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眉擬啄木鳥
黑眉擬啄木鳥 | |
---|---|
黑眉擬啄木鳥(前,海南亞種) 與台灣擬啄木鳥(後)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鴷形目 Piciformes |
科: | 鬚鴷科 Megalaimidae |
屬: | 擬啄木屬 Psilopogon |
種: | 黑眉擬啄木鳥 P. faber
|
二名法 | |
Psilopogon faber (Swinhoe, 1870)
| |
異名[2][3] | |
列表
|
黑眉擬啄木鳥(中國大陸、香港作黑眉擬啄木鳥,台灣作中國擬啄木,又名黑眉擬鴷、山擬啄木鳥[4]或中華擬啄木鳥,學名:Psilopogon faber)是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特有的鴷形目鬚鴷科鳥類,曾長期被視為馬來擬啄木鳥的亞種,因兩者的形態、鳴叫模式和地理分佈都有明顯差異,於2006年被重新視為獨立物種[5],其後的分子生物學研究也進一步支持了這點[6]。
本種模式標本採集於海南島,晚清的海南人稱其為打鐵,形容其響亮的叫聲如同鐵匠打鐵一般,種加詞 faber 在拉丁文中為鐵匠、工匠之意,即是由此而來[7][8]。
分佈與亞種
黑眉擬啄木鳥是中國長江流域以南特有的留鳥,目前有兩個亞種被普遍認可[9]:
- 海南亞種(P. f. faber Swinhoe, 1870),或稱指名亞種,分佈於海南島,可能也見於廣西[10]。
- 廣西亞種(P. f. sini (Stresemann, 1929)),分佈於雲南、重慶、貴州、湖南、廣西、廣東、江西、福建與浙江的山林[5][11],亦偶見於香港[12][13]。
黑眉擬啄木鳥原僅見於海南與廣西,後來在其他省分也有愈來愈多出現紀錄,但本種在這些地區的居留型態仍未被釐清,故不同研究者重建的地理分佈範圍可能有很大的差異。2016年,國際鳥盟重建的分佈範圍僅涵蓋海南島及廣西柳州周遭山地,總面積約202,000平方公里[14],IUCN紅色名錄的報告中也採用了這個模型[1],一些數據則採用了更廣的地理分佈模型[5][11][15]。
形態描述
黑眉擬啄木鳥全長20至25厘米,體重82至103公克,身形豐腴,雌雄體型相近[10][16]。喙粗,呈鉛灰色,基部顏色較淺[17],嘴峰長約22至27至毫米,喙寬度約8.5至9毫米,厚度約11毫米[18];上喙基部的眼先與鼻孔周遭生有許多朝前的剛毛[17]。雄鳥與雌鳥外觀無明顯差異,面部至喉部羽色豐富,頸部以後的體羽大致為綠色,海南亞種的色澤較廣西亞種深。腳呈暗灰色[16][17]。
嘴峰 | 翼長 | 尾長 | 跗蹠 | ||||||
---|---|---|---|---|---|---|---|---|---|
範圍 | 平均[註 2] | 範圍 | 平均 | 範圍 | 平均 | 範圍 | 平均 | ||
faber[16][17][19] | ♂ | 24.0–27.3 | 25.8 (11) | 97–108 | 102.2 (23) | 58–67 | 61.7 (11) | 24.4–27.3 | 25.6 (11) |
♀ | 23.8–26.3 | 25.4 (10) | 89–103 | 99.7 (20) | 58–65 | 61.1 (10) | 23.8–26.1 | 25.1 (10) | |
sini[17][20] | ♂ | 25.8–27.4 | 26.7 (5) | 105–115 | 109.7 (6) | ||||
♀ | — | 26.6 (1) | 102–105 | 103.5 (2) |
羽色
黑眉擬啄木鳥的前額至頭頂為黑色,頭頂後部尚有方形的紅色斑塊連接;紅斑左右兩側為黑色的粗眉紋所包夾,紅斑後方帶有藍色羽區。枕部與耳羽呈青藍色至靛藍色,耳羽下緣有黑色的頰紋。眼先有小紅斑,有些個體的紅斑較為黯淡或不明顯。頦部至喉部呈黃色,黃色區域常延伸至頰基部。喉部側邊呈青藍色至靛藍色,有時會繞過頰紋後方與藍色的耳羽區相連。胸部上側有呈靛藍色至黑色的窄橫帶,與其上方的黃色喉區相接,橫帶下方則緊連紅色的粗橫帶;藍黑色橫帶有時會沿體中線朝腹部突出,越過下方的紅色粗橫帶[5][17]。
