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胜美地攀登难度等级
优胜美地攀登难度等级(英语:Yosemite Decimal System),直译为优胜美地十进制系统,常用缩写“YDS”标示,是一种在美国登山界普遍用来衡量徒步、健行、登山、攀岩等各种攀登路线难易度等级的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1937年南加州的山峦俱乐部将德国的Welzenbach攀登难度系统引进美国,历经1950年代及60年代将早期的系统增修,特别是在优胜美地山谷的发展,之后衍生为优胜美地十进制系统,很快的扩展到全美国及北美洲,后来也流传到东亚等部分地区。
历史
十九世纪晚期到二十世纪初期,英国与德国攀登界开始对攀登路线的难易度分级,英国使用文字形容难易,德国则用数字大小分级。1894年奥地利登山家Fritz Benesch (Alpinist)将攀登难度以罗马数字分为七个级数,Ⅰ为最难,而Ⅶ为最容易,不久攀登家们爬上了更困难的路线,就分为〇级,再更难的OO级。1923年德国攀登家Willo Welzenbach变更这个系统将大小顺序颠倒,压缩到Ⅰ至Ⅵ级,将Benesch系统原本最容易的Ⅶ级改为Ⅰ级,将最难的OO级改为Ⅳ–Ⅴ级,Ⅵ则保留给当时人类以人力不能爬上必须借由器材辅助的级数,另外也使用英国形容系统来比较与描述阿尔卑斯山路线的难度。
1937年,美国南加州的山峦俱乐部将德国的Welzenbach攀登难度系统引进,用来对内华达山区的登山路线难易分成一–七级(Class 1 – Class 7)。1950年代,山峦俱乐部的系统(常称为Sierra System)经过增修之后,以便更精确的描述在加州塔奎兹岩所进行的攀岩难度。在人力能爬上最难的五级,与人力无法爬上的六级之间,增加十进制的小数点来描述攀岩的路线难度,5.0为最简单的攀岩,5.9为当时人类所能爬上最困难的攀岩,比5.9还难的即当时以人力无法爬上的第六级,必须以人工攀登辅助,又称“A级”(Aid; Artificial的缩写),原来的第七级不再使用。
增加小数点的山峦俱乐部系统传入优胜美地山谷,经攀岩运动发展改良,后来衍生为优胜美地十进制系统。1960年代,攀登家们运用更精进的技术、更强化的训练、更先进的装备,一再爬上前人无能爬上更困难的路线,当时被分级为人力所能及最困难的5.9路线,已比早期的5.9难很多,彼此间已形成很大的难易差距,于是将难度扩展,开放最困难的上限成为势所必然,比“.9”更困难的路线,则引入了“.10”的难度,“YDS5.10”读为“五点十”而不是“五点一〇”(5.10读为“五点十”,比“五点九”大,如读为“五点一〇”会比“五点二”还小),引进YDS5.10以后小数点已不再表示十进制了。此后攀登家们又爬上了比5.10更难的路线,在1970年代攀登界普遍承认5.11的难度之前,攀登家们爬上了许多比5.9还难的路线都被分级为5.10,先后被分级为5.10的路线演变为彼此难易有相当的差距,于是引入5.11(五点十一),Jim Bridwell倡议将原本已分级为5.10的难度增加小写英文字母a–d以更细部区分[1]:25,为攀登界普遍接受,成为5.9, 5.10a, 5.10b, 5.10c, 5.10d, 5.11a的顺序,后来5.11, 5.12以上也陆续发生类似的问题,在5.10级以上都同样以增加小写英文字母a–d更细部区分。此系统很快传遍美国、加拿大,后来也传入东亚部分地区。
一般来说,5.8和5.9之间如感觉难度差了一级,5.9和5.10a之间会感觉差了一级,5.10a和5.10b之间会感觉差了一级,5.10a和5.11a之间会感觉差了四级。《登山圣经》在1974年三版描述的最难级数达到5.11,1982年四版达到5.13a[注 1],1992年五版达到5.14[注 2],2003年七版达到5.15。2017年9月,捷克攀岩家Adam Ondra爬上5.15d的难度。
