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尼-惠更斯号
任务类型 | 卡西尼号:土星轨道探测器 惠更斯号:土卫六登陆器 |
---|---|
运营方 | 卡西尼号:NASA · JPL 惠更斯号:ESA · ASI |
国际卫星标识符 | 1997-061A |
卫星目录序号 | 25008 |
网站 | |
任务时长 |
|
航天器属性 | |
制造方 | JPL(卡西尼号) Thales Space(惠更斯号) |
发射质量 | 5,712千克(12,593磅)[1][2] |
干质量 | 2,523千克(5,562磅)[1] |
功率 | 约885瓦(初始状态)[1] 约670瓦(2010年时)[3] 约663瓦(任务结束时)[1] |
任务开始 | |
发射日期 | 1997年10月15日 8时43分整 UTC |
运载火箭 | 泰坦4号B型运载火箭(B-33) |
发射场 | 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 SLC-40 |
任务结束 | |
丢弃形式 | 进入土星大气层焚毁[4][5] |
最后通信 | 2017年9月15日
|
轨道参数 | |
参照系 | 土心轨道 |
飞掠金星(重力助推) | |
最接近 | 1998年4月26日 |
距离 | 283 km(176 mi) |
飞掠金星(重力助推) | |
最接近 | 1999年6月24日 |
距离 | 6,052 km(3,761 mi) |
飞掠地月系统(重力助推) | |
最接近 | 1999年8月18日 3时28分 UTC |
距离 | 1,171 km(728 mi) |
飞掠小行星2685(未事先计划) | |
最接近 | 2000年1月23日 |
距离 | 1,600,000 km(990,000 mi) |
飞掠木星(重力助推) | |
最接近 | 2000年12月30日 |
距离 | 9,852,924 km(6,122,323 mi) |
土星轨道器 | |
入轨 | 2004年7月1日 2时48分 UTC |
土卫六着陆器 | |
航天器组件 | 惠更斯号 |
着陆日期 | 2005年1月14日 |
卡西尼-惠更斯号(英语:Cassini–Huygens)是前往土星系统的一架旗舰级空间探测器,也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欧洲空间局(ESA)和意大利航天局(ASI)合作进行的任务[7]。整个任务分为两部分:环绕土星的卡西尼号(Cassini)与在土星最大卫星土卫六登陆的惠更斯号(Huygens)。两具探测器由大力神四号B型运载火箭搭载,于1997年10月15日一同发射升空,并于2004年7月初抵达土星轨道,随后在同年12月25日分离。卡西尼号自入轨后持续运作超过13年,直到2017年9月15日进入土星大气层焚毁[8][9];惠更斯号则于2005年1月14日成功于土卫六的阿迪立地区着陆并传回数据,是首具在外太阳系天体完成登陆的探测器。
卡西尼-惠更斯号是继先驱者11号、旅行者1、2号后第四架前往土星的空间探测器,同时也是第一个环绕土星飞行的探测器。
该计划于1980年代开始。它的设计包括绕行土星的人造卫星(卡西尼号)和登陆土卫六(惠更斯号)。这两艘航天器是以天文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和克里斯蒂安·惠更斯的名字命名。航天器于1997年10月15日使用泰坦VB/半人马发射升空,在2004年7月1日进入环绕土星的轨道。在前往的星际航行途中,曾两度飞越金星,一次飞越地球与木星。在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号与卡西尼号分离,并在2005年1月14日降落在土卫六。它利用卡西尼号中继,成功的将资料传送回地球。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外太阳系的天体上着陆。
卡西尼号在抵达后就持续的研究土星系统,并两度延展计划直至2017年4月。 然而,因为航天器用于调整与校正轨道的燃料因消耗而不断减少,在2016年11月30日决定进入专案的最后阶段。卡西尼号将驶入土星环的内圈,每7天绕行土星一次。航天器将一点一点地深入这过去从未触及的区域,以得到最接近土星环的外观。在2016年12月4日,航天器首度通过土星环[10]。
卡西尼号已在2017年9月15日潜入土星大气层中销毁,并在结束前传送回最后的图像[11]。选择这样的处置方法,为的是避免污染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土卫。
回顾
欧洲的16个国家和美国组成负责设计、制造、飞行和收集来自卡西尼号轨道器和惠更斯号探测器的资料。这项任务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设在美国的喷射推进实验室负责管理,卡西尼号轨道器也在此制造。惠更斯号由欧洲空间研究与技术中心(ESTEC)开发,主要的承包商是法国的法国航太(现在的泰雷兹阿莱尼亚宇航公司),并汇集的许多欧洲国家提供的设备和仪器(惠更斯号的电池和两件仪器是由美国制造)。意大利航天局(ASI)提供卡西尼号的高增益雷达天线,与并网的低增益天线(确保在任务期间与地球的通讯),还有一个也使用高增益天线的紧致轻量雷达,并且担当合成孔径雷达、雷达高度计、辐射计、无线电科学子系统(RSS)、VIMS光谱仪的可见光通道(VIMS-V)[12]。VIMS红外线对应的部分由NASA提供,还有主要的电子装配,也包括法国的法国国家太空研究中心(CNES)提供的电子元件,由NASA安装[13][14]。
在2008年4月16日,NASA宣布再投资两年这项任务在地面所需的经费,同时更改任务名称为卡西尼分点任务(Cassini Equinox Mission)[15]。在2010年2月,任务再度被延长,并再改称为卡西尼至点任务(Cassini Solstice Mission)。
名称