背部至腰後的尾上覆羽均為綠色,有時帶有不甚明顯的黃綠色羽緣。尾羽羽軸呈棕黑色,羽瓣背側為綠色,腹側為帶光澤的藍綠色或青藍色,遠端漸轉為黑色。胸部以下至尾下覆羽的顏色較淺,其中腹部和腿部的羽色通常較白。雙翼背面的覆羽顏色與背部相同,但羽緣較黯淡,故整體色澤看來較深。小翼羽和初級覆羽常帶有藍色色澤。飛羽具有深褐色的羽軸,羽瓣背面大多為綠色,並帶有淺色羽緣,惟外側初級飛羽、二級飛羽的內羽瓣皆呈深褐色;羽瓣腹面呈淺褐色,尖端轉為深褐色。翼下覆羽呈黃綠色[5][17]。
黑眉擬啄木鳥的黑色頭頂[註 3]、紅色枕部和較接近深藍色的耳羽都有別於曾被視為馬來擬啄木鳥亞種的其他鬚鴷,這些鬚鴷與黑眉擬啄木鳥的羽色差異還包括[5][17][21]:
- 台灣擬啄木鳥眼先的紅斑較小。胸部上側的窄橫帶呈青藍色,也不像黑眉擬啄木鳥在體中線處存在黑色區域;窄橫帶下方的紅色橫帶較窄。上背部具有模糊的紅斑。
- 馬來擬啄木鳥兩側眼先的紅斑經由前額相連。胸部上側的窄橫帶呈青藍色;窄橫帶下方無紅色橫帶,但在喉部兩側有小紅斑。
- 中南擬啄木鳥與馬來擬啄木鳥相仿,惟頦部的黃色區域較蒼白。
廣西亞種的模式標本最初因雙翼比海南亞種長,耳羽和喉側的羽色較接近紫色,加上前額帶有紅色羽尖,而被視為一個獨立的亞種[20]。前兩項特徵已由後人採集的其他標本證實,但不是所有廣西亞種標本的前額都有紅色羽區,故無法作為穩定的鑑別特徵。此外,有研究者注意到廣西亞種標本在枕部紅斑後方的藍色區域具有較分明的邊界,不過尚不能確認其是否存在個體差異[5][21]。
鳴聲
外部音訊連結 | |
---|---|
海南亞種的鳴聲(xeno-canto) | |
廣西亞種的鳴聲(xeno-canto) |
黑眉擬啄木鳥的鳴聲尚未被詳細分析。其與台灣擬啄木鳥等近緣鳥種相似,皆由「嘓」的音符(note)構成,樂句(phrase)急促而單調,但節奏仍有不同[11][22]。
不同研究者對黑眉擬啄木鳥兩亞種的鳴聲有不同的描述。德爾奧約(Josep del Hoyo)等人認為兩亞種的鳴聲非常相似[23],而吳敏(Mike Kilburn)指出海南種群的鳴聲比廣東種群輕柔[24];霍特(Paul Holt)則描述廣西亞種單一音節(syllable)包含的音符數較少(廣西亞種通常僅有10個音符,而海南亞種通常具有13至14個音符),音符的音調較低,持續較久,整體聽來緩和而輕柔,不如海南亞種的慌亂與急促,與吳敏的觀察相反[25]。
生態習性
黑眉擬啄木鳥和其他擬啄木鳥屬物種一樣是樹棲鳥類,生活於海拔100至2000米[23][26][註 4]的常綠闊葉林、竹闊葉混合林[28]、針闊葉混合林、次生林[29]、林地或林緣地帶,單獨或成小群體於樹冠活動[11][16][註 5]。取食對象和覓食行為不明,但咸信與近親台灣擬啄木鳥和馬來擬啄木鳥相似[23],主要取食果實,偶爾也會捕食昆蟲[16]。
目前對黑眉擬啄木鳥的繁殖生物學所知甚少,但應與台灣擬啄木鳥相近,屬自力啄樹洞為巢的一級洞巢者(primary cavity excavator)。海南亞種的繁殖期可能為二至五月,雄鳥間會對唱(countersinging)[23]。
研究歷史
系統分類學
1868年春季,博物學家斯文豪以大英帝國領事身分赴海南島考察,並在島上獵得一隻成年黑眉擬啄木鳥。他注意到這種鬚鴷不論是身形和羽色,都與此前在臺灣發現的台灣擬啄木鳥十分相像,不過兩者的頭部羽色又有很大的不同,故而推論兩者是不同物種,但彼此的親緣關係非常接近,其中一種可能是由另一種進化而來,或是兩種鬚鴷源自同一支系。1870年1月,斯文豪於倫敦養病期間,將他採集的黑眉擬啄木鳥標本以擬鴷屬(Megalaima[註 6])新物種的地位發表[8][30]。他從當時的《瓊山縣志》發現海南人稱這種鳥爲「打鐵」,形容其響亮的叫聲如同鐵匠打鐵一般[7],因此將種加詞取作 faber,在拉丁文中即為鐵匠、工匠之意[8]。他帶回英國的模式標本則收藏在倫敦自然史博物館,後於1889年登錄(館藏編號:NHMUK 1889.2.1.6)[31]。
斯文豪的論文付梓後,有近60年的時間,黑眉擬啄木鳥都被視為海南島上的特有種,直至1928年夏季,才由生物學家辛樹幟率領的採集隊在廣西大瑤山的低海拔地帶捕到一隻成年雄鳥與一隻雌性亞成鳥[20][32]。大瑤山的黑眉擬啄木鳥與海南種群非常相似,但枕部和耳羽的羽色仍有些微差異,因此辛樹幟團隊將獵得的標本寄給鳥類學家施特雷澤曼做進一步的鑑定。施特雷澤曼認為兩地種群為同一物種,但應屬不同亞種,就生物地理學的角度而言是很有意思的發現。1929年4月,他將大瑤山的種群發表為黑眉擬啄木鳥的第二個亞種:廣西亞種,亞種名 sini 取自辛樹幟的姓氏[20]。
