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党制
此条目需要更新。 (2019年1月18日) |
政治系列主题条目 |
政治主题 |
两党制,也称为双党制(英语:Two-party system),是指政党体系由两大政党组成:两党皆有相近的竞选实力,能够胜选,可以组成政府;其他政党没有获得足够选票及议席支持组织政府的实力。也有学者将两党制视作多党制的一个特例[1]。两党制典型案例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不少随英国奉行西敏制的前英国殖民地国家也有不少是倾向两党制。通常两党制国家的两党意识型态分属左派与右派,分别是倾向市场经济与严格保障私有财产权的右派、保守派,和主张国家介入市场经济并强调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左派、自由派。一般而言,两党制是政党经过不停合并而成,亦是受选举制度影响的结果,例如简单多数制,在所在国宪法中一般没有明文规定。
美洲
北美国家与欧洲国家不同之处是,北美没有如同欧洲一般悠久的阶级对立与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传统,因此两党制中的左派,并非具社会主义背景的工人阶级政党,也非欧洲的传统自由主义政党。
两党的不同
北美的自由派政党,主张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提供较多社会福利,实行多元文化政策,鼓励宽松和包容的态度解释个人自由,例如倾向同情少数族裔,支持妇女堕胎和同性恋权利,医疗上的克隆(基因复制技术等等)的自由派政党。美国民主党与加拿大自由党及新民主党是其代表。
与自由派相反,这些国家的保守派政党,一方面强调经济自由,反对经济干预,主张减税,也就是个人处分私有财产的自由,反对大规模的社会保障措施,另一方面则是强调传统社会道德和宗教价值,反对妇女脱离家庭(即反对离婚及向单亲家庭提供更多补贴),反对同性婚姻。北美两党制当中的保守派政党美国共和党和加拿大保守党与基督新教中的福音派有密切关系。
美国
民主党和共和党所形成的两党制强度大于本条目所指的其他例子。因为这两党不但包揽了所有的参众两院议席之外,也包揽了99.53%的州下院议席及99.49%的州上院议席。
拉丁美洲
在拉丁美洲,自1980年代民主化以来,由于和北美同属总统制国家,故在政党上,特别是总统选举中,可以呈现左右两派最大政党的竞争,倾向两党制,或由两大政党所领导的政治联盟,像是左派的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与多个右派政党组成的联盟构成对立竞争关系。在拉美民主国家的政治制度现在分成两大政党联盟或集团,总统选举形成两党制,以简单多数制和两轮投票制为主,但在国会选举因比例代表制形成多党制。
这种特殊性的一些最初表现形式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他们经常在拉丁美洲争夺权力,导致大多数拉美国家的第一个两党制通常导致内战,如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墨西哥、委内瑞拉、中美洲共和国和秘鲁,战争的目的是反对或捍卫天主教和克里奥人贵族的特权。
然而,与其他地区一样,自由派与保守派之间更关注经济差异而非文化和宗教差异。而拉美的基督教民主主义政党很多是偏向左派,如智利的基督教民主党。其他主要政党包括巴拉圭红党与巴拉圭自由党、乌拉圭红党与乌拉圭民族党、哥斯达黎加的民族解放党与基督教社会团结党、阿根廷的正义党与激进公民联盟、哥伦比亚自由党与哥伦比亚保守党、巴拿马民主革命党与巴拿马主义党、洪都拉斯自由党与洪都拉斯国民党。
1990年代中美洲危机结束之后,中美洲民主化后的前左翼游击队和前右翼专制政党参与选举,形成类似的两党制,如尼加拉瓜的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和尼加拉瓜自由党及萨尔瓦多的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和全国共和党联盟。传统的两党制在一段时间后开始打破,特别是在21世纪初; 由其他小型政党赢得选举,打破了长期两党制的传统,包括于1993年委内瑞拉大选胜出的拉斐尔·卡尔德拉·罗德里格斯(国家融合党籍)、2002年哥伦比亚大选中胜出的阿尔瓦罗·乌里韦(哥伦比亚第一党籍)、2004年乌拉圭大选中胜出的塔瓦雷·巴斯克斯(广泛阵线党籍)、2009年于巴拿马大选中胜出的里卡多·马蒂内利(民主变革党籍)和2014年哥斯达黎加大选中胜出的刘易斯·吉列尔莫·索利斯(公民行动党籍),这些例子都来自第三党。
欧洲
英国
