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刘穆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刘穆之
出生360年
东晋侨置徐州京口
逝世417年11月27日
东晋建康
职业东晋尚书左仆射、前将军、丹杨尹

刘穆之(360年—417年11月27日),道和,小字道民东莞郡莒县人。西汉齐王刘肥的后裔。东晋末年政治人物,官至尚书左仆射。刘穆之深受刘裕倚仗,更屡次在刘裕领兵在外时留守建康,并且总掌朝廷内外事务。

生平

刘穆之家族世居京口。他年轻时喜欢读书,故此博览群书,通晓多种知识,为琅邪内史江敳赏识,担任其建威将军府主簿

重建秩序

元兴三年(404年),刘裕京口(今江苏镇江市)起兵讨伐桓玄,占领京口后向何无忌询问主簿人选,何无忌就推荐刘穆之担任。刘裕不久就击败桓玄,攻占了建康,当时决定大事的都是刘穆之,纵然很多事都要仓促决定,但都处理得相当妥当。刘裕亦视刘穆之为心腹,凡事都询其意见;刘穆之亦尽心协助,不遗余力。当时东晋法律宽松,纲纪不立,门阀豪强可恃势凌人,平民则无法自处。刘穆之都以当时形势调校矫正法令,更让平民对法律有所适从。在刘裕以身作则下,很快就改变了当时的政治风气。

刘穆之一度转任尚书祠部郎,及后再任刘裕的府主簿,再转纪室录事参军,领堂邑太守。又因平定桓玄的功勋,封西华县五等子

助取朝权

义熙三年(407年)十二月,扬州刺史、录尚书事王谧去世,按位望应以刘裕接任。至次年(408年)正月,刘毅因为不想刘裕接任,以录尚书事坐镇中枢,于是建议由中领军谢混接替,或刘裕于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任扬州刺史,而中枢事务就交由孟昶负责。当时刘毅派了尚书右丞皮沈将两个建议告知刘裕,而皮沈就先去见刘穆之,并将朝中议论的情形也一并告知。刘穆之听后就假装如厕,暗中告诉刘裕不可顺从皮沈带来的两个建议。刘裕与皮沈见面后就召来刘穆之询问原由,刘穆之则说晋朝经历过司马道子乱政及桓玄篡位后天命已移,刘裕以今天的功勋和地位已经是退不下来的了,而刘毅等人其实并不是心服在刘裕之之下,终会有一番争斗。又表示杨州是根本之地,不可以由他人掌握,若果现在放弃就必会受制于人,权柄一失亦不可再拿回来,要刘裕以议题重要为由,亲身入朝讨论,以稳取扬州刺史的位置。最终刘裕听从,亦顺利接任扬州刺史、录尚书事一职,掌握了中枢权力。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北伐南燕,刘穆之随军;次年灭南燕后因应卢循叛乱威胁建康,刘穆之又随刘裕率军回守建康。刘穆之在这两件事上都经常在背后计谋划策,决定要事。刘毅因而厌恶刘穆之,常故作平常地和刘裕表示刘穆之权力太重,但刘裕却更加信任刘穆之,并让刘穆之转任其司马。义熙八年(412年),加刘穆之丹杨尹。

屡掌后事

同年,刘裕率军攻伐荆州刺史刘毅,诸葛长民监太尉府留事,留守建康,总摄后事,又留刘穆之辅助他,故加刘穆之建威将军。当时诸葛长民自认为自己多行不法之事,经常怕被惩治,刘毅于同年被击败自杀后,诸葛长民更加不安,意图作乱,当时就问刘穆之:“人们说太尉(刘裕)和我不和,为什么呀?”刘穆之就安抚道:“刘裕西征,将年老母亲和幼小弟弟都交托给将军,怎会不和呀!”诸葛长民听后一直犹豫不决,刘裕亦迅速返回建康,诛杀诸葛长民[1]

义熙十年(414年),刘穆之进位前将军。次年(415年),刘裕率兵讨伐司马休之,留中军将军刘道邻监留府事,刘穆之加任尚书右仆射,领选,留府事无大小都由他决定。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北伐后秦,留世子刘义符监太尉留府,刘穆之再次留镇建康,转尚书左仆射,领监军、中军二府军司。刘穆之在建康总掌朝政,又要支援在外出征中的军队,做事来也十分顺畅。

义熙十三年(417年)九月,刘裕灭后秦,占领关中,并打算以关中作基地继续进行北伐。但刘穆之于十一月辛未日(11月27日)去世,享年五十八岁。刘裕闻讯后感到震惊和悲痛,亦感到自己于京邑根本之地已空虚无靠,于是决意起行返回建康,留年仅十一岁的刘义真王镇恶等诸将留守关中。而因朝廷大事向来倚重刘穆之,其死后朝廷亦大为恐惧,刘裕以徐羡之代管留任之事,但平时由刘穆之决定的大事都需要向刘裕请示。朝廷追赠散骑常侍、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刘裕又上书皇帝称颂刘穆之,于是改赠侍中司徒,追封南昌县侯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篡晋称帝,又追念刘穆之等人,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赐谥号文宣。刘裕曾说:“穆之若果没有死,就会助我治理天下。现在可说是‘贤人去世了,国家危殆了’[2]。”又说:“穆之死后,人们都轻视我。”[3]可见刘裕对其的思念。