1945年10月,鳥類學家瑞普利將黑眉擬啄木鳥的兩個亞種,連同台灣擬啄木鳥與中南半島的中南擬啄木鳥合併至馬來擬啄木鳥之下,成為馬來擬啄木鳥的四個亞種[33]。瑞普利並未說明如此更動的理由,但後來多數的研究者皆沿用他的學名組合[3][16][34],如鳥類學家蕭特與霍恩便同意華南的黑眉擬啄木鳥確實有別於馬來的馬來擬啄木鳥,不過臺灣的台灣擬啄木鳥正好可以作為此二類群的中間型,故一律視作馬來擬啄木鳥的亞種是最合適的分類方式[35]。
另一方面,也有鳥類學家認為黑眉擬啄木鳥應自成一個物種。1963年7月,古德溫便指出黑眉擬啄木鳥全黑的前額與冠部,能清楚將其他當時同樣被歸為馬來擬啄木鳥的類群區隔開來,類似現象在同域的其他類群中被視為物種層級的鑑別要點,因此黑眉擬啄木鳥也該被視作一個獨立的物種,並與馬來擬啄木鳥形成複合種的關係[36]。盧思韋特(Richard W. Lewthwaite)也在1996年12月刊行的《1995年香港鳥類報告》中,提及香港觀鳥會成員記錄到的黑眉擬啄木鳥廣西亞種鳴聲與台灣擬啄木鳥、中南擬啄木鳥、馬來擬啄木鳥都不同[37]。科勒則比對了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特林分館的標本,認為黑眉擬啄木鳥、台灣擬啄木鳥和馬來擬啄木鳥的羽色差異大到足以分為不同物種[21]。科勒後來還分析了美國自然史博物館的標本,確認黑眉擬啄木鳥、台灣擬啄木鳥和馬來擬啄木鳥不僅多處羽色不同,嘴峰長、翼長、尾長和跗蹠長亦有顯著差異;由於台灣擬啄木鳥的地理分佈與體背側羽色均無法支持「黑眉擬啄木鳥與馬來擬啄木鳥的中間型」這項假設,再加上前人所提出的其他證據,他將黑眉擬啄木鳥和台灣擬啄木鳥恢復為獨立的物種地位[註 7],其中黑眉擬啄木鳥依然包含海南亞種與廣西亞種[5]。
2007年4月,分子生物學家范因斯坦(Julie Feinstein)、鳥類學家楊曉君與李壽先使用線粒體DNA中的細胞色素b基因,對美國自然史博物館與昆明動物研究所的擬鴷屬標本進行親緣關係的重建,最大簡約法和最大概似法的結果皆表明囊括了五個亞種的「馬來擬啄木鳥」不是單系群,其中藍喉擬啄木鳥在親緣關係樹上的位置反而比黑眉擬啄木鳥(以及台灣擬啄木鳥)更靠近馬來擬啄木鳥,故他們認可黑眉擬啄木鳥和台灣擬啄木鳥的物種地位,與科勒的結論不謀而合[6]。在范因斯坦等人的研究結果中,台灣擬啄木鳥是最接近黑眉擬啄木鳥的物種;進化生物學家丹泰克斯(Robert-Jan den Tex)與萊納爾(Jennifer A. Leonard)於2013年7月發表的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也支持黑眉擬啄木鳥與台灣擬啄木鳥的姊妹群關係,兩物種大約在距今113萬年前的更新世卡拉布里雅期分化,而黑眉擬啄木鳥兩個亞種的分化大約發生在距今23萬年前的更新世千葉期[15]。
范因斯坦等人[6] | |||||||||||||||||||||||||||||||||
---|---|---|---|---|---|---|---|---|---|---|---|---|---|---|---|---|---|---|---|---|---|---|---|---|---|---|---|---|---|---|---|---|---|
|
丹泰克斯與萊納爾[15] | |||||||||||||||||||||||||||||||||||||||||||||||||||||||||
---|---|---|---|---|---|---|---|---|---|---|---|---|---|---|---|---|---|---|---|---|---|---|---|---|---|---|---|---|---|---|---|---|---|---|---|---|---|---|---|---|---|---|---|---|---|---|---|---|---|---|---|---|---|---|---|---|---|
|