英国是欧洲的两党制代表,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7世纪时的辉格党和托利党。1922年前英国的两党制代表是自由党和保守党,分别是上述两者的继承者。1922年后,工党取代自由党的地位。和其他欧洲国家不同,英国的议会制奉行单选区制,即使两大政党最多能各获约40%选票,但却获得下议院绝大部分的议席。自由党此后一直是第三大党,其实力也一直未能与工党和保守党竞争。自由党在1988年与从工党分裂派系组成的社会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后,实力有所增强。2010年英国大选后,自由民主党和保守党组成联合政府。近年主张脱离欧盟的英国独立党的崛起,使英国将来可能走向多党制。自由民主党在2015年英国大选受到重创,议席及得票率皆大减,独立党虽获得逾13%,却只有一席。保守党和工党作为两大政党及占议席逾九成,得票率合共仅67%,使英国可能或是走向多党制。但在2017年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和工党作为两大政党,占议席逾九成,保守党虽失去议会多数,但两党均得票上升,保守党得票43%,工党得票40%,得票率合共83%,英国实际上重回两党制。
法国
法国的两大政党直至2017年是社会党和共和党(戴高乐派)。法国两党制形成自1958年第五共和时期,由比例代表制改行两轮选举制多数决,使法国走向两党制,俾政府不容易倒阁及解散重选。[2]但在2017年的总统大选和议会选举之后,两大党都受到重创,共和党虽保第二大党地位,议席及得票率皆下降,社会党更近乎被灭党,得票更较共产党及梅朗雄的左派政党小。总统大选中,社会党排在第五位出局,第二轮两位候选人都不是来自两大党。现时法国执政党为中间派亲欧盟自由主义共和前进!,其未清楚将来法国会否走向新的两党制或是走向多党制。或为中间偏左与中间偏右轮替但不属固定两党轮替的左右交替制。
亚洲
亚洲近年来各国政治形态演变,各国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但不一定以左派、右派区分,有不少地域主义的因素。
中华民国(台湾)
中华民国自2000年首度政党轮替以来开始走向稳定两党制,中国国民党与民主进步党在大多数的选举中均获得超过40%以上选票,成为稳定的两大政党。值得注意的是,两大政党非以左派、右派区分,而是以国族认同作为区分。在经济政策上,两党皆主张自由的市场经济,并支持与美国及日本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差别在于国民党倾向经济自由主义,加强与中国大陆及美国的合作关系,主张一中各表;而民进党倾向社会自由主义,加强与南向国家及美国的交流发展,部分主张华独,部分主张台独。台湾政坛有些因为亲中与相对反中的来区分,或者有些是地方主义的因素,过去的选举长期出现南绿北蓝的格局。
韩国
大韩民国自朝鲜战争以来,大部分时间均为两党制,1980年代后期民主化以来,也逐渐有多党制的竞合,1997年首度政党轮替。现时主要由两大政治阵营组成,保守阵营(右派,以国民力量为首),自由或进步阵营(中间偏左,以共同民主党为首)。自由派支持主要来自全罗道及光州,而保守派支持主要来自江原道、庆尚道、釜山等地区。在首尔首都圈、忠清道等,两大阵营维持竞争的关系。
日本
日本在战后出现五五年体制,长达三十八年维持作为执政党的自由民主党一党独大,和第一大在野党日本社会党的政治格局,直至1993年。社会党的最大反对党地位先后被新进党及民主党取代。2009年大选实现政权更迭,但2012年大选,民主党遭到毁灭性的惨败,自民党连同公明党和支持修宪的右翼小政党掌握三分之二的参众两院绝对多数议席,日本重新回到自民党一党独大的状态。民主党此后改组为民进党,但之后再分裂为偏左的立宪民主党和偏右的国民民主党,直至2020年合并成为新的“立宪民主党”。
不丹
不丹的选举法规定,国民议会的选举实行两轮选举制,首轮选举先由全国选民选出得票最多的两个政党,然后进入次轮选举的两个政党各自在全国所有选区派出候选人,以单议席单票制决定胜负,再由取得多数议席的政党组成政府,因此国民议会总是只有一个执政党和一个反对党,可以说是严格意义上的两党制。
大洋洲
澳大利亚的两大政党分别是澳大利亚工党和保守派自由党-国家党联盟。众议员选举制度采取排序复选制,因此形成两党制,而参议院则是每州产生6席,连同2地区各2席,每三年改选一半议席,因同时应选,故形成有利小党的名单比例代表制。
纽西兰过去的选举制度是单一选区制,因此形成两党制,分别是纽西兰工党和纽西兰国家党。自1996年改行名单比例代表制以来,两党均难以单独取得过半数议席,需要与小党合作组成联合政府。但因只有工党与国家党能够筹组政府,因此也是多党合作的两党制。
两线制
两线制指政党体系虽然由多个政党组成,然而政党之间会结盟,因而仍会发展成两大政治联盟,而政治联盟以外的政党,只有极有限的政治影响力。马来西亚以及2021年“新选举制度”实行前的香港皆有两线制的现象。
特征
需要注意的是,“两党制”并不(按它的字面意思)是一种制度;除了不丹以外,没有任何法律或规定,要求一个国家“实行两党制”。“两党制”仅仅是一种在许多国家发生的现象。
主要两党制国家及政党列表
参见
参考文献
- ^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257. ISBN 7309036611.
- ^ 小辭典/法國總統選舉「多數兩輪投票制」. NOWnews 今日新闻. 2012-04-23 [2022-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