性格特征

  • 刘穆之喜好与宾客来往,并在满座宾客中广布耳目,获得大量资讯。
  • 刘穆之对刘裕忠诚坦白,他从宾客中获得的资讯都一概告诉刘裕。有人因而讥笑他,但他却答:“以刘裕的英明,将来他也会知道。我承蒙他的恩德,应该毫无隐瞒忌讳,这就好像张辽报告关羽打算叛变那样。”而刘裕平时行事举止,刘穆之也加以约束,如他就曾指刘裕书法差,望其多加留意,并教刘裕写大字,令刘裕的字“足有所包,且其势亦美”。刘裕顺从,于是他一张纸就只能写六七个字。
  • 刘穆之向刘裕推荐人才时,若果刘裕不纳,刘穆之就会一直推荐,直至刘裕接受为止。并常说:“我虽然及不上荀令君这么能推荐才德兼备的人才,但我就不会推荐无才无德的。”
  • 刘穆之与朱龄石皆擅长于写书信,一次两人就在刘裕面前回复公务书信,一个早上的时间刘穆之就处理了一百封,朱龄石也处理了八十封,而刘穆之在期间对话不断。
  • 刘穆之在刘裕率军在外时掌握留守建康重任,处理各项要事,故此经常有大量宾客前去见他,各样的文件书信堆满了房间,而他可以一面看着文件,一面写着答复书信,一面听着他人对其的报告或要求,一面还亲口回答,同时一心四用也绝不混乱,都能将事做好,可见其办事能力之强。
  • 刘穆之奢侈,每次吃饭都必定很丰盛,故作了十人分量。因为刘穆之喜欢与宾客来往,故吃饭也常与宾客同食,即使遇上宾客不足十人,他的手下就会与他同食,更成惯例。刘穆之更曾以此向刘裕说:“我家本来就贫穷微贱,常吃不饱。自叨了你的光后,虽然经常心存节俭,不过每日饮食都会稍为丰富。除了这一项,我绝不负于你。”

逸事

  • 刘穆之曾与刘裕一同泛海,突然遇上大风,刘穆之惊惧之下望到有两条白龙在船底夹着船。后来他们去了一座山,看见那山高耸秀丽,山上树林亦茂密,十分高兴。[4]
  • 刘穆之年轻时家境贫穷,但却喜欢饮酒吃饭,经常去妻子哥哥家中沾饭吃,虽然常常受辱,但都不以为耻。其妻江氏于是禁止他再去。后来江家有宴会,明令刘穆之不要去,但他还是去了,并在吃完后索要槟榔。江氏兄弟于是说:“槟榔是用来消滞的,你常常捱饿,也需要它吗?”江氏后来剪下自己的头发去卖,买来菜肴让江氏兄弟请刘穆之吃饭,但自此以后都不再替丈夫梳洗了。刘穆之出任丹杨尹后,要召江氏兄弟来,江氏于是哭着向丈夫下拜作陈谢,刘穆之说:“我本来就没怨恨过,不用忧心呀。”饮饱食醉后就命厨子弄来一斛槟榔。[5]
  • 有说刘裕北伐后秦期间,曾命太尉左长史王弘为使者回到建康,并暗示朝廷赐刘裕九锡。刘穆之得知这是刘裕的意思后因愧疚恐惧而生病,及后去世[6]

家庭

妻子

子女

  • 刘虑之,长子,嗣爵,官至员外散骑常侍
  • 刘式之,次子,官至左卫将军、吴郡太守
  • 刘贞之,幼子,官至宁朔将军、江夏内史
  • 刘氏,穆之女,嫁蔡祐

注释

  1. ^ 《晋书·诸葛长民传》:“裕深疑之(诸葛长民),骆驿继遣辎重兼行而下,前克至日,百司于道候之,辄差其期。既而轻舟径进,潜入东府。明旦,长民闻之,惊而至门,裕伏壮士丁旿于幕中,引长民进语……旿自后拉而杀之。
  2. ^ 《南史·刘穆之传》:“及帝爱禅,每叹忆之,曰:‘穆之不死,当助我理天下。可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诗经·大雅·瞻卬》)。’”
  3. ^ 《南史·刘穆之传》:“帝后复曰:‘穆之死,人轻易我。’”
  4. ^ 《建康实录·卷第十》,《宋书·刘穆之传》亦有同样记载,但称是梦境。
  5. ^ 《南史·刘穆之传》
  6. ^ 《宋书·王弘传》:“(王弘)从北征,前锋已平洛阳,而未遣九锡,弘衔使还京师,讽旨朝廷。时刘穆之掌留任,而旨反从北来,穆之愧惧,发病遂卒。”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阅读此作者作品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宋书·卷42》,出自沈约宋书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南史·卷15》,出自李延寿南史

参考资料

  • 《宋书·刘穆之传》
  • 《资治通鉴》(卷一百一十三至一百一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