这个任务包括两个主要的元素:ASI/NASA的卡西尼号轨道器,是以发现土星环的卡西尼缝与四颗卫星的意大利-法国天文学家乔瓦尼·多梅尼科·卡西尼的名字命名;ESA发展的惠更斯号探测器是以发现土卫土卫六的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之名命名。这项任务在酝酿的期间,通常被称为土星轨道土卫六探测器(SOTP,Saturn Orbiter Titan Probe),就如同被笼统称呼的Mariner Mark II任务。
卡西尼-惠更斯号是前往外太阳系行星的旗舰任务[7]。其它旗舰级的行星任务还有伽利略号、旅行者号和维京人号 [7]。
目的
卡西尼号有几个目标,包括[16]:
- 测量土星环的三维结构和动态行为。
- 测量卫星表面的组成和每一科的地质历史。
- 测量土卫八在前导半球的暗物质性质和起源。
- 测量磁层的三维结构和动态行为。
- 研究土星的大气层在各个层面的动态行为。
- 研究土卫六的云和霾随着时间的变异性。
- 研究土卫六表面在局部区域尺度上的特征。
卡西尼-惠更斯号于1997年10月15日从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的40号综合发射台,使用美国空军的泰坦4VB/半人马火箭发射。完整的发射是由两节的泰坦4V助推火箭、两个捆扎的固态火箭,半人马火箭是上一节,和有效载荷的外壳或整流罩[17]。
这个科学探测任务的总经费约是美金32亿6000万,包括发射前发展所耗用的14亿,以及7亿400万的任务操作,5400万用于追踪,还有4亿2200万用于发射的运载火箭。美国承担了26亿(80%)费用,ESA负担了5亿(15%),ASI负担1亿6000万(5%)[18]。
卡西尼号的主要任务已经于2008年7月30日完成;但因资源尚足够便延长至2010年6月(分点任务)[19]。土星于2009年8月经过春分点,这段时间对土星做了详细的研究[15]。
在2010年2月3日,宣布卡西尼号的任务再度延长约6.5年,直到2017年9月。结束任务的时间是土星北半球的夏至,所以任务名称为至点任务。延伸的任务让卡西尼号多绕行土星155圈,并飞越土卫六54次、恩克拉多斯11次[20]。 在2017年,在与土卫六邂逅后,卡西尼号将改变它的轨道型态。它将在土星环最内侧的D环之内,以距离土星云层顶端3,000公里接近土星。这一连串的“近端轨道”最后将卡西尼号像探测土卫六的探测器一样,进入土星的大气层来结束任务。
旅程
选择的目标(依照大小排序,但图未依照比例) | ||||||
---|---|---|---|---|---|---|
土卫六 (泰坦) |
月球 (地球的卫星) |
土卫五 (Rhea) |
土卫八(Iapetus) | 土卫四 (Dione) |
土卫三 (Tethys) |
土卫二(Enceladus) |
土卫一(Mimas) | 土卫七(Hyperion) | 土卫九(Phoebe) | 土卫十(Janus) | 土卫十一(Epimetheus) | 土卫十六(Prometheus) | 土卫十七(Pandora) |
土卫十二(Helene) | 土卫十五(Atlas) | 土卫十八(Pan) | 土卫十三(Telesto) | 土卫十四(Calypso) | 土卫三十二(Methone) |
历史
卡西尼-惠更斯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82年,当欧洲科学基金会和美国美国国家科学院组成一个探讨未来合作任务的工作组之际,两位欧洲的科学家建议土星轨道器和土卫六登陆器组合的联合任务。在1983年,NASA的太阳系探索委员会建议相同的轨道飞行器和探测器作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核心任务。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从1984年至1985年研究联合执行潜在任务派遣的可行性。欧洲空间局在1986年仍继续自行研究,而美国太空人莎莉·莱德在1987年提出自身研究的报告:NASA Leadership and America's Future in Space ,也审查和核准了卡西尼任务。
虽然莱德的报告是叙述NASA独立派遣绕行土星的航天器和探测器,而在1988年NASA的太空科学和应用协会的理事长Len Fisk 带回了NASA和ESA联合派遣任务的想法。他写信给在ESA的欧洲联络人,Roger Bonnet,强烈建议从当时的三项候选任务中选择卡西尼任务,并承诺尽快让NASA选择同意与ESA合作执行。
当时,NASA对欧洲和美国在太空计划上的发展,因为欧洲有不同的看法,已经不像以前那样的平等合作,而变得更为敏感。NASA参与卡西尼-惠更斯计划的官方和顾问都试图扭转这种趋势,强调他们渴望均匀分享由此任务所产生的任何科学成就和利益。这种与欧洲合作新趋势的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受到欧洲与苏联已经开始更密切的合作,这会使得ESA与NASA渐行渐远,因而增加了NASA的竞争意识。
合作不仅改善了两个集团的太空计划,也让卡西尼-惠更斯号在美国国会削减预算之后仍然能够执行。该计划在1992年和1994年两度遭到政治之火波及,但NASA成功说服美国国会停止该专案计划是不明智的,在EAS已经将资金投入发展之后,因为受到挫折而伤害到执行太空探险计划的承诺,可能影响到其他领域的对外关系。在1994年之后,虽然有关注其搭载的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如遇发射意外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民间团体试图通过抗议和诉讼破坏,但直到1997年发射之前,都未再受到政治干扰而能顺利进行[21][22][23][24][25]。
航天器设计
航天器原先计划使用辅助的三轴稳定、拟前往火星轨道的Mariner Mark II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做为动力。
