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省
三江省 | |||||||||||
---|---|---|---|---|---|---|---|---|---|---|---|
满洲国的省 | |||||||||||
1934年—1945年 | |||||||||||
1942年三江省于满洲国的位置 | |||||||||||
国家 | 满洲国 | ||||||||||
首府 | 佳木斯市 | ||||||||||
面积 | |||||||||||
• 1940年 | 90,418平方千米(34,911平方英里) | ||||||||||
人口 | |||||||||||
• 1940年 | 1416000 | ||||||||||
历史 | |||||||||||
• 成立 | 1934年 | ||||||||||
• 废除 | 1945年 | ||||||||||
| |||||||||||
今属于 | 中国黑龙江省 |
三江省是满洲国设置的一个省,省会为佳木斯市。因地处三江平原而得名。
历史沿革
康德元年(1934年)12月1日,三江省正式成立,省公署驻佳木斯镇。其所辖行政区划包括原吉林省的方正、依兰、勃利、宝清、饶河、抚远、同江、富锦、桦川等九县,以及原黑龙江省的通河、凤山、汤原、萝北、绥滨等五县。[1][2]
康德四年(1937年)12月1日,改桦川县佳木斯镇为佳木斯市,为省直辖。康德六年(1939年)6月1日,宝清、饶河两县划归东安省管辖。同时,汤原、萝北两县的部分区域独立为鹤立县,并将凤山县并入通河县。康德八年(1941年)1月1日,勃利县划归东安省管辖。1941年8月1日,原属黑河省的佛山县划为三江省管辖。[1][2]至此,全省共辖1市、12县,即:佳木斯市,方正、依兰、通河、汤原、桦川、富锦、萝北、绥滨、同江、抚远、鹤立、佛山县。
康德十二年(1945年)日本投降、满洲国灭亡。中共政权管辖此地,撤销三江省建制,成立合江省。国民政府亦设合江省。
行政区划
三江省所辖的行政区划包括:[1]
- 佳木斯市(1937年-1945年,原属桦川县)
- 方正县(1934年-1945年),驻方正街
- 依兰县(1934年-1945年),驻依兰街
- 勃利县(1934年-1941年,后划归东安省),驻勃利街
- 宝清县(1934年-1939年,后划归东安省),驻宝清街
- 饶河县(1934年-1939年,后划归东安省),驻饶河街
- 抚远县(1934年-1945年),驻抚远村
- 同江县(1934年-1945年),驻同江街
- 富锦县(1934年-1945年),驻富锦街
- 桦川县(1934年-1945年),驻佳木斯
- 通河县(1934年-1945年),驻通河街
- 凤山县(1934年-1939年,后并入通河县),驻凤山
- 汤原县(1934年-1945年),驻汤原街
- 萝北县(1934年-1945年),原驻萝北村,1941年迁凤凰村
- 鹤立县(1939年-1945年),驻鹤立街
- 绥滨县(1934年-1945年),驻绥滨街
- 佛山县(1941年-1945年,原属黑河省),驻佛山街
机构沿革
三江省行政公署办公地点就在现今佳木斯市长安路与中山街交汇处,“新玛特”后身。为一幢平面呈“工”字形的二层办公楼,西北-东南走向,正门面向东侧偏北方。
康德元年(1934年),三江省公署下设总务、民政、警务、教育四厅。[3]
康德四年(1937年),总务厅改为省长官房,民政厅改为民生厅。同时撤销教育厅,其职能归由民生厅新设文教科所负责。
1937年12月1日,佳木斯镇升为省辖市,隶属三江省,成为伪满省、市、县三署重镇,东北十大新都市之一。
康德五年(1938年),新设实业厅。次年,实业厅撤销,改设开拓厅。康德十一年(1944年),新设交通厅。康德十二年(1945年),又新设林政厅。[3]
故到满洲国灭亡前,省公署共下设有省长官房以及民生、警务、开拓、交通、林政五厅。[3]
历任省长、省次长
省长
- 金名世(1934年12月-1937年7月)
- 于琛澂(1937年7月-1939年4月)
- 卢元善(1939年4月-1942年9月)
- 孙柏芳(1942年9月-1945年5月)
- 路之淦(1945年5月-1945年8月)
省次长
- 松田芳助(1937年7月-1939年1月)
- 桂定治郎(1939年1月-1939年6月)
- 增田增太郎(1939年6月-1940年4月)
- 畑勇三郎(1940年4月-1942年1月)
- 栗山茂二(1942年1月-1942年12月)
- 田村仙定(1942年12月-1943年10月)
- 竹内节雄(1943年10月-1944年8月)
- 手岛朋义(1944年8月-1945年8月)
参考文献
这是一篇与满洲国相关的小作品。您可以通过编辑或修订扩充其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