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StefanTsingtauer/工作區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2][3]

國民政府外交部、國立中央博物院、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

列表

名稱 年代 地址 圖像 其他信息
京奉鐵路瀋陽總站 1927年6月設計,1930年建成[4] 遼寧省瀋陽市和平區總站路100號[5] 該建築為楊廷寶回國後主持設計的第一個工程,為當時由中國建築師設計的最大的火車站,具有東西元素交融的折衷主義特點[6]。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改稱「奉天總站」,1934年改稱「北奉天驛」,1946年改稱「瀋陽北站」[4]。1990年瀋陽北站新站房建成後,先後改為瀋陽鐵路分局、瀋陽鐵路局瀋陽辦事處、瀋陽車務段辦公樓。2017年經歷修繕並開闢展廳[5]。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瀋陽同澤女子中學 1930年[8](一說1928-1929[9] 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承德路3號[10] 該校為張學良于鳳至1928年出資創辦[9]。主體3層,平面呈「丁」字形,前半部分為教室、辦公室、實驗室、圖書室等,後半部分為禮堂和室內操場,外牆採用清水紅磚,豎向劃分明確,給人以挺拔、壯觀感,整體風格受近代建築影響[11]。現為遼寧省文物保護單位[10]
基泰大樓 1928年設計建造 天津市和平區濱江道109-123號[12] 該樓為基泰工程司自建辦公樓,底層、二層、三層出租,四層為基泰工程司辦公、繪圖場所,天津惠通成木廠承建[13]。現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14]
天津中國銀行貨棧 1928年設計建造[15] 天津市和平區大同道台兒莊路路口[16] 曾為天津百貨採購供應站[15],已不存[16]
東北大學整體規劃 1929年[17] 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16] 東北大學在瀋陽北陵(清昭陵)附近的校區最初僅有理工學院樓一棟,1929年由楊廷寶完成整體規劃,並設計建造了一批建築,各建築統一採用英國都鐸風格,以求風貌協調一致。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遷入關內。1949年後,東北大學舊址改為遼寧省人民政府等政府機關辦公區至今[17]。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8]
東北大學文法科課堂樓 1929年4月設計[19] 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 為南北兩棟外貌相同的建築,即文學院(漢卿北樓)、法學院(漢卿南樓)[19]。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大學舊址的一部分[18]
東北大學圖書館 1929年10月設計,1930年開工[20] 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 位於校園中心,平面呈「士」字形,前部為入口和閱覽室,中部為業務辦公用房,後部為書庫,為中國早期圖書館的典型樣式[20]。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大學舊址的一部分[18]
東北大學體育場 1930年代初[21](一說1928年[22] 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 或稱「漢卿體育場」[23]。平面為向南開口的馬蹄形,東西各設入口及三層司令台,砌成城樓雉堞式樣。1949年後曾為東北體育學院(今瀋陽體育學院)所使用[21],2006年瀋陽體育學院遷出後,該建築因產權問題等原因至今未能妥善保護,年久失修[23][24]。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北大學舊址的一部分[24]。另有1930年3月設計的東北大學體育館,因經濟條件與九一八事變未建[21]
東北大學化學館 1930年1月設計[25] 遼寧省瀋陽市皇姑區北陵大街 該樓外形、細部處理與文法科課堂樓相同,已毀於火災[25]
少帥府 1929年開工,1939年建成[4] 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少帥府巷48號[26] 即張氏帥府西院6棟建築,均為紅磚坡屋頂建築,造型與設計手法與同澤女中、東北大學幾座教學樓相近,均以西方古典主義為主,融入斗拱等中國傳統元素。該建築群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停工,後經國際法庭裁定由日本當局出資,仍由原荷蘭建築公司按楊廷寶圖紙完成[4]。1949年後曾先後為遼寧省圖書館、遼寧省文化廳所使用[27],2018年移交給張氏帥府博物館並對外開放至今[28]。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張學良舊居的一部分[26]
清華大學總體規劃 1930年前後[29] 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30號[30] 羅家倫任校長時期,楊廷寶主持了該規劃,並設計了生物館、氣象台、圖書館擴建等工程。該規劃尊重清華學堂大禮堂體育館等既有建築的歷史與現狀,注意新建築與前者風格的統一,同時通過整修河道、山丘、開闢荷花池,給予工字廳等清華園古建築幽靜的環境。該規劃最終未完全實現[29][30]
清華大學生物館 1929年奠基[31],1930年建成[32] 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30號 楊廷寶設計,復新公司施工,外觀採用西方古典主義構圖與比例,折衷主義風格,並使用大面積紅磚牆面[32]。樓內設標本室、實驗室、教室、陳列室、研究室、階梯教室、玻璃頂溫室等[31]。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33]
清華大學氣象台 1930年設計,1931年5月落成[34] 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30號 位於清華園西側山丘上,為一座五層八角塔式建築,鋼筋混凝土平板基礎,磚牆承重,底層為天文鐘室,頂層為辦公室,其上設氣象設備[34]。1952年院系調整後因氣象系併入北京大學而廢棄。2000年代初因重設天文學科而改建為清華大學天文台,由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關肇鄴主持增建一層及圓頂[35]。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33]
清華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 1930年3月設計,1931年11月完工[36] 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30號 原建築建於1919年,由美國建築師茂飛設計。楊廷寶在擴建中將原建築以90度角鏡像複製到其西北部[37],在兩部分相交的轉角處新建以45度角佈置的中樓,在此新設主入口,將新舊部分融為一體,形成「L」形對稱環抱的格局[36],並在環境上拱衛、襯託附近的清華大禮堂。樓體之間以一對八角形穿堂和八角形樓梯間進行平面和外形的自然過渡[38],同時新樓在尺度、材料、色調、細部處理上與舊樓協調一致[36]。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33]
清華大學學生宿舍——明齋 1930年[39] 北京市海淀區雙清路30號 明齋為清華改制為大學後建設的第一棟學生宿舍樓,平面對稱呈「凹」字形,主入口位於兩個轉角處,每層房間66間[40]。後曾稱為「四院」,現為文科教學用樓[41]。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華大學早期建築的一部分[33]