卡西尼与彗星会合小行星飞掠(CRAF)航天器同时发展,但预算削减和专案的重审,迫使NASA终止CRAF的发展,而保留卡西尼;Mariner Mark II系列也被取消。
包括轨道器和探测器,他是曾建造第二大的无人行星际航天器[26][27],也是最复杂的其中一艘[26]。轨道器的质量为2,150千克(4,740磅),探测器是350千克(770磅)。在发射时与运载火箭对接时携带着3,132千克(6,905磅)的推进剂,总重量达到5,600千克(12,300磅)。只有苏联发射的两艘火卫一和火卫二航天器比它大。
卡西尼航天器高6.8米(22呎),宽4米(13呎)。由于它是以弹道(飞行路径)前往土星,以及雄心勃勃的科学目的,使这艘航天器变得非常复杂。卡西尼有1,630件互联的电子元件,以22,000 条导线连接,总长度达到14千米(8.7哩)的配线[来源请求]。控制电脑的CPU核心是有备份组件的MIL-STD-1750A 系统。主推进系统包括一个主火箭和1个备用的R-4D火箭引擎。每个引擎的推力是490牛顿,航天器整体的速度变化(ΔV)是每秒2,040米[28]。
卡西尼的电力是由32.7千克[29]的钚-238提供,将从材料的放射性衰变热能转化成电能。在巡航期间,惠更斯的电力也由卡西尼提供;分离后则使用化学电池。
直到2017年9月,卡西尼号持续的在绕行土星的轨道上运转,与地球的距离在8.3至10.2天文单位之间变动着。无线电讯号从地球到航天器需要68至84分钟的到达时间,反之亦然。因此,地面控制不能对于日常或突发的事件给予“即时”的指示。当卫星出现问题,即使接收的工程师们是立即回应,也需要等待2-3个小时才能看到探测器做出响应。
仪器
为了能够收集到尽可能多的科学数据,卡西尼-惠更斯号携带了18台科学仪器,其中卡西尼号轨道器携带12台,惠更斯号着陆器携带6台。
摘要
仪器[31]:
- 光学遥感仪器(安装在遥感平台上)[31]
- 复合红外光谱仪(CIRS,Composite Infrared Spectrometer)
- 成像科学子系统(ISS,Imaging Science Subsystem)
- 紫外成像光谱仪(UVIS,Ultraviolet Imaging Spectrograph)
- 可见光和红外映射分光计(VIMS,Visible and Infrared Mapping Spectrometer)
- 场、粒子和波
- 卡西尼等离子体分光计(CAPS,Cassini Plasma Spectrometer)
- 宇宙尘分析(CDA,Cosmic Dust Analyzer)
- 离子和中性质谱仪(INMS,Ion and Neutral Mass Spectrometer)
- 磁强计(MAG,Magnetometer)
- 磁层成像仪(MIMI,Magnetospheric Imaging Instrument)
- 无线电和等离子体波科学(PRWS,Radio and Plasma Wave Science)
- 微波遥感仪器
- 雷达(Radar)
- 无线电科学(RSS,Radio Science)
说明
卡西尼的仪器包括:合成孔径雷达制图、感光耦合元件成像系统、可见光/红外映射光谱仪、复合红外光谱仪、宇宙尘分析仪、无线电和等离子体波实验、等离子体光谱仪、紫外成像光谱仪、磁层的成像仪器和离子/中性质谱仪。遥测资讯的通报天线和其它特别的发射机(S波段发射机和双频Ka波段系统),也将用于观测土星和土卫六的大气层,和测量土星和它的卫星的重力场。
- 卡西尼等离子体分光计(CAPS):CAPS是直接的遥测仪器,用于测量仪器遭遇到的电荷粒子和能量(电子和质子的数量)。CAPS将测量来自土星电离层的分子,和确定土星磁场的配置。CAPS还将调查在这些领域以及在土星磁场内太阳风的等离子体[32][33]。CAPS在2011年6月因为仪器中的电器短路而关闭。在2012年3月,仪器被再度充电,但78天后再度短路,仪器再度被迫关闭[34]。
- 宇宙尘分析(CDA):CDA是直接测量的遥感仪器,测量在土星附近的微小尘埃颗粒的大小、速度和方向。这些粒子有一部分在轨道上环绕着土星,而有一些可能来自其它的恒星系统。在轨道器上的CDA被设计来了解更多有关的这些粒子,来自其它天体的粒子可能潜藏着有关宇宙起源的线索[32]。
- 复合红外光谱仪(CIRS):CIRS是遥测来自物体红外辐射的仪器,以了解它们的温度、热性质和成分。整个卡西尼-惠更斯任务期间,CIRS将测量来自土星大气层、环、和土星系统中广大表面的红外线辐射。它将映射土星大气三度空间的海拔高度、气体成分、温度和压力,以及气溶胶和云的分布。他还将测量热特性和卫星表面及环的组成。它还将测量热特性和卫星表面及环的组成[32]。
- 离子和中性质谱仪(INMS):INMS是直接测量和分析靠近土卫六和土星的带电粒子(像质子和重的离子)与中性粒子(像原子),已对它们的大气层有更多的认识。INMS预期测量土星的冰卫星和环中的正离子和中性环境[32][35][36]。
- 成像科学子系统(ISS):ISS是遥感仪器,用于捕获可见光的大多数影像,还有一些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影像。ISS已经获得数以十万计的土星、它的光环和卫星的图像。ISS有广角相机(WAC,wide-angle camera)拍摄大面积的影像;和窄角相机(NAC,narrow-angle camera)拍摄小面积和细致的影像。每个相机都有灵敏的感光耦合元件(CCD)做为电磁波探测器。每个边长12μm的CCD都有1,024平方阵列的图元。这两款相机允许许多的资料收集模式,包括线上压缩资料。这两款相机配置的旋转轮光谱滤波器 -可以查看从0.2到1,1微米的电磁波谱[32][37]。
- 双重技术磁强计(MAG):MAG是一种直接测量环绕土星的磁场强度和方向的遥感仪器。磁场是由土星核心熔融的部分核心产生,测量磁场是探讨核心的途径之一。MAG旨在开发土星磁层的三维模型,并确定土卫六和它大气层的磁化状态,以及冰卫星在土星磁层内的作用[32][38]。
