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式陆上攻击机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3年12月14日) |
G4M一式陆上攻击机 | |
---|---|
概况 | |
类型 | 双发动机轰炸机 |
制造商 | 三菱重工 |
设计者 | 本庄季郎 |
主要用户 | 日本帝国海军 |
制造数量 | 2,435架 |
历史 | |
起役日期 | 1941年4月2日 |
首飞 | 1939年10月23日 |
退役日期 | 1945年 |
一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一式陆攻”)是太平洋战争之中,大日本帝国海军拥有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1]。与前作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九六式陆攻”)同为三菱内燃机公司设计及制造,而其后继的陆上轰炸机“银河”因技术问题迟未解决,直到1944年末期才逐步替换陆攻机队,因而一式陆攻在日本投降前是仍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
盟军敌机识别代号中,称呼一式陆攻为“Betty”[2],不过其引擎或机翼的整体式油箱一旦被击中起火便很难熄灭,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便讥称一式陆攻为“空中打火机”。
开发的经过与名称
1930年代,由于日本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及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和美国之间主力舰队总规模在10:6.99,日军希望弥补对美国的战舰、巡洋舰、航空母舰上的劣势,开始认真思考研发由陆上基地出发,可对远洋海上敌舰进行攻击的长距离攻击机(雷击/爆击机)。
为此目的,由广海军工厂研发的九五式陆上攻击机与三菱引擎公司名古屋飞机制作所的本庄季郎开发团队研制出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竞争,三菱引进最新科技,在军机上的优越表现赢得日本海军青睐,并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实施越洋打击,此种长距离攻击的想法得以实证(虽然第一次长距离越洋攻击是结果并不算是成功),不过在此种作战模式得到实证可行后,日本军方于昭和12年(1937)9月决定开发九六式之后继机。计划案名为“十二试陆上攻击机”,单独委托三菱提出开发计划。
三菱方面则以九六式设计团队为核心,同样由工程师本庄季郎主导,对九六式在当前作战中所暴露之缺失加以改良所制作出之新型攻击机;十二试陆攻于1939年10月23日由志摩胜三驾驶进行试飞,1941年4月此机种正式服役开始取代96式陆攻,由于1941年为日本历法中之皇纪2601年,因此此机体被命名为一式陆上攻击机。
然而有关于盟军戏称的“空中打火机”的称号,是本庄季郎在一式陆攻开发期最初概念定义之际,曾向海军提出他对技术指标设定之质疑,他认为要以现有科技实践,研发出来的飞机“防御力不完全,在小型机上要求过长的续航力使得油箱过大,被弹几率大增;最好开发四发动机轰炸机,满足军火筹载、并使用增加的2具发动机动力增设防弹钢板、自封油箱、灭火装置”;但工程师的意见反扩被海军航空技术厂厂长和田操中将责骂,责骂理由则不是出于技术上的不合理,而是用“用兵是军方的事情,三菱闭嘴按照军方的规格做就好”这套官大学问大的哲学威压,三菱也未坚持,便按照海军的意见研发出了一式陆攻[3]。
一式陆攻的外观特色,就是三菱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设计的雪茄型机身,甚至在侧面机枪塔也设计了透明流线型外罩来维持机体的流线状;虽然机身直径巨大,但也因此能采用内置弹舱减少外载阻力。同时,一式陆攻安装了大直径(日本发动机标准)的火星活塞发动机,加上较轻盈(却不耐打)的机身,让一式陆攻的飞行性能在双引擎战术轰炸机中较为灵活。
生产构型
一式陆攻自1941年正式服役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总共生产了2246架,战后清点残余的一式陆攻仅剩170架。
量产型主要分三种构型,1941年量产的11型、1942年底量产的22型、1944年量产的34型。
- 11型(G4M1)
- 搭载三菱火星一一型发动机的量产型,第一种量产的一式陆攻。主翼梁安装了防弹装甲。
- 1942年3月,11型第241号机换装改善高空性能之火星一五型引擎进行测试,与11型的主要差异为发动机上方进气口,过去研究认为这型号为12型,但后续考证认为该型号不存在;换装新引擎的11型在1942年8月起出厂的第406号机起正式运用。
- 此型号于昭和18年(1943年)后生产之新机,另加装了主翼下方防弹橡胶油箱以及自动灭火装置
- 暂称13型(G4M1)