2010年代的分子種系發生學研究顯示擬鴷屬這個進化支包含了火簇擬鴷屬(Psilopogon,今稱擬啄木鳥屬)物種,但火簇擬鴷屬因較早命名而具有優先權,故擬鴷屬自此被視作火簇擬鴷屬的同物異名,而黑眉擬啄木鳥也順理成為火簇擬鴷屬的物種[15][39]。
分佈紀錄
斯文豪首次記錄到黑眉擬啄木鳥時,這種鬚鴷在海南島內陸的森林中相當常見,惟其羽色和樹葉非常接近,待在樹上也不太鳴叫,要一眼認出並不容易[8]。海南亞種後來一度被視為罕見鳥種[43],但2000年代後觀察記錄漸多,現為島上普遍的林鳥[27]。廣西亞種則長期被認為是大瑤山的特有亞種,直到1990年代,有研究者開始也在鄰近的廣東發現[37]。此後,廣西亞種陸續在其他地區被記錄到,迄2006年,已知的分佈範圍已遍及廣西內陸、廣東西半部、貴州東南部、湖南南部、江西南部一帶[5]。香港自2014年以來也有廣西亞種的零星紀錄[12][13],惟目前仍被歸為迷鳥[44]。
2006年,四隻1982年至2004年間在廣西金秀和柳州採得的鬚鴷標本被鑑定為黑眉擬啄木鳥海南亞種,是首次在海南以外的地區發現此亞種。該鑑定的根據是這些標本的前額均為黑色,符合海南亞種的形態,而廣西亞種的前額則應為紅色[10],但此性狀並不是穩定的鑑別依據(見形態描述一節)[5],加上金秀的大瑤山同時是廣西亞種的模式產地,故此紀錄仍待進一步釐清。
2010年代起,黑眉擬啄木鳥在愈來愈北方的地區被目擊,出現紀錄的北界由2014年的福建茫蕩山[26]、2016年的浙江蓮都[40],拓展至2019年的重慶縉雲山(首次出現在長江以北)[41]與2021年的浙江北部[45],這些紀錄的亞種身分並未完全被鑑定。有觀點認為黑眉擬啄木鳥可能本來就棲息在這些地區,只是至今才被發現[46]。也有觀點認為黑眉擬啄木鳥的分佈範圍確實正在變動,可能歸因於種群規模的擴張[41],或是氣候變化導致種群北遷[45]。
保護狀況
根據保育生物學家卡拉翰(Corey Thomas Callaghan)等人於2021年的估算,全球約有18萬隻黑眉擬啄木鳥[47],但受到伐林與棲地破壞的影響,這個數量可能正在縮減[23]。由於黑眉擬啄木鳥的分佈範圍夠廣,且種群規模的縮減幅度也被認為不至於太大,自2008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收錄以來就一直被評為無危物種[1],2015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與中國科學院共同編纂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也將黑眉擬啄木鳥評為無危等級[48]。
黑眉擬啄木鳥曾因善鳴且羽色艷麗而被作為觀賞鳥飼養[16]。2000年起,國家林草局將其列為「三有」保護動物,限制獵捕此鳥[49][50]。
註釋
- ^ 引註超過一份數據者代表本文同時計入這些數據的數值。
- ^ 括號內為樣本數。
- ^ 黑眉擬啄木鳥、台灣擬啄木鳥、馬來擬啄木鳥與中南擬啄木鳥的頭頂羽毛基部都是黑色,但除了黑眉擬啄木鳥,其餘三種的羽毛尖端都是黃色,故頭頂看起來是黃色而非黑色[17]。
- ^ 在海南島的已知分佈海拔上限約1100米[23][27]。
- ^ 盧思韋特曾在2006年提及黑眉擬啄木鳥僅出沒於成熟的原生林,是反映森林品質的指標物種[5]。
- ^ 斯文豪使用的屬名為 Megalæma,是對 Megalaima 的誤拼。
- ^ 世界鳥類學家聯合會當前採用黑眉擬啄木鳥的俗名為 Chinese Barbet[9],是科勒依據地理分佈新擬的名稱。科勒當時還提出另一個俗名 Black-crowned Barbet,恰好呼應19世紀文獻所使用的俗名 Black-capped Barbet[38]。
- ^ 兩份研究都仍視這些物種為擬鴷屬的成員,此處則改用當前的屬名。
參考資料
- ^ 1.0 1.1 1.2 BirdLife International. Psilopogon faber.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6-10-01, 2016: e.T22734438A95085587 [2023-01-20]. doi:10.2305/IUCN.UK.2016-3.RLTS.T22734438A95085587.en .
