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高尔察克
海军上将 俄罗斯最高统治者 亚历山大·高尔察克 Александр Колчак 将军 | |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俄罗斯帝国圣彼得堡 | 1874年11月16日
逝世 | 1920年2月7日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伊尔库茨克 | (45岁)
获奖 | 三等圣乔治勋章 四等圣乔治勋章 三等圣弗拉基米尔勋章 四等圣弗拉基米尔勋章 一等圣安妮勋章 二等圣安妮勋章 四等圣安妮勋章 一等圣斯坦尼斯劳斯勋章 二等圣斯坦尼斯劳斯勋章 巴斯勋章 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
军事背景 | |
效忠 | 俄罗斯帝国 |
服役 | 俄罗斯帝国海军 白军 |
服役时间 | 1886年-1920年 |
军衔 | 海军上将 |
指挥 | 黑海舰队(1916年—1917年) 俄国白军(1918年-1920年) |
参战 | 日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内战 |
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лча́к;1874年11月16日—1920年2月7日),俄罗斯帝国海军统帅、极地探险家。1916年晋升海军中将军衔并统帅帝国黑海舰队,是帝国最年轻的中将军衔获得者。1918年获得海军上将军衔。
曾参加过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俄国内战,十月革命以前为俄罗斯帝国海军的高级将领,统帅黑海舰队期间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后于1917年组建白军,并自任俄罗斯最高统治者,开始与新生的布尔什维克政权进行军事对抗。在和邓尼金、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彼得·弗兰格尔以及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等前俄罗斯帝国高级将领的配合下,一度对苏俄政权造成了巨大军事压力和威胁。但其主力军队最终为苏俄红军所击溃。
1920年,高尔察克在带领残余军队向东转移时被苏俄红军俘虏后于伊尔库茨克以行刑队方式秘密枪决。终年45岁。
生平
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海军军官。1894年从圣彼得堡海事青年团(现称为圣彼得堡海军学院)下属彼得大帝海事青年团毕业,1895年~1899年派驻于海参崴。日俄战争中曾在旅顺被日军俘虏。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高尔察克在旗舰波格拉尼奇尼克号上指挥里加湾的海军部队进行防御作战,并在沿海铺设防御雷场。波罗的海舰队司令尼古拉·奥托维奇·埃森对持续的防御行动表示不满,命令高尔察克拟定主动攻击德国海军基地的方案。1914年秋季至1915年初,俄罗斯帝国海军的驱逐舰和巡洋舰队进行了一系列危险的夜间作战,在德国本土的基尔和但泽周边海域布雷。高尔察克坚持认为负责策划作战行动的高阶指挥官也应该积极参与任务的执行,身为指挥官的他本人总是毫不犹豫地登上执行任务的船舰,在战斗中对舰队进行直接指挥。
1916年8月高尔察克被提拔至海军上将,成为获取这一军阶的最年轻军官,同时取代安德烈·奥古斯都维奇·埃贝哈特上将成为黑海舰队司令。高尔察克的首要任务是在陆军司令尼古拉·尤登尼奇将军在南部战线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中提供支援,同时应对德国海军潜艇的威胁以及计划对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入侵行动(未能付诸实施)。高尔察克的舰队成功击沉了多艘土耳其运煤船。因君士坦丁堡与土耳其东部的煤矿场之间缺乏铁路连接,俄罗斯海军对土耳其运煤船的袭击对奥斯曼帝国政府造成巨大打击。1916年,在一场海陆军联合突击作战中,俄罗斯帝国陆军在海军支援下占领奥斯曼城市特拉比松(现特拉布宗)。
高尔察克麾下的黑海舰队中曾发生过一起重大事故:1916年10月7日玛丽亚皇后号无畏舰由于弹药库爆炸沉于塞瓦斯托波尔港中。调查未能确定发生灾难的原因是意外还是蓄意破坏。
俄罗斯内战
1917年二月革命后支持临时政府。
十月革命时,他正在日本。与英国驻日大使商议并取得伦敦政府同意后准备前往英国。但在新加坡受阻,于是来到满洲参加对中东铁路的保护。与当地的权力人物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将军发生争执后,回到俄罗斯,参加在鄂木斯克的西伯利亚临时政府,成为14名内阁部长之一。1918年11月18日发动政变,成为该政权领袖,自称最高领袖,自行晋升军衔为海军上将,驱逐了内阁中的社会革命党人,建立反共主义政权临时全俄罗斯政府,自任全俄海陆军队总司令。[1]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为俄罗斯的合法领袖。然而他统一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的举措多半是失败的,他拒绝承认少数民族的自治权,且拒绝与非布尔什维克的左翼分子合作,并严重依赖国外资助。[2]
