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格式手冊/不要華而不實
題目華而不實
不要華而不實 = 要實而不華?Hillgentleman 22:15 2006年9月2日 (UTC)
不友好的文風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棧/方針
有的文字對讀者不友好,比如在金酒中
很多人都以為金酒是英國人發明的,其實這可是大錯特錯,金酒其實源自荷蘭
說到以金酒為基礎的調酒,相信很少人沒聽過Gin and Tonic這名字
等等。
我覺得這種對讀者居高臨下的態度和文風需要改正。--travel 15:36 2006年8月14日 (UTC)
- 怪哉!如果看到有覺得用語不妥之處您大可以直接動手修改,這不就是維基百科的運作方式?難道這樣貼出來洋洋灑灑一大段會比您動手改幾句話來得省力嗎?這樣還不給人一種頤指氣使卻吝於自己動手的感覺,實在有點難......--泅水大象 訐譙☎ 17:27 2006年8月14日 (UTC)
- 如果『逕自修改』會造成編輯戰的話,維基百科上早就戰成哀鴻遍野比黎巴嫩南部還慘了,重點不是不敢修改內容,而是修改時是否有稍微附上編輯摘要(例如,在編輯摘要上註明『改用比較符合百科條目的緩和語氣』),或者在該條目的討論頁中以禮貌的口吻備註之所以這樣修改的理由與自己的意見。如果這樣做了其他人還有意見,或是修改又被退回爭議不下,自然可以在討論頁中進行意見溝通,討論頁原本就是這麼用的。但是開題的這位朋友很少遵循這種基本運作程序,屢次在還沒嘗試參與編輯嘗試溝通之前,就直接將討論升級到互助客棧上面來。我不是很清楚他這樣做的用意何在,但很顯然不是維基百科該遵循的基本運作程序,如果每個人處理事情都是這樣的態度,那維基百科上只會充滿著問題討論甚至爭執,卻很難有進步(因為大家都不願立刻動手修改內容),長期來說我不認為這會是一件好事......--泅水大象 訐譙☎ 04:00 2006年8月15日 (UTC)
- 我同意travel的關於金酒的意見,但不同意在這裏的討論。首先,如果你是對該條目的文字有意見,可以在該條目的討論頁討論,如果你不是對個別條目有意見,而是認為存在這樣一種現象,那麼應該給現象一個描述。其次,在給出問題的同時,儘量給出解決方法。善意和有建設性的討論是需要的。--用心閣(對話頁) 04:13 2006年8月15日 (UTC)
我同意胖虎的意見。我在這裏提出這個問題就是想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因為這不只是一個條目、一兩句話的問題,而是一個文風的問題,影響到很多條目。如果寫條目的人不注意這個問題,就會不斷地犯這個錯誤。我不能接受上面SElephant對我指責,我認為不是非要等編輯戰發生了以後才要去討論,也可以先討論再修改。而且,SElephant說了很多,卻沒有一句話是正面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難道他真的覺得這些話沒有問題嗎?
下面我具體說一下這些話的錯誤,之後我會舉更多的例子出來。
第一句話,首先是"其實這可是大錯特錯"這部分,對讀者很不友好,已經被3dball改了。其次,是這句話的表達方式,"很多人都以為是A,其實是B",我覺得除非有很好的理由,不用說前半句,直接是B就可以了,象現在的表達方式,好像故意在玩弄讀者一樣,很不友好。所以改成"金酒源自荷蘭"即可,"其實"二字都不能要,因為百科就是要提供可靠的信息的。
第二句話,錯在"相信很少人沒聽過",暗中包含了對讀者讀者居高臨下的態度,很多讀者可能就是沒聽過,那麼他們看了這句話就會覺得受到了歧視和輕視。我建議刪除這一句,只保留Gin and Tonic這個詞作主語。
更多的錯誤的例子在下面補充。--travel 16:46 2006年8月15日 (UTC)
在龍舌蘭酒中
Tequila可能是最受誤解的一種酒,對於許多人來說,它是一種瓶子裏面泡了些蟲子、用仙人掌為原料製造的墨西哥酒。但事實是,Tequila既不是仙人掌做的,更不可以在瓶里放蟲子,想像中應該是很隨性製造的Tequila,其實是所有酒類之中受到法規限制最嚴格的一種產品。
我覺得除非有很好的理由,比如有文獻證明的確有很多人有誤解,應該刪除蟲子的說法,直接說這種酒是什麼,而不是象現在先說不是什麼,再強制地告訴讀者錯了,這不是在玩弄讀者嗎?