- 磁层成像仪(MIMI):MIMI是直接和遥感均可产生被陷在土星强大磁场或磁层内的粒子图像和其他资料的仪器。这些资讯被用于太阳风、土星大气层、土卫六、土星环、和冰卫星整体的配置,以及它们与磁层交互作用的动力学研究[32][39]。MIMI包括离子和中性相机(INCA,Ion and Neutral Camera),用以捕获离子和高能中性原子(ENAs)[40]。
- 雷达:航天器上的雷达是产生土卫六地图的主动和被动的遥感仪器。主动雷达可以发送能穿透土卫六周围阴霾厚重面纱的雷达波,通过测量信号发送和返回的时间就可以确定大的表面特征,如火山和峡谷的高度。被动雷达侦听土星或其它卫星可能发出的无线电波[32]。
- 无线电和等离子体波科学(PRWS):RPWS是接收并测量来自土星的信号,包括太阳风和土星其它卫星交互作用发出的无线电波,的直接和遥感仪器。RPWS测量行星际空间物质和行星磁层中的电子和磁波场。它也测量靠近土卫六和土星磁层一些地区的电子密度和温度。RPWS研究土星磁场和它的公里辐射(SKR,Saturn Kilometric Radiation)之间的关联性和结构,以及监测和测绘土星的电离层、等离子体和来自土星(也可能是土卫六)大气层的闪电和配置[32]。
- 无线电科学子系统(RSS):RSS是一种遥感的工具,使用地球上的无线电天线来观察航天器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因为通过不同的物件而发生的改变,如土卫六的大气层或土星的光环,甚至从太阳的后面发送的方式。RSS也研究大气层和电离层的成分、压力和温度,环内的径向结构和粒子大小的分布,天体和系统质量和引力波。仪器采用航天器的X-波段通讯以及S-波段下行链接和Ka-波段上行链接和下行链接[32]。
- 紫外成像光谱仪(UVIS):UVIS是捕捉被像是土星的云/或它的光环等物体反射的紫外线影像的遥感仪器,以对它们的结构和组成有更多的了解。设计测量的紫外线波长从55.8~190nm,这件仪器也是协助测量成分、分布、气溶胶粒子的含量,以及大气温度的工具。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光谱仪,这个灵敏的仪器可以获得光谱和空间中的读数。他特别擅长于测定气体的成分,空间的观测由宽至窄,可以由一个图元至跨越64个图元。光谱的尺度是每个空间图元对应1,024图元。此外,当物体因为其它的力量移动时,它可以组合许多影像创造出影片的方式[32]。
- 可见光和红外映射分光计(VIMS):VIMS是使用可见光和红外线捕捉影像,以对卫星表面、环、土星和土卫六的大气层结构与组织有更多了解的遥感仪器。它是由两架照相机结合在一起:一个用来测量可见光,另一个测量红外线。VIMS测量来自大气层、环和表面反射与发射的辐射,在波长350至5,100nm的范围内测量它们的成分、温度和结构。它也观察穿过环的阳光和星光,以对它们的结构有更多的了解。科学家们计划使用VIMS研究土星系统中云的长期运动和形态,以确定土星的天气模式[32]。
钚能源
由于土星与太阳的距离较远,所以用太阳能电池阵列作为这艘航天器的动力来源是行不通的[41]。要产生足够的能量,这种阵列将会太大也太重[41]。取而代之的是卡西尼号探测器由三个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机(RTGs,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s)供应能量。这是使用大约33千克(73磅)的钚-238(以二氧化钚的形式)以自然衰变的热通过热电发电产生直流电[41]。卡西尼任务所使用的能源装置与使用在新视野号、伽利略号、和尤利西斯号探测器的设计都完全一样,它们都有很长时间的运转寿命[41]。在卡西尼完成11年的任务时,它们仍然能够产生600至700瓦的电力[41](为卡西尼准备的备用RTGs之一被用在稍后推出的新视野号任务,设计和发射前往探测冥王星和柯伊伯带)。
为了让已经在飞行中的探测器获得动量,卡西尼任务的弹道轨道包括几次的重力助推部署:两次低空飞掠金星,然后飞掠地球一次,再飞掠木星一次。可以想像最后一次飞掠地球时卡西尼号对人类构成的危险。不过这个部署是成功的,卡西尼号在1999年8月18日以1,171 km(728 mi)的距离从地球上空掠过[42]。 幸好没有任何故障导致卡西尼号与地球发生碰撞。NASA评估过最坏的碰撞情况(卡西尼号以燃烧的锐角重返大气层)对整体环境的影响:如果 RTGs 内的 33千克钚-238[29] 有可以察觉的一部分散布进入地球的大气层,50亿人(当时地球上的总人数)当中,因罹癌而死亡的人数可能会增加5,000人[43](预期因其它各种原因造成癌症的死亡的几率是0.0005%,即百万分之五。也就是10亿人中有50万人[44],这样的计算无论怎么说都是不正确的), 但是这种情况发生的机会低于百万分之一[43]。
遥测术
卡西尼号航天器可以用几种不同格式的遥测术进行传输。遥测术子系统是最重要的子系统,因为没有它就不可能有资料传送回来。
遥测术是在地面发展的,而由于航天器使用比之前更现代化的整套电脑[45]。因此,卡西尼是第一艘采取迷你包来降低遥测辞典的复杂性,这是任务管理团队的软件发展过程导致的创作。
目前约有1088个通道(在67个迷你包内)组合在卡西尼的遥测术辞典内。在这67个低复杂性的迷你包之外,6个迷你包的子系统包含系统共变数和卡尔曼增益元素(161个测量)不在任务正常的状态下使用。其余的947个测量是在61个迷你包完成。
共七个遥测地图对应 7 AACS 遥测方式被建造。这些模组是(1)纪录;(2)巡航计划;(3)中慢速巡航;(4)慢速巡航;(5)轨道Ops;(6)Av;(7)ATE(姿态估计)校准。这七组遥测地图涵盖了所有航天器的遥测方式。
惠更斯探测器
惠更斯号探测器是由欧洲空间局提供的,并由发现土卫六的17世纪荷兰天文学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之名命名。它于2005年1月15日降落在土卫六的表面,并仔细观察土卫六的云、大气层和表面。它被设计成无人的全自动检测机器人实验室,进入土卫六的大气层,并且利用大气层刹车,以降落伞降落到表面[46]。