交通銀行北平支行 1930年設計[42],1931年建成[43] 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9號[44] 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主樓臨街4層,底層為通高2層的營業廳,周圍為辦公用房,地下室有金庫。外牆為水刷石牆面,花崗岩勒腳,正立面兩端凸出,頂部以雲紋浮雕收尾,中段聯排開窗,檐口做一排綠琉璃瓦和水泥斗拱,主入口以琉璃垂花門套裝飾。內部設天花藻井、槅扇欄杆,採用傳統大式彩畫裝飾[45]。該建築將中國傳統建築式樣與1930年代的現代風格、當時的先進材料、技術相結合,為當時中國的建築設計開發了新思路[42]。現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46]
中山陵園邵家坡新村合作社 1930年設計[47]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園[39] 為中山陵園管理處辦公室,建築面積450平方米,後曾改為公共遊覽活動場所[47]。已不存[39]
南京中央體育場 1931-1933年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靈谷寺路8號 1930年為1933年中華民國全國運動會而建,含田徑場、籃球場、國術場、游泳池、棒球場、網球場、足球場、跑馬場等場館,總佔地面積約1000畝,工程全部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48]。體育場建築群抗戰時期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修復、改建[49],1956年起由南京體育學院使用至今[50],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1]
南京中央體育場田徑場 1931-1933年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靈谷寺路8號 位於體育場中心,佔地約77畝,場內設500米跑道和兩條200米直跑道,中央為標準足球場,南北端為籃球場、網球場。東西兩側設大門,以雲紋望柱頭和牌坊屋頂裝飾,有三道拱形花格鐵門,其內為穿堂,兩側設辦公室、休息室,上方為帶雨棚的司令台。看台可容納35000餘觀眾,其內設宿舍、浴室、廁所[52]。抗戰時期曾為日軍養馬場,1949年後恢復,並增設沙坑、跳高場地等[49]
南京中央體育場游泳池 1931-1933年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靈谷寺路8號 游泳池入口為廡殿頂宮殿式建築,設男女更衣室、淋浴室,地下室設鍋爐和池水過濾設備。游泳池鋼筋混凝土結構,長50米,寬20米,泳道9條,最淺處1.2米,最深處3.3米。兩側為看台,可容納觀眾4000人[53]。2002年改建為室內游泳館,保留了原建築和游泳池[54][55]
南京中央體育場國術場 1931-1933年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靈谷寺路8號 平面為八角形,正門朝北,有牌坊與籃球場相對,正門牌坊平台上陳列武器,平台下為更衣室,水泥看台可容納觀眾5400餘人[56]。1949年後曾先後改為排球場、網球場、門球場[57],看台曾一度荒廢為樹林,2015年啟動修繕計劃,2018年12月1日修繕竣工[58]
南京中央體育場籃球場 1931-1933年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靈谷寺路8號 平面為長八角形,依託原有地勢建為盆形,底部為賽場,鋪木地板,四周為水泥看台,可容納5000名觀眾。主入口處設踏步、平台,立三開間牌坊,平台下為運動員入場通道,兩側為浴室、廁所。另設觀眾疏散口8處,每處設單開間牌坊[59]。2003年改建為室內網球館,保留了原平台、踏步和牌坊[50][54]
南京中央體育場棒球場 1931-1933年 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靈谷寺路8號 平面呈半徑85米、夾角小於90度的扇形,東、北兩側山坡改建為看台,可容納4000名觀眾,場地四周設鐵絲網圍欄,入口正對本壘,設兩處牌坊門道[60]。1958年為準備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運動會,改為射擊飛碟訓練場,1960年後停用,現尚存兩座牌坊[57][54]
紫金山天文台 1931年設計建造[61]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62] 由楊廷寶1931年設計建造的建築,為紫金山天文台最早的建築。該建築主要由矩形的行政辦公用房與圓形的觀象台組成,平面以中軸對稱佈局將兩部分有機結合,底層為一般辦公用房,二層為館長室、會議室、檔案室等,北側為圓頂觀象台。利用地形高差,底層、二層均有入口與室外相通。立面則結合了西方古典三段式手法與中國傳統樣式,外牆以就地開採的毛石砌築,建築前設有類似於月台的台階、牌樓、須彌座、明清官式欄杆[63]。後續建築大多延續該建築風格[61]。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4]
中央醫院 1931年設計,1933年建成[65]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05號[62] 主樓為集中式病房樓,集門診、手術、病房、行政功能於一體,對稱佈局,樓高四層,平屋頂,鋼筋混凝土結構,整體為數塊幾何體的組合。外牆為淺黃色面磚和抹灰牆面,砌出簡單紋理,細部有中國傳統花紋、梁枋、雀替、霸王拳、滴水等。正立面三段式,中間突出兩處樓梯、電梯間。該樓在體現中西合璧的同時超越了當時盛行的傳統復古風格,具有簡潔明快的現代主義特徵[65][66]。該建築後為南京軍區總醫院(今東部戰區總醫院)所使用[67]。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8]
譚延闓墓 1931年設計開工,1933年建成[69]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園區內[62] 譚延闓墓園主要由龍池、廣場、祭堂、寶頂組成,各部分以園林設計手法,利用山勢佈置。龍池位於入口處,置石碑、牌坊;經大道、石橋至廣場,廣場為橢圓形,置漢白玉碑、三間四柱白石牌坊(為北京郊區某墓遺物);祭堂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仿清官式建築,重檐五開間;寶頂位於最高處,為墓壙所在,內部鋼筋混凝土結構,覆以石塊,設石圍欄,前設華表、石獅、銅爐、祭桌、方亭、荷花池[69][70]。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山陵的一部分[71]
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 1931年[72]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39號[73] 楊廷寶1931年起主持中央研究院建築群規劃設計,數座館舍順應地形,風格一致。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為仿明清宮殿式建築,平面呈「凸」字形,兩層,一層中後部為地質標本陳列室,其餘為研究室、辦公室等。單檐歇山頂建築,鋼筋混凝土屋架,藍琉璃瓦屋頂,正門設門廊,外牆為清水磚牆,水泥花飾,粗石塊勒腳,仿木結構梁枋、檐口[72][74]。中央研究院建築群1949年後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院址至今[75]。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中山陵音樂台 1932年[76]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園區內[73] 該建築借鑑了古羅馬半圓形劇場的佈局,充分利用地形,將天然坡地整理、加修路面、踏步、埋設排水管道、鋪植草皮而成。外圈為半圓形34跨鋼筋混凝土水刷石飾面花架,以及花壇、坐凳。設計主體為舞台照壁,高12米,底部為須彌座,頂部飾以雲紋圖案、龍頭、燈槽,舞台下為公共場所、工具儲藏室等。舞台前為月牙形水池,匯集全場雨水並養植金魚、蓮花[76][77]。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山陵附屬建築的一部分[78]
