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中国山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山地
中国山地
冰之山
最高点
山峰冰之山
海拔1,510米(4,950英尺)
坐标35°21′14″N 134°30′49″E / 35.35389°N 134.51361°E / 35.35389; 134.51361
规模
长度500千米(310英里)
地理
中国山地在日本的位置
中国山地
中国山地
中国山地在日本的位置
国家 日本
州或邦兵库县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

中国山地(日语:中国山地ちゅうごくさんち Chūgoku sanchi */?)是日本中国地方的脊梁山地。中国地方最高峰大山蒜山日语蒜山三瓶山等山,是中国山地北方的独立火山,与其他中国山地山岳的生成过程不同,不过国土地理院依然将其列为中国山地中部[1]

山地东西狭长,东起市川日语市川 (兵庫県)圆山川日语円山川(皆位在兵库县)附近,西至响滩日语響灘海岸(山口县西岸),长约500公里。除冰之山(标高1,510米)以外,高山的标高皆约在1,300~1,000米之间,其他山岳标高则大略在约500~200米左右。整体上多属于易于风化的花岗岩,受到侵蚀作用形成多个小起伏准平原地形。平地仅在津山盆地日语津山盆地三次盆地日语三次盆地等少数区域。

虽然也称作中国山脉[2],但不符合地质学上山脉的定义。

中国山地也是中国地方气候的分界,北侧为日本海侧气候,南侧属濑户内海式气候

地势

中国山地的脊梁部大致上沿鸟取、冈山县境和岛根、广岛县境延伸,北侧称山阴地方、南侧名山阳地方(兵库西北部(但马地方)是山阴地方、兵库西南部(播磨地方)是山阳地方)。高山集中在脊梁部,主要山岳有扇之山日语扇ノ山(1,310米)、冰之山(1,510米)、那岐山日语那岐山(1,240米)、道后山日语道後山(1,268米)、比婆山日语比婆山(1,264米)、恐罗汉山日语恐羅漢山(1,346米)、安藏寺山日语安蔵寺山(1,263米)、冠山日语冠山 (廿日市市)(1,339米)、寂地山日语寂地山(1,337米)等。脊梁部北侧是冬季多雪的日本海侧气候,脊梁部南侧是全年温暖少雨的濑户内海式气候

脊梁的南北两侧是400米左右的高原地形,以岛根县西部的石见高原日语石見高原冈山县广岛县东部的吉备高原日语吉備高原为代表。高原地带被大小河流侵蚀,缺乏平地。主要的平地仅在津山盆地日语津山盆地三次盆地日语三次盆地,以及其他小型盆地。

发源自中国山地的最大河川是注入北方日本海江之川,也是唯一一条穿越脊梁部的主要河川,其流域涵盖了脊梁南部。江之川源头流域是平坦的准平原地形,可见与濑户内海侧河川之间的河川袭夺痕迹。其他主要河川有千代川日语千代川日野川日语日野川斐伊川日语斐伊川高津川日语高津川阿武川日语阿武川吉井川日语吉井川旭川日语旭川 (岡山県)高梁川沼田川日语沼田川太田川锦川千种川日语千種川揖保川日语揖保川、矢田川、圆山川日语円山川市川日语市川 (兵庫県)等。

中国山地地形图

生态系

植被以暖带林(青刚栎锥栗樟树)为主,标高1,000米以上山岳则有温带林(栎、山毛榉、枫树)分布。

中国山地的主要哺乳类有野猪日本猕猴亚洲黑熊等。其中,亚洲黑熊因为主食果实不足、栖息地破碎与缩小、人类的压力等,需要进行保护。

特色的两栖类是大山椒鱼(鸟取县、兵库县、广岛县、冈山县)。

地质

中生代以前,日本列岛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海洋。中国山地是在新生代中新世日本海扩大诞生日本列岛原型后,于后期中新世至上新世才隆起形成。

