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成绩评核试
初中成绩评核试(英语:Junior Secondary Education Assessment),又称为中三评核试、中三淘汰试、JSEA、Secondary 3、Secondary 3 Assessment、S3或S3A,是香港在1981年至1987年间举办的公开考试,由于1980年代初期香港高中学额不足,所以在中学三年级设立该考试,作为分派学生升读高中课程的评核标准,中三学生通过此试竞逐政府资助的中四学额,否则便不能在官立或津贴中学升读高中,所以此试对当时初中生的升学前途有重要影响[1]。198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决定增加资助高中学额,让大部分初中学生都可升读高中课程[2],1987年的初中评核试为最后一届,所以该考试只举办了7届便取消[3]。
学制沿革
香港二次大战后同时实行“3223”及“3214”学制,包括3年初中(中一至中三)、2年高中(中四及中五)、2年或1年预科(中六及中七,而“3214”学制无中七)、3年或4年大学(视乎院校规定)。中五学生须参加香港中学会考,竞逐升读中六预科[4]。
1992年及之前,预科课程分为两年制及一年制两种,两年制(即“3223”学制)须于中七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竞逐升读香港大学。一年制(即“3214”学制)则须于中六参加香港高等程度会考,竞逐升读香港中文大学。1993年起,取消“3214”学制、一年制预科及香港高等程度会考;统一实行“3223”学制及两年制预科,预科学生统一于中七参加香港高级程度会考,竞逐升读所有本地专上学院。
2012年起,取消“3223”学制、预科、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高级程度会考;改行“334”学制,中一至中三为初中,中四至中六为高中,不设预科,中六须参加新设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竞逐升读所有本地专上学院。
不论是“3223”、“3214”或“334”学制,香港的中学也是以完全中学为主流,绝大多数日校官津中学,也一校同时开办初中、高中及预科。大多数学生,初中及高中也于同一中学就读,预科就视乎成绩或/及个人意愿,继续原校升读或转往他校。
推行
设立原因
1971年香港推行六年免费义务小学教育,再于1978年推展至九年免费强迫教育,即初中中三,同时大多数官津中学,仍为“非平衡班级”,即高中每级班数,较初中每级为少,通常是初中各级有6班甚至更多,高中各级只有4班,使中三升中四出现樽颈位,有大量完成中三的学生未能原校升读中四。
与此同时虽然高中及预科并非免费强迫教育,但政府资助的官立及津贴中学开办的高中及预科课程,只收取低廉学费,故大部分学生完成中三后,也希望继续升学至最少完成中五。可是在1980年代初期,政府资助的高中学额极为有限,至1983年资助高中学额只占中三学生的63%。
政府当时认为只有部分学生适宜在中三后继续学术教育,另有部分学生适合实用教育,更有学生选择投身就业市场而非升学,所以只应让有能力升读中三以上课程的学生升学,于是设立中三评核试筛选学生[3],及早分流不同学生,分配有关学位,同时未能升读高中的学生,也可考虑修读职业训练技工课程。
评核方法
初中成绩评核试由校内成绩评核及公开测验组成,中学要先将中三学生的校内学科成绩,作内部评分,然后根据学生在全港性的公开测验,于中、英、数三个基本学科取得的成绩,调整考生的校内评分,确保各学校之间的成绩能够作公平的比较[5]。该评核试一般于中三学年的一月初分两日举行,约于同年四月份进行"电脑派位",中三学生须选择15间中学 (15个志愿),派位结果于七月中公布。此外私立中学中三学生,派位时亦可选择官立或津贴中学,此举可以节约私校较高的学费。
考生前途
1980年代初期,学生须在中三参加初中成绩评核试,并取得较佳成绩,才可在官立或津贴中学升读高中,这等同把成绩较逊色的学生淘汰掉,所以常称为“中三淘汰试”。未能通过的学生,或会转读职业训练技工课程,而家境较佳的,可转读学费较官津中学昂贵的私立高中[3],甚至负笈海外。基于一般学生完成中三时,已年满或快将15岁,达到受雇工作的年龄下限,1980年代的职场学历要求仍不太高,仍有较多职业工种接受中三学历人士申请入职,所以亦有部分初中生会完成中三便离校就业。
早年由于中学分布不均,有居住柴湾的中三学生获派屯门中学的中四学位,形成不便。[6]
取消