國立中央大學圖書館擴建工程 1933年夏設計擴建,10月完成[79]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73] 原建築1924年建成,法國建築師帕斯卡爾設計,平面為「凸」字形,為西方古典形式。楊廷寶在擴建中在兩側增建閱覽室,後側增建書庫,內部合圍成兩個小院,大致呈橫「日」字形,保證新舊建築協調統一,整體佈局、細部處理、內部裝修、材料與色彩均互相契合[79]。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大學舊址的一部分[51][80]
國立中央大學南大門 1933年設計建造[81]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73] 大門三開間,由四組方柱和梁枋組成,額枋處題寫校名,採用簡化的西方古典式樣,與大禮堂、圖書館等建築風格一致,構成從以校園中心建築大禮堂為中軸的視覺景框[81][82]。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大學舊址的一部分[51][80]
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辦公樓 1934年[83]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山西路124號[73] 該樓兩層,外觀為褐色琉璃瓦廡殿頂建築,外牆為棕色面磚,入口簡練樸實[83]。1946年徐悲鴻回到南京時曾暫居於此。1959年鼓樓區人民政府遷至此處辦公至今[84][85]。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86]
河朔圖書館 1934年動工,1935年8月竣工 河南省新鄉市衛濱區一橫街衛河公園內[87] 為三層中國傳統風格大樓,設計為「工」字形平面,僅完成第一期工程(前半部分)。抗戰爆發後改為軍用,直至1949年在此成立平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平原省圖書館。平原省撤銷後改為新鄉市圖書館[88],現為新鄉市群眾藝術館[89],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 1934年設計,1935年2月動工,1936年7月落成[90]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09號[87] 該建築坐北朝南,重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築,底層為辦公室、會議室、史料庫房,採用防火鋼庫門和空氣調節設備,二、三層為禮堂、陳列室,陳列室鋼筋混凝土結構。內部設棱花門窗、天花藻井、瀝粉彩畫。館舍四周為花園和四座警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該建築改為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至今。1976年由江蘇省建築設計院增建東西配樓時曾徵求楊廷寶意見,保持新舊建築協調統一[90]。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國民政府舊址的一部分[91]
大華大戲院 1935年[92]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67號[87] 大華大戲院曾為南京市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戲院。內設座位1785座,有冷暖氣設備。入口大廳高2層,設大樓梯與迴廊,周邊為辦公室、休息室、咖啡廳等。觀眾廳屋頂為鋼製屋架、混凝土柱承重[92]。內部裝飾為華麗的中國傳統式樣,入口雨棚受西方裝飾藝術風格影響,為在西方現代技術與合理功能基礎上探索結合中國傳統風格的典型實例之一[93]。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8]
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 1936年[91]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311號[87] 該建築位置與國民黨中央黨史史料陳列館對稱,設計亦與之相同[90]。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南京軍區檔案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國民政府舊址的一部分[91]
重慶美豐銀行 1934年設計,1935年6月建成[94] 重慶市渝中區新華路74號[95] 該樓鋼筋混凝土結構,立面對稱,外牆下部二層貼黑色磨光花崗石,上部貼面磚。樓內營業廳高二層,頂部設氣樓式天窗,玻璃吊頂,櫃枱以大理石貼面。兩側辦公室以玻璃隔扇分隔,三至六層全部為辦公室,由側門廳經電梯出入上下。地下室設金庫[96]四川美豐銀行1950年4月停業,該樓1954年後由中國人民銀行重慶市分行使用至今[97]。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慶抗戰金融機構舊址群的一部分[94]
上海大新公司 1935-1936年[87] 上海市黃浦區南京東路830號[87] 楊廷寶參與設計,鋼筋混凝土結構,樓高10層,佔地3667平方米,建築面積28000平方米,髙42.3米。建築體型壯觀,採用近代建築形式與中國傳統裝飾花紋,1950年代後改為上海市第一百貨商店[98]。現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99]
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教學大樓 1934年4月20日奠基[100],1936年秋建成[101][102] 陝西省咸陽市楊陵區 又稱「三號樓」,主體部分3層,塔樓高7層[101]。現為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00]
金陵大學圖書館 1936年[103]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漢口路22號[102] 該建築平面呈「T」字形,順應坡地地形設計為東部三層、西部二層。一層中部為面向北側的主入口與門廳,兩側為辦公用房與小閱覽室,二層中部為借書處,兩側為大閱覽室,南側伸出部分為書庫,內分五層。外觀採用青色筒瓦歇山頂、青磚牆面與傳統風格細部處理,與北大樓、東、西大樓等原有建築相照應[103]。1964年改造擴建,將書庫拆除重建。現為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104],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陵大學舊址的一部分[51]
國立中央大學附屬牙科醫院 1936年設計[105]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四牌樓2號[102] 該建築最初為中央大學牙科專業教學實習大樓,平面呈「T」字形,樓高三層,磚牆承重,混凝土梁板結構,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主入口東向,內設教室、實驗室、診療室等[105],造型簡潔美觀,功能實用[106]。現為東南大學金陵院,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大學舊址的一部分[51][80]
