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优选理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选理论(英语:Optimality Theory,OT),又称优化理论最优性理论最适性理论音律至善论等,是一种语言学模型,该理论认为语言表面可见的形式源自数个互相冲突的约制(constraints)之间的相互作用。优选理论不同于其他音韵分析方法,像是自动段音韵学英语Autosegmental phonologyAutosegmental phonology)及线性音韵学英语The Sound Pattern of EnglishSPE)等理论通常以规则(rules)描述而非限制(constraints)。优选理论将语法规则(grammars)模型化为一系统,此系统提供从输入到输出的映射(mapping);基本上,输入被视为底层形式Underlying representation),而输出则是表层形式(surface representation)。

在语言学中,优选理论的起源于1991年"艾伦·普林斯"(Alan Prince)及"保罗·斯莫连斯基"(Paul Smolensky)的谈话,[1]后来在由同作者于1993年的文章中发表出来。[2]

理论

优选理论有三个基本构成要件:

  1. GEN 选择一个输入(input),并产生一系列可能的输出(output),或称为候选项目,
  2. CON 提供准则,此准则以数个严密有序的可"违反约制"(violable constraint)之形式表示,用以决定候选项目,然后
  3. EVAL 根据这些限制选出的最佳候选项目,此项目即为输出(output)。

优选理论假定这些构成要件具有普遍性。语法中的差异反映出CON组中各项具普遍性的约制有着不同的优先级。语言习得的部分进程因此可被描述为调整这些约制之优先级的过程。

优选理论最初于1993年由语言学家艾伦·普林斯英语Alan PrinceAlan Prince)和保罗·斯莫连斯基英语Paul SmolenskyPaul Smolensky)所提出的,后来由艾伦·普林斯和约翰·J·麦卡锡英语John J. McCarthyJohn J. McCarthy)接续发展此理论。虽然优选理论获得的许多关注一直与其在音位学中的运用有关,优选理论最早也是被应用于此领域,但是该理论也适用于语言学的其他子领域(例如句法学语义学)。

优选理论如同其他生成语法的各种理论,着重于普遍原则英语Linguistic universaluniversal principle)、语言类型学语言习得方面的探索。

优选理论亦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此理论被提出,有几分是为了要取代协和语法英语Harmonic GrammarHarmonic grammar)的联结主义理论,协和语法是于1990年由Géraldine Legendre、宫田义郎(Yoshiro Miyata)与保罗·斯莫连斯基英语Paul Smolensky发展出来的理论。[3]一些优选理论的变异理论里存在偏重类联结主义的约制,且在近期的研究里持续被采用。

输入及GEN:候选集合

优选理论假设没有任何特定语言输入上的约制。这被称为"基础的宽容"(richness of the base)。每个语法都可以处理每一个可能的输入。一种语言的语法(其约制排名)决定了哪些未定的候选项目将被 EVAL 评估为优选项目。

CON:约制集

在优选理论中,每个约束都是普遍的。CON 在每种语言中都是一样等位的。有两种基本类型的约制。

EVAL:优选理论的定义

批评

优选理论中的理论

在语音学之外的使用

优选论的发展和修正

制约条件合取

能较好解释WOW、对分析因元音和谐、音段中和、强制性非同值原则(OCP无双原则)变化,还有推导环境效应、祖父效应、链移现象等连续推导引起的音系晦暗现象很有帮助,至少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复合体制约条件的排列规则限制了OT制约条件的阶乘类型factorial type)

重复和共谋问题(repulication & conspiracy)

OT的并行处理(parallelism)模式通过制约条件(如格雷斯曼定律、颚化音丛减少)交互作用[需要消歧义](alternation)能较SPE更好的解决重复问题(包括构词重复、超音段重复等)。

音系晦暗问题(opacity)

由于OT对音系晦暗现象的无奈,于是产生了推导性OT模式“有限和谐序列论”、分层优选论、对应理论、共感论(Sympathy和应论)、还有比较标记理论以及优选论候选项链式理论。

注释

  1. ^ "Optimality". Proceedings of the talk given at Arizona Phonology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Z.
  2. ^ Prince, Alan, and Smolensky, Paul (1993) "Optimality Theory: Constraint interac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Technical Report CU-CS-696-93,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
  3. ^ Paul Smolensky; Geraldine Legendre,"The Harmonic Mind: From Neural Computation to Optimality-theoretic Grammar Cognitive Architecture"[1],A Bradford Book; Reprint edition (January 21, 2011). ISBN 978-0262516198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