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維基百科:特色條目評選/颶風伊萬對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南美洲的影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颶風伊萬對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南美洲的影響

結果9支持,0反對 => 入選 核對者:--劉嘉留言2014年5月22日 (四) 10:05 (UTC)[回覆]

颶風伊萬對小安的列斯群島和南美洲的影響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37,448位元組)

投票期:2014年5月8日 至 2014年5月22日
提名類別:特色條目候選
說明:譯自英文特色條目,來源充足,可供查證,內容全面且無多餘細節。—劉嘉留言2014年5月8日 (四) 09:52 (UTC)[回覆]

符合特色條目標準

如果認為條目符合特色條目標準,使用#{{yesFA}},說明理由並簽名;
  1.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提名人票。--劉嘉留言2014年5月8日 (四) 09:52 (UTC)[回覆]
  2.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完備,來源充足。-- 慕尼黑啤酒  暢飲  2014年5月12日 (一) 04:04 (UTC)[回覆]
  3.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豐富,符合標準。--ILMRT留言2014年5月14日 (三) 02:46 (UTC)[回覆]
  4.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符合特色條目要求。--SSR2000留言2014年5月16日 (五) 16:43 (UTC)[回覆]
  5.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充足、語句順暢,參考資料足以支撐全文,段落大致上都有注腳,以yesFA票作獎勵。—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裏,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2014年5月17日 (六) 14:54 (UTC)[回覆]
  6.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大致符合要求。— lssrn45 | talk 2014年5月17日 (六) 16:31 (UTC)[回覆]
  7.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親編撰的很好哦。只是有一點不明白,這麼長的條目標題能夠成為一個條目麼?而且除了英語以外麼有其他語言的來編寫的條目了。當然還是支持成為特色的說~--萌動の心(^_^)∠※π≈3.141592653589793238親留言哦於共和國64年 2014年5月17日 (六) 17:28 (UTC)[回覆]
  8.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條理分明、敘事詳盡。--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5月19日 (一) 13:34 (UTC)[回覆]
  9.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全面,來源充實。 --北風其涼留言2014年5月21日 (三) 15:23 (UTC)[回覆]

不符合特色條目標準

如果認為條目不符合特色條目標準,使用#{{noFA}},說明理由並簽名;


中立

如果對這個條目的提名持中立態度,使用#{{中立}},說明理由並簽名;

意見

參考特色條目標準寫作指南,給予意見並簽名。
  • (!)意見 - 請修正:
  • 「防災措施」章節
    1. 第二段:「萬千上萬」應為「成千上萬」;「受到兩次延遲」中,「受到」和「兩次」能否調換位置?「並將海上鑽井平台的工作人員撤離」,「將人撤離」語句不成立;「有約560人」希望改為「約有」;
    2. 第三段:「前來」建議改為「前去」;
  • 「影響」章節
    1. 「委內瑞拉、特立尼達和多巴哥,以及ABC群島」段落第一段:「海上有三艘船隻及其一共載有的28人失蹤」,單看這一句,「一共」似乎可以刪去;與原文「 28 people missing offshore on three boats」比照,感覺沒有「三艘船失蹤」的意思;
    2. 同段落第二段:「傷重不治」能否令人聯想到「killed」?如能,請無視本句;
    3. 「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巴巴多斯和其他地區」段落第二段:「四間酒店」請修正為阿拉伯數字;
  • 「善後」章節
    1. 第三段:required complete reconstruction,「需要徹底重新」?無法理解, 還請修改措辭;「出現數人死亡」有點彆扭,單看可改作「有數人死亡」,比對原文後發現「indirect 」未譯,希望以「颶風還間接造成了幾人死亡」的句型修正。--Kou Dou Talk Contrib 2014年5月18日 (日) 16:38 (UTC)[回覆]
(:)回應大部分改了。1、傷重不治就是死亡啦,因為感覺漢語語境下說誰誰誰被自然災難所「殺」有些彆扭;2、自己也感覺按漢語語境,這裏已經是颶風過後才有人死亡的就不用再加上「間接」兩字了。--劉嘉留言2014年5月19日 (一) 11:53 (UTC)[回覆]

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explo.htm 轉為簡體網頁 爆字. 爆發性增強: Dunnavan在1981年定義,熱帶氣旋內之最低海平面氣壓在12小時內持續每小時下降2.5hPa,或持續6小時內每小時下降5hPa,即屬爆發性增強--劉嘉留言2014年5月20日 (二) 06:50 (UTC)[回覆]