李士偉故居 1936年[107]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武夷路4號[102] 最初為醫生李士偉的花園住宅兼診所。用地約1000平方米,住宅前為小花園,住宅磚木結構,自設小鍋爐取暖,外部屋頂、檐口等處採用中國傳統式樣,一層東側為兩間診室,西側為客廳、餐廳,二層為起居室、臥室、書房[107]。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8]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36年[108]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39號[102] 史語所位於中央研究院建築群中心位置,與後來建成的總辦事處處於同一軸線。平面呈呈「一」字形,樓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外觀採用與此前建成的地質研究所相同的「大屋頂」造型,綠琉璃瓦歇山頂,檐下設彩繪仿木樑枋斗拱,外牆上部為青磚牆,下部為水泥仿石粉刷,人口朝南,為拱形門洞,安放石雕瑞獸[109]。樓內主要為辦公、研究用房,兩端為閱覽室和小型書庫[108]。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成都勵志社大樓 1937年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商業街16號[110] 該建築為抗戰時期成都唯一一處大型豪華賓館,重檐歇山頂宮殿式建築,樓體為混合結構,磚牆、鋼筋混凝土樑柱、木製地板、屋架、素色筒瓦屋面。底層為舞廳,樓上為客房,設楠木牆裙、嵌花木地板。現為中共四川省委辦公樓[111]
四川大學圖書館 1937-1938年[110][112](一說1941年落成,1943年投入使用[11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29號[110] 1936年,楊廷寶為四川大學做總體規劃設計,原選址明蜀王府舊址,後因故未實現,改選成都南郊望江樓附近為新校區。圖書館初建時磚木結構,平面「T」字形,主體建築兩側二層,中段三層,重檐歇山頂,後部書庫四層。一層為辦公、採編等房間,二層為東西大閱覽室與借書處、目錄廳[112]。1960年代因屋頂構架被白蟻蛀蝕,改建為鋼筋混凝土預製件平頂,兩翼增建為三層。1987年改為校博物館。2006年改為校史展覽館至今[113][114]
四川大學數理館、化學館 1937-1938年[110](一說1941年落成[11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29號[110] 兩棟建築隔聽荷池相對,形式基本相同,面積約3700平方米。其風格與圖書館一致[112],合稱「望江三館」[114]。化學館自建成起由理學院化學系、化學學院使用至今,數理館最初為理學院數學系、物理系和生物系教學樓,1950年代起主要為物理系教學樓,現為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113]。2018年列入成都市第十批歷史建築保護名錄[115]
四川大學學生宿舍 1937-1938年[116]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望江路29號[116] 面積約4020平方米[112],已毀[116]
重慶嘉陵新村國際聯歡社 1939年建成[117] 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新村18號[117] 又稱「嘉陵賓館」[118],樓高三層(南側二層),磚石、竹笆牆混合結構,平面呈「L」形,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建築形體較緊湊,以中央正八角形建築連接兩翼部分,同時在佈局上結合地形,與山景保持合適的比例尺度。立面簡潔,採用素瓦粉牆,與自然環境相協調。該建築為重慶陪都時期各國使館人員的娛樂社交場所[119],設有多國使館和軍事代表團。1949年後改為鐵路職工住房。1980年代因年久失修、被白蟻蛀蝕嚴重而拆除[117][118]
圓廬 1939年[120] 重慶市渝中區嘉陵新村189號[120] 孫科住宅。建築兩層,磚石木結構,基座、底層由條石砌成,以上樓層為磚牆。平面主要由內外兩個同心圓組成,外圓直徑17.4米,內圓直徑6.8米,中央圓廳設氣樓用於通氣採光,主要居室圍繞圓廳呈放射形分佈。南端有一耳房。整體造型別致、簡潔[121]。1945年1月,孫科曾就國共和談問題在此宴請周恩來沈鈞儒等人[120]。該樓此後改為民居。2019年修繕[122]
劉湘陵園 1939-1940年[123]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 為四川軍閥劉湘墓園,位於成都武侯祠西北角,整體採用中軸對稱佈局,軸線全長400米,建築造型模仿清代陵墓,由石橋、牌坊、陵門、東西配殿、祭堂、墓壙組成[123]。1953年改為成都南郊公園[124]。現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125]
重慶國民政府門廊 1941年[126] 重慶市渝中區人民路[126] 楊廷寶曾負責抗戰時期重慶國民政府大樓整修設計,包含三開間歇山頂抱廈[94]、踏步、石欄杆、座燈等。原建築現已不存[127]
重慶農民銀行 1941年[126] 重慶市渝中區民族路217號[126] 鄰近解放碑廣場,規模較小,樓高三層,一層為營業廳,二、三層辦公室,後部有小金庫。立面裝飾極少,開有豎向條形窗,具有現代主義風格[94]。後改為中國人民銀行儲蓄所[128]
中國滑翔總會跳傘塔 1941年10月動工,1942年3月竣工[129] 重慶市渝中區大田灣體育場[126] 為中國第一座跳傘塔。塔身為圓形磚塔,高約35米,下部直徑約3.5米,向上收分,內有旋梯,頂部設三個長約9米的鋼支架懸臂,可供三人同時訓練[130]。1954年由重慶市體育局維修用於跳傘運動員訓練,1983年因跳傘隊解散而不再使用[131]。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94]
林森墓 1943-1944年[132] 重慶市沙坪垻區歌樂山[126] 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之墓,原設計由廣場、墓道、陵門、碑亭、祭堂、墓壙等組成,因經濟拮据僅建成了墓壙。佔地面積1000餘平方米,鋼筋混凝土結構,外砌石塊,墓頂覆土種植草皮,前立墓碑、祭台及銅鼎一對,墓道分三級,圍以欄杆[132]。現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林園的一部分[133]
重慶青年會電影院 1944年[134] 重慶市 位於重慶青年會內,為一座經濟實用的臨時性建築,建築面積約1900平方米,平面簡單,採用磚柱、夯土牆、雙竹笆牆、空斗牆混合結構,廳內以兩列枋木支撐木屋架[135]
下關站 1946-1947年[134]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龍江路8號[134] 下關站新站房採用三面包圍式佈局,西側以五孔13米高的大拱門作為主入口,通往大廳,南側為輔助入口、行李房、售票處、檢票口等,北側為貴賓室、郵件用房等,佈置合理,互不干擾[136]。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8]
南京公教新村 1946年[137]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玄武區 公教新村是為應對抗戰後南京機關學校人員驟增、住房緊張的局面而趕建的五處住宅群,建築面積達37000平方米,可供近1000戶居住。主要分為甲、乙兩種房型。甲型宿舍平面呈放射狀,中央為樓梯、公用浴室廁所,四周連接五棟宿舍;乙型宿舍一梯兩戶,每棟8戶,每戶單獨設廚房、衛生間。所有宿舍均為二層,磚柱承重,內外牆體採用竹笆或板條抹灰牆,投資少、用料簡單、建造快[137]。原建築現大部分已不存,僅餘公教二村兩棟乙型住宅[138]
正氣亭 1947年[139]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140] 該亭為清式三開間重檐方尖頂,藍色琉璃瓦,斗八藻井,梁、柱、檁、椽以鋼筋混凝土整體澆築[139]。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中山陵附屬建築的一部分[78]
