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尋森/Sandbox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懸泉置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甘肅省敦煌市
分類古遺址
時代漢至魏、晉
編號5-123
認定時間2013年5月

懸泉置遺址是中國甘肅省西北部敦煌市的一處絲綢之路大型驛站遺址,其全稱為「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驛站的的主官為嗇夫,驛站公務人員有37人左右,一次最大可接待500多人[1]:67。驛站距離東邊的敦煌市64公里,距離西邊的瓜州60公里,以南靠近祁連山的火焰山。懸泉置得名於附近山崖上流下的泉水。驛站從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開始使用,其主要功能為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

懸泉置遺址是首個得到發掘的絲綢之路驛站遺址,由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於1990年5月至1992年,先後出土各種文物7萬件,其中漢簡3.5萬枚(包括上面寫有懸泉置的一枚漢簡),400多片紙張,還有大量其他器物。懸泉置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並在201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的組成部分[3]

所處環境

懸泉置及其遺址位於今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青藏高原北部的敦煌市境內,是古代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一個入口。自河西走廊成為漢帝國的版圖後,公元前111年首次設置敦煌郡。自此,漢帝國與西域之間通過河西走廊進行的商業貿易日漸繁榮,在此設立的懸泉置是這條商貿之路上的一重要驛站,同時敦煌也是漢帝國的軍事重鎮。懸泉置東距的敦煌市64公里,距離西邊的瓜州60公里。據漢簡的發掘,河西走廊的商路翻越烏鞘嶺後途經武威、張掖、民樂、高台、酒泉、玉門後到達敦煌郡內內安西縣(今瓜州縣)東邊的淵泉、翻越三危山向西到懸泉置、效谷最後抵達黨河河岸邊敦煌郡治敦煌縣。

懸泉置海拔1700米左右,其所在地自漢以來就是戈壁景觀,土壤乾燥,氣候乾熱,為漢簡的保存提供了可能的條件。懸泉置得名於附近的一處水源,即峽谷中一個高約2米的小瀑布。懸泉置的設置就在峽谷口的西側百米處,距離南邊的祁連山(三危山)余脈火焰山山麓五十多米。

懸泉置

《後漢書·西域傳記》記載漢代邊疆郡所每三十里設置一個「置」,置也就是驛站的一種,懸泉置即為長安(今西安)到敦煌之間設置的80個多個置之一。懸泉置設置於公元前94年,其全稱「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受郡和縣雙重管轄,同時驛站也受到敦煌郡派遣的太守府的直接屬吏對驛站進行監管。懸泉置的主官稱為嗇夫,驛站的下設長官也稱作嗇夫,代表一種級別。常規下,在置內的工作人員有37人左右,以官吏、戍卒以及發配來服刑、承擔最底層勞作的刑徒組成。驛站內常備傳車10乘到15乘之間。

懸泉置總體呈一座塢牆環繞的方形城堡狀,由辦公區、住宿區和馬廄構成。懸泉驛為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提供車馬供應、餐飲服務、住宿服務、郵件傳遞、人員護送等多種功能,除此之外站定期會對置的工作和各種財產進行整理,並編訂文書簡冊存檔。懸泉驛站的飲食物資皆由效谷縣供應、承擔。

研究保護

參考文獻

  1. ^ 呂志峰. 敦煌悬泉置考论——以敦煌悬泉汉简为中心. 敦煌研究. 2013: 66–72. 
  2. ^ 甘肅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012-11-12]. 
  3. ^ 再现丝路风情 敦煌悬泉置遗址发掘往事. 蘭州晨報. 2014-06-28 [2014-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