探测器的系统包含探头系统本身,降落至土卫六的表面;探针支援设备(PSE,probe support equipment)仍然附着在轨道上的航天器。PSE包括追踪探测器的电子仪器,收集降落时获得的资料,并处理和传递资料给轨道器,再传送回地球。控制系统的核心电脑CPU是冗余的MIL-STD-1750A。
选择的事件和发现
发射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惠更斯号从卡纳维拉尔角航天基地第40号发射台成功发射升空。固体火箭发动机在起飞时开始点火,直到第143秒才停止,当时高度是68,300米。第一级火箭在升空第131秒开始点火,当时高度是58,500米。卡西尼-惠更斯号升空后第323秒,第一级火箭分离,第二级火箭点火,当时高度是167,300米。卡西尼-惠更斯号升空后207秒内,覆盖物保护卡西尼-惠更斯号以免暴露在阳光直射下。
飞掠金星、小行星与木星
卡西尼-惠更斯号分别于1998年4月26日与1999年6月4日接近金星,进行两次重力助推调整,确保探测器有足够的动能可以抵达小行星主带。之后卡西尼-惠更斯号受到太阳牵引,1999年8月18日,探测器近距离通过地球进行重力助推调整,距离月球只有377,000公里。
2000年1月23日,卡西尼-惠更斯号接近小行星2685,并进行一系列观测[47]。卡西尼-惠更斯号距离该小行星1,600,000公里,并估计其直径为15-20公里。
2000年12月30日,卡西尼-惠更斯号与木星距离最近,并进行一系列观测,总共拍摄26,000张木星影像。这些照片是当时最清晰的木星影像, 分辨率可达60公里[48]。2003年3月6日,科学家发布卡西尼-惠更斯号这次接近木星的一些主要发现。
2003年10月10日,卡西尼-惠更斯号科学家团队宣布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实验结果显示相对论与实际观测互相吻合[49]。
2004年6月11日, 卡西尼-惠更斯号飞掠土卫九,也是旅行者2号之后最接近该卫星的一次。这也是卡西尼-惠更斯号唯一一次近距离飞掠土卫九。
到达土星
2004年7月1日,卡西尼-惠更斯号通过F环与G环之间抵达绕行土星轨道,成为首艘绕行土星的探测器,展开四年的探测任务。卡西尼号将会到达距离土星最近位置,距离土星上层大气只有20,000公里,这个距离不足土星半径的三分之一。
2004年7月1日,卡西尼-惠更斯号启动主发动机减速,使飞船被土星引力俘获进入轨道。卡西尼号预计将完成74圈公转,44次近距离掠过 土卫六,以及多次掠过土星其它冰卫星。
2004年7月2日, 卡西尼-惠更斯号首次近距离接近土卫六,距离该卫星339,000公里,并获得有史以来最清楚的土卫六照片。2004年12月25日,惠更斯号脱离母船卡西尼号,飞向土卫六。2005年1月14日,惠更斯号在降落土卫六过程中拍摄土卫六照片,并测量风速及压力,分析大气层气体,并将数据会传回卡西尼号轨道器。惠更斯号最终降落在上都地区[50] ,并拍摄人类历史上第一张土卫六表面照片,惠更斯号在土卫六上运作90分钟。
2005年,卡西尼-惠更斯号首次近距离观测土卫二,成像科学子系统拍摄到土卫二冰晶喷射活动。[51](其实,卡西尼-惠更斯号在2005年2月已经拍摄到羽状物,只是仍需要进一步对高相位角度拍摄的照片进行研究,这些照片还需要同其他卫星的高相位照片进行对比。)[52]于是土卫二成为太阳系第四颗被证实存在火山活动的天体,其余三颗分别是地球、海卫一和木卫一。[53]
2006年7月21日,科学家从雷达照片中发现土卫六北半球存在碳氢化合物湖泊,也是科学家首次在地球以外的星球发现湖泊。这座湖泊直径估计为100公里[54]。2007年3月13日,喷气推进实验室宣布土卫六北半球存在碳氢化合物海洋,其中至少有一个比北美洲五大湖还大[55]。
2006年11月10日,美国宇航局宣布,卡西尼上的高清晰度照相机记录下了土星南极发生的带眼风暴,这是人类首次在地球以外的行星上观测到这种现象。风暴顺时针方向的风速达到了每小时550公里。[56]
2007年3月13日,美国宇航局卡西尼项目小组报告说,卡西尼飞船上几部观测仪器拍摄发回的土卫六图像都显示,土卫六北纬高纬度地区存在海洋。[57]7月20日,美国宇航局说,卡西尼飞船发现了土星的一颗新卫星。这使得土星的卫星数目达到60个。[58]
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号在距离地球约15亿公里由高清晰度照相机拍摄了由土星回望地球照片。
2008年3月12日,卡西尼-惠更斯号仅仅以50公里的距离飞掠土卫二[59],发现羽状物中含有更多的化学物质,包括复杂的碳氢化合物(丙烷、乙烷、乙炔)[60]。这项发现提高土卫二存在生命的可能性[61]。2009年11月21日,卡西尼-惠更斯号第八次飞掠土卫二[62]。
2008年4月15日,卡西尼-惠更斯号确定展开两年延伸任务,将绕行土星60次、21次近距离探测土卫六、7次近距离探测土卫二、6次近距离探测土卫一、8次近距离探测土卫三及分别接近土卫四、土卫五与土卫十二各一次[63]。这次延伸任务于2008年7月1日展开[64]。第二次延伸任务于2010年10月2日展开并一直持续,卡西尼号预计将绕行土星155次、54次近距离探测土卫六、11次近距离探测土卫二[65]。卡西尼号预计于2017年进入土星大气层,结束所有任务[66]。
2012年10月25日,卡西尼-惠更斯号观测到土星出现大白斑,这种现象约30年出现一次[67]。
2012年12月21日,卡西尼-惠更斯号观测到金星凌日[68]。
2013年7月19日,卡西尼号使用高清晰度照相机拍摄土星回望地球与月球照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于拍摄照片前事先告知社会大众,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首例[69][70]。科学家认为想要人们朝向天空挥手,科学家卡洛琳·波尔科(Carolyn Porco)认为这次拍摄是庆祝居住在暗淡蓝点上的生命[71]。