楊廷寶故居(成賢小築) 1946年[141]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成賢街104號[134] 該建築為楊廷寶設計自用住宅,樓高二層,利用原有三間磚基礎,牆身用城磚等舊材料,施工快,造價經濟。一層東側為書房,西側為相連的客廳、餐廳,可用帘子分隔,二層為三間臥室。宅院佔地面積約一畝半,保留水井一口以澆灌花木[141]。楊廷寶在此居住直至逝世。2012年闢為楊廷寶故居紀念館[142]。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8]
南京兒童福利站 1946年9月設計[143]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太平路[134] 由辦公樓和幼兒園兩部分組成,磚木結構,四坡屋頂,正脊有鴟吻,垂脊起翹。辦公樓二層,入口為歇山頂門廊,一層為縫紉、金工、音樂、保健等室,二層為美術、圖書、自然科學等室及辦公用房。幼兒園單層,設活動室、浴室、廁所等[143]
樓子巷職工宿舍 1946年[144]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145] 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樓高2層,每層8戶。底層設4個入口,每兩戶共用一處門廳。二層為中廊式,各戶分佈於走廊兩側[144]
國民政府鹽務總局辦公樓 1946年[146] 江蘇省南京市 該樓為鋼筋混凝土磚石混合結構,立面造型簡潔。平面呈「山」字形,主體三層,兩翼二層,底層為傳達、辦公用房,二層設正副局長及秘書、譯電等室,東西兩翼為產銷、會計處,三層為檔案室及上級駐局辦事機構[146]
南京基泰工程司辦公樓擴建工程 1946年[145] 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中山南路石鼓路路口[147] 抗戰後,基泰工程司在原有建築前臨街增建辦公室、繪圖房。擴建部分建築面積500平方米,平面緊湊,底層店面用於出租,一側設置旋轉樓梯,可達二層事務所,亦可穿過樓梯間到達後側舊樓。擴建工程在兩側緊鄰店面、佔地面積有限的條件下結合新舊建築,並因地制宜設置樓梯,使各部分聯繫方便[147]
翁文灝公館 1948年[148]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五台山百步坡1號[145] 為政治人物、學者翁文灝住宅。樓高二層,面向東南,底層為起居室、客廳、餐廳、書房等,北側設單層廚房、鍋爐房、僕人用房,臥室主要位於二層。住宅周圍佈置綠化、花架等[148]。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8]
國際聯歡社擴建工程 1946年[149]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259號[145] 原建築建於1930年代,為基泰工程司建築師梁衍所設計。1946年由楊廷寶設計增建9套公寓住房、部分餐廳、客廳及辦公用房。擴建部分順應地塊形狀與道路走向,以扇形門廳連接,其弧形線腳與原有圓形門廳相呼應,同時在細部、材料、色彩上使新舊兩部分成為協調統一的整體。現為南京飯店[149]。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8]
宋子文公館 1946年[140]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北極閣1號[140] 宋子文住宅,原建於1933年,1946年由楊廷寶設計重建[140]。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樓高三層,底層石砌,上部磚混結構,主入口為石拱門廊,通往二層,二層為會客廳、餐廳、書房,底層衛隊住房、廚房等,三層為臥室。外觀採用歐洲村舍樣式,造型樸素,米黃色拉毛牆面,混凝土二坡屋頂鋪設茅草[150]。建築整體因地制宜,與原有景觀相協調,十分得體[151]劉伯承任南京市長期間曾在此居住。現為政府招待所[152]。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8]
新生俱樂部 1947年[153]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小營[140] 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採用集中佈置方式,大禮堂、音樂廳、交誼室、餐廳等部分既適當分隔,又互相流通,同時利用各部分不同空間尺度組織建築形體,豐富其簡潔明朗的立面造型[153]
南京招商局候船廳及辦公樓 1947年[154]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江邊路24號[78] 該建築為候船、辦公綜合性大樓,位於中山碼頭與老江口碼頭之間,鄰近下關車站,方便水陸聯運。因地質鬆軟,採用木樁與地梁加固,其上為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底層為庫房與三四等艙售票廳,二、三層為業務、辦公用房及宿舍,頂層為電報電話用房及俱樂部。外觀仿照船形,開帶狀連續窗,並出挑陽台,造型別致[154]。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8]
祁家橋俱樂部 1947年7月設計[155]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140] 用地約7.5畝,磚木結構,坡屋頂。一層為客廳、餐廳、遊戲室等,各廳室間相互貫通,以隔扇分隔,或將隔扇打開連成一片。二層主要為居室。庭院有池塘、水榭、茶室等[155]
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辦公樓 1947年[156]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中山北路200號[157] 建築面積約2600平方米,磚牆坡屋頂,造價低廉。後為南京建築工程學院(今南京工業大學)所使用[156]。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8]
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社會科學研究所) 1947年[158]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39號[157] 中研院總辦事處面臨城市道路,規模較院內其他建築更大,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平面呈「T」字形,樓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109]。主體部分為科研、辦公等用房,西端有小型演講廳,後部為三層書庫[158]。該建築採用了與此前建築一致的中國傳統風格,但用色用材更加富麗堂皇,屋頂變化更豐富,採用了兩層歇山頂、前出抱廈博風板、懸魚、菱花格窗、旋子彩畫、綠琉璃瓦等元素[159]。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
孫科公館(延暉館) 1948年[160]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陵園8號[157] 延暉館佔地40餘畝,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院落內有草坪、樹叢,設警衛室、車庫、停車場等。住宅形體靈活多變,以數個幾何形體組合,平面大致呈四翼向外伸展的風車形,使各主要房間均有良好的朝向與景向。外牆無多餘線腳,完全以局部形體、虛實及材料質感、色彩對比形成美感。主入口向北,門廳牆面為玻璃磚,使得採光充足而光線柔和。一層為大客廳、餐廳、客房、廚房及輔助用房,二層主要為大小臥室。部分房間屋頂以水池隔熱或保溫[160][161]。該建築體現出楊廷寶對非對稱自由平面及空間靈活性的探索,以及1940年代末現代主義建築對中國的影響。現為南京軍區東苑賓館[162]。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68]
