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鯨頜翼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鯨頜翼龍屬
化石時期:晚侏羅世
~157–145 Ma
正模標本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目: 翼龍目 Pterosauria
科: 梳頜翼龍科 Ctenochasmatidae
屬: 鯨頜翼龍屬 Balaenognathus
Martill et al., 2023
模式種
毛氏鯨頜翼龍
Balaenognathus maeuseri

Martill et al., 2023

鯨頜翼龍學名Balaenognathus,意為「弓頭鯨的顎」)是梳頜翼龍科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來自德國巴伐利亞晚侏羅世托雷特組英語Torleite Formation。屬下包括單一物種毛氏鯨頜翼龍B. maeuseri),所知於一副關節連接的近完整骨骼。[1]

發現與命名

正模標本層位及產地(托雷特組英語Torleite Formation

鯨頜翼龍正模標本NKMB P2011-633發現於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瓦滕多夫附近晚侏羅世啟莫里階提通階托雷特組英語Torleite Formation沉積物中。該化石是2011年收集鱷形超目骨骼時意外發現的。標本是一具保存完好、關節連接的近完整個體,少數部位保存了皮膜軟組織。標本保存於由17塊碎片組成石板之上,僅缺少部分左翼指掌骨(即翼指指骨關節區域),包括左翼三根手指及一小塊左髂骨[1]

2023年,馬提爾等人根據此化石遺骸描述了翼龍目梳頜翼龍科新屬新種毛氏鯨頜翼龍(Balaenognathus maeuseri)。屬名組合弓頭鯨學名Balaena mysticetus拉丁語單詞gnathus(意為「顎」),指其推測所具有的濾食習性。種名致敬論文發表前便已去世的共同作者馬蒂亞斯·毛瑟(Matthias Mäuser)。[1]

描述

圖中所示為帶有比例尺(左上)、示意圖(右上)、紫外線照射(左下)及X光照射(右下)下的正模標本

鯨頜翼龍是種翼展1.17米(3.8英尺)的中型梳頜翼龍科。其肢體骨骼比例類似鵝喙翼龍南翼龍。其吻部在翼龍類中非常獨特,吻尖形成了寬闊的抹刀英語Spatula形。上顎比下顎彎曲得更為強烈,表明鯨頜翼龍雙顎不能完全閉合。正模標本擁有超過480顆針形牙齒,牙齒末端呈鈎狀。牙齒僅存在於雙顎兩側,前端則什麼也沒有。[1]

古生物學

鯨頜翼龍進食的復原圖英語Life restoration

特化的齒列及抹刀形吻突強烈暗示鯨頜翼龍適應於濾食生活。鯨頜翼龍可能在富含浮游生物的水中攝取食物,並食用其牙齒充當過濾網。這些牙齒可讓水流通過無齒的前顎,並為齶部中線上的嵴所分開。水可以通過兩側互相嚙合的牙齒排出去,從而將食物濾出。[1]

馬提爾等人(2023年)提出三種在進食同時維持水流的可能策略。首先,存在主動強塞攝食英語ram feeding的可能性,這需要動物在水中向前移動頭部。然而,作者認為由於水體存在較高的阻力及抗力,因此一隻個體不可能一邊飛行一邊將雙顎掠過水面。強塞攝食的替代形式是涉水,推動頭部經過水體。但這種方式也不太可能,因為翼龍頸部過短而無法有效促使頭部浸入水下。若鯨頜翼龍真以此方法攝食,則頭部最有效角度是與水面成30°左右稍微浸入水中。[1]

提出的第二種攝食策略是被動的懸浮物攝食英語suspension feeding,但幾乎只在現生無脊椎動物中觀察到。在這種情況下,頭部仍在自然水流方向上保持靜止,從而將懸浮的食物沖入口中。為提升效率,水體必須富含食物顆粒,且動物還需進一步依賴流速及深度的水體以便於站在水流中。[1]

馬提爾等人提出的第三種策略口腔抽息英語gular pumping與某些現存鑽水鴨類似,即通過口腔生成高速水流。下頜降肌利用後關節突作為槓桿打開口腔,在前端產生吸力將水吸入,口腔閉合時即可獲取食物。相對靈活的牙冠有助於確保齒列互鎖。下頜彎曲可能導致前端水的流失,但可通過強有力的舌頭垂直向下運動增強吞咽能力來補償。向上移動會增強擠壓作用。使用這種策略,動物頭部可完全浸沒在水下。鯨頜翼龍可能同時採用消極的懸浮物攝食和口腔抽息。[1]

分類

馬提爾等人(2023年)將本屬恢復為梳頜翼龍科成員作為黎明神龍翼龍、劍頭翼龍、飛龍、莫干翼龍及槍嘴翼龍組成的演化支的姐妹群。結果如以下分支圖所示:[1]

梳頜翼龍科 Ctenochasmatidae

南翼龍 Pterodaustro

梳頜翼龍 Ctenochasma

東方翼龍 Eosipterus

頜翼龍 Gnathosaurus

遼翼龍 Liaodactylus

鯨頜翼龍 Balaenognathus

黎明神龍翼龍 Aurorazhdarcho

劍頭翼龍 Gladocephaloideus

飛龍 Feilongus

莫干翼龍 Moganopterus

槍嘴翼龍 Lonchodectes

古生態學

鯨頜翼龍發現於托雷特組英語Torleite Formation的一層中,其地質年齡處於152.1 ± 0.9至157.3 ± 1.0百萬年之前。恐龍類的似松鼠龍也是從該地層中描述的。[2]此外當地還發現了鱷形超目、龜鱉目(寬胸龜屬英語Eurysternum)、喙頭目井楔齒蜥屬英語Sphenofontis)、魚類和菊石(歐多克斯溝紋冠菊石英語Aulacostephanus)等化石。[3]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Martill, David M.; Frey, Eberhard; Tischlinger, Helmut; Mäuser, Matthias; Rivera-Sylva, Héctor E.; Vidovic, Steven U. A new pterodactyloid pterosaur with a unique filter-feeding apparatus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Germany. PalZ. 2023-01-21. ISSN 0031-0220. doi:10.1007/s12542-022-00644-4可免費查閱 (英語). 
  2. ^ Rauhut, O. W. M.; Foth, C.; Tischlinger, H.; Norell, M. A. Exceptionally preserved juvenile megalosauroid theropod dinosaur with filamentous integument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Germany.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2, 109 (29): 11746–11751. Bibcode:2012PNAS..10911746R. PMC 3406838可免費查閱. PMID 22753486. doi:10.1073/pnas.1203238109可免費查閱. 
  3. ^ Villa, Andrea; Montie, Roel; Röper, Martin; Rothgaenger, Monika; Rauhut, Oliver W. M. Sphenofontis velserae gen. et sp. nov., a new rhynchocephalian from the Late Jurassic of Brunn (Solnhofen Archipelago, southern Germany). PeerJ. 2021-05-03, 9: e11363. ISSN 2167-8359. PMC 8101455可免費查閱. doi:10.7717/peerj.11363可免費查閱 (英語).