佩斯

焦点影人

选定特定导演、演员或电影从业人员,以其参与之重要作品组合为一专题单元。

  • 1998年,无。
  • 1999年,白光
  • 2000年,凯瑟琳丽克维丝(Katariina Lillqvist)、克劳德夏布洛(Claude Chabrol)、罗卓瑶。
  • 2002年,李欧卡霍(Leos Carax)、伊利唐卡(Jiri Trnka)、伊利曼佐与齐蒂洛娃(Jiri Menzel & Vera Chytilova)。
  • 2003年,无。
  • 2004年,无。
  • 2005年,亚历山大苏古诺夫(Alexander Sokurov)。
  • 2006年,罗伯勒帕吉(Robert Lepage)、亚伦金(Allan King)。
  • 2007年,卡尔德莱叶(Carl Theodor Dreyer)。
  • 2008年,隆哈维里欧(Ron Havilio)、吉拉阿玛戈(Gila Almagor)、贾克诺勒(Jacques Nolot)。
※ 本届另有影人纪念专题单元,分别播放杨德昌希斯莱杰市川崑白景瑞
  • 2009年,赛吉德沃兹佛(Sergey DVORTSEVOY)、劳勃伊普斯汀(Rob EPSTEIN)。
  • 2010年,海克特巴班克(Hector Babenco)、苏珊娜阿玛拉(Suzana Amaral)、阮玲玉田中绢代
  • 2011年,麦可鲍威尔(Michael Powell)、瀬瀬敬久。
※ 本届另有邓光荣纪念专题单元。
※ 本届另有柏格曼对望专题。 
  • 2013年,陈可辛、皮耶艾特克斯(Pierre Étaix)、雅辛乌丝达奥古(Yesim Ustaoglu)、杉野希妃、王兵
  • 2014年,德尼柯特(Denis Côté)、沃伊切赫·斯马乔夫斯基(Wojciech Smarzowski)。
  • 2015年,卡文(Khavn)、佩德罗科斯塔(Pedro Costa)、朱奥佩德洛罗德利盖斯 & 朱奥胡格拉达玛塔(João Pedro Rodrigues & João Rui Guerra da Mata)。
  • 2016年,滨口竜介、尚皮耶李奥(Jean-Pierre Léaud)、希区考克(Alfred Hitchcock)、大卫鲍伊(David Bowie)。
  • 2017年,林强、尤里安卡拉尼(Yuri ANCARANI)。
  • 2018年,F. J. 欧桑(F. J. Ossang)。
  • 2019年,利查泰米提古(Lee CHATAMETIKOOL)、嘎林努戈罗和(Garin NUGROHO)、安妮华达(Agnès Varda)
  • 2020年,大林宣彦
  • 2021年,凯里·阿努兹(Karim Aïnouz)、哈都·裘德(Radu Jude)
  • 2022年,邱炯炯、彼得波丹诺维兹(Peter Bogdanovich)、卡蜜拉安迪尼(Kamila Andini)
  • 2023年,安格拉夏纳莱克(Angela SCHANELEC)、巴斯德沃斯(Bas DEVOS)、道格拉斯瑟克(Douglas SIRK)
  • 2024年,贝拉・塔尔(Béla Tarr)、许秦豪