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1947年初開始規劃設計,1948年重新修改設計[163]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73號[164] 樓高三層,分為前後兩部分,前部一層為辦公室、會議室、圖書室,二層為生物化學、無機化學、光譜室等,三層為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應用化學、微量分析用房等,後部為鍋爐房、工具間、藥品室等輔助用房[163]。1949年後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研究所所使用,現為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研究生教育樓[165],為南京市第二批歷史建築[164]
中央研究院九華山職工宿舍[166] 1948年[157]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北京東路71號[167] 二層磚混結構,灰瓦坡屋頂,外立面水泥抹灰[167]
南京中央通訊社辦公樓 1948年3月設計[168] 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中山東路51-67號[169] 該建築位於新街口附近,樓高七層,曾是南京最高建築物。平面為「工」字形,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由階梯通過主入口進入第二層,門廳北側為樓梯、電梯,兩端設樓梯,底層為職員餐廳、庫房、小賣部、排字印刷等房間,二層為對外行政辦公用房,主要辦公室在三層,五層為攝影、暗室、報務用房,六層有外國記者招待所,頂層為大會議室。立面造型簡潔大方。該樓基礎完工後即因渡江戰役停工,後來復工並建成[168]。現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78]
南京結核病醫院 1948年[170] 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廣州路300號[169] 建築面積約3000平方米,樓高二層,前部為門診,後部為病房,中間以輔助醫療部相連,各部分既有單獨出入口,也有便捷的內部聯繫[170]
北京和平賓館 市區
全國工商業聯合會辦公樓 市區 [[File:|200px]]
長干橋改建 市區 [[File:|200px]] 1972年再次改建
王府井百貨大樓 市區 北京市東城區普查登記文物
華東航空學院教學樓 市區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大學東南樓 市區 [[File:|200px]]
南京工學院五四樓 市區
南京工學院五五樓 市區
南京工學院動力樓 市區
南京工學院中大院擴建工程 市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大學舊址的一部分
南京工學院大禮堂擴建工程 市區 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央大學舊址的一部分
南京工學院沙塘園學生宿舍 市區 [[File:|200px]]
南京工學院沙塘園食堂 市區 [[File:|200px]]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 市區 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長江大橋橋頭堡 市區
南京民航候機樓 市區 [[File:|200px]]
雨花台烈士陵園紅領巾廣場 市區 [[File:|200px]]

參考資料

註腳

  1.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
  2.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
  3. ^ 黎志濤(2012年)
  4. ^ 4.0 4.1 4.2 4.3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19頁
  5. ^ 5.0 5.1 劉洪喜(2019年)
  6.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1頁
  7. ^ 7.0 7.1 7.2 7.3 7.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3年)
  8.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25頁
  9. ^ 9.0 9.1 楊超(2014年)
  10. ^ 10.0 10.1 遼寧省人民政府(2014年)
  11. ^ 陳伯超,田冬 & 韓麗(2004年),第332頁
  12. ^ 黎志濤(2012年),第208頁
  13.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3頁
  14. ^ 天津市人民政府(2013年)
  15. ^ 15.0 15.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5頁
  16. ^ 16.0 16.1 16.2 黎志濤(2012年),第209頁
  17. ^ 17.0 17.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7頁
  18. ^ 18.0 18.1 18.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2004年),第556頁
  19. ^ 19.0 19.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21頁
  20. ^ 20.0 20.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8頁
  21. ^ 21.0 21.1 21.2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24頁
  22. ^ 蘭洋 & 陳伯超(2006年),第403頁
  23. ^ 23.0 23.1 姜虹(2011年)
  24. ^ 24.0 24.1 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2020年)
  25. ^ 25.0 25.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23頁
  26. ^ 26.0 26.1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2004年),第553頁
  27. ^ 陳伯超,田冬 & 韓麗(2004年),第338-339頁
  28. ^ 陳鳳軍(2018年)
  29. ^ 29.0 29.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29頁
  30. ^ 30.0 30.1 黎志濤(2012年),第210頁
  31. ^ 31.0 31.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30頁
  32. ^ 32.0 32.1 朱文一,陳瑾羲 & 滕靜茹(2011年),第30頁
  33. ^ 33.0 33.1 33.2 33.3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2004年),第161-162頁
  34. ^ 34.0 34.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32頁
  35. ^ 王涵詠 & 劉夢澤(2007年)
  36. ^ 36.0 36.1 36.2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34頁
  37. ^ 朱文一,陳瑾羲 & 滕靜茹(2011年),第24頁
  38.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38-39頁