- ^ Sclater, P. L.; Shelley, G. E. "Cyanops faber". Catalogue of the Picariæ in the Collection of the British Museum. Catalogue of the Birds in the British Museum XIX. London: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1891: 75 [2023-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2) (英語).
- ^ 3.0 3.1 Peters, J. L.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VI.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48: 36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英語).
- ^ 徐龍輝、劉振河、高育仁、王寶琳、袁喜才、盧濟珍、廖維平 (編). 山拟啄木鸟. 广东野生动物图谱. 廣州: 廣東科技出版社. 1987: 60–61 (中文(中國大陸)).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Collar, N. J. A taxonomic reappraisal of the Black-browed Barbet Megalaima oorti (PDF). Forktail. 2006, 22: 170–173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6-18) (英語).
- ^ 6.0 6.1 6.2 Feinstein, J.; Yang, X.; Lee, S.-S. Molecular systematics and historical biogeography of the Black-browed Barbet species complex (Megalaima oorti). Ibis. 2008, 150: 40–49. doi:10.1111/j.1474-919X.2007.00732.x (英語).
- ^ 7.0 7.1 鄭文彩、李文烜 (編). 瓊山縣志 卷三 禽類. 咸豐七年(1857) [2023-01-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4) –透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中文).
打鐵,其聲如鍛。
- ^ 8.0 8.1 8.2 8.3 Swinhoe, R. On the Ornithology of Hainan. Ibis. 1870, (2) 6 (21): 77–97 [2022-12-21]. doi:10.1111/j.1474-919X.1870.tb05784.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英語).
- ^ 9.0 9.1 Gill, F.; Dosker, D.; Rasmussen, P. (編). IOC World Bird List 12.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2022-08 [2022-12-21]. doi:10.14344/IOC.ML.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 ^ 10.0 10.1 10.2 10.3 周天福、李國誠、庾太林. 金秀和柳州发现黑眉拟啄木鸟海南亚种. 廣西輕工業. 2006, 2006 (5): 71 (中文(中國大陸)).
- ^ 11.0 11.1 11.2 11.3 劉陽、陳水華 (編). 中国鸟类观察手册. 長沙市: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21: 264–265. ISBN 978-7-5710-0874-1 (中文(中國大陸)).