(Agave,墨西哥當地人又稱其為Maguey)是種墨西哥原生的特殊植物,雖然它經常被認為是一種仙人掌,實際上的淵源卻與百合(孤挺花/Amaryllis)較為接近。
直接說百合就可以了。
注意一點,Blanco這種等級標示
刪除"注意一點",有命令讀者的意思。
但請切記,
刪除
注意的是有些酒廠會同時替多家品牌生產龍舌蘭酒,甚至有可能是由互相競爭的品牌分別銷售!
居然有個感嘆號!估計是用多了改不了習慣了。你怎麼能對一個百科全書的讀者大聲叫喊!?
--travel 17:04 2006年8月15日 (UTC)
在威士忌中
相比之下,一些比較細目的威士忌分類反而擁有非常嚴謹的定義甚至分類法規,是個很有趣的現象。
"很有趣""反諷的是"之類的話語非常主觀,強加於讀者。
注意,這定義並沒限制同一個瓶子裏的酒皆必須出自同一個橡木桶裏面,實務上酒廠的調酒師常會根據需要,
兩個錯誤,一是用了"注意"這個詞,二是先自己樹了個靶子,然後又說錯了。
其實Glen是蓋爾語裏面「山谷」的意思
為什麼要加上"其實"?
--travel 17:13 2006年8月15日 (UTC)
在蘇格蘭威士忌中
事實上,如同伏特加酒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先出現加味伏特加之後,
刪去"事實上"
--travel 17:20 2006年8月15日 (UTC)
在元朗中
一般人誤解了元朗只是元朗市及附近地方,不過根據《新安縣誌》,元朗最先是
可以刪去前半句,直接從"根據《新安縣誌》"開始。
我只是舉了幾個例子,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travel 17:25 2006年8月15日 (UTC)
- User:Travel提出的作品幾乎都是我一個人撰述完成的,所以我假設他的發言有相當程度的針對性(若非如此怎不會也提出別人的作品討論呢?)。不過就事論事,我老實承認這些比較早期寫的文章,部分行文的風格並不完全適合百科條目的敘述方式,因為這些關於酒類的文章有很多當初不是為了維基百科而撰寫的,而是早在我還沒有加入維基百科之前,就已經寫好用來作為其他場合發表用途,例如教材或報導。因此,裏面有些比較強勢說明的語氣使用,是針對作為一份教材的特性而這樣寫的,而有些比較輕鬆的筆法,則是因為要作為一份介紹報導不能太枯燥所致,我只是比較偷懶直接上傳稍稍修改為維基百科的格式就沒再去動它們了,所以時隔多日如果有人覺得部分的語氣不恰當,大可以直接更改之,例如3dball兄的改法我就沒意見,反倒感謝他幫我做了些自己懶得做的事。我比較不理解的是為何有人會願意花很多功夫批評卻不願意實際着手進行修改,這並不是參與維基百科適當的態度。
- 不過,有部分比較專業的知識User:Travel本身可能不是很懂,所以提出了不大正確的見解。例如關於Tequila,大部分的人聽到這種酒類時的確都會先想像到那種裏面泡著蝴蝶幼蟲的Mezcal酒,而不知道依照正式規定Tequila是不可以放入其他雜質,這不是在玩弄讀者而是在闡述一種事實存在的現象,不信大家可以去考考身邊的朋友,看看有幾個人會答錯幾個人答對。除此之外也的確很少人知道龍舌蘭草不是仙人掌而是百合花的一種,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通常都還是抱持有『Tequila是仙人掌酒』的錯誤認知,如果只是直接平鋪直述地說『Tequila是一種百合花做成的酒』,反而無法陳述誤會多於正知的事實。
