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皮紋檢測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本條目依照頁面評級標準評為小作品級
本條目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醫學專題 (獲評小作品級低重要度
本條目屬於醫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醫學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小作品級小作品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小作品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低重要度

1. 為何皮紋檢測的分類屬於「偽科學」?誰有資格這麼下定論?為何維基百科能接受、並且顯示這樣的個人定論?顯然違背維基百科的原則與宗旨 2. 如何在維基百科添加分類?至少皮紋檢測還可以屬於「遺傳醫學」「預測醫學」「應用心理學」「神經心理學」「兒童教育」「人格分析」「勝任力素質分析」等類別 3. 皮紋檢測透過數據分析和個人實證獲得在性格、才能、溝通、行為和人際關係等的臨床驗證,屬於認知心理學範疇,對於成年人透過從生活和經驗所獲得的長期人生體驗和心得,特別是獲得一定成就或績效的成功人士,能夠作為類似性格取向與特殊才能的人群之參照依據,雖然絕對不是依樣畫葫蘆的照抄,但對予類似心理模式的人群在年輕時期懷疑、彷徨時候,能夠提供符合個人需求的心理輔導與提攜。這種方式其實與醫學是類似的,因為都屬於實證科學。舉例而言,血壓的收縮壓超過180就是不正常,需要關照,因為發現很多心臟病、腦溢血、中風的病人,都是高血壓,而且在臨床數據方面,這些病人的收縮壓都呈現>180的臨界值,如果沒有這些病人提供這些生物特徵,並且透過大量統計數據和科學分析的話,有誰能在500年前告訴我們,血壓的收縮壓不能超過180(而且可能被譏笑甚至指控「胡說八道」)?所以我們面對新生事物的時候,無需一杆子打翻,更不能隨意貼上類似「偽科學」危言聳聽的標籤。2011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以色列的謝赫特曼博士,因為他在30年前發現了有序排列但並沒有規律重複性的「准晶體」,當時被所有的專家學者嘲笑「回去好好看看教科書吧」,被另一位獲得兩次諾貝爾獎的Linus Pauling恥笑「沒有準晶體,只有準科學家」,甚至被僱傭他的實驗室解僱回家。面對浩瀚無垠的宇宙,保持謙虛謹慎但突破創新的態度,才是一個真正的科學家應有的胸懷。放飛心的無限 Unleash your heart's desire ...

又是個中國特色

偽科學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