- ^ 12.0 12.1 12.2 余日東、宋亦希. 大埔滘自然護理區的黑眉擬啄木鳥:香港首個紀錄. 周家禮、Geoff Welch (編). 香港鳥類報告2014 (PDF) (報告). 香港觀鳥會: 295–301. 2016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01-21) (英語及中文(香港)).
- ^ 13.0 13.1 Welch, G. 2015全年摘要. 周家禮、Geoff Welch (編). 香港鳥類報告2015 (報告). 香港觀鳥會: 12–20. 2017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英語及中文(香港)).
- ^ Chinese Barbet Psilopogon faber. BirdLife Data Zone.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23-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2).
- ^ 15.0 15.1 15.2 15.3 den Tex, R. J.; Leonard, J. A. A molecular phylogeny of Asian barbets: Speciation and Extinction in the Tropic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13, 68 (1): 1–13. PMID 23511217. doi:10.1016/j.ympev.2013.03.004 (英語).
- ^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譚耀匡、關貫勛. 黑眉拟啄木鸟 (PDF). 中国动物志:鸟纲 第七卷.夜鹰目、雨燕目、咬鹃目、佛法僧目、鴷形目. 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 2003: 129–132 [2023-01-17]. ISBN 7-03-011418-3.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1-18) (中文(中國大陸)).
-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Short, L. L.; Jennifer, F. M. H. "Black-browed Barbet Megalaima oorti (S. Mueller) 1835". Toucans, Barbets and Honeyguid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257–260. ISBN 0-19-854666-1 (英語).
- ^ Tobias, J. A.; Sheard, C.; Pigot, A. L.; Devenish, A. J. M.; Yang, J.; Sayol, F.; Neate‐Clegg, M. H. C.; Alioravainen, N.; Weeks, T. L.; Barber, R. A.; Walkden, P. A. AVONET: Morphological, Ecological and Geographical Data for all Birds. Ecology Letters. 2022, 25 (3) [2022-08-21]. ISSN 1461-023X. doi:10.1111/ele.1389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07) (英語).
- ^ 黑眉拟啄木鸟(东北林业大学标本馆标本号:T04005_1;平台号:2123CX001200000577). 國家動物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202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25) (中文(中國大陸)).
- ^ 20.0 20.1 20.2 20.3 Stresemann, E. Eine Vogelsammlung aus Kwangsi. Journal für Ornithologie. 1929, 77 (2): 323–337. doi:10.1007/BF01917261 (德語).
- ^ 21.0 21.1 21.2 Collar, N. J. Endemic subspecies of Taiwan birds— first impressions. BirdingASIA. 2004, 2: 34–52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12) (英語).
- ^ 趙欣如 (編). 黑眉拟䴕. 中国鸟类图鉴. 北京市: 商務印書館. 2018: 392–393. ISBN 978-7-100-16040-7 (中文(中國大陸)).
- ^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del Hoyo, J.; Collar, N.; Kirwan, G. M. del Hoyo, J.; Elliott, A.; Sargatal, J.; Christie, D. A.; de Juana, E. , 編. Chinese Barbet (Psilopogon faber). Birds of the World. 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2020-03-04 [2023-01-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09) (英語).
- ^ 吳敏. 海南省尖峰嶺、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賞鳥(2004年1月5日至2004年1月8日). 香港觀鳥會通訊. 2004, 192: 33–34 [2023年1月2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年1月25日) (中文(香港)).
- ^ Holt, Paul. XC421894 - Psilopogon faber faber. xeno-canto. 2018-06-22 [2023-02-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2) (英語).
- ^ 26.0 26.1 26.2 黃清山、鄭玉光. 福建省发现鸟类新分布物种——黑眉拟啄木鸟. 福建林業. 2015, 2015 (1): 14 (中文(中國大陸)).
- ^ 27.0 27.1 Chan, B. P. L.; Lee, K. S.; Zhang, J.-F.; Su, W.-B. Notable bird records from Bawangli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Hainan Island, China. Forktail. 2005, 21: 33–41 (英語).
- ^ 程松林、劉江南、張雁雲 (編). 主要研究结果.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鸟类 (PDF). 北京市: 科學出版社. 2011: 5 [2023-01-18]. ISBN 978-7-03-031187-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02-28) (中文(中國大陸)).
- ^ 高建雲、吳兆錄、張強、蘇棟棟、趙仁東、鄒發生. 海南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至林内鸟类群落组成与功能集团比较. 生物多樣性. 2013, 6: 677–687. doi:10.3724/SP.J.1003.2013.11088 (中文(中國大陸)).