攀登路线难度级数的订定,是由多数已成功完攀该路线的攀登者相比其过去攀登历程与经验对于路线难易的感觉以形成共识(通常以尊重首攀者的意见为主),不同人有不同的主观感觉,而难以客观标准评断;另外难度级数还须特别注意的是,有些比较早期开发的岩场或路线,当时运动攀登尚未发展,其难度是在当时公认最难的级数仍为5.9或5.10或5.11或5.12就已订定,也就是说早期开发的5.9或5.10或5.11或5.12路线,可能只是表示它是当时最难的路线;如果用后来增修的标准,有些早期岩场或路线没有用新标准重订难度,可能实际难度不只那个级数(英文术语常称为“sandbagging”);另一方面,有些新开发的岩场或商业化的岩馆为吸引游客,亦有可能将难度订得比较宽松(即标示同样的难度,但爬起来感觉没那么难)。
描述
现行的优胜美地十进制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描述攀登技术的难度分级(Classes (of Difficulty)),耗费心力训练预备的投入分等((Commitment) Grades),[注 3]以及路线保护的严重程度(Seriousness (Rating))。
难度分级
难度级数(Classes (of Difficulty))将攀登技术的难度分级,考虑路线肢体动作的技术难度与耗力程度等因素。原本的山峦俱乐部系统从简单到困难分成一–七级(Class 1 – Class 7),第七级后来废弃不用,第六级为人工攀登,一–五级为自由攀登,第五级即通称为攀岩,级数意义随着时间演变有些许差异。
级数 | 《登山圣经》初版 1960年 |
《登山圣经》三版 1974年 |
《登山圣经》四版 1982年 (此后开始用YDS一词) |
《登山圣经》五版 1992年 |
《登山圣经》六版 1997年 |
---|---|---|---|---|---|
一级 Class 1 |
走路,穿鞋有帮助 | 越野健行,不用到手 | 健行 | 健行级攀爬到岩坡行进,通常不必用手 | 健行 |
二级 Class 2 |
攀爬(scrambling),会用到手,穿登山鞋较好 | 攀爬,用手会有帮助,不用绳索,但为求安全也许可带绳索 | 越野攀爬 | 牵涉到攀爬可能会用到手,除了初学或特别笨拙以外不用绳索 | 简单攀爬,可能有时候会用到手 |
三级 Class 3 |
简易的攀登(climbling),有点暴露,最好携带绳索 | 简易的攀登,有用到手的攀爬,有基本的攀登技术会有帮助,要有绳索,初学者也许会想用绳索 | 攀登,初学者会用绳索 | 可能有和缓的暴露,经常用到手的简单攀登或攀爬,应该有绳索 | 攀爬,用到手保持平衡,可能会带绳索(用到手保持平衡为八版以后增修) |
四级 Class 4 |
和缓的攀登,非常暴露,确保很重要 | 使用绳索有确保的攀登,确保可能固定在天然物或人工器材,有些动作可能困难达到五级,但是只在安全的很短绳距或天然的保护点(protection,常简称为pro,又有译为“支点”、“固定点”)如树木、灌丛、岩角 | 有确保的攀登 | 牵涉到中级的攀登,多数人因地形暴露而要使用绳索,坠落可能很严重或是致命;所有的初学与平凡的攀登者须要确保,通常很容易找到天然保护点 | 简易的攀登,通常地形曝露,常会用到绳索,坠落可能会致命,通常很容易找到天然保护点 |
五级 Class 5 |
困难的攀登,非常暴露,以岩钉或其他固定器材用来保护攀登者 | 使用绳索的攀登,须要用绳链、人工岩楔、岩钉确保 | 先锋攀登放置固定点 | 攀登涉及到领攀者使用绳索、天然或人工的保护点用来保护以免长距离的坠落 | 开始视为攀岩,攀登涉及到使用绳索、确保、天然或人工的保护点用来保护领攀者以免长距离的坠落 |
六级 Class 6 A级 Class A |