- 還有,可能是兩岸的差異,驚嘆號的用法在台灣並不是代表用大叫的語氣敘述事情,有時只是代表一件事有點讓人驚訝而已。同樣的,如果覺得不妥大可以動手把它改成句號就行,這種事情還需要拿出來大篇幅討論之後,然後制訂一大堆複雜但幾乎沒人有興趣去看完的方針去規範它嗎?--泅水大象 訐譙☎ 18:01 2006年8月15日 (UTC)
- 我最開始是偶然看到了金酒這個條目,提出了意見。之後的例子都是順藤摸瓜,摸到的。並不是因為這些條目是SElephant寫的我就要揪出來,而是因為這些條目有問題才被揪出來的。元朗也是偶然看到的。SElephant說我"怎不會也提出別人的作品討論呢?"是因為你的錯誤最多,最好找,你自己又不改,還美其名曰:"自己懶得做",要讓別人去改,你自己幹什麼去了?你說這裏的討論是要"制訂一大堆複雜但幾乎沒人有興趣去看完的方針",那你自己上面長篇大論"正文避免淺藍色連結"是在幹什麼呢?真是笑話。不要假定每個人都知道Mezcal。--travel 18:18 2006年8月15日 (UTC)
- SElephant在討論中總是要偏題,一會兒說先討論後修改是不對的,一會兒說討論只是針對他個人的,一會兒又說制訂規則是沒有用的,何必耍花槍呢?討論的議題是文風,討論文風的好壞就可以了,為什麼要扯那麼遠?為什麼要轉移大家的焦點?--travel 18:43 2006年8月15日 (UTC)
- 如果我誤會了User:Travel當初之所以挑出這些文的動機,在此致歉,因為您對我的私人恩怨是有目共睹的,很難不往這個方向聯想。至於我的作品『錯誤最多』這件事,恕難接受,畢竟這邊有些缺點基本上只是一些語氣用法稍嫌不適而已,但並沒有真的出現內容不符合維基百科收錄標準或資料錯誤的情況,在中文維基上八萬多篇條目裏面,再怎樣它也不可能被排在『錯誤最多』的範圍裏面(別忘了您現在在批評的是一篇受到大家投票認可入選特色條目的作品)。我說我自己偷懶就是偷懶,哪有啥美其名叫偷懶這種事情?維基百科是個自由的百科全書,意思是說我有權力選擇自己要去還是不去編輯某些文章的資格,您也沒有權力頤指氣使去要求別人要去改這個改那個,如果您覺得作品內容有不適當之處就請自己動手修改,我在這整篇討論的重點只放在這件事上:因為,行文風格是每個人要慢慢練習琢磨才能趨近完美的,但維基百科真正的宗旨是透過多人的修改編訂讓作品趨於最佳化,而非一開始就制訂繁複的寫作標準期望文章一寫出來就是100%正確完美。一言以蔽之,光說不練不是維基百科真正的運作宗旨,勇於下手修改才是正確之道!--泅水大象 訐譙☎ 02:49 2006年8月16日 (UTC)
上述應該避免的語句,其實有Wikipedia:不要華而不實作為指引。-- tonync (talk) 15:42 2006年8月16日 (UTC)
柯伊伯帶和冥王星,使用了過多設問、孩子氣的語言。讀這兩個條目,感覺像是被當成了小朋友由幼稚園老師在講課。--Tevatron 11:23 2006年8月27日 (UTC)
離題一下,如果是要描述「普遍容易誤解的地方」——例如上面提及的,誤解金酒是英國人發明(源自荷蘭),那該怎樣描述才比較好呢?--翔風·艾倫·獲加☆有事找我*^-^* 06:02 2006年9月6日 (UTC) 「金酒不是英國人發明的,而是荷蘭人發明的。」或描述為荷蘭人發明的。
關於現代君主逝世條目表述中立化:「駕崩」與「去世/逝世」
- 下列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注意到伊利沙伯二世之死條目下存在「駕崩」「去世」混用之情況。駕崩一般而言是漢字文化圈中對君主去世的說法,英國君主逝世沒有非常特殊的表述(如白金漢宮公報里使用「died」),使用「駕崩」未必合適,且考慮到讀者中也存在反對君主制的進步派人士等因素,對生前評價普遍非負面的女王採用中性偏褒義的「逝世」可能相對合適,且可推至其餘君主去世之情況。--Liang5276x(留言) 2022年9月13日 (二) 02:21 (UTC)