2014年4月3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宣布土卫二南极地底存在液态水海洋,土卫二成为太阳系有可能存在生物的星球之一[72][73][74]。
2017年4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宣布卡西尼号,最后任务是进入土星与土星环之间区域,探索土星环“年龄”及起源。为了避免卡西尼号可能附有地球微生物,污染土星卫星,即使完成使命,卡西尼号亦会于同年9月15日坠落土星,自我销毁。
发现新卫星
卡西尼号总共发现7颗绕行土星的新卫星[75]。使用卡西尼号在2004年拍摄的影像,研究人员发现Methone、Pallene和 Polydeuces[76]。然而,稍后的分析发现旅行者2号在1981年飞越土星时就拍到了Pallene[77]。
2005年5月1日,卡西尼号在基勒环缝中发现Daphnis(达佛涅斯),它的临时名称是S/2005 S1,这颗卫星也导致缝隙边缘的波纹。卡西尼号在2007年5月30日发现第五颗新卫星,临时名称是S/2007 S4,他现在已经被命名为Anthe。2009年2月3日,在一份电子报中透漏卡西尼号发现第六颗新卫星。这颗卫星位于土星的G环内,直径只有大约500米(0.3哩),它的临时名称是S/2008 S1,被命名为Aegaeon(埃该翁)[78]。2009年11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卡西尼号在2009年7月26日发现第七颗新卫星。它的位置在B环中,直径仅约300米(984呎),暂定的名称是S/2009 S1[79]。
在2014年4月14日,NASA的科学家报告可能有一颗新卫星在土星的A环内开始形成[80]。
轨道
为了顺利抵达土星,卡西尼-惠更斯号空间探测器曾多次进行重力助推,曾两次飞掠通过金星,之后再一次飞掠通过地球,并飞掠通过木星,并最终到达土星。
卡西尼任务重要项目 | 开始日期 | 日数 |
---|---|---|
在泰坦4号运载火箭发射 | 1997-10-15 | 0 |
飞经金星上空 | 1998-04-21 | 198 |
绕转再向金星 | 1998-12-02 | 423 |
飞经金星上空 | 1999-06-20 | 622 |
飞经地球上空 | 1999-08-16 | 680 |
飞经木星上空 | 2000-12-30 | 1,181 |
开始科学观测 | 2004-01-01 | 2,277 |
进入土星轨道 | 2004-06-25 | 2,484 |
探测土卫六 | 2004-09-12 | 2,533 |
探测器与航天器分离 | 2004-11-06 | 2,588 |
惠更斯转弯向土卫六 | 2004-11-08 | 2,590 |
惠更斯登陆土卫六 | 2004-11-27 | 2,609 |
航天器飞经土卫六上空 | 2004-11-27 | 2,609 |
主要任务结束 | 2008-07-01 | 3,921 |
延伸任务结束 | 2017-09-15 |
纪念
2017年4月26日,Google首页展示了以卡西尼-惠更斯号为主题的Google涂鸦,以纪念卡西尼号探测器穿越土星与土星环内缘。[81]
参看
参考文献
- ^ 1.0 1.1 1.2 1.3 Cassini–Huygens: Quick Facts. NASA. [August 2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16).
- ^ Krebs, Gunter Dirk. Cassini / Huygens. Gunter's Space Page. [June 15,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7).
- ^ Barber, Todd J. Insider's Cassini: Power, Propulsion, and Andrew Ging. NASA. August 23, 2010 [August 20,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4-02).
- ^ Brown, Dwayne; Cantillo, Laurie; Dyches, Preston. NASA's Cassini Spacecraft Ends Its Historic Exploration of Saturn. NASA. September 15, 2017 [September 1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9).
- ^ Chang, Kenneth. Cassini Vanishes Into Saturn, Its Mission Celebrated and Mourned. The New York Times. September 14, 2017 [September 15,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8).
- ^ Cassini Post-End of Mission News Conference (访谈). Pasadena, CA: NASA Television. September 15, 2017.
- ^ 7.0 7.1 7.2 Outer Planets Flagship - Science Mission Directorate. [2015-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8).
- ^ Corum, Jonathan. Mapping Saturn's Moons.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2-18 [2015-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8).
