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港仔
二港仔是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是旧时学甲十三庄宅港庄头中的角头聚落之一,属于学甲慈济宫八选区中的东北郊区,行政区曾经规划为学甲镇宅港里,然因原聚落地处于急水溪河畔,导致不时有严重水患发生,长久以来苦于水患之虞,现已迁村至西南方的新二港仔,目前行政区规划为学甲区新荣里境内。[1][2]
地理位置
原二港仔是宅仔港的西边聚落,且隔着急水溪遥遥相望,北面是倒风寮(现为新芳聚落),东南面则是德安寮(即竹桥寮)。迁村后位于原聚落西南方,与三连路(南171线)相邻,西面隔着三连路与新筏仔头聚落遥遥相望。[3][1]
庄头脉络
二港仔(J i-káng-á)约于康熙末年即有来自福建漳州府安溪县乌头乡来台垦荒先民,嗣后随着河川淤填倒风内海逐渐浮覆,早先来到学甲的居民子嗣也逐渐向浮覆地迁移,分别以中洲与学甲为移垦中心分支迁徙发展聚落,后形成两个影响圈分别为中洲与学甲两影响圈,而二港仔便是在其中的学甲影响圈系统。[4][5]
原庄头在德安寮之北的急水溪行水区内,系18世纪初期学甲后社李姓所拓垦之地,后再移入周、黄等姓,以庄北和庄西(在今杨元帅有应公庙附近)两处简易小港口和澎湖人贸易,与宅仔港一样,以此地特产蕃薯签交 换各种澎湖的盐渍特产,因而才有“二港仔”之名 。[6] 而另一个说法则是,本地为急水溪自海口向内地行走,这里是第“二”个港口故称之为二港仔,至于第一个港口并无明确的说法,惟一般认为应是北门区的蚵寮附近。[7]
日治初期,根据《南部台湾绅士录》,学甲已经发展成为本区最大的中心聚落,宅仔港设保为宅仔港一保,民国57年(1968年)随学甲升格为镇而调整为宅港里,包括德安寮与二港仔,县市合并后正式名称为台南市学甲区宅港里。[5][1]
迁村
因原聚落位在急水溪河道南岸,长久以来苦于水患之虞,滚滚溪水时常淹没了庄头,且此地又因为鱼塭区域故不时皆会抽取地下水过多,以致造成地层下陷严重区域,故每每台风豪雨即易酿成严重灾害,于是便有迁村的声浪出现。[1]尤其是1989年9月莎拉台风侵袭当地时,因急水溪的水位突然地暴涨,导致邻近的2聚落163户皆全部淹没,此后才积极有迁庄之议。[2]
虽有迁村的动机与倡议,直至1993年才拍板定案,然新二港仔的迁庄,因各方的意见不遂合分成两派,所以就分成前后分两批进行迁移,第一批17户与筏仔头32户同时于1993 年迁庄,于新筏仔头的171线路北重新聚庄,一般称之为“新二港仔北庄”,而当初选择此地有3大原因:其一,此地皆为农地取得容易;其二,庄前171线为学甲慈济宫香路,不论上白礁或刈香,香阵都会路经这里;其三,此地有产业道路可直通急水溪内的原庄,有如连结母庄脐带。北庄17户多为王、黄两姓氏,王姓原籍嘉义县义竹乡龙蛟潭。第 二批的114户(实际仅60多户,现有70来户)则迟至2002年开始南迁,迁移至学甲市区南边重建庄头,也就是一般所称“新二港仔南庄”,聚居于新社区仁和街和仁利街。[8][9]
目前,原二港仔的遗址皆已净空无人居住,而新的聚落位置在于今学甲区中正路南端,当地居民都称其为新二港。早期因为旧聚落时常遭遇淹水的窘境与灾难,也因时任台湾省政府决议迁村的部落的政策,让部落民众免受淹水之苦,另外当地民众也择定学甲区中正路南端,持续进行开发“二港仔新社区”聚落。[1]
交通
南7线为旧二港聚落唯一的主要道路,其支线可通往台84线。另,急水溪环绕聚落的西、北、东三面,因而早期急水溪为早期聚落主要的水路,惟由于公路的陆续建造,并且聚落业已全数迁移,聚落对于道路而言仅是路经中的一片荒地。[4]
新二港仔主要道路则是南171线,171线自西北向东南向而行。另不远处则有南174线道路,174线经过二重港“竹围仔”之后,即进入学甲区境内,由西往东可分成3大地区,即:中洲、学甲、山寮等3地区,其中学甲地区包括下溪洲仔、后社、学甲、三块厝仔、新二港仔、东寮等。整个区域大抵由174线5公里处绵延至13.5公里处,总长度约为8.5公里。[8]
宗教
玄圣宫为二港仔聚落的主要角头公庙,主祀为玄天上帝,庙宇今之风貌为2007年所新建,岁时以原庄庙庆日的农历2月29日为此地庙庆日。而此地除了庄庙圣玄宫 之外,在庄东另有柯姓的震虎宫,主祀虎爷其庙貌为2005年所新建。[10] [8]
产业
居民大多数从事农渔牧经营,早期就有澎湖及蚵寮等商人专用竹筏载运腌渍虾、蚵、鱼、珠螺及咸鱼、什鱼干等来此交换蕃薯签干以带回作为粮食。[2]
史事
遽当地居民所述,在1895年日本即将全面接收台湾之际,有抗日壮丁团长赖安邦得知日军将于10月12日要进攻(接收)学甲顶洲,赖安邦便立即率领民兵前往急水溪畔(即旧时宅港的二港仔一带),与日军展开一番的激战,同时并联络带头的林昆冈,要求其尽快募兵以支援战事,只是最后终究仍不敌日本帝国的军力而告失败,仅只能留下一段义勇抗日的史事。[1]
参考资料
- ^ 1.0 1.1 1.2 1.3 1.4 1.5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台南: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 ^ 2.0 2.1 2.2 臺南市里鄰編組及調整 : 學甲區 13. [2024-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2).
- ^ 林 , 玮嫔 . 台南平原聚落性質的探討(II)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 成果報告. 台北: 国家科学委员会 . 2004.
- ^ 4.0 4.1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 ^ 5.0 5.1 戴 , 文锋 (主编) . 南瀛歷史、社會與文化II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0 : 355–404. ISBN 9789860236552.
- ^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 ^ 黄 , 明雅 . 南瀛聚落誌 . 台南 : 台南县政府文化局. 2002 : 220–233. ISBN 957-01-0251-9.
- ^ 8.0 8.1 8.2 黄 , 文博 . 174山海戀 從蘆竹溝到楠西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88–163. ISBN 978-986-04-3027-1.
- ^ 康日昇. 學甲鎮二港仔部落遷村在望. 中国时报.
- ^ 黄, 文博. 南瀛刈香誌. 台南: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1994: 25–29. ISBN 957-00-2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