- 支持對非中國歷史的君主使用中性的「逝世」代替「駕崩」。--CaryCheng(留言) 2022年9月13日 (二) 03:24 (UTC)
- 是否有任何目前屬於英聯邦的國家在政府的官方中文文件上對伊麗莎白二世的死亡使用駕崩?若無,則用逝世。-KRF(留言) 2022年9月13日 (二) 03:45 (UTC)
- 「駕崩」用於非漢字文化圈君主有很多例子,並沒有錯,「駕崩」二字亦並不隱含支持君主制的意涵。不過「逝世」確實更符合百科全書的風格。「去世」用於君主似乎不如「逝世」禮貌。推薦使用「逝世」。--Mosowai(留言) 2022年9月13日 (二) 03:53 (UTC)
- 似乎媒體稱其「駕崩」的不算少[1][2][3][4][5],BBC中文也有一處,但基於MOS:華而不實、此處無特殊意義(如突發或引起關聯事件),贊成統一稱「逝世」。 吐槽 想起(多次)被議的享壽、享年、得年等用詞之爭。--YFdyh000(留言) 2022年9月13日 (二) 09:49 (UTC)
- 贊成「逝世」。非要附庸風雅的話建議用享國和踐祚。[開玩笑的]--——🦝英特浣熊耐爾 就一定要實現(留言・貢獻) 2022年9月13日 (二) 22:55 (UTC)
- 但是我們不是媒體,各種百科全書中是否也是如此專門稱呼君主逝世為「駕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9月14日 (三) 02:34 (UTC)
- 有,但用於外國君主大概不普遍。[6][7]。--YFdyh000(留言) 2022年9月14日 (三) 08:33 (UTC)
- 可以按照常識判斷,國外君主大部分都不符合「崩、薨、卒、死、歿」的禮教制度,應該忠於原文表述。----Cat on the Mars 2022年9月14日 (三) 09:09 (UTC)
- 但是我們不是媒體,各種百科全書中是否也是如此專門稱呼君主逝世為「駕崩」?--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22年9月14日 (三) 02:34 (UTC)
- 本人作為生活在君主立憲制的一員,要求使用「逝世」。甚於中國的帝王制不予置評。Bagida520(留言) 2022年9月15日 (四) 07:09 (UTC)
- 我覺得「駕崩」與「去世/逝世」均可,駕崩」本來就專指君主「去世/逝世」,無論漢字圈國家還是非漢字圈國家均存在反對君主制人士,因存在反對君主制人士就對「駕崩」與「去世/逝世」用詞有所取捨理據不足。--Joker Twins(留言) 2022年9月16日 (五) 14:57 (UTC)
- 還有一依據為海外無特殊表述(忠於原文問題),駕崩屬於「二次創作」範疇。--Liang5276x(留言) 2022年9月19日 (一) 07:00 (UTC)
- 那說那些非漢字文化圈的往生者「享耆壽」、「享嵩壽」又該怎麼辦?又,維基百科需不需要原則上完全禁止「年屆古稀」、「年逾不惑」、「弱冠少年」等用詞?-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2年9月16日 (五) 15:30 (UTC)
- 關於「享耆壽」、「享嵩壽」、「年屆古稀」、「年逾不惑」、「弱冠少年」等用詞,一般情況下現代人物完全可以查驗具體年齡,不必模糊用詞估計大致年齡,若人物生卒年不甚詳盡只能估計大致年齡的,則可以使用上述模糊用詞描述年齡。--Joker Twins(留言) 2022年9月16日 (五) 16:09 (UTC)