- ^ 結束20年漂泊太空船「卡西尼號」長眠土星. 联合新闻网. 2017-09-15 [2017-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Cassini Makes First Ring-Grazing Plunge. NASA/JPL. 2016-12-05 [201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17).
- ^ Insider, Dave Mosher, Business. Here's How and When NASA Will Finally Destroy Cassini. [2017-04-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2).
- ^ CASSINI-HUYGENS. ASI - Agenzia Spaziale Italian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 ^ THE VISUAL AND INFRARED MAPPING SPECTROMETER FOR CASSINI (PDF). IAPS, ex IFSI Roma. [2013-03-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2).
- ^ M. Reininger, Francis; Dami, Michele; Paolinetti, Riccardo; Pieri, Silvano; Falugiani, Silvio. Visible Infrared Mapping Spectrometer--visible channel (VIMS-V). Instrumentation in Astronomy VIII, 239.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1994-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8).
- ^ 15.0 15.1 Cassini Receives Extension. Astronomy Magazine. 2008-04-16 [2012-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31).
- ^ Cassini-Huygens mission objectives. 2012-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 ^ Mission Summary. sci.esa.int. [2017-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3) (英国英语).
- ^ Cassini Solstice Mission-FAQs.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2014-0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 ^ NASA Extends Cassini Probe's Mission at Saturn. Space.com. 2008-04-15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2-01).
- ^ Moskowitz, Clara. Cassini Saturn Probe Gets 7-Year Life Extension. Space.com. 2010-02-03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2-24).
- ^ William J. Broad. Saturn Mission's Use of Plutonium Fuel Provokes Warnings of Danger. The New York Times. 1997-09-08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8).
- ^ Dozens arrested in protest of plutonium-fueled space mission. CNN. 1997-10-04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8).
- ^ Christopher Boyd. 27 Arrested at Protest of Cassini. Orlando Sentinel. 1997-10-05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8).
- ^ Cassini Spacecraft Nears Liftoff, but Critics Object to its Risks. The New York Times. 1997-10-12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Daniel Sorid. Activists Stand their Ground, Even As Cassini Sails Safely Away. Space.com. 1999-08-18 [2010-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5).
- ^ 26.0 26.1 esa. Cassini spacecraft. [201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0-02).
- ^ 存档副本 (PDF). [2017-05-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6-03-05).
- ^ Michael W Leeds: AIAA 96-2864 Development of the Cassini Propulsion Subsyst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2nd AIAA/ASME/SAE/ASEE Joint Propulsion Conference, July 1, 1996, retrieved January 8, 2016
- ^ 29.0 29.1 Ruslan Krivobok: Russia to develop nuclear-powered spacecraft for Mars mis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ia Novosti, November 11, 2009, retrieved January 2, 2011
- ^ Overbye, Dennis. Storm Chasing on Saturn.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8-06 [2014-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2).
- ^ 31.0 31.1 Cassini: Mission to Saturn: Cassini Orbiter. [201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 32.00 32.01 32.02 32.03 32.04 32.05 32.06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Cassini Orbiter Instruments. Saturn.jpl.nasa.gov.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 CAPS team page. Caps.space.swri.edu.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8).
- ^ Cassini Significant Events newsletter 2012 03 26. JPL. [2017-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 ^ Waite J. H.; Lewis S.; Kasprzak W. T.; Anicich V. G.; Block B. P.; Cravens T. E.; Fletcher G. G.; Ip W. H.; Luhmann J. G.; McNutt R. L.; Niemann H. B.; Parejko J. K.; Richards J. E.; Thorpe R. L.; Walter E. M.; Yelle R. V. The Cassini ion and neutral mass spectrometer (INMS) investigation.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4, 114 (1–4): 113–231. Bibcode:2004SSRv..114..113W. doi:10.1007/s11214-004-1408-2.
- ^ INMS team page. Inms.space.swri.edu.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18).
- ^ Porco C. C.; West R. A.; Squyres S.; McEwen A.; Thomas P.; Murray C. D.; Delgenio A.; Ingersoll A. P.; Johnson T. V.; Neukum G.; Veverka J.; Dones L.; Brahic A.; Burns J. A.; Haemmerle V.; Knowles B.; Dawson D.; Roatsch T.; Beurle K.; Owen W. Cassini Imaging Science: Instru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anticipated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at Saturn.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4, 115 (1–4): 363–497. Bibcode:2004SSRv..115..363P. doi:10.1007/s11214-004-1456-7.
- ^ Dougherty M. K.; Kellock S.; Southwood D. J.; Balogh A.; Smith E. J.; Tsurutani B. T.; Gerlach B.; Glassmeier K. H.; Gleim F.; Russell C. T.; Erdos G.; Neubauer E. M.; Cowley S. W. H. The Cassini magnetic field investigation.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4, 114 (1–4): 331–383. Bibcode:2004SSRv..114..331D. doi:10.1007/s11214-004-1432-2.
- ^ Krimigis S. M.; Mitchell D. G.; Hamilton D. C.; Livi S.; Dandouras J.; Jaskulek S.; Armstrong T. P.; Boldt J. D.; Cheng A. F.; Gloeckler G.; Hayes J. R.; Hsieh K. C.; Ip W. H.; Keath E. P.; Kirsch E.; Krupp N.; Lanzerotti L. J.; Lundgren R.; Mauk B. H.; McEntire R. W.; Roelof E. C.; Schlemm C. E.; Tossman B. E.; Wilken B.; Williams D. J. Magnetosphere imaging instrument (MIMI) on the Cassini mission to Saturn/Titan.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4, 114 (1–4): 233–329. Bibcode:2004SSRv..114..233K. doi:10.1007/s11214-004-1410-8.
- ^ Mimi Inca. Sd-www.jhuapl.edu.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7).
