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CIM-10飛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枚發射中的波馬克飛彈

CIM-10波馬克(英語:Bomarc飛彈是唯一由美國空軍部署的防空飛彈,其他的系統都是隸屬於美國陸軍波馬克是兩家參與研發的公司的縮寫:波音(英語:Boeing)與密歇根航太研究中心英語Michigan Aeronautical Research Center(MARC)。

波馬克飛彈的外型如同飛機一般,也曾經擁有F-99/IM-69/IM-99的編號。飛彈平時是水平儲存在大型發射箱中,當發射命令下達之後,發射箱會向兩邊分開,發射架將飛彈舉升到垂直角度,同時開始對液態燃料火箭加力器灌注燃料,當燃料灌注完畢之後就會發射。

歷史

波音公司在1946年開始研發地對空飛彈系統,在4年當中一共試射超過100枚各種火箭,美國空軍在檢視波音的測試結果之後,決定給該公司一項合約,用以研發無人攔截機(當時對防空飛彈的稱呼),這項計劃的標號是MX-1599,設計需求是一款使用沖壓發動機,攜帶核子彈頭,攔截由高空入侵美國本土的轟炸機

1951年美國空軍將F-99的編號賦予波馬克飛彈。隔年開始一連串的飛行測試,測試的重心放在液態燃料的加力器上,這個加力器會將飛彈加速到衝壓發動機點火的速度範圍。1955年2月,才開始將衝壓發動機合併一起測試。當年8月,美國空軍改變規定,將飛彈的編號更換為IM-99。整個計劃進行到1957年,才能夠開始測試導引系統,不過測試結果尚稱順利,美國空軍也在當年年底宣佈IM-99A飛彈進入量產階段。1959年第一批飛彈宣佈成軍服役。

波馬克飛彈的加力器使用液態火箭燃料,必須在起飛前需要花費兩分鐘灌注到燃料箱中,而衝壓發動機使用的燃料極為敏感,曾經引發多起意外事件。當固態火箭開始實用化之後,美國空軍力極着手改進的方案,改用固態火箭加力器,這也就是IM-99B。第一次試射是在1959年5月,可是當時加力器的設計然有問題,直到隔年7月才有辦法展開第一次全程飛行測試。除了發射前的準備時間縮短以外,另外一個額外的好處是固態加力器佔據的空間較小,使得沖壓發動機的燃料儲存空間能夠提升,最大射程從400公里增加到710公里。

1963年美國空軍再度更換飛彈編號為CIM-10,此時使用液態燃料加力器的CIM-10A逐漸被B型取代,不過面對洲際彈道飛彈時代的來臨,波馬克飛彈反而顯得大而無用。到1969年大多數的發射基地已經關閉,1972年所有系統都自美國空軍退役。剩下來的飛彈改裝成高速飛行靶彈,供美國各軍種作為測試之用。

外觀與性能

波馬克飛彈的外觀與一架飛機極為類似,主翼為三角翼設計,不過在翼端向內切入一角,機翼與彈體接合的部分滿足面積率的要求。此外,垂直尾翼水平尾翼也都是類似三角翼的形狀。

波馬克飛彈採用兩種導引系統,從發射開始到飛行途中,飛彈是採用無線電指揮導引,並且與防禦美國本土的半自動地面管制系統(SAGE)相連,由該系統轄下的大型地面雷達同時追蹤目標與飛彈。

飛彈的飛行速度為2.8馬赫,飛行高度20000公尺,當距離目標約16公里時,飛彈改由鼻端的AN/DPN-34雷達接手搜尋目標與導引。彈頭可以攜帶傳統高爆炸藥炮彈,或是1萬噸核當量W-40核彈頭英語W40 (nuclear warhead)

相關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