  • 不論是否有條目,內鏈應該有。另外,你給的解釋似乎證實了我的說法。英文維基的原文是「Rapid deepening」,en:Rapid deepening給的定義和1981年Dunnavan的說法不一樣吧?有「爆發性增強」沒錯,但你並未找到證據證明「Rapid deepening」就是「爆發性增強」。--如沐西風留言2014年5月20日 (二) 07:31 (UTC)[回覆]
    我不是很明白,「rapid deepening」頁面上寫的不就是「Rapid intensification」麼?如果還是說不過去,請看颶風伊萬的氣象歷史,或者這樣算自我參照,那就請看:「After reaching hurricane strength, the rate of intensification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nd Ivan underwent an 18 h period of rapid intensification (rate > 30 kt/24 h). Satellite intensity estimates suggest that the intensity increased 50 kt while the central pressure decreased 39 mb during that time and Ivan reached its first peak intensity of 115 kt at 0000 UTC 6 September. This made Ivan the southernmost major hurricane on record」……「Immediately following the 24 h weakening period, Ivan began a second strengthening phase (Figure 2b) that also contained a 12 h period of rapid intensification.」……「After passing Grenada and into the southeastern Caribbean Sea, the hurricane's intensity leveled off until 1800 UTC on 8 September when another brief period of rapid intensification ensued」……颶風伊萬這個重定向是錯誤的,應該提刪,或者是在建立這個條目後再加進去更合適。--劉嘉留言2014年5月20日 (二) 07:49 (UTC)[回覆]
    我說的是,你並未找到證據證明「Rapid deepening」就是「爆發性增強」。如果還不明白:
    英文維基:Rapid deepening: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defines rapid intensification as an increase in the maximum sustained winds of a tropical cyclone of at least 30 knots (35 mph; 55 km/h) in a 24 hour period.
    你給的來源:爆發性增強 - 香港熱帶氣旋追擊站hkcoc.weather.com.hk/cycdict/key=explo.htm 爆發性增強: Dunnavan在1981年定義,熱帶氣旋內之最低海平面氣壓在12小時內持續每小時下降2.5hPa,或持續6小時內每小時下降5hPa,即屬爆發性增強。
    前者是據風速判斷,後者的是由氣壓定義。英文維基還說,之前「rapid deepening」的定義也是據壓強,「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previously defined a tropical cyclone as having rapidly intensified, when the minimum central pressure decreased by 42 hectopascals (1.240 inHg) over a 24 hour period.」中心最低氣壓24小時才降42百帕,平均每小時下降不到2百帕。而爆發性增強是12小時內持續每小時下降2.5百帕,由此或可推斷「rapid deepening」要比「爆發性增強」弱得多。當然,這個論斷不大嚴謹。但是,到如今確實沒有證據表明「Rapid deepening」就是「爆發性增強」。如果劉君查得到一個來源,證實「rapid deepening」的中文就是「爆發性增強」,那這麼翻譯就是合理的。
    另外,我猜想「爆發性增強」對應的英文應該有「Explosive」。我看這個條目的時候也不知道「rapid deepening」的定義具體是什麼,也沒聽說過「爆發性增強」。但是按照已往見到的科技名詞譯法,覺得「rapid deepening」的中文譯名不大可能是「爆發性增強」。按經驗,科技界對這種詞應該是逐詞而譯,不大可能在「rapid deepening」里搞出「爆發」來。--如沐西風留言2014年5月20日 (二) 08:02 (UTC)[回覆]
    我明白閣下的意思,「若按0800~2000這段時間計算 , 17W由960MB下降至915MB , 12小時內下降了45MB , 已屬於爆發性增強。」從這個表述來看,12小時下降45MB,平均每小時達到3.75,遠遠超過每小時2.5MB的標準。但後面用的詞是「已屬於」。當然,從嚴謹的科學論斷角度出發,這並不足以說明爆發性增強之「上」是否還有一個更「高」的級別,但是,possibly,but very unlikely。每小時3.75百帕,這個速度是非常驚人的。同時我前後對照了多個所知最強颶風的氣象歷史總覽文件(卡特里娜、威爾瑪、伊萬和迪安),但始終沒有找到過比rapid intensification更高的,形容氣旋增強速度快的表述([1]威爾瑪已經創下最低氣壓紀錄,但仍然沒有不同說法:[2],還有卡特里娜[3]和迪安[4])。從這方面來說,我認為自己也可以做出這樣的推斷,爆發性增強,和rapid intensification一樣,都是用於形容熱帶氣旋增強速度的最高標準表述。「由昨天晚上8時到今天下午5時,三巴中心風力已經由110km/h急劇增強至185km/h,可謂「爆發性增強」」。「范斯高 過去 24 小時爆發性增強,今日已成為颱風,國際編號 1327」。我知道從嚴謹的科學角度,這可能還不足夠,但我已經盡到自己最大的努力,在沒有找到證據證實otherwise以前,我會堅持這樣的譯法。--劉嘉留言2014年5月20日 (二) 08:43 (UTC)[回覆]

結果9支持,0反對 => 入選 核對者:--劉嘉留言2014年5月22日 (四) 10:05 (UTC)[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