- 12型的原型机,由于当时暂称12型(即后来的22型)在开发中,因此在开发编号上是暂称13型但是量产型称为12型,由11型241号机改装
- 11型以及12型总共生产约1000架,于1944年1月停产。
- 22型(G4M2)
- 1942年12月推出,发动机、机体以及主翼皆重新设计的全面修改机种,发动机更换出力加大之火星21型,机身上方防卫机枪改善为可360度回转之设计,机体尾部防卫机枪改为九九式二号机炮,在大改装之后的一式陆攻空重以及满载重量提升,但因推重比改善,且使用空气力学上更完整LB型层流翼,空速仍有提升。
- 22甲型(G4MA2)
- 加装了H-6型搜索雷达(3式6号电探),侧面7.7mm机枪更换为20mm机炮,生产50架
- 22乙型(G4M2b)
- 22甲型上方机炮塔之20mm机炮改装为长枪身的99式2型机炮,生产50架
- 24型(G4M2A)
- 由于22型装备的火星21型发动机震动过大,因此改装为减速比降低的火星25型发动机。
- 24甲型(G4M2Aa)
- 由22甲型为基准生产的24型,生产15架
- 24乙型(G4M2Ab)
- 由22乙型为基准生产的24型,生产170架
- 24丙型(G4M2Ac)
- 以24乙型为基准,将机首7.7mm机枪换装为13.2mm机枪
- 24丁型(G4M2E)
- 樱花特攻机搭载用母机,将炸弹舱修改为专门挂载樱花11型之挂架,强化驾驶舱的防弹性能以及燃料槽的安全性,一部分机体装有加速起飞之助推火箭
- 25型(G4M2B)
- 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引擎换装为适应高空环境之火星27型(1825匹马力),改装一架
- 26型(G4M2C)
- 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换装燃油喷射式引擎火星25乙型(1825匹马力)之试作机种,改装两架
- 27型(G4M2D)
- 由空技厂用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发动机改装搭载废气涡轮增压机之火星27型(1795匹马力)以改善高空性能,改装一架
- 22型以及其衍生型从1942年11月起生产了1152架
- 34型(G4M3)
- 一式陆攻的最终生产型。于1944年1月试飞,取消了以往为了增加航程而采用的整体式机翼油箱改装为自封油箱,另增加防弹装甲;炸弹挂架强化可搭载1000千克炸弹,尾部机炮座形状变更,水平尾翼进行修改之机型,速度增加以及防护力增加的代价就是此机的续航距离大幅缩减。
- 由于此机登场时间已经接近战争末期因此加上衍生型只生产了60架。此机种有多种衍生型,作为运输以及反潜巡逻机之34甲型(G4M3A)、上方20mm机炮变更为倍径加长之九九式二型机炮之34乙型、机首防卫机枪改为13mm机枪之34丙型。
- 36型(G4M3C)
- 十二试陆上攻击机改(G6M1)
- 在一式陆攻正式量产前,由于以往长距离打击缺乏护卫兵力以致攻击机遭受不小的损失,在现有战机续航力不足下军方希望将原来用来轰炸的陆攻改装为装备强力防护机枪专门掩护长程攻击机之机种,此种机种被称为"翼端掩护机";在十二试陆上攻击机完成后,军方要求将此机种先行生产作为"翼端掩护机"之用途,三菱生产了30架此一机型。
- 此机种撤除了所有轰炸设备,并在机身前后上下的炮塔安装20mm机炮,翼上油箱以及机内油箱(将炸弹仓改装)也改为自封油箱,机翼主梁也加上了防弹装甲;改装之后机身重量大增导致速度以及机动性无法追上原本应该护卫的陆攻机群,除此以外零战的成功也直接宣告这种机型的死亡,因此这批机型之后没有上过战场就直接被改装为教练机以及运输机。
- 一式大型陆上练习机一一型
- 由于拜零战的优秀性能所赐,12式陆上攻击机改此种“翼端援护机”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海军将这些毫无用处的机种改装为训练陆攻飞行人员的教练机。
- 一式大型陆上运输机(G6M1-L2)
- 改装的目的是为了给日本海军伞兵使用,由一式大型陆上运输机改造,将防御机枪以及相关轰炸用设施通通取消改为搭载人员用座位。在撤销相关装备后可搭载20名人员,这批机队改装后参与了攻占菲律宾的任务,但战争中后期因为整体战况不利而伞兵无用武之地之后仅作为一般货物以及人员运输,山本五十六战死时即是搭乘此型飞机。
诸元
制式名称 | 暂称一式陆上攻击机一三型 | 一式陆上攻击二二型 | 一式陆上攻击三四型 |
---|---|---|---|
机体略号 | G4M1 | G4M2 | G4M3 |
全幅 | 24.88米 | 24.88米 | 24.88米 |
全长 | 19.97米 | 19.63米 | 19.50米 |
全高(水平) | 4.506米 | 6.000米 | 6.000米 |
自重 | 6,741千克 | 8,050千克 | 8,391千克 |
最大负荷 | 12,895千克 | 15,451千克 | 14,772千克 |
发动机 | 火星一五型(起飞时1,460马力) | 火星二一型(起飞时1,850马力) | 火星二五型(起飞时1,850马力) |
最高速度 | 454公里/小时(高度4,200米)注1 | 437公里/小时(高度4,600米)注1 | 480公里/小时(高度5,066米) |
实用上升限度 | 9,660米 | 8,950米 | 9,026米 |