古生代石炭纪(约3亿6千万~约2亿8千万年前),亚洲大陆的东缘形成增生楔组成的“秋吉带”。秋吉带受到地壳深处低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后,于古生代末期~中生代初期的“秋吉造山运动”中隆起形成陆地。秋吉带经历变质作用后形成的变质带称作“三郡周防变成带”(日语:三郡周防変成帯さんぐんすおうへんせいたい),大略分布在现在的北九州地方〜山阴地方[3]

秋吉造山运动中隆起的陆地之后下沉再次成为海底,但在约一亿年前的中生代后期白垩纪,亚洲大陆东缘岩浆上升带动造山运动,再次形成陆地,称作“佐川造山运动”。约8千万年前左右,火山活动更为激烈,形成多座破火山口火山碎屑流堆积物大量覆盖在现在的中国山地。此外,在侏罗纪形成的增生楔在深入地底以前,受到上升的岩浆影响,发生高温低压的变质作用,形成现在濑户内海沿岸的“领家变成带日语領家変成帯”(日语:領家変成帯りょうけへんせいたい)。

佐川造山运动期间,上升的岩浆在冷却后形成现在中国山地常见的花岗岩。中国山地的花岗岩大致可分为山阴花岗岩、山阳花岗岩、领家花岗岩[4][5]。其中,山阴花岗岩含有磁铁矿,其风化后形成的铁砂促成当地吹踏鞴的盛行。

花岗岩易受风化、侵蚀作用影响。因此,白垩纪以后的大陆东缘带在侵蚀作用下,于新生代第三纪形成准平原

中国山地可见阶梯状的大地形分布。道后山日语道後山周边是标高1,200米左右的准平原地形,称作“道后山面”。其西侧是标高800~400米左右的石见高原日语石見高原,南侧是一样标高在800~400米左右的吉备高原日语吉備高原,皆是起伏较小的准平原地形,称为“吉备高原面”。三者都是中新世中叶(约1600万年前左右)所形成的近海平面平原。1600万年前左右,温暖海水曾一度侵入并沉积于吉备高原面上与道后山面。道后山面因之后的地势抬升,现可于标高1000米左右的地层发现海洋沉积物[6]

后期中新世以后开始分段抬升,形成中国山地。中国山地整体上虽然都有抬升,但吉备高原南侧的抬升作用较不显著,反而受到侵蚀作用形成地势起伏的“濑户内面”。因此中国山地可分为道后山面、吉备高原面、濑户内面三个阶梯状大地形。

花岗岩风化后的土壤“真砂土”是非常脆弱不安定的地层,容易发生山崩,因此中国山地设有许多砂防区域。另一方面,真砂土被河川冲刷至海岸,形成了鸟取砂丘与濑户内海的沙滩。

人文史

中国山地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广岛县帝释峡遗迹已挖掘出旧石器时代遗物[7]。另外也有多座绳文时代遗迹。

弥生时代遗迹则包含了竖穴式住居日语竪穴式住居遗迹、铜剑、铜铎等祭祀器具、高地性集落遗迹。津山盆地及三次·庄原盆地则发现古坟时代古坟[8][9],代表当时社会已有首长阶级出现。古坟时代,大陆传来制铁技术,中国山地开始发展制铁。

最初,中国山地制铁的吹踏鞴技术是以铁矿为原料。平安时代转为铁砂[10]。吹踏鞴也是以中世中国山地为舞台的电影《魔法公主》的重要元素。

中国山地的吹踏鞴是将利用河水从砂石中筛出铁砂。这项动作会将大量砂石带入河中,被认为是米子平野日语米子平野弓滨半岛日语弓ヶ浜半島形成的原因之一[11]。另外,制铁需要的薪炭也带动了森林采伐,成为现在比婆山周边的“毛无山”等山名的由来。

平安时代开始的山岳佛教日语山岳仏教在中国山地的山阴侧特别兴盛,以投入堂闻名的三佛寺及大山山麓的大山寺日语大山寺 (鳥取県大山町)为代表。

镰仓时代,中国山地各地开发为庄园,移居此地担任新补地头的关东武士们则逐渐在地化,如安艺毛利氏江户时代,中国山地开发新田,开始水田耕作。不过此时中国山地的主要产业仍以制铁为主,其次是活用高原地形的畜牧业。