极难的攀登,以岩钉或其他固定器材用来协助攀登 | 改称A级(Class A; Aid; Artificial)使用绳索、利用人工装置协助攀登,例如踩在岩钉上、或绳链、绳梯,再以A1、A2、……、A5区分难度 | 人工攀登,提到C级数(Clean aid) | 一至五级归类在自由攀登,人工攀登改在另一章节,再以A0/C0, A1/C1, A2/C2, A3/C3, A4/C4, A5/C5区分难度 | 人工攀登改在另一章节,再以A0/C0, A1/C1, A2/C2, A2+/C2+, A3/C3, A3+/C3+, A4/C4, A4+/C4+, A5/C5, A5+区分难度(A5+没有对应的C5+,为理论上的级数) |
七级 Class 7 |
不可能攀登,必须有超自然的神力协助 | 不再使用 |
在人力能爬上最难的五级通称攀岩,与人力无法爬上的六级之间,增加小数点来细分攀岩的路线难度,由简单到困难为5.0, 5.1, 5.2,... , 5.9, 5.10(五点十)……,在5.10以后再加上小写英文字母a–d以细部区分难度,如5.10a, 5.10b, 5.10c, 5.10d, 5.11a,...,此系统并没有最困难的上限,目前已被人类爬上的最难路线已达到5.15d(五点十五d),5.15的路线目前全世界只有如Adam Ondra、Sébastien Bouin、Chris Sharma、Angela Eiter等极少数菁英攀岩家爬得上去。
级数 | 塔奎兹岩原始模式路线 1956年[2] |
《登山圣经》四版 1982年 (此版开始用YDS一词) |
《登山圣经》五版 1992年 |
《登山圣经》六版 1997年 |
《登山圣经》八版 2010年 (九版与八版雷同) |
---|---|---|---|---|---|
5.0 | Trough, the (1936) | 5.0–5.4: 每个动作都有完整各两个手脚点,随着级数增加,手脚点越来越小 | 5.0–5.4: 体能强健的攀登者,通常能用很少、或根本不用任何攀岩技术,凭本能攀上这种级数 | 5.0–5.7: 对有经验的攀岩者很容易,多数初学者从这开始 | |
5.1 | Fingertip traverse (1936) 1974年版改为White maiden's walkaway | ||||
5.2 | Frightful variation of the trough (1944) | ||||
5.3 | East lark (1950) | ||||
5.4 | Angel's fright (1936) | 5.4–5.7: 须要用到如挤塞等攀岩技术,或用力量 | |||
5.5 | Ski tracks (1947,1957) | 5.5–5.6: 对有经验的攀登者来说,完整各两个手脚点明显都在,但新手不见得看得出来 | |||
5.6 | Sahara terror (1942) | ||||
5.7 | Fingertrip (1946) | 动作少了一个手点或脚点 | 5.7–5.9: 这种级数通常须要岩鞋、好的技术、而且要用力 | ||
5.8 | Mechanic's route (1937) | 动作少了两个点,或是少了一个点却很费力 | 5.8–5.9: 多数的周末攀岩者觉得舒适,须要使用特定的攀登技术爬上,例如挤塞、背向后倚、撑体站立等 | ||
5.9 | Open book (1952) | 动作只有一个合理的手点或脚点 | |||
5.10 | 动作没有任何合理的手脚点,只能假装那里有点,祈祷可以爬上去或者回家 | 5.10以上: 除了岩鞋、优秀的技术、力量以外,这种级数还须要特别的攀岩技术训练,并且投入时间心力保持状态 | 5.10: 很投入的休闲攀岩者能达到这个程度 | 5.10–5-11: 很投入的休闲攀岩者能达到这个程度 | |