- 這次我看見有媒體使用 崩御 的--我是火星の石榴(留言) 2022年9月18日 (日) 10:48 (UTC)
- 那是挪用了日本天皇的表述(日本使用「天皇陛下崩御」),也不符合普遍習慣。--Liang5276x(留言) 2022年9月19日 (一) 07:02 (UTC)
- 本案已7日無新留言。
- 目前社群多數意見支持「對非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君主之死,一般情況下應以『逝世』取代『駕崩』」。
- 依WP:共識#什麼是共識:「共識不強求一致同意。理想情況下,共識不會存在任何反對意見;但假如無法實現這點,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
- (&)建議:依WP:共識#非方針指引相關提案簡易規定,免去公示程序,3日後執行。--CaryCheng(留言) 2022年9月26日 (一) 08:54 (UTC)
- 加上「一般」「通常」,避免斷言。--Cat on the Mars 2022年9月28日 (三) 10:30 (UTC)
- 好的,感謝閣下建議。--CaryCheng(留言) 2022年9月28日 (三) 10:40 (UTC)
- 請問是否考慮寫入格式手冊?——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9月28日 (三) 11:20 (UTC)
- 沒有耶。一來是整個討論中都沒人提過要寫進格式手冊,二來我也不知道要寫在格式手冊的哪個章節。如果有適合的章節可以放,寫進去也無妨。--CaryCheng(留言) 2022年9月28日 (三) 13:42 (UTC)
- 加上「一般」「通常」,避免斷言。--Cat on the Mars 2022年9月28日 (三) 10:30 (UTC)
- ✓ 通過:社群達成共識「對非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君主之死,一般情況下應以『逝世』取代『駕崩』」。
- 討論結果並存檔於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冊/不要華而不實,以供未來發生編輯爭議時參閱。--CaryCheng(留言) 2022年9月30日 (五) 08:10 (UTC)
- 本討論已經關閉,請勿修改。如有任何意見,請至合適的討論頁進行,並不要再次編輯本討論。
共識的修訂案
原本通過的共識是「對非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君主之死,一般情況下應以『逝世』取代『駕崩』」,有編者似乎將其理解為應將相關條目中所有的「駕崩」都替換為「逝世」。在某些情況下,這麼做未必合適。
當涉及君主之位繼承等情況時,「駕崩」一詞能夠顯示出「逝者是君主」及「逝者逝世時仍在位」之意。例如條目伊利沙伯二世中「1936年1月,其祖父佐治五世國王逝世。同年12月,繼位不足一年的伯父……」「在收到父親逝世的消息後,伊利沙伯倉促回國繼位。」此兩處如使用「駕崩」,讀者可能會更易理解。
因此,建議在原共識後增補以下文字——「在需要暗含或強調『逝者是君主』或『君主逝世時仍在位』之意時,應保留『駕崩』一詞。」 --Mosowai(留言) 2022年10月5日 (三) 21:11 (UTC)
- 在位去世=駕崩的含義是否有辭典支持?退位後去世有稱駕崩,例仁明天皇、[8]等。如此,並無更易理解,單純是尊稱。--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6日 (四) 03:56 (UTC)