1919年3月-4月,高尔察克势力最盛期,总兵力约30万人,其中投入一线作战的骑兵、步兵为14万,机枪1,330挺,火炮210门。苏俄红军在与高尔察克对阵的东线只有10万人,并节节败退。列宁亲自起草并发布了《俄共(布)中央关于东线局势的提纲》,确定了当时主要的政治任务和战略任务——“调动一切力量,粉碎高尔察克”。当时被派往彼得格勒指挥作战的斯大林也写信提醒列宁,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调遣东方面军的预备队支援彼得格勒,因为这将削弱对高尔察克的攻势,“和高尔察克相比,罗将柯将军就像是一只苍蝇,因为他没有面包,没有后方,也没有足够的人力。”
1919年4月28日~6月20日红军东方面军对高尔察克白军大反攻,被分为三个根据同一目的和企图逐次实施的进攻战役,即:布古鲁斯兰战役、别列别伊战役、乌法战役。高尔察克在一线的4个集团军和1个集团军级集群都遭受到了严重打击,西集团军和西伯利亚集团军被击溃,卡佩利军、汉任集团军、哥萨克白军的奥伦堡集团军、乌拉尔斯克集团军也遭受严重损失。
到1919年6月末,遭受严重损失的高尔察克白军仍有步骑兵11.5万人。但红军东方面军在6月21日转入了全线进攻,在1,000公里正面战线展开的进攻一直持续到了1920年1月7日。乌拉尔地区和西西伯利亚地区尽归红军。至1919年8月,高尔察克白军兵力只剩7万人,撤往鄂木斯克。11月14日红军进入鄂木斯克;12月14日红军进入新西伯利亚。1920年1月7日红军进入克拉斯诺亚尔斯克。 3月5日红军进入伊尔库茨克。这时红军的敌人变成了日本西伯利亚干涉军及其附庸的远东白军,高尔察克已经命丧伊尔库茨克。
评价
英国的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认为:[3]
任何有理智的人都不能再把高尔察克、于登尼希、邓尼金和弗兰格尔的战争当成除巨大的悲剧性错误外的任何东西了。
而高尔察克多年以来的参谋长,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斯米尔诺夫曾写道,[4]
他们(高尔察克、科尔尼洛夫、邓尼金和弗兰格尔)首先是深深爱着他们的祖国的爱国者,并不带任何私人企图地寻求救国之道。他们是不懂得政治的谜题的,也准备与任何政党的任何人联手,只要他们确定这个人真诚地想解放俄罗斯……并愿在战争结束后由一个人民选出的国民议会决定将采用何种形式的政府。
苏联解体后的2002年和2004年圣彼得堡和伊尔库茨克分别建起了他的纪念碑。北冰洋中至今仍有一岛命名为高尔察克岛作为他北极探险成就的纪念。
档案解密
2019年3月,因为期限超过百年,俄罗斯联邦安全局解密了有关高尔察克未经审判即被枪决的刑事案件的相关档案,但不允许研究人员接触此案,据称是因为遭到政治迫害的高尔察克没有得到平反。此前,在1999年,外贝加尔地方法院做出了拒绝平反高尔察克死刑判决的决定。[5][6]
黄金传闻
有传闻指出,高尔察克曾获得沙皇政府的一千六百吨黄金,但运送途中掉入贝加尔湖。近年已有人宣称可能发现落入湖中的黄金[7][8]。
相关影视作品
- 电影《无畏上将高尔察克》:导演为安德烈·克拉夫库克,由康斯坦丁·哈宾斯基 (Konstantin Khabensky)、丽扎·波亚尔斯卡娅 (Liza Boyarskaya)、谢尔盖·贝泽鲁科夫(Sergei Bezrukov)主演,2008年10月9日上映。
参见
参考资料
- ^ Jon Smele (2006) Civil War in Siberia: The Anti-Bolshevik Government of Admiral Kolchak, 1918–192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029074. p.77
- ^ N. G. O. Pereira, "White Power during the Civil War in Siberia (1918–1920): Dilemmas of Kolchak's "War Anti-Communism," Canadian Slavonic Papers (1987) 29#1 pp 45–62.
- ^ A review of General Wrangel's memoirs, Edward Hallett Carr, Fortnightly Review, January 1930, as quoted by Jonathan Haslam in The vices of integrity: E.H. Carr, 1892-1982, ISBN 978-1-85984-289-8, p. 32
- ^ M. I. Smirnov. Admiral Kolchak.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33, 11 (32): 373–387. JSTOR 4202781.
- ^ 高尔察克秘密档案内容公开.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4-08-09].
- ^ ФСБ рассекретила уголовное дело адмирала Колчака. 俄新社. [2024-08-09].
- ^ 貝加爾湖底 傳發現沙皇千億黃金. [2010-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1).
- ^ 貝加爾湖驚現沙俄寶藏 1600噸黃金或重見天日. [2016-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