太平洋战争结束后,日本急速发展,然而中国山地缺乏平地,交通不便,不利发展。高度经济成长期开始,年轻人口大量移往山阳、京阪神、东京等都市地区,人口过疏化成为当地重大课题。20世纪末,中国山地成为日本人口过疏化、高龄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21世纪,政府开始推动绿色旅游等政策试图活化地方发展。

交通

现状

中国山地的交通以南北横断中国山地,连结山阴地方和山阳地方的阴阳连络路日语陰陽連絡路線最为重要。

中国山地的道路国道53号日语国道53号鸟取市-冈山市)、国道180号日语国道180号米子市-仓敷市)、国道313号日语国道313号仓吉市-福山市)、国道375号日语国道375号大田市-吴市)、国道54号日语国道54号松江市-广岛市)等,皆是阴阳连络路。

高速道路有东西横贯中国山地的中国自动车道山阳自动车道。阴阳连络路有中国横断自动车道米子自动车道冈山自动车道滨田自动车道播但连络道路鸟取自动车道松江自动车道尾道自动车道)。

中国山地的铁道路线以阴阳连络线为主,有播但线因美线津山线智头急行伯备线福塩线三江线艺备线木次线锦川铁道山口线。东西横贯线仅有姬新线~艺备线,路线的重要性不如阴阳连络线。

历史

古时律令制曾制定美作驿路,是连结播磨与美作的驿路,但现存史料对于古代中国地方的交通状况着墨不多。

江户时代整备了出云街道日语出雲街道、银山街道、尾道街道等连结山阴地方与山阳地方的阴阳连络路。明治时代以后铺设的铁道也着重于阴阳连络路。

昭和时期,中国地方迎来了第一条高速道路中国自动车道,是东西横贯中国山地的路线。从此,中国山地的主要交通从阴阳连络路转为连结山阳主要都市与大阪、九州方向。

人口

中国新闻》报导,中国山地161旧市町村(平成大合并前的区划)的2015年住民基本台账人口为86万9935人。相较于1965年国势调查的136万288人,50年内减少了约49万人口[12]

高度经济成长期,各市町村出现了严重的人口外流。之后,人口外流趋于稳定,人口下降相对受到抑制。2000年左右以后,各市町村人口差距再次扩大,部分自治体开始透过鼓励移住政策减缓人口下滑[12]

1965年至2015年间,不少旧市町村人口几近砍半。不过同时间,赤磐市旧熊山町与松江市旧八云村等邻近都市地区的旧市町村也发展成为卧城。此外,旧三次市、旧千代田町等中山间地域日语中山間地域中心,人口衰退速度较为和缓[12]

注释

  1. ^ 国土地理院 日本の主な山岳標高. [2015-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02). 
  2. ^ 字室克彦君「第3回中国山脈縦断100キロウォーク大会」優勝. [2022-05-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07). 
  3. ^ 日本列島の地質構造区分と主な地質体. 山口大学理学部地球科学标本室・ゴンドワナ资料室.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4. ^ 中岛隆. 日本の花崗岩:2017年における総括. J-STAGE.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5. ^ 白亜紀のマグマ上昇. 大鹿村中央构造线博物馆.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14). 
  6. ^ 多井义郎. 中新世古地理からみた中国山地の準平原問題. J-STAGE.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30). 
  7. ^ 広島県の文化財 - 帝釈峡馬渡遺跡. 広岛県教育委员会事务局.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2). 
  8. ^ 三成古墳 文化遺産オンライン. 文化遗产オンライン.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9. ^ 庄原地域の記念物. 庄原市生涯学习课.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10. ^ 馆 2005, p. 3.
  11. ^ 日本の川 - 中国 - 日野川. 国土交通省水管理·国土保全局. [2021-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1). 
  12. ^ 12.0 12.1 12.2 中国新闻取材班‘中国山地 过疏50年’(2016年、未来社)58 - 63ページ

参考文献

关连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