- 《新華字典》「帝王死去」。《國語辭典》「尊稱天子死亡」。如果去世時已退位,即不再是君主,亦不再符合「駕崩」的定義(除非其退位後仍保留「太上皇帝」之類的名銜,平成天皇應屬此類,仁明天皇是否屬此類我不確定)。另,「駕崩」亦有指明「逝者是君主」的作用,合適的時候使用能夠有方便讀者理解的作用。(請允許我修改一下題目,把這一點加上。)--Mosowai(留言) 2022年10月6日 (四) 04:18 (UTC)
- 伊利沙伯二世就是在位時過世的,當初就是因為「駕崩」用在「非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君主之死」不合適,才會開啟討論達成目前的共識。如果改成在位過世即可用「駕崩」,等於推翻目前的共識。可以回去看討論過程,有數個使用者同意中文世界有媒體使用「駕崩」指伊利沙伯二世之死,但是依MOS:華而不實,在中文維基百科使用「逝世」即可。--CaryCheng(留言) 2022年10月6日 (四) 08:52 (UTC)
- 另外,既然有意修訂共識,建議集中討論,將目前的討論移動到原討論標題下。--CaryCheng(留言) 2022年10月6日 (四) 08:55 (UTC)
- 本人更傾向於將原來的共識理解為,在「兩者都可用的情況下,『逝世』優於『駕崩』」。原共識亦有提及「一般情況下」,說明也會有例外情況。因此本人提出該修訂案,希望將例外情況訂明,並無意圖推翻已有共識。我的主張並非「在位過世即可用『駕崩』」,而是「在有必要隱含『逝者是君主』或『在位過世』這些意思的時候,可以用『駕崩』」;「不應將有關條目內所有的『駕崩』都不經分辨地替換為『逝世』」。--Mosowai(留言) 2022年10月6日 (四) 18:00 (UTC)
- 之前總結提到「非漢字文化圈」。依您的主張,西方在位國王去世,是否也宜用駕崩隱含深意,是否會不合適。直接替換所有的駕崩可能不合適,但適當換為逝世、去世、病逝等可能會更中立、全球化和易於理解。也許不應假定讀者了解「駕崩」的含義, 吐槽 想起真除-Talk:胡瑞邦、背書等用詞常見性問題。--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7日 (五) 04:08 (UTC)
- 我不覺得共識中包含「『駕崩』一詞用於非漢字文化圈君主是不恰當」這個意思。在涉及到王位繼承的問題上,我實在想不到有比「駕崩」更合適的詞了。在中文語境中「舊王駕崩,新王繼位」應比「舊王逝世,新王繼位」更易理解。「駕崩」一詞應該是小學生都能明白的,「背書」可能需要中學語文水平。「真除」則是我第一次聽說這個詞。--Mosowai(留言) 2022年10月7日 (五) 05:31 (UTC)
- 之前總結提到「非漢字文化圈」。依您的主張,西方在位國王去世,是否也宜用駕崩隱含深意,是否會不合適。直接替換所有的駕崩可能不合適,但適當換為逝世、去世、病逝等可能會更中立、全球化和易於理解。也許不應假定讀者了解「駕崩」的含義, 吐槽 想起真除-Talk:胡瑞邦、背書等用詞常見性問題。--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7日 (五) 04:08 (UTC)
- 本人更傾向於將原來的共識理解為,在「兩者都可用的情況下,『逝世』優於『駕崩』」。原共識亦有提及「一般情況下」,說明也會有例外情況。因此本人提出該修訂案,希望將例外情況訂明,並無意圖推翻已有共識。我的主張並非「在位過世即可用『駕崩』」,而是「在有必要隱含『逝者是君主』或『在位過世』這些意思的時候,可以用『駕崩』」;「不應將有關條目內所有的『駕崩』都不經分辨地替換為『逝世』」。--Mosowai(留言) 2022年10月6日 (四) 18:00 (UTC)