5.11 | 在仔细检视之后,你认为这个动作明显是不可能的,但有时还是有人确实能完成,由于没有任何手点,用两手摸着 | 5.11–5.14: 属于真正专家的领域,要求大量的训练与天赋,而且常常须要在路线上反复的练习(七版最难5.15,其余与六版雷同) | |||
5.12 | 光滑如镜又垂直的岩壁,没有人确实能做这个动作,虽然还是有极少数的人宣称他们做到了 | 5.12–5.15: 属于真正专家的领域,要求大量的训练与天赋,而且常常须要在路线上反复的练习 | |||
5.13 | 与5.12相同,而且是悬岩 | ||||
5.14以上 |
原本的YDS难度分级,只考虑一条路线中最困难的肢体动作技术难度与耗力程度等因素,多绳距路线只考虑最难的绳距,并不考虑路线是否容易保护、天候、偏远、暴露、破碎、惊吓、危险程度等非技术能力问题。例如说一条马路边的短路线都很简单却有一个5.12a的动作,另一条路线在偏远的高海拔深山有持续多个最难5.12a的动作,都会被分级为5.12a。后来受到运动攀登兴起与其他难度系统的影响,也加入考虑整条路线整体的感觉,例如前面例子的前一条也许会标为5.12a-,后一条也许会标为5.12a+,甚至5.12b-。
投入分等
YDS难度分级只考虑攀登路线所须要的肢体动作技术难度,无法区分马路边的短路线和要耗尽心力长期准备耗费好几天的长路线与偏远高山的路线,为了能表示攀登路线所须的整体投入程度,于是1960年代引入了美国国家攀登分级系统(National Climbing Classification System (NCCS)),将多绳距的大墙攀登与高山攀登依耗费时间与技术难度整体综合分等(Grades),以大多数训练有素的攀登队伍为基准(然亦有极少数攀登菁英能在数小时内完攀Ⅵ等的路线,例如酋长岩)评估路线长度、高难度绳距的段数、最难绳距的级数、平均绳距难度、投入程度、寻找路线问题、攀登耗费时间等因素,也有些会考虑接近路线的风险复杂度与路线的偏远程度,以罗马数字分等(Grades (Commitment Rating)),原本为Ⅰ–Ⅵ等,2017年出版《登山圣经》九版又新增Ⅶ等描述耗费更多时间心力的高海拔远征级超长路线
- Ⅰ等
- (Grade Ⅰ)通常花费数小时攀登,前往容易不耗时,可能有些短程的技术难度,无复杂地形
- Ⅱ等
- (Grade Ⅱ)花费约半天攀登,有些技术难度
- Ⅲ等
- (Grade Ⅲ)攀登有技术的路段需耗费一天,而且平均技术难度比先前等数更难
- Ⅳ等
- (Grade Ⅳ)攀登有技术的路段需耗费一整天,通常较难的绳距难度不低于5.7(YDS级数)
- Ⅴ等
- (Grade Ⅴ)很长的大墙攀登,通常要一天半才能完成,在墙上露宿,更挑战的绳距一般难度在5.8以上,只有很强的队伍可以在一天内完攀
- Ⅵ等
- (Grade Ⅵ)持续两天以上的大墙攀登,有许多困难的长路线自由与(或)人工攀登绳距(例如酋长岩的多数路线)
- Ⅶ等
- (Grade Ⅶ)比先前等数花费更长时间,至少10天的艰苦,在高山上更挑战的极端长路线自由与(或)人工攀登,恶劣的气候,在极偏远的地方须以远征的方式接近相当复杂高风险的地形(例如邻近K2的Trango Towers#Great Trango、梅鲁峰的鲨鱼鳍)
严重程度
YDS难度分级只考虑路线中最困难的肢体动作技术难度,并不考虑坠落时可能的风险,同一条路线依原始定义用事先设立稳固支点的运动攀登和传统方式攀登难度级数会是一样的,于是须要另外的等级表示攀登的严重程度(Seriousness (Rating))。1980年James Erickson引入了严重等级,有些不同的表达方式,常见以电影分级制度的方式表达:
- G
- (Good,普遍级)每个保护点都很稳当
- PG或PG-13
- (Pretty Good,保护级)保护足够,虽有些地方无法放置稳当的保护点,但如果有适当的放置,PG的坠落不会很远,PG13的坠落可能有点远,但不至于受严重撞击受伤
- R