续航距离 | 2,176公里(轰炸) 5,882公里(侦察) |
2,500公里(轰炸) 6,060公里(侦察) |
4,334公里(侦察) |
炸弹装备 | 60千克炸弹12发、250千克炸弹4发、 500或800千克炸弹1发 |
同左 | 同左 |
鱼雷装备 | 800千克鱼雷1发 | 同左 | 同左 |
武装 | 7.7毫米可动机枪4挺 (前方·上方·侧方) 20毫米可动机枪1挺 (尾部) |
7.7毫米可动机枪3挺 (前方·侧方) 20毫米可动机枪2挺 (上方·尾部) |
7.7毫米可动机枪1挺 (前方) 20毫米可动机枪4挺 (侧方·上方·尾部) |
乘员 | 7名 | 同左 | 同左 |
注1:是主翼下面装备防弹橡胶。未装备的暂称一三型为463公里/小时(高度4,200米)、二二型为469公里/小时(高度5,000米)
实战
马来亚海战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不久,日本帝国海军收到由菲利普海军少将率领的一队由威尔士亲王号战舰和反击号战斗巡洋舰以及4艘驱逐舰组成的英国远东舰队已从新加坡出发,北上要对付日本登陆部队,12月10日,这队英国舰队被日本侦察机发现,下午1时,8架九六式陆上攻击机到达并向反击号投下炸弹,一枚炸弹命中令反击号受轻伤,反击号的防空炮火也打伤了两架九六式,10分钟后,又有16架九六式到达分别向反击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投下鱼雷,两舰在水上不停回避,最终威尔士亲王号被击中两枚,而反击号被击中一枚,威尔士亲王号虽然击落了一架九六式,但它被鱼雷炸断了螺旋桨轴,舰底被撕开了一个大洞,海水不停涌入,两舰也因受创而失去航行能力,之后又有6架一式陆上攻击机向反击号投鱼雷,其中4枚命中,反击号终于在下午约2时20分被击沉,与此同时,威尔士亲王号也被5枚由一式陆攻投下的鱼雷命中和两枚由九六式投下的炸弹击中舰尾,威尔士亲王号也在下午约2时50分被击沉。
特攻机“樱花”的母机
1945年起,许多一式陆攻搭载MXY-7樱花特别攻击机,对接近日本海域的美国舰队发起多次特攻,但一式陆攻挂载樱花攻击机后飞行速度及机动性都大幅下降,经常未及释放樱花攻击机,已被为舰队护航的美军战斗机击落。
登场作品
游戏
以陆上基地起飞支援的“基地航空队”的姿态登场,实装了一一型・二二型甲・三四型,并有野中五郎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亲自驾驶的野中队
日本空军3.0二阶轰炸机G4M1
影集
其他
- 后继机
- 十六试验陆上轰炸机泰山
- 陆上轰炸机“银河”
- 十三试陆上攻击机“深山”
- 十八试陆上攻击机“连山”
参考文献
以下皆为日语书籍,名称并非官方译名,如要日语原名请参看日文版。
机械
- 雑志“丸”编集部 编‘保存版 军用机机械・系列13银河/一式陆攻’(光人社、1994年)ISBN 4-7698-0683-3
- ‘世界之杰作机No.59 1式陆上攻击机’(文林堂、1996年)ISBN 4-89319-056-3
- ‘历史群像 太平洋战史系列42 帝国海军一式陆攻凌驾双引擎机概念的中型陆上攻击机之真实’(学习研究社、2003年)ISBN 4-05-603176-2
战史
- 岩谷二三男‘海军陆上攻击机’上、下(朝日有声杂志文库新战史系列、1996年)
- 上ISBN 4-257-17305-X、下ISBN 4-257-17306-8
- 岩谷二三男‘中攻’(原书房、1976年)之复刊文库版、海军陆攻史之古典
- 伊泽保穗‘陆攻与银河’(朝日有声杂志文库新战史系列、1995年)ISBN 4-257-17299-1
- 多贺谷修牟 著・小林昇 译‘オスプレイ军用机系列26太平洋战争之三菱一式陆上攻击机 部队与战历’(大日本绘画、2002年)ISBN 4-499-22792-5
- 岩谷二三男 著・壹岐春记 监修‘雷撃隊、出撃せよ!海军中攻队之荣光与悲剧’(文春文库、2003年)ISBN 4-16-765690-6
- 上记岩谷氏‘中攻’之再编辑摘要版
证言集
- 高桥胜作・他‘海军陆上攻击机队 海军中攻队死斗之记录’(今日的话题社、1985年新版)ISBN 4-87565-120-1
- 须藤朔 等‘证言・昭和之战争 复刊战记集8 英国东洋舰队马来外海全灭’(光人社、1990年)ISBN 4-7698-0509-8
- 中攻会 编‘ヨーイ、テーッ!海军中攻队、奋战’(文艺春秋、2005年)ISBN 4-16-366690-7
注释·参考资料
- ^ 名称会被称为攻击机是因为当时大日本帝国海军统一将初期开发的水平轰炸机与鱼雷轰炸机称为攻击机,但其设计上应属于轰炸机,与现在分类所讲的攻击机不尽相同。只有后期开发的轰炸机种与俯冲轰炸机才被称轰炸机(日文汉字为爆击机)。
- ^ Mitsubishi G4M3 Model 34 BETTY.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 ^ 牧野育雄. 最終決戦兵器「秋水」設計者の回想―未発表資料により解明する究極 のメカニズム. 潮书房光人新社. 2006: 184–185页. ISBN 9784769812838 (日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