  39. ^ 39.0 39.1 39.2 黎志濤(2012年),第211頁
  40.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38頁
  41. ^ 朱文一,陳瑾羲 & 滕靜茹(2011年),第37頁
  42. ^ 42.0 42.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40頁
  43. ^ 張複合(2004年),第289頁
  44. ^ 楊光(2005年)
  45. ^ 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2007年),第22頁
  46. ^ 北京市人民政府(1995年)
  47. ^ 47.0 47.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44頁
  48.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46頁
  49. ^ 49.0 49.1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8年),第387頁
  50. ^ 50.0 50.1 黃學明(2004年),第501-505頁
  51. ^ 51.0 51.1 51.2 51.3 51.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6年)
  52.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48頁
  53.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49頁
  54. ^ 54.0 54.1 54.2 賈柳昶,賈滿坡 & 宋志武(2014年)
  55. ^ 胡玉梅(2012年)
  56.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52頁
  57. ^ 57.0 57.1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8年),第389頁
  58. ^ 黃啟元(2018年)
  59.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50頁
  60.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53頁
  61. ^ 61.0 61.1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60頁
  62. ^ 62.0 62.1 62.2 黎志濤(2012年),第213頁
  63.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54頁
  64.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1996年)
  65. ^ 65.0 65.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58頁
  66.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68頁
  67. ^ 汪曉茜(2014年),第227-228頁
  68. ^ 68.0 68.1 68.2 68.3 68.4 68.5 江蘇省人民政府(2002年)
  69. ^ 69.0 69.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67頁
  70.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72-73頁
  71.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01年)
  72. ^ 72.0 72.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75頁
  73. ^ 73.0 73.1 73.2 73.3 73.4 黎志濤(2012年),第214頁
  74. ^ 汪曉茜(2014年),第226-227頁
  75. ^ 於峰(2013年)
  76. ^ 76.0 76.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77頁
  77.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86頁
  78. ^ 78.0 78.1 78.2 78.3 78.4 78.5 78.6 78.7 78.8 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年)
  79. ^ 79.0 79.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82頁
  80. ^ 80.0 80.1 80.2 張繼尹(2015年)
  81. ^ 81.0 81.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86頁
  82. ^ 汪曉茜(2014年),第231頁
  83. ^ 83.0 83.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87頁
  84. ^ 宣正東(2004年)
  85. ^ 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
  86. ^ 江蘇省人民政府(2019年)
  87. ^ 87.0 87.1 87.2 87.3 87.4 87.5 黎志濤(2012年),第215頁
  88. ^ 任芳倫(2006年),第290-291頁
  89. ^ 岳懷讓(2021年)
  90. ^ 90.0 90.1 90.2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89頁
  91. ^ 91.0 91.1 91.2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編輯委員會(2004年),第728頁
  92. ^ 92.0 92.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94頁
  93.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104-105頁
  94. ^ 94.0 94.1 94.2 94.3 94.4 楊雨(2018年)
  95. ^ 黃曉東 & 張榮祥(2013年),第177頁
  96.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22頁
  97. ^ 黃曉東 & 張榮祥(2013年),第178頁
  98. ^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2005年),第166頁
  99. ^ 《上海文物博物館志》編纂委員會(1997年),第223頁
  100. ^ 100.0 100.1 閆祖書,李曉春 & 李嵱(2016年)
  101. ^ 101.0 101.1 陳杰鋼(2020年)
  102. ^ 102.0 102.1 102.2 102.3 102.4 黎志濤(2012年),第216頁
  103. ^ 103.0 103.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99頁
  104. ^ 周學鷹 & 馬曉(2018年),第160-162頁
  105. ^ 105.0 105.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03頁
  106. ^ 汪曉茜(2014年),第230頁
  107. ^ 107.0 107.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05頁
  108. ^ 108.0 108.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06頁