- (Runout,辅导级)保护被认为是不足的,可能会有长距离甩很远的大坠落,可能会受重伤
- X
- (eXtremely dangerous,限制级)不当或完全没有保护,一旦坠落就会飞很远,有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
通常G、PG会省略不特别标示出来。
使用
- 世界最著名的优胜美地大峭壁攀登酋长岩的经典路线鼻子,其难度等级标示为“Ⅵ 5.9 C2 或 5.14a”。“Ⅵ”等的意思是“持续两天以上的大墙攀登,有许多困难的长路线自由与(或)人工攀登绳距”(大多数训练有素的队伍以31个绳距,花费4天攀登);“5.9 C2”代表最难的自由攀登绳距技术难度为5.9级、最难的人工攀登绳距难度为C2,而以C(Clean)标示人工攀登难度,表示在路线上再使用钻孔、螺栓、岩锤、岩钉等会破坏岩壁的器材是不再能接受的;鼻子由Lynn Hill在1993年首次全程被以自由攀登爬上,“或 5.14a”代表如果人工攀登的绳距全部都改采用自由攀登,最难绳距难度为5.14a级。
- 酋长岩另一条大峭壁攀登的经典路线黄道带(Zodiac),其难度等级标示为“Ⅵ 5.7 A2 或 C3+F R 或 5.13d”,表示最难的自由攀登绳距5.7、最难的人工攀登绳距如使用岩锤、岩钉等器材难度会是A2;“C”(clean)代表不使用岩锤、岩钉,“F”(fixed gear)代表必须利用在路线上前人遗留已安装好的固定器材,最难的人工攀登绳距难度会由A2升级为C3+与C3F;“R”代表有绳距如果攀登者坠落可能会撞到岩阶受重伤;或是全程自由攀登最难绳距为5.13d。
台湾
在台湾形成攀岩界共识的攀岩难度分级,始于1980年代初,当时被台湾攀岩界认为不可能爬上,在大炮岩遭炸毁炮管遗迹上的路线“阳光悬岩”,以及龙洞岩场校门口的经典裂隙传统路线“Surprise”,双双被来访的美国人马耀光爬上,并认为其难度皆为YDS5.8。不可能被打破后,眼界与心智大开的台湾攀岩界陆续爬上这些路线以及更难的路线,于是其余的路线皆依此为基准订定YDS难度级数。后来运动攀登兴起之后,“Surprise”的难度被修订为5.10a[注 4]。
注释
- ^ 1961年现代攀登技术与抱石运动的启蒙John Gill无绳徒手独攀历史上第一条后来追认的5.12a路线“Thimble”;1977年美国航太工程师兼攀岩家Ray Jardine利用他自己新发明的朋友来确保安全,爬上世界公认的第一条5.13a路线“凤凰”,当时曾有攀岩杂志认为他描述的攀登过程过于科幻而拒绝刊登。
- ^ 1985–1991年间,德国攀登家Wolfgang Güllich爬上史上公认第一条级数各为5.14a, 5.14b, 5.14d的路线。
- ^ “难度分级”原文为“class”,“投入分等”原文为“grade”,原文另有用“rate”、“scale”等同义词。本文将“class”译为“级”、“级数”、“分级”;“grade”译为“等”、“分等”。
- ^ 龙洞校门口路线“Surprise”的难度在早期傅抱仁(Paul Foster)编著的指南标为5.9+[3]:9-13;刘乃勋(牛奶)1993年编著《大炮岩&龙洞岩场路线图》标为5.8[4]:8;朴来庆(韩语:박래경 (Park Rae-kyung),别号Yum Yum)、吕金霙1998年编著《前进龙洞岩场》与罗马修(Matt Robertson)2006年编著《龙洞传统攀登》标为5.10a[5]:64-65[6]:42-44;罗马修2012年编著《台湾龙洞攀岩指南》标为5.10b[7]:278-279。
参考文献
- ^ Don Reid; George Meyers. Rock Climbing Yosemite Free Climbs. A Falcon Guide. Chockstone. 1998. ISBN 0-934641-59-5 (英语).