- 不建議禁止使用「駕崩」,常見用法,隨編者喜歡用駕崩、逝世或去世就可以,實在怕讀者不了解,可以給「駕崩」加連結。中文維基百科並不需要照顧剛開始學中文的人的詞彙量--苞米(☎)💴 2022年10月7日 (五) 10:03 (UTC)
- (-)反對Mosowai閣下的修訂提案。
- 我基本理解Mosowai閣下的修訂理由。不過當初開啟討論時,我就支持在伊利沙伯二世之死中以「逝世」取代「駕崩」,對「佐治五世國王逝世」或是「在收到父親逝世的消息後,伊利沙伯倉促回國繼位。」等句,我也持相同立場。
- 其實我原本提出的共識是「對非漢字文化圈的現代君主之死,以『逝世』取代『駕崩』」,因為U:CatOnMars建議
加上「一般」「通常」,避免斷言
,才加上「一般情況下」。 - 日本天皇算是漢字文化圈的君主,我可以接受使用「駕崩」;至於分類:各國君主中的其他現代君主,我認為應一律以「逝世」取代「駕崩」。--CaryCheng(留言) 2022年10月7日 (五) 13:42 (UTC)
- 「在收到父親喬治六世逝世的消息後,伊利沙伯倉促回國繼位。」如何?能否解決問題?能被稱為「喬治六世」的人應該可以合理推斷是君主吧!?這樣就可以不用「駕崩」又可以表達「君主逝世」。-游蛇脫殼/克勞棣 2022年10月7日 (五) 15:02 (UTC)
- 同意閣下的看法,直接寫「君主名號」接「逝世」非常清楚,不必寫「駕崩」。--CaryCheng(留言) 2022年10月7日 (五) 16:57 (UTC)
Mosowai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原先的共識我認為來得有點莫名,拆開組成這個共識的不同意見作分開檢視,都有不同的問題:
- 英文沒有「駕崩」的對應詞語;英漢字典「die」作「逝世/死亡」:維基百科不是字典,編寫百科全書應該要考慮「cultural references」,字典可作參考,但單憑字典作結論未免難令人信服。
- 實而不華:哪為何會得出中國皇帝仍可用「駕崩」的共識?
- 享年、享壽、歸西、殯天:個人認為這類字詞很難在這個討論與「駕崩」相提並論,「享年」、「享壽」在傳統中國會計及虛齡,例如「積閏享壽」,因此「享年」、「享壽」的確有誤導讀者的可能,實在是不符合百科全書的用語。「歸西」、「殯天」明顯帶有感情色彩,常人可理解在新聞和一般資訊性出版物不會使用。「駕崩」本身我看不出有很強烈的個人情感色彩,反而能夠很精簡地用兩字形容在位君主死亡,而且使用「駕崩」配上中國以外的君主,不止英皇,還有泰皇等,也是十分常見,看不出有非中國皇帝其他君主不可配用「駕崩」的規定。事實上,「去世」和「逝世」某程度上都有一些感情色彩和有出於某種尊重,我又看不出如果禁用「駕崩」,為何不索性另定共識任何人等禁用「逝世」、「去世」,一律只應用最中立的「死亡」。
我不是提出所有君主只可用「駕崩」,使用「逝世」和「去世」等我也不反對,但突然有一個共識禁用「駕崩」我就覺得很奇怪。Mosawai提出的例子是令人憂慮的,因為這反映共識倉促達成而沒有經過深思熟慮的。就算Mosawai提出的例子似乎有可解決的替代方案,更大的問題是可能尚有其他很多不同情況沒有解決,只是因為沒有作為例子提出而遭到忽略。--Clithering(MMXXII) 2022年10月7日 (五) 15:56 (UTC)
