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界乳光
临界乳光(Critical Opalescence)是透明液态物质在二级相变(连续相变)区域内的现象。在其温度压力接近临界点时,液体会看似混浊。最早是由Charles Cagniard de la Tour在1823年在酒精和水的混合物中发现临界乳光,后来托马斯·安德鲁斯在二氧化碳液态气体相变的条件下产生了临界乳光,之后也有许多其他物质的实验。最常用来说明的例子是用二元混合物进行的实验,例如环己烷和甲醇的混合物。当物质的状态接近其临界点时,液体和气体区域的大小开始大幅震荡(液态的相关长度发散)。当密度函数振荡到大约光波长的程度时,光会开始散射,因此原来透明的物质会变的不透光而混浊。
1908年,波兰物理学者马里安·斯茅鲁樵斯在1908年首先提出了高密度下的临界浮光[1]。爱因斯坦在1910年描述了临界浮光跟瑞利散射理论的关系[1]。
相关条目
外部链接
- A time-lapse video of critical opalescence in a binary mixtur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count of Einstein's work on daylight and critical opalescence, with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