- ^ Wilts. Climber's guide to Tahquitz and Suicide Rocks. 1956,1974 (英语).
- ^ Paul Foster [傅抱仁]. Draft Climbing Guide to Taiwan's Premier Rock Climbing Area: Longdong / Dragon Cave (PDF). : 9–13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7) (英语).
- ^ 刘乃勋 [牛奶]. 大砲岩&龍洞岩場路線圖 (PDF) (报告). 台北: 外展登山训练中心: 8. 1993-02 [2023-01-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2-27).
- ^ 박래경/朴來慶 (Park Rae-kyung)(Yum Yum); 吕金霙. 前進龍洞岩場:體驗攀岩之旅 [Lungtung Rock Climbing Guide]. Yama Books 19 初版. 桃园县龙潭乡: 钟郡. 1998-11: 64–65. ISBN 957-8966-72-5 (中文及英语).
- ^ Matt Robertson [罗马修]. Long Dong Trad Climbs: Taiwan's 101 Finest Traditional Rock Climbs [龙洞传统攀登]. 由王宏祥翻译. 2006-03-31: 42–44 (中文及英语).
- ^ Matt Robertson [罗马修]. Rock Climbing Taiwan [台湾龙洞攀岩指南]. 由吴彦仪翻译. 新竹市: 攀石. 2012-04: 278–279. ISBN 978-957-41-8993-9 (中文及英语).
- Harvey Manning (编). Roped Climbing. Route Classification.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初版. Mountaineers. 1960: 124–126. LCCN 60008907 (英语).
- Peggy Ferber (编). 7. Routefinding. Climbing Classification.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三版. Mountaineers. 1974: 109–110. ISBN 0916890015 (英语).
- Ed Peters (编). Appendix 2. Rating of Climbs.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四版. Mountaineers. 1982: 532–538. ISBN 0898860016 (英语).
- Don Graydon (编). Appendix 2. Rating Systems.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五版. Mountaineers. 1992: 430–436. ISBN 0-89886-201-9 (英语).
- Don Graydon; Kurt Hanson (编). Appendix A. Rating Systems.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六版. Mountaineers. 1997: 510–516. ISBN 0898864275 (英语).
- Steven M. Cox; Kris Fulsaas (编). Appendix A. Rating Systems.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七版. Mountaineers. 2003: 549–556. ISBN 0-89886-827-0 (英语).
- Ronald C. Eng (编). Appendix A. Rating Systems.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50周年纪念八版. Mountaineers. 2010: 563–570. ISBN 978-1-59485-137-7 (英语).
- Eric Linxweiler; Mike Maude (编). Appendix. Rating Systems. 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登山圣经] 九版. Mountaineers. 2017: 569–575. ISBN 978-1-68051-004-1 (英语).
- Appendix C. Ratings. The American Alpine Journal (The American Alpine Club). 1999, 41 (73): 477–484 [2023-01-12]. ISBN 0-930410-84-X. ISSN 0065-6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0) (英语).
- G. Mandelli; A. Angriman. Scales of Difficulty in Climbing (PDF) (报告). 由G. Coppadoro翻译. Central School of Mountaineering – CAI, Italy. [2023-01-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1-17) –通过UIAA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