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一毛不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一毛不拔原是指战国思想家杨朱所倡导的“为我”、“贵己”、“贵生”学说。他反对墨子兼爱儒家伦理主张,认为治国的大前提是既不损己为人,亦不损人为己,但这套思想在历史上屡受非议,孟子认为他“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此后一毛不拔成为讽刺自私自利成语

背景

杨朱主张是“贵己”、“为我”。所谓“贵己”,是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即顺乎人类自然本性;“为我”则指行为应以个人出发。杨朱发表其思想时,各国诸侯为扩充王族领土而发动战争、驱策庶民以保王族利益,他认为这有违人性,非治天下之道。他说:“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1]

杨朱的贵己说,主张追求个人独立,冲击当时的君权思想,他的一毛不拔论逐成为批判对象。孟子在《孟子·尽心篇》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后来韩非亦批评,杨朱“不以天下之大利,易其胫一毛”。

在小说中,一毛不拔成为成语,形容自私行为。《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都像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即使到了近代,这句成语仍然经常在现代汉语中出现,如《文明小史》说:“杨是一毛不拔的,也只会混在里面,白吃白喝,只要对己有利,要其命也可,只要对人有利,要其毛也不。”[2]

正确理解一毛不拔的思想,须先了解语中潜词,“拔一毛以利天下(而害己),不为也”,杨朱思想在汉朝后趋势合流为广义道家思想一脉,如与《阴符经》相辉映,有“恩害相生”的内容于义颇近。

参见

注释

  1. ^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 [2006-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2.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2006-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