- ^ 41.0 41.1 41.2 41.3 41.4 Why the Cassini Mission Cannot Use Solar Arrays (PDF). NASA/JPL. 1996-12-06 [2014-03-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5-02-26).
- ^ Cassini–Huygens:Quick Facts. Saturn.jpl.nasa.gov. [2014-07-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 ^ 43.0 43.1 Cassini Fi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Stat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e Chapter 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ble 2-8
- ^ Friedensen, Victoria Pidgeon. Chapter 3. Protest Space: A Study of Technology Choice, Perception of Risk, and Space Exploration (PDF) (Master of Science论文). 1999 [2011-02-2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2-03-06).
- ^ Kan, Edwin P. Process and Methodology of Developing Cassini G&C Telemetry Dictionary (PDF). Thi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pace Mission Operations and Ground Data Systems. Greenbelt. November 1994 [2017-08-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5-10).
- ^ How to Land on Tit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genia, June 2005
- ^ New Cassini Images of Asteroid Available (新闻稿). JPL. 2000-02-11 [2010-1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6-12).
- ^ Hansen C. J., Bolton S. J., Matson D. L., Spilker L. J., Lebreton J. P. The Cassini–Huygens flyby of Jupiter. Icarus. 2004, 172 (1): 1–8. Bibcode:2004Icar..172....1H. doi:10.1016/j.icarus.2004.06.018.
- ^ Bertotti B., Iess L., Tortora P. A test of general relativity using radio links with the Cassini spacecraft. Nature. 2003, 425 (6956): 374–376 [2015-01-01]. Bibcode:2003Natur.425..374B. PMID 14508481. doi:10.1038/nature019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24).
- ^ Cassini-Huygens.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JPL. [2013-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9).
- ^ 波尔科, C. C.; Cassini Imaging Science Team. Cassini Observes the Active South Pole of Enceladus. Science (美国科学促进会). 2006年3月10日, 311 (5766): 1393–1401 [2009年8月10日]. doi:10.1126/science.1123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年12月8日).
- ^ Spray Above Enceladus.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25).
- ^ NASA's Cassini Images Reveal Spectacular Evidence of an Active Moon. 2005-12-06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29).
- ^ Cassini Spacecraft Captures Images and Sounds of Big Saturn Storm. Saturn.jpl.nasa.gov. 2011-07-06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4-30).
- ^ Cassini-Huygens: News. Saturn.jpl.nasa.gov.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8).
- ^ 张忠霞,卡西尼”飞船记录土星带“眼”风暴,新华网2006年11月11日
- ^ 张忠霞,卡西尼飞船观测发现土卫六上有“海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2007年3月14日
- ^ 卡西尼发现土星的第60颗卫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华网2007年7月21日
- ^ Cassini Spacecraft to Dive Into Water Plume of Saturn Mo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SA.gov, 2008-3-10
- ^ Cassini Tastes Organic Material at Saturn's Geyser Moon. 2008-03-26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2).
- ^ A Perspective on Life on Enceladus: A World of Possibilities. 2008-03-26 [2009-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0).
- ^ Cassini Sends Back Images of Enceladus as Winter Nears.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1).
- ^ Cassini’s Tour of the Saturn System. Planetary Society. [2009-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25).
- ^ Cassini To Earth: 'Mission Accomplished, But New Questions Await!'. Science Daily. 2008-06-29 [2009-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2).
- ^ Cassini Solstice Mission: NASA Extends Cassini's Tour of Saturn, Continu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World Class Science. NASA. 2010-02-03 [2011-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3).
- ^ Spilker_OPAG_0408.ppt (PDF).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8-04-23).
- ^ NASA Spacecraft Sees Huge Burp At Saturn After Large Storm.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 Cassini Instrument Learns New Tricks. [2015-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7).
- ^ 69.0 69.1 Overbye, Dennis. The View From Saturn. New York Times. 2013-11-12 [2013-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
- ^ Cassini probe takes image of Earth from Saturn orbit. BBC News. 2013-07-23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6).
- ^ Smile! Cassini sets up photo of Earth. BBC News. 2013-07-19 [2013-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 ^ Amos, Jonathan. Saturn's Enceladus moon hides 'great lake' of water. BBC News. 2014-04-03 [2014-04-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Sample, Ian. Ocean discovered on Enceladus may be best place to look for alien life. The Guardian. [2014-0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4).
- ^ Iess, L.; Stevenson, D.J.; Parisi, M.; Hemingway, D.; Jacobson, R.A.; Lunine, J.I.; Nimmo, F.; Armstrong, J.w.; Asmar, S.w.; Ducci, M.; Tortora, P. The Gravity Field and Interior Structure of Enceladus. Science (journal). 2014-04-04, 344 (6179): 78–80 [2014-04-03]. doi:10.1126/science.125055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 ^ Meltzer 2015, pp. 346-351
- ^ Newest Saturn moons given names, BBC, 2005-02-28 [2016-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4)
- ^ Spitale, J. N.; Jacobson, R. A.; Porco, C. C.; Owen, W. M., Jr. The orbits of Saturn's small satellites derived from combined historic and Cassini imaging observations (PDF).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6, 132 (2): 692–710 [2017-04-07]. Bibcode:2006AJ....132..692S. doi:10.1086/505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0).
- ^ Surprise! Saturn has small moon hidden in ring. NBC News. 2009-03-03 [2015-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7).
- ^ Daniel W. E. Green. IAU Circular No. 9091. Ciclops.org. 2009-11-02 [201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1).
- ^ Platt, Jane; Brown, Dwayne. NASA Cassini Images May Reveal Birth of a Saturn Moon. NASA. 2014-04-14 [2014-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 Google涂鸦:卡西尼号太空船在土星与土星环之间飞掠!. [2017-04-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