- ^ 陳政三. 悠遊晚清動物世界的鳥人郇和. 臺灣博物季刊. 2007, 26 (4): 6–19 [2023-01-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中文(臺灣)).
- ^ Warren, R. L. M. (編). "Megalaema faber". Type specimens of Birds in the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Vol 1: Non-Passerines.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1971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1) –透過Bird collection type specimen database (英語).
- ^ 石聲漢. 國立中山大學廣西瑤山採集隊採集日程. 廣州市: 國立中山大學. 1929 (中文(繁體)).
- ^ Riplet, S. D. The Barbets. The Auk. 1945, 62 (4): 542–563. JSTOR 4079804. doi:10.2307/4079804 (英語).
- ^ Black-browed, Taiwan, Chinese or Indochinese Barbet Psilopogon [oorti, annamensis, nuchalis or faber] (= Psilopogon oorti) (Müller, S 1836). Avibase.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英語).
- ^ Short, L. L.; Horne, J. F. M. "Family Capitonidae (Barbets)". del Hoyo, J.; Elliott, A. D.; Sargatal, J. (編).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the World, Vol. 7: Jacamars to Woodpeckers. Barcelona: Lynx Edicions. 2002: 140–219. ISBN 978-84-87334-37-5 (英語).
- ^ Goodwin, D. Some aspects of taxonomy and relationships of barbets (Capitonidae). Ibis. 1964, 106 (2): 198–220. doi:10.1111/j.1474-919X.1964.tb03696.x (英語).
- ^ 37.0 37.1 37.2 Lewthwaite, R. W. Forest birds of southeast China: observations during 1984–1996. Carey, G. J. (編). Hong Kong Bird Report 1995 (報告). Hong Kong Bird Watching Society: 150–203. 1996 [2023-0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2) (英語).
- ^ Marshall, C. H. T.; Marshall, G. F. L. "Megalæma faber (The Black-capped Barbet)". A Monograph of the Capitonidæ or Scansorial Barbets. London: Published by the Authors. 1871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3) (英語).
- ^ Ericson, P. G. P. Evolution of terrestrial birds in three continents: biogeography and parallel radiations. Journal of Biogeography. 2012, 39 (5): 813–824. doi:10.1111/j.1365-2699.2011.02650.x (英語).
- ^ 40.0 40.1 劉寶權、諸葛剛、湯騰、宋世和、李煊. 浙江丽水发现黑眉拟啄木鸟. 動物學雜誌. 2018, 53 (6): 77 [2023-01-21]. doi:10.13859/j.cjz.201806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 41.0 41.1 41.2 劉玉芳. 缙云山新发现黑眉拟啄木鸟. 國際環保在線. 2019-10-10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 滕華. 黑眉拟啄木鸟,宁波野生鸟类“上新”!. 寧波晚報. 2022-09-27 [2023-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8) –透過微信 (中文(中國大陸)).
- ^ Cheng, T.-S. A synopsis of the avifauna of China.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87. ISBN 3-490-12518-5 (英語).
- ^ 黑眉擬啄木鳥. 香港自然蹤跡. 香港浸會大學圖書館. [2022-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1) (中文(香港)).
- ^ 45.0 45.1 任珈妮、沈波. 浙江省新增12种野生鸟类记录!一起来认识一下. 新浪網. 2022-02-03 [2023-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 丽水白云山迎来难得一见的“贵客”黑眉拟啄木鸟. 指尖麗水. 2020-07-05 [2023-01-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5) –透過浙江新聞 (中文(中國大陸)).
- ^ Callaghan, C. T.; Nakagawa, S.; Cornwell, W. K. Global abundance estimates for 9,700 bird speci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1, 118 (21): e2023170118. doi:10.1073/pnas.2023170118 (英語).
- ^ 環境保護部、中國科學院. 关于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的公告.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辦公廳. 2015-05-21 [2023-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2) (中文(中國大陸)).
- ^ 國家林業局.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00年8月1日以国家林业局令第7号发布实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00-08-01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中文(中國大陸)).
- ^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关于《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 2021-12-10 [2023-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1-20) (中文(中國大陸)).
- 蔡錦文. 五色鳥. 台灣特有鳥類手繪圖鑑. 台北市: 貓頭鷹. 2022: 76–77. ISBN 978-986-262-562-0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