香港政府于1980年代初期,邀请海外专家组成国际教育顾问团,检讨香港的教育政策,顾问团认为应取消初中成绩评核试,同时提出任何有志于在强迫教育后继续升学的学生都应该有资助学位供应。跟进有关报告的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84年发表第一号报告书,认为即使现阶段未能取消初中成绩评核试,但建议增加中三学生升学的机会[1],在增加技工课程学额之余,亦应增建中学及调整部分中学的班级结构为平衡班制度以提供更多资助高中学额[7]。
香港社会团体、区议会及教育界等界别的舆论,普遍反对推行初中成绩评核试[8],认为评核试影响学生前途,尤其在七年中学阶段的三个公开考试,即初中成绩评核试、香港中学会考及香港高级/高等程度会考,是过于密集,对学生、家长及学校都造成很大压力,同时令不能升读高中的学生充满挫败感,而且学校过于专注于考试,便不能以学生为中心发展课程,所以舆论都反映应容许所有初中学生升读高中。
教育署于1985年研究改以新的高中派位办法取代初中成绩评核,同时在1980年代中期增加拨款,加快中学建校计划,于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增加资助高中学额。教育统筹委员会于1986年发表的第二号报告书,提议于1991年取消初中成绩评核试,改以新的高中派位办法取代[2]。由于初中成绩评核试自推行以来,一直备受社会非议,随着加快兴建新中学,预期可在1980年代后期大幅扩充资助高中学额,同时利用买位计划增加在私立中学提供资助高中学额应该需求,因此政府决定1988年起取消初中成绩评核试[3]。因特殊情况,如学校中四学位不足或停办[9],学生未能原校升读中四,可利用中四学位安排机制,由教育局中央学位安排另一间学校的中四学位。
余波
1988年初中成绩评核试虽然名义上告一段落,但实则名亡实存。以设立原因一段提及的中学(中三6班,中四4班,全校中一至中五共26班)而言,完成中三后就有1/3成绩较逊色的学生,在此樽颈位被淘汰。若被淘汰,仍须转校升读中四(但他校亦未必有学额)、转读职业训练技工课程或离校就业,情况与初中成绩评核试仍存在时相若,以工业中学及职业先修学校较为严重。
1990年代后期至2000年代初期,官津中学全面实施“平衡班级”,初中至高中各级班数相同(以上述26班的中学为例,改为一级5班,全校中一至中五共25班),中三学生被淘汰的情况才告消失。惟直到2010年代,有学校将成绩欠佳的中三学生送往中四学位安排机制,形同“踢出校”[10]。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教育统筹委员会. 中學教育的發展 (PDF). 第一号报告书. 1984年10月: p.9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 ^ 2.0 2.1 教育统筹委员会. 初中成績評核辦法 (PDF). 第二号报告书. 1986年8月: p.11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 ^ 3.0 3.1 3.2 3.3 中三評核試 (PDF). 后填鸭时代: p.9.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8-19).
- ^ 香港中學考試制度更新換代. BBC. 2011-08-08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04).
- ^ 教育统筹委员会. 中學教育的發展 (PDF). 第一号报告书. 1984年10月: p.8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 ^ 无线电视新闻部. 新聞檔案-中三淘汰試. 2019年7月17日 [202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4).
- ^ 教育统筹委员会. 中學教育的發展 (PDF). 第一号报告书. 1984年10月: p.16 [2018-08-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10-10).
- ^ 1978年:教協反對中三淘汰試 爭取五年一貫的中學學制. 香港教育专业人员协会.
- ^ 玫瑰崗中學停辦|校方倡全校下學年轉讀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 冀家長月中前表達意向. 星岛头条网). [202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4).
- ^ 學校出蠱惑踢走中三生. 东方日报 (香港). [2024-06-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