  109. ^ 109.0 109.1 汪曉茜(2014年),第227頁
  110. ^ 110.0 110.1 110.2 110.3 110.4 黎志濤(2012年),第217頁
  111. ^ 四川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6年),第56頁
  112. ^ 112.0 112.1 112.2 112.3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09頁
  113. ^ 113.0 113.1 113.2 113.3 戚亞男(2017年)
  114. ^ 114.0 114.1 黨躍武(2016年),第22-23頁
  115. ^ 成都市人民政府(2018年)
  116. ^ 116.0 116.1 116.2 黎志濤(2012年),第218頁
  117. ^ 117.0 117.1 117.2 蔣艷(2015年)
  118. ^ 118.0 118.1 裘晉奕 & 蔣敬詩(2019年)
  119.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13頁
  120. ^ 120.0 120.1 120.2 黃曉東 & 張榮祥(2013年),第389頁
  121.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16頁
  122. ^ 何浩(2019年)
  123. ^ 123.0 123.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17頁
  124. ^ 李亞紅(2002年)
  125. ^ 四川省人民政府(2007年)
  126. ^ 126.0 126.1 126.2 126.3 126.4 126.5 黎志濤(2012年),第219頁
  127.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25頁
  128.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26頁
  129. ^ 黃曉東 & 張榮祥(2013年),第308頁
  130.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27頁
  131. ^ 黃曉東 & 張榮祥(2013年),第308-309頁
  132. ^ 132.0 132.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28頁
  133. ^ 重慶市人民政府(2000年)
  134. ^ 134.0 134.1 134.2 134.3 134.4 黎志濤(2012年),第220頁
  135.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31頁
  136.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32頁
  137. ^ 137.0 137.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35頁
  138. ^ 陸暉(2021年)
  139. ^ 139.0 139.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38頁
  140. ^ 140.0 140.1 140.2 140.3 140.4 140.5 黎志濤(2012年),第222頁
  141. ^ 141.0 141.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40頁
  142. ^ 董婉愉(2012年)
  143. ^ 143.0 143.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43頁
  144. ^ 144.0 144.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45頁
  145. ^ 145.0 145.1 145.2 145.3 黎志濤(2012年),第221頁
  146. ^ 146.0 146.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46頁
  147. ^ 147.0 147.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48頁
  148. ^ 148.0 148.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51頁
  149. ^ 149.0 149.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52頁
  150.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55頁
  151.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118-119頁
  152. ^ 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2018年)
  153. ^ 153.0 153.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59頁
  154. ^ 154.0 154.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62頁
  155. ^ 155.0 155.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64頁
  156. ^ 156.0 156.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65頁
  157. ^ 157.0 157.1 157.2 157.3 黎志濤(2012年),第223頁
  158. ^ 158.0 158.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66頁
  159.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126-127頁
  160. ^ 160.0 160.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70頁
  161. ^ 東南大學建築系,東南大學建築研究所(2001年),第132-133頁
  162. ^ 汪曉茜(2014年),第230-232頁
  163. ^ 163.0 163.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75頁
  164. ^ 164.0 164.1 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
  165. ^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2020年)
  166. ^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76頁
  167. ^ 167.0 167.1 南京市規劃局 & 南京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辦公室(2017年),第10頁
  168. ^ 168.0 168.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78頁
  169. ^ 169.0 169.1 黎志濤(2012年),第224頁
  170. ^ 170.0 170.1 南京工學院建築研究所(1983年),第179頁

文獻


[[Category:楊廷寶設計的建築] [[Category:中國藝術列表] [[Category:中國建築物列表] [[Category:藝術作品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