另外,「駕崩」如不可用,出於實而不華,何不一併禁止僧人使用「圓寂」?「駕崩」與「登基」、「加冕」等是一個連貫的概念,不准使用「駕崩」也使這個連貫性打斷了。此外,「大婚」在英文也沒有相應的詞語,哪麼常用的「皇家大婚」(royal wedding)又是否應該禁用,只可作「皇家婚禮」?這是我暫時進一步想到的。--Clithering(MMXXII) 2022年10月7日 (五) 16:25 (UTC)
- 對於「駕崩」「圓寂」等使用,我認為需注意條目中的違和感。何種君主宜用駕崩,目前還是有疑議,雖然我無意一刀切禁用,但不支持全面使用。「圓寂」等用詞,在條目中也是有替代可選、可考慮的。對外國君主使用駕崩,可能有些人覺得恰到好處,又有些人覺得不適當、生搬硬套。對於平直敘述,可能更宜用中性詞。例如,「亞歷山大大帝,公元前323年駕崩。」,對讀者會否用詞過剩。 吐槽 真有不少條目和書籍說「亞歷山大大帝駕崩」。--YFdyh000(留言) 2022年10月8日 (六) 08:18 (UTC)
- 目前全世界尚存的君主制中只剩下最後一個皇帝,即日本天皇,由於日本在漢字文化圈內,他們熟悉儒家禮教,也有玩這套用法,我覺得只要天皇制度不廢,那未來就繼續用駕崩一詞。由於現在世界上其它君主或君主制國家都不是皇帝或帝國,已經不再適用駕崩一詞,英國已經在1947年自廢帝號,雖然喬治六世是最後的印度皇帝但已不適用駕崩一詞,繼承者伊麗莎白二世應該是完全沒有資格,所以從今以往是沒有問題的。但問題出在歷史上的外國君主的用法。作爲上面有諸侯和國王的子民的我雖然不捨得「駕崩」一詞的棄用,但是崩其實帶有褒貶、禮教等級的用法,正如上面某用戶提到「崩、薨、卒、死、歿」的用法,我顧慮到的是,就如眼前就存在盧森堡大公、馬耳他騎士團大教長、馬來西亞諸州蘇丹、嚴端、拉惹、印尼日惹蘇丹這種明顯無法套用駕崩的情況。這會導致我們必須要確定歷史上該君王的等級是否屬於帝王級。歐洲史明確的帝王我還不擔心,埃及法老、亞述帝國君王、伊斯蘭哈里發、中亞大汗、阿茲特克特拉托阿尼是個問題,甚至回到日耳曼地區,上面是崩,那大大小小的諸侯,可以用薨嗎?還有一些上古的「帝國」,譬如近代的「馬六甲帝國」好了,馬六甲蘇丹要用駕崩嗎?以我的閱讀習慣,看到羅馬皇帝屋大維駕崩、尼祿駕崩,我會非常不習慣。現在的中文世界對部分特定國家和部分特定君王想要用駕崩,我推測其實可能和近代史,這些國家或國王曾經和中國皇帝打過交道有關,譬如大英國大皇帝。他們和中國鄰國如暹羅、緬甸、琉球相比是高一等的存在,甚至比中國還要強大。我明白任何文化往外看,必然要用自己的語言去描述對方的世界,我覺得駕崩實在無法勝任那麼複雜的世界,這只適用中國及其週邊地區。其中英國由於曾經統治香港,中文世界必然曾經使用駕崩一詞在維多利亞女皇、愛德華七世、喬治五世身上,以當時的國際情勢和國格,我也覺得自然和得體。租界可能也有類似情況。是以我建議,歷史上的外國君主,只有那些曾經支配中國土地的歐洲皇帝(俄國、德國、奧地利、英國)適用駕崩一詞,而且時代侷限在19世紀至20世紀之間。凡中途廢號者不得使用,譬如法國就完全沒有適用者。Cherjau(留言) 2022年10月13日 (四) 19:29 (UTC)
- 其實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可靠來源怎麼使用相關詞彙。如果用了,維基百科也不一定要強行替換詞語。例如新聞報導說某人「享年」幾歲,就是維基百科可以沿用的。我個人某種程度上不認為社群應該透過原創研究來自行定義相關詞彙之使用場合。——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2年10月14日 (五) 02:1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