另见

参考资料

  1. ^ 对外登记名称为“财团法人台北市文化基金会台北电影节”,本页面统一使用俗体“台”作为台北电影节之称呼
  2. ^ 台北电影节 (编). 一瞬二十. : p.14. 
  3. ^ 陈国富口述/林倩如整理撰文. 台北电影节 , 编. 一瞬二十. : p.18. 
  4. ^ 楊祐寧同志熱吻很上手. 苹果日报. 2004-02-20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5. ^ 俞圣律. 蘋中人:台灣最狂影癡 聞天祥. 苹果日报. 2021-02-21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2). 
  6. ^ 6.0 6.1 杨皓钧、王玉燕. 用影展形繪城市的天際線-陳儒修、聞天祥看台北電影節. 放映周报. [202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7. ^ 林文淇. 在第九屆台北電影節完成不可能任務之後. 放映周报.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8). 
  8. ^ 8.0 8.1 2009台北电影节总观察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放映周报.2013-07-05
  9. ^ 9.0 9.1 洪健伦. 為台灣和國際影壇接軌-專訪2013台北電影節策展人塗翔文. 放映周报. [202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10. ^ 10.0 10.1 【策展人日記】倒數26天. 2013台北电影节官方部落格. [202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11. ^ 曾炫淳. 傳統中見新意 2011台北電影節策展人塗翔文專訪. 放映周报.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18). 
  12. ^ 【公告】關於取消城市電影護照一事說明. 2012台北电影节官方部落格.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1). 
  13. ^ 陈韦臻. 是賭注也是挑戰:專訪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关键评论网.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6). 
  14. ^ 洪健伦. 讓影展逐漸突破「以人為主」的框架 專訪2014臺北電影節策展人郭敏容. 放映周报.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02). 
  15. ^ 郑秉泓. 回應〈台北電影節新方向〉五個關鍵字的難題. 娱乐重击.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6). 
  16. ^ 台北電影節打掉重練 如何策展新的內容方向?. 娱乐重击.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1). 
  17. ^ 彭湘. 台北電影節 「電影正發生」 策展的再定義——挑戰影展、觀眾與電影創作者的界線. 放映周报. 2017-07-14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18. ^ 王心妤. 台北電影節VR全浸界 精選11部作品中山堂登場. 中央通讯社. 2020-06-11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0). 
  19. ^ 锺志均、 陈昱翰. 李烈「無法捍衛北影」辭主席. 中国时报. 2015-11-26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20. ^ 電影人士聯合回應李烈辭退台北電影節主席事件. 狂热球电影资讯网. 2015-11-26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7). 
  21. ^ 张力文. 侯孝賢張艾嘉178位影人砲轟 倪重華終道歉. 苹果日报. 2015-12-01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22. ^ 陈韦臻. 從台北電影節風波談起. 典藏 ARTouch. 2016-01-20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23. ^ 台北電影節總監交接 新任總監由李亞梅接任. 台北电影节官方网站.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17). 
  24. ^ 看電影,約嗎?影展的幕前幕後. 东吴大学官方网站. [2023-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2). 
  25. ^ 專訪台北電影節總監李亞梅:去年改制、今年疫情,燃燒「行銷魂」幫台灣餵養視野多元的觀眾群. 关键评论网. 2020-06-24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5). 
  26. ^ 郑秉泓. 台北電影獎改制(上):當北影放棄使命,我們需要第二個金馬獎嗎?. 鸣人堂.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27. ^ 翁煌德. 台北電影獎改制後第二年:《返校》成最大贏家,不當「小金馬」走自己的路?. 关键评论网.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1). 
  28. ^ Rebecca Davis. Taipei Film Festivals Kicks Off As One of World’s First ‘Post-Coronavirus’. VARIETY. 2020-06-26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29. ^ 王心妤. 易智言接台北電影節主席 盼培育新電影人. 中央通讯社. 2021-03-05 [2021-05-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9). 
  30. ^ 2021台北電影節延期公告. 台北电影节官方网站. [2021-05-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30). 
  31. ^ 31.0 31.1 邱书昱. 台北電影節 朝小而美影展轉型. 联合新闻网. 2023/12/26 [2024-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26). 
  32. ^ 林映妤. 閃辭北影主席後露面 李烈:政府不要來害我們就好了!. ETtoday. 2015-12-19 [202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1). 
  33. ^ 小野. 中年漂流,三餐不敢吃飽,62歲揚名全球,大攝影師李屏賓:環境越殘酷,越要對人真誠. 商业周刊. 2020-07-28 [202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8). 
  34. ^ 專訪「國際新導演競賽」選片人:台北電影節獨家單元,挖掘與世界接軌、符合國新「體質」的新銳佳作. 关键评论网. [2021-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14). 
  35. ^ 以“执行长”名义,执行委员包括时任电影资料馆馆长黄建业等人。
  36. ^ 以“影展总策划”名义
  37. ^ 以“执行长”名义,该年由游惠贞担任节目总策划,李焯桃担任资深节目策划
  38. ^ 以“代言人”名义
  39. ^ 39.0 39.1 39.2 39.3 以“闪亮之星”名义
  40. ^ 李志展. 小天遭逼供噴汗 把腥聞當八卦. 苹果日报. 2010-05-23 [2020-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41. ^ 该届起不设策展人,由选片小组共同选片
  42. ^ 台北电影节“国际新导演竞赛” 女性导演及女性题材表现亮眼.2016 台北电影节.2016-05-2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3. ^ 郑嘉华.王怡之. 最大的小影展─聞天祥談2006台北電影節. 台湾电影网. [202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10). 
  44. ^ 台北電影節「關於城市之一二三四」 篇. 2016台北电影节官方部落格. [2020-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参考文献

书籍
  • 黄寤兰 主编,1999,《当代中国电影:一九九八》。台北:时报文化
  • 台北市政府、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 策划,2000,《筑梦者的世纪末光影:1999年度电影观察》。台北:远流出版
  • 台北市政府、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 策划,2001,《2000台北电影文化地图》。台北:远流出版。
论文
  • 张世伦,2001,《台湾“新电影”论述形构之历史分析(1965~2000)》。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
  • 王志桓,2012,《台湾的电影节之守门机制研究-以台北电影节、高雄电影节为例》。国立政治大学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论文。
  • 黄汝华,2012,《城市影展的品牌建立策略-以台北电影节与高雄电影节为例》。国立